中国民众“三中全会”期待:住有所居公平正义
随着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临近,国内外媒体对这次会议再启中国改革新程充满了期待。与媒体中宏大的“改革课题”和“政治术语”不同,中国老百姓的“改革心愿”单纯得多,也直接得多。而这些来自街头巷尾的诉求,正是中国改革的最终落脚点。
改革新程的民生期待:住有所居、老有所养
张辰是北京一家房产公司的销售的人员。最近一段时间,越来越多的客户向他咨询同一个问题:“三中全会后楼市会怎样?”
卖了4年房子,天天给别人分析楼市的张辰至今仍过着群租生活。他也希望,在可以看到的未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小时候有很多梦想,长大后就只有‘买房梦’。”张辰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自己最关注的国家大事就是房价。
张辰的境况是无数中国的年轻人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蜗居(价格 动态 户型图 论坛)”“蚁族”“胶囊公寓”,关于房子的新词不断涌现,背后折射的正是老百姓对高房价的无奈。对于有着深厚家庭观念的中国人而言,当前,住房问题可谓民生之首。
和张辰所代表的年轻一代不同,年近60岁的李建伟之所以关注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因为最近报纸上关于“延迟退休”和“养老金”的讨论。“即将退休,干了大半辈子,我当然最关心养老的话题。”在安徽合肥一家老国企工作40年的李建伟说。
目前,中国的老年人口已超两亿,像李建伟所关注的这些养老话题,每每出现都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社会广泛讨论。
在中国,“民生”一词连系着十几亿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经历了3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逐渐脱贫致富的中国人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他们对改革的新期待也更为具象:“房子何时买得起”、“空气何时变清新”、“看病何时不再难”、“食品安全何时不担忧”……
这些民生的问题,舆情热度之高,折射出的是民众对于切身福祉的焦虑,也凸显了改革新阶段中迫切的民生诉求。
“人民对美好的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去年11月,习近平在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的首次公开讲话中曾这样庄重承诺。面对民众期待,如何让每个中国人看到实实在在的“改革红利”,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
期冀社会公平正义:“使明规则战胜潜规则”
改革,就是利益格局的再调整。30多年过去,继续推进改革向深水区挺进,就必然要打破既有利益的格局。然而,“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改革需要决策者的勇气,更需要全社会的协同。
对于“触动利益”之难,在北京工作生活10多年的赵青(化名)有着切身体会。去年年底,她作为“非京籍家长”的一员,参与了那场北京人与外地人关于高考的“网络论战”。那场争论中,同样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因为一纸户口而站在对立的位置。
去年12月,“千呼万唤”后,北京出台了异地高考的过渡的方案。赵青和那些非京籍家长们,依旧没有盼来“让孩子在北京考大学”的时间表。
“限购房、限购车、限高考,不管你在这里工作多辛苦,纳税多少,没有户口,你都是外地人。”面对中新网记者的采访,赵青还特别补充了一句:“除非你有关系”。
目前,中国的流动人口总量已超过两亿,他们因为生计或者理想进城打拼,为城市贡献力量,却无法享受“市民待遇”。
有观点认为,如果说,中国改革的前35年是“做大蛋糕”,那今后改革的关键就在于“分好蛋糕”。一项针对中国改革的媒体的调查中,近六成的人最期待“社会公平正义”。有学者指出,民众对公平正义的期待,已是中国改革的“最大公约数”。
公平正义,听起来概念宏大,却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就业、医疗能否充分保证公平,国企与民企能否公平参与竞争,养老金领取能否按照同一标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能否落实到每一起司法案件,社会运行能否只有“明规则”而无“潜规则”……
今年3月,新任中国总理李克强首次面对中外记者时曾表示,“要推动促进社会公正的改革,不断地清理有碍社会公正的规则,而且要使‘明规则’战胜‘潜规则’。”如今,改革将起新程,民众期待社会公平的正义,期待“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相关知识
中国民众“三中全会”期待:住有所居公平正义
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 不断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目标
楼市调控十年迎来新转折 多措并举追梦住有所居
政府工作报告谈民生:住有所居分类调控
“二次房改”构筑两大保障体系 调整住房结构实现“住有所居”
住房保障应强化政府责任 解决住有所居
代表委员“支招”浙江楼市去库存:供需端改革让百姓“住有所居”
浙江楼市去库存:供需端改革让百姓“住有所居”
专家解读:促进购租并举 实现住有所居
建行首推“CCB建融家园” 人人住有所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