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资讯 > 鲍栋:当代艺术是焦虑的产物 创意都是被逼出来的

鲍栋:当代艺术是焦虑的产物 创意都是被逼出来的

https://www.biud.com.cn 2018年08月10日11:41 家居装修知识网  

新浪家居 X北京当代

《生活·艺术·家》

T H E   A R T   O F   L I F E

.

  鲍栋,硕士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艺术史系,中国目前最活跃的当代艺术策展人、评论家,“北京当代”博览会艺术总监。从2000年初进入中国艺术界至今,他的评论文章广泛见于国内外艺术期刊,批评文集以及艺术家专著。他曾为众多国内外艺术机构策划展览,其中包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广东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等。有媒体评价说:“他策划的展览与撰写的评论影响了中国新一代的艺术创作与收藏”。2014年,他成为国际独立策展人协会(ICI)独立视野策展奖候选人,并获得了中国当代艺术权力榜年度策展人奖。

  鲍栋的工作室也是他现在的家,坐落在北京798艺术区,在法国红酒艺术中心旁边的一个大院里,这里有几十栋工业风很强的独栋别墅,保留了红砖外墙和铁皮大门,看起来并不十分起眼,但是推门进去却感觉眼前一亮:一楼是客厅和餐厅,二楼是书房,三楼是卧室,超高的墙壁大面积留白,上面挂满了主人收藏的各种装饰艺术品,你能看到的是很多具有年代感的中西艺术形式的融合,各种风格混搭的家具好像信手拈来又自成一派。鲍栋准备租这间房子10年,花费了近百万来重新装修,他说自己的设计没有风格,只有对中国现实的回应。

.

鲍栋接受新浪家居独家专访

  什么时候开始对艺术感兴趣?

  我来自一个普通的家庭,我很小就喜欢画画,父母交往的圈子也有一些画家,算是有一点艺术氛围,但是没有那么强烈。

  艺术策展是一件怎样的工作?

  策展就像做菜一样,要买菜,切菜,做菜、摆盘、上菜、洗碗,这一套流程可以看成是一个展览。创意是想菜谱的阶段,有些是那你还没做过的,菜谱有了还要去找食材,这个季节有没有这个材料?你有没有相应的厨具?创意一般是我自己一个人想,当然也需要和一些人去交流、沟通、碰撞,有时候也需要头脑风暴。策展人好像电影导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一看就知道是他的作品。策展人在不同各阶段会对不同的话题感兴趣,不过这个问题也取决于甲方,比如说:空间多大?预算多少?时间多长?规格多高?

  策展人会受到甲方很多约束吗?

  在当代艺术里,一般都是策展人中心制,当然也不是百分百实行,但是大部分是这样。越专业的机构,比如大型美术馆、艺术中心、画廊一般会让策展人全权负责。

  甲方对展览会有哪些评估标准?

  一般邀请策展人去策划的展览都会强调学术性,策展人不会直接介入商业的部分,展览卖得好不好不是我所关心的问题,但是我能保证这个展览必须是一个好的展览,这个好当然是有学术标准,其实就是专业圈的一个标准。那么怎么评价呢?实际上,这个展览有没有引起同行的评论,就像一部电影出来,如果有这很多影评,说明这个电影不会太差,太差的作品都不值一提。然后就是观众数量,特别是在大型的美术馆里面,观众的量是非常重要的指标,比如一个展览花了1000万,带来了100万人次的流量,说明这个展览是吸引观众的,如果一个展览吸引了10篇以上的深度评论,而且评论者都是有影响力的评论家,那么大家会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展览。

  您为什么没有选择成为艺术家,而是策展人?

  艺术并不是说一定去做一个作品,展览和文章都是可以看作是一种艺术的实现形式。在我读书的年代,其实策展人是一个很艺术的事情。我理解所谓“艺术”就是“与众不同”,在某个角度上策展人的工作相比艺术家的工作更有挑战性,也更强调综合性。在中国,目前做策展的人还是少数。我本科学的是油画,研究生读的是美术史,策展人必须具备这两方面的基本素养,首先要有艺术经验,对艺术要有判断能力;其次要有知识系统,这样就不会限于个人趣味化的判断。现在的艺术家成了一个很职业化的身份,比如今天的画家,不是说我会画画就是艺术家,画家要成为艺术家需要与整个艺术体系对接起来,持续地靠作品在这个系统中出现、循环和传播。

  职业艺术家目前在中国的生存状态是怎样的?

  不管纵向来看,从古代到今天;还是横向来看,跟全球其他国家比,中国的艺术家现在都处在一个非常好的时代,甚至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中国古代是没有职业艺术家的,过去的艺术家都是文人阶层、官员、地主,比如唐伯虎,他是一个不能去考取功名的地主。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的艺术家的机会也是最多的,因为中国社会变化太快了,财富集聚也很快,艺术创作需要这样的背景,艺术需要一个开放的社会,思想迅速变化的社会,同时又有巨大财富支撑的社会。在欧美这样的发达国家,艺术和氛围很好,但是艺术存量也很大,他们有几百年的和平与稳定,几百年的富强,他们有很好美术馆,但是对于今天的欧美艺术家来说,特别是年轻艺术家来说,就是因为存量太强大了,他们反而没什么机会,所以在欧美国家想要成为一个职业艺术家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但是在中国,艺术家在30多岁就可以很好的打开局面,而欧美艺术家可能在40多岁还未能成名。另一方面,中国先富起来的人群开始越来越注重文化修养,中国艺术市场的兴起是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以前有钱人喜欢买车买别墅,现在则把目光转向艺术收藏。

.

