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资讯 > 降准中期或利空债市 房价暴涨亦有冲击风险

降准中期或利空债市 房价暴涨亦有冲击风险

https://www.biud.com.cn 2016年03月02日07:45 家居装修知识网  

  3月1日,2016年首个降准之日,降准释放5000-6000亿元的流动性,对近期疲软的债市,并未带来太大的刺激作用。

  “今 天资金面变松了一些,但未来,如果不下调公开市场利率,收益率下不去。”上海某公募基金交易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央行这次降准既有对冲资本外流导 致的资金缺口的需要,也有释放宽松信号以稳定经济增长的意图,“目前市场更关注资金利率下调与否,而短期来看,债市扭转并无动力。”

  3月1日,Shibor隔夜品种报收1.9680%,较前日下降3.9个BP;7天品种亦下降2.7个BP,报收2.3080%。债市整体小幅上涨,利率债整体略有下行,国债收益率除个别期限外,曲线整体下行2-3个BP。

  值得注意的是,本周共有1.16万亿逆回购到期,当日央行暂停了公开市场操作,上周,央行通过近万亿规模的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了800亿元资金。

  “央行释放的信号很明确,长期深度流动性投放后,没有必要依靠短期工具持续投放,这也显示了央行维持流动性总体中性的态度。”中信证券固收研究部首席分析师明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进一步解释称。

  “最近一两个月缓慢地跌,10年期国开债收益率从3.0%,升到现在的3.3%,花了一个月时间。现在,两会还没开,2月份数据还没出,债市的调整还没完。”前述公募基金交易员说。

  降准中期或利空债市

  3月1日,央行普遍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据多家市场机构测算,此次全面降准释放的资金量大约为5000-6000亿元。

  中 金公司固收组分析称,央行今年以来不断有宽松举措,包括史无前例的在春节前投放2.5万亿信贷资金、MLF利率逐步降低、SLF机制比以往更为灵活、公开 市场操作从周二周四改为全周等,今年短期货币市场利率下行的空间具有较大想象力,而未来债券收益率也依然具备较大下行空间。

  国泰君安固收团队亦认为,中期来看,债券仍是为数不多的可以提供正回报的优质资产,历史上最长最大的债券牛市仍然会持续。

  但 华创证券债券研究团队认为,降准对债券短期利多,中期则是利空。原因是,央行公开市场投放和降准的此消彼长,资金面不可过于乐观;同时,降准会对后期信贷 产生更大刺激作用,并将引发汇率更大贬值压力,进而导致资金面的紧张;而降准也会引发房地产价格更快的反弹,因此在中期内反而对债券市场会形成压力。

  警惕楼市冲击“今天国开新债中长端招标结果比较高,说明机构投资者对后市情绪比较谨慎,说明降准之后经济走势如何,存一定比较大的不确定性。”该公募基金交易员说,“短期内资金面可能会因此有所宽松,接下来关键要看公开市场利率的变化。”

  他解释称,目前市场对中长期市场分歧较大,若经济依旧难有起色,货币政策很可能进一步宽松,利率将进一步下行;而若房价因为降准而进一步暴涨,加上通胀水平开始回升,债市则将承受巨大压力。

  近期一线城市及部分二线城市房价的暴涨,使得楼市成为下一个冲击债市的重要因素。

  国 金证券债券研究主管潘捷认为,房地产价格上涨对于债市影响总体偏负面。原因有三,一是房地产价格上涨之后将推升通胀预期;二是房地产二级市场不断水涨船 高,将推升土地价格不断上升,对于地方政府收入来源提供支撑,进而提升基建回升预期。第三,房地产相关产业链条将受到一定程度带动。

  “1 月份2.5万亿信贷,现在地产的火爆,这些都利空债市。房地产是有产业链的,房地产起来,装潢、商品原材料、家电、汽车、房租都会起来。”北京某券商固收 分析师告诉本报记者,降准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可能抬升,避险资金或抽离债市,在银行宽松的信贷政策下进入楼市,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经济的气温回升。

  “从过去几年的经验来看,房价上涨会对金融资产价格形成挤压。从本轮地产价格回升的情况来看,地产价格的上涨主要表现在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是否会持续,房价上涨动力是否充足,现在还不好判断。”该公募基金交易员说。

相关知识

降准中期或利空债市 房价暴涨亦有冲击风险
任志强预言4季度房价上涨 降准降息引发10城房价暴涨
任志强预言房价4季度将上涨 央行降息引10城房价暴涨
央行时隔两月重启逆回购 降准降息或依然可期
央行降准0.5个百分点 专家称或将利好股市债市
北京房价降了吗?这些迹象告诉你北京房价真相
任志强:央行降息降准 导致20城市房价一定暴涨
一线城市房价暴涨引关注 两会或讨论货币延续宽松
央行降准对楼市影响几何:房价再跌可能性接近于零
央行降准楼市或趋平稳 海口各大行暂未执行新规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降准中期或利空债市 房价暴涨亦有冲击风险 https://biud.com.cn/news-view-id-635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