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纺设计:漫议中国元素的运用
倡导中国风和民族性已经好多年了,在家纺设计界更是如此,我们的创意和设计大都围绕这个主题来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有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要“再创造”
几年前在一次论坛会上,听清华美院秦岱华教授讲她在纽约的一家设计公司工作时,应客户要求,设计一款具有青铜时代特色的图案,她很快找来一些青铜的纹样资料就设计了出来,立即被“枪毙”,接着再搞,又被否决,如此反复十余次,最后有关青铜时代的资料已被她烂熟于胸中了,于是她就抛弃了所有的资料,从新创作了一幅既有青铜特色又有流行风尚的作品而获成功。
齐白石创作的“虾”妇孺皆知,他把中国画的笔墨意味通过“虾”发挥到了极致,达到了一个至今无人超越的高峰。也是他长期观察、写生和深厚的笔墨功夫,才创作出来的“神品”。
所有的艺术作品,当然也包括我们的设计,都应该是对现有事物的“再创造”,而不是像现在很多的设计作品在运用中国元素的时候,找一些有关资料、纹样,拼凑、拷贝、照搬过来,有些甚至连最起码的“打散构成”都做不到,更谈不到对于元素的寻根求源,了解它的文化底蕴,纵横向的寻找大量相关资料,甚至写生,在消化吸收以后再进行创作。而我们正是缺乏这样一个过程,怎么会不产生低俗、粗糙和大量雷同的作品呢?现在的设计过程,绝大多数都是从电脑资料图库中选择,已经简化到不再用读书翻资料,更不用写生了,当然这也不能全怪我们的设计人员,因为我们的设计室没有了图书资料,没有了手绘画案,更没有了外出写生的时间。
艺术是再造,它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反映,而是再创造一个你心中的世界,你理想中的世界。雪莱说:“诗创造另一种存在,是我们成为一个新世界的居民。”这是艺术设计真正的价值所在。我们常引用海德格尔的名言:“人,诗意的栖居”,却很少创作出诗意的作品。现实主义加浪漫主义的观点只是百花园中的一朵而已,不能把它当做唯一的创作思想方法。
不要刻意的追求
周杰伦和方文山的创作在流行乐坛刮的中国风已经好多年了,仍被大家喜爱着。当记者问道:“什么时候开始,怎么形成的中国风?”方文山回答:“我们并没有想和刻意的去做中国风,因为从小上学,学的都是唐诗宋词,平时喜欢阅读,在搞创作的时候就很自然的出来了。”
具有民族性和中国风的作品是一个设计师长期的文化积淀和审美修养,储存在记忆中,经过不断的思考以后,在创作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和生发出来的,而不是刻意的、生硬的去为民族性而民族性,这样出来的作品就会太直观,太表面,太形式化而没有内涵,更没有意味。
不要滥用中国红
记得在2003年首届中国家纺大奖赛时,有位年轻的设计师创作了一套全部用红色面料搭配的起居室、卧室等,在整个展会中很“抢眼”,但一位专家型的高端领导却轻轻的说了一句:“这样会影响休息和睡眠。”我很佩服这位高水平的领导。但是几年下来在博览会上、在参展的作品中、在商店里到处都泛滥着所谓“中国红”的作品,已经到了让人们视觉疲劳的地步。有一个艺术家说过:“当大家都在去表现的时候,其时就审美疲劳了。”
红色当然是可以用的,但是它必须用在该用的时间和地点,如:一些庆典仪式、婚庆或在某个场合起点缀之用,因为在中国人的眼里,它有着吉祥、祝福的联想和起着红火热闹的作用,但绝不能用滥,更不能不考虑人的心理感受能力。红色除了以上的作用之外,它还有使人在心理上有兴奋、狂躁、紧张和警示作用。如列宾的名作《恐怖的伊凡和他的儿子》,他在讲这个作品的创作时,曾说:“这些年相继发生了许多血腥事件,感到很可怕有一种力量总是催促我完成这幅画。”他选择了暴君伊凡·雷帝与他的儿子争执时用手中的笏杖掷过去,不幸击中儿子的头部,鲜血如注而丧命。列宾为了增强画面的恐怖感,有意采用了深重的红色调,而红色的地毯映出了这幕血腥的击杀,也符合了人们称他为“恐怖的伊凡”这样一个角色的定位,加强了艺术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对红色的应用我们应该更艺术、更科学。
让线条舞起来
在一次大奖赛的评审中,一外国专家在一幅清华美院学生用怀素的书法创作的图案面前瞩目稍久,我问她的感觉,她说:“我们看汉字不懂意思,只欣赏线条,中国的线条太美了。”
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高端艺术是中国书画,而中国书画就是线条的艺术,线条美是中国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是中国独有的,在世界上无与伦比的,这是令世界都赞叹和公认的。
但是,我们在运用中国元素创作民族性的作品时,一方面大量的、重复的使用着诸如青花瓷、剪纸、京剧脸谱等纹样,甚至用一些并不高雅,甚至低俗的东西,而恰恰对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线条大大的忽视了。
曾经看过一篇报道:日本东京大学组织一批学生来中国临摹敦煌壁画,深感线条的功力不行,决定撤回去专练线条然后再回来临摹。试问我们中国的那所院校如此认真过?
家纺设计迫切的希望把中国最美的艺术——线之美再舞动起来。
我真担心,当邻国的设计师学习了中国功夫,在熟练地用线条设计作品时,我们却失去了对自己最宝贵的文化遗产——线条的应用能力。
要树立大传统的观点
我们的视野应扩大和深入,在运用中国元素上,必须树立大传统的观念,力求对整个中华文化的传统有一个较深的理解,我们的作品才会有内涵、有文化底蕴、有艺术感染力,才会更加深刻,才能拒绝肤浅、表面和低俗。例如“中国结”,我们如果了解它是原始社会初人们在没有文字之前,用来结绳记事发展起来的,它是最初的书法,是最初的历史,也是最初的记忆,正是这样的发展才使得“中国结”可以把一根绳子打成千变万化的“结”,打成“福”字、“寿”字,打成“吉祥”(有像羊又像文字的图形),打成“五福临门”(又像蝙蝠又像福字的图形),在这里文字、图像、绳结,三者合而为一,了解了这些我们就不会千篇一律的使用着一个图形。
原始陶器纹样的朴实和神秘感,青铜器纹饰的狞厉与崇高之美,汉代石雕的大气磅礴,高度的概括与洗练,还有它非凡的张力……乃至民间的剪纸、木雕、皮影、刺绣等民间美术所具有的生动、质朴等等都可以成为我们创作具有民族性和中国风的启示和借鉴。
我们的当代作品要承载与彰显中国文化的自信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譬如,我们要将过去中国书画中清雅自得的魏晋风度,浪漫大气的汉唐气象等精华部分与当下人们的精神气质和我们所生存的环境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并具有世界性,也就是人类的审美共性。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真正好的作品。
相关知识
家纺设计:漫议中国元素的运用
家纺设计:感悟和而不同之美
2011中国国际家纺设计大赛的时尚启迪
中国国际家纺展:设计与渠道并蒂花开
“80后”的家纺情结:混搭 中性 自然 简约
从家纺设计角度看2012家纺发展趋势
从家纺设计角度看2012家纺发展趋势如何?
家纺设计角度看2012发展趋势
家纺企业:促创新 巧意营销的九大亮点
家纺设计师:拿捏艺术与商业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