中国当代艺术策展人&评论家 鲍栋

  艺术策展人,艺术总监,艺术评论家,你个人更喜欢哪个标签?

  这三个身份有重合也各有侧重。艺术评论主要靠文字,艺术策展主要在管理,艺术总监则需要面对大众。我个人喜欢做一些没有做过的事情,所以最好玩的还是策展人,每次的展览跟以前都是完全不同,这就需要每次都拿出新的创意。说到灵感,有两个决定因素:第一是历史上下文,任何事情都有以前的经验可以作为参考,今天要怎么做就会回应它,这是一个标准;第二是你今天的感触,实际上就给自己找限制条件,这里面有一个词叫“机缘”,就是条件性和可能性,比如除了刚才说过的预算、时间、空间还有一个大的社会条件和时代背景。好的创意都是被逼迫出来的,创造是为了解决一个很具体的现实问题。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风向标,你预测下一个热点是什么?

  其实一个好的策展人恰恰不是去顺应热点,而是去创造潮流,制造一个现象级的话题很重要。拿我们正在做的北京当代艺术展来说吧,我们想真正地把中国的当代艺术和中国的社会现实相结合,包含中国的过去和未来、不同的地域发展,让当代艺术和这些东西能够对接起来,这不光只是一个潮流,也是一个使命,否则中国当代艺术总感觉跟中国的公众没有紧密的联系。另一方面,我们的艺术家也找不到创作的动力和灵感,永远好像是在象牙塔里面,做出来的永远都是那些东西,会变成一个僵化的状态。现在有些作品都是程式,在艺术上没有太多价值,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套路,当代艺术需要打破以往的套路。当今社会是一个全球化的社会,中国在几次全球化进程中获得巨大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也是全球化的结果。中国不是被动接受,也是经历了很多转折之后才获得成功的。所以全球化不是口号,而是事实。中国当代艺术在某种意义上是西方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中国艺术家产生回应的一个结果,但是中国从晚清开始学习西方艺术,这个过程也有100多年了,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中国人拿出了什么东西让世界看到,这个很重要。我们并不只是学生,我们并非一直在模仿,我们在吸收的过程中已经产生了自己的一个系统,产生自己独特的脉络,这个东西才是我们觉得要把它拿出来,并与现在中国的公众产生化学反应。

.

鲍栋担任北京当代艺术展艺术总监

  北京当代艺术展所强调的“策划性”是否是未来艺术展的一个趋势?

  艺术博览会一开始就有策划性,不过我们这次的策划性更强调的是跟中国有关系。一般来说一个博览都会设计一些策展性的单元,我们这次策展性的单元和整体规划都是跟中国有密切的关系的。比如我们只邀请与中国有密切关系的画廊来参展,而不是说随便邀请一个在西方很成功的画廊,他们只把中国当做一个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想要打造一个以中国为核心的当代艺术共同体。这次艺术展中有些部分纯粹以学术为指标,不是以商业为指标。我们有一个单元与大众有关,叫energy活力,我们会与《时尚芭莎》一起发起公益性设计,与明星合作设计珠宝,再拿出来公益拍卖,善款去资助偏远地区的的美术教育。

  主打当代的艺术展现在好像有扎堆的局面,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我觉得是一件好事儿,因为现在的中国当代艺术的存量还很小,市场收藏量也很小,原因就是它没有和中国更大的市场打通,所以我认为中国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当代艺术展其实是一件好事。对于一个艺术业内人士而言,展会会对于艺术圈只是一个很小活动,但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展会可以以更多的形式获得更多公众的关注,这是很有意义的,这样就会产生更多的艺术收藏家,能够带动更多的增量,以中国社会的体量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数量。中国是一个快速分化的时代,所谓消费升级不是说东西变贵就是升级,所谓升级应该是为不同类型的人群找到适配的消费品,比如在中国一线城市的中产人士,其中肯定有不少人有艺术消费需要,不管是收藏还是去观赏,今天的艺术圈需要这些人,通俗一点说就是现在大家不要急于去分一块蛋糕,而是先把这块蛋糕做大。

  您策划过这么多艺术展,有没有最难忘的一次展览?

  最难忘很难说,不过有一个值得一提的展览:2013年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过的“ ON | OFF: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我和另一位策展人把1976年后出生的年轻艺术家做了一次梳理,我们把中国有艺术坐标的城市跑了一遍,还带了一个拍纪录片的团队,后来,这些被挖掘出来的艺术家发展得成功率特别高,也许正好赶上了一个新老更替的时代,这个展览正好参与其中,也对今天的艺术市场产生了一些影响。对于我们今天熟悉的很多知名的艺术家来说,那个展览可能是一个转折点,因为那个展览第一次把中国当代艺术家作为一个话题提出来,并且是在尤伦斯这个平台上,因此引起了国内甚至国际艺术界的高度关注。所以说,艺术家的更新换代其实是通过大型的展览来带动的。2008年的金融危机影响了很多国际收藏家,中国后来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新的艺术家,其实是中国本土收藏家去推动的。

ON | OFF: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 (2013)

  有媒体说,您影响了中国新一代艺术创作和收藏,您如何看待这个评价?

  我觉得我还没有达到那个高度。有经验的策展人可能对于新艺术家有一定的提携作用,比如一位大导演新片选择了一位新人合作,结果让更多观众认识了她。对于一件拿来收藏的艺术作品,我很难预测它未来会不会升值,如果可以预测,我自己就先买下了,股神巴菲特买的股票也不一定都会涨。很多所谓艺术收藏家,一开始都是凭感觉去买,投资当代艺术品除了要有资本还要有知识,有些东西不能完全从书本上来,而是要在不断接触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其实整个中国社会对中国当代艺术是陌生的,想成为艺术品收藏家首先要从喜欢出发,然后把个人兴趣才变得更有价值。

  作为中国最活跃的艺术策展人,你会感到焦虑吗?

  我已经习惯了活在焦虑中,其实当代艺术就是焦虑的产物。社会文明程度越高,我们越容易焦虑,艺术家比普通人更加敏感,一个安逸的艺术家很难在社会变化的矛盾和焦虑中找到创作的灵感和动力。所以我们要接受焦虑,表达我们的态度,找到解决的办法。

  策展人的生活状态和普通人相比有没有什么不同?

  除了接触艺术的时候多一点之外,我觉得其他差不多吧。比如我可能大部分是案头工作都是在晚上,很多作家也是喜欢熬夜创作的。不过艺术策展这个行业和主流行业不同,我无时无刻不在工作状态,没有上班和下班的概念,脑子里突然有个想法就要记下来。我觉得最好的工作就是享受工作,其实这也适合是一种生活方式吧。

.

鲍栋为自己打造了一个很舒服的工作室/家

  这间工作室属于什么设计风格?

  这间房子原本是一个三层的LOFT,我租下来之后简单的改造了一下,比如在二层我搭建了一个书房,我习惯在那里看书和思考,现在你看到的很多家具都是从以前的房子里搬过来,有些从国外淘回来的,有些从淘宝上买的。我觉得不需要去刻意去设计成什么风格,房子应该顺应和体现你生活本来的样子。这间工作室也是我们家的起居室,我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原来的水泥地板、红砖墙壁、落地大窗,我只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做了简单的空间分割,我喜欢尊重房子最原始的结构和材质。我经常在家居杂志上看到很多设计考究的房子,其实在那样的房子很难生活,除非主人特别清心寡欲,几乎看不到生活留下的痕迹。我想那样的房子能够满足媒体拍照的视觉需要,但是真正的房子是人要住进去的,不只面对视觉上唯美。所以我的房子里保留了我各个时期收藏的旧物,比如说进门你看到这张新疆和田毯,看起来已经很旧了,还有补过的痕迹,但是现在已经没有人做了,所以十分珍贵。如果非要说是什么风格的话,我觉得应该属于“现代禅”吧。

.

品茶和收藏茶器是鲍栋的爱好之一

  你觉得家里什么空间最重要?

  当然是厨房,因为酒店没有厨房,这是家和酒店最大的区别。作为策展人我需要经常出差,有时候一走就是很长时间,住酒店其实也没问题,但是没有厨房就没有家的感觉。我喜欢做饭,如果我有空我就会下厨,我出生在安徽,后来求学去了四川,所以徽菜和川菜都是我的最爱。另外我也喜欢喝茶,所以我在一楼设计了一个茶室,在这里可以和朋友喝茶聊天,感觉十分放松惬意,我还收藏了很多茶器,都是自己一点一点淘回来的,每次搬家的时候都用艺术运输级的物流搬运,生怕弄坏了。

采访:新浪家居资讯主编 高翔

摄影:新浪家居视觉编辑 袁锋

  *《生活·艺术·家》为新浪家居独家艺术家访谈系列栏目,透过对中国当代艺术家创作与生活的深度挖掘,展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和态度。

相关知识

鲍栋:当代艺术是焦虑的产物 创意都是被逼出来的
伊力诺依史晓燕:“女强人是被逼出来的”
郭加栋:打造中国最大的背景墙企业
勤上光电陈国栋:室内照明是LED未来的消费主力
郭俠邑:当代艺术宅 白净通透宛如美术馆
设计实力派 | 程子杰:追求艺术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选这几层都是被逼无奈,千万别影响自己的运势,一定要擦亮眼睛!
女性患肺癌多半是被“气”出来的
刚需们日夜期盼房价下跌,专家却说:房价不能降,不利于奋斗
从“零醛”到“净醛” 地板行业被逼出来的创新?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鲍栋:当代艺术是焦虑的产物 创意都是被逼出来的 https://biud.com.cn/news-view-id-727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