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点茶道 2011-04-24
中国点茶道蕴酿于唐末五代,形成北宋中叶。风行于两宋,衰于元,亡于明代后期。点茶道是继煎茶道之后所形成的又一茶道形式,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广泛,并远传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对高丽茶礼和日本抹茶道影响甚大。
十一世纪中叶,蔡襄著《茶录》二篇,上篇论茶,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①盏、点茶,下篇论茶器、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蔡襄是北宋闻名的书法家,同时又是文学家、茶叶专家、荔枝专家、其《茶录》奠定了点茶茶艺的基础。(注①:左旁"火";右旁:上三个"力",下"月"。)
十二世纪初,宋徽宗赵佶著《大观茶论》二十篇: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辨、白茶、罗碾、盏、筅、缶并、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名、包焙。赵佶是杰出的艺术家,书画、诗文皆佳,且精于茶道。点茶道蕴酿于唐末五代,至北宋后期而成熟。
《茶录》着重于点茶道茶艺,概述如下:
1.备器
《茶录》记录的主要茶器有:茶炉、汤瓶、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匙、茶盏等。“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或瓷石为之”(《茶录·汤瓶》),汤瓶是点茶的典型茶器。特别崇尚建安黑盏,“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茶录·茶盏》)。
2.择水、取火
宋代选水承继唐人观点,以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取火同于唐人。
3.候汤
“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过熟汤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日候汤最难”(《茶录·候汤》)蔡襄认为蟹眼汤已是过熟,且煮水用汤瓶,气泡难辨,故候汤最难。
4.习茶
点茶道习茶程序主要有:藏茶、洗茶、炙茶、碾茶、罗茶、熁盏、点茶(调膏、击拂)、品茶等。
关于洗茶、炙茶,“茶或经年,则香色味皆陈。于净器中以沸汤渍之,刮去膏油一两重乃止,以钤箝之,微火炙干,然后碎碾。若当年新茶,则不用此说。”(《茶录·洗茶、炙茶》)
关于碾茶,“碾茶先以净纸密裹捶碎,然后熟碾。其大要,旋碾则色白,或经宿则色已昏矣。”(《茶录·碾茶》)
关于罗茶,“罗细则茶浮,粗则水浮”(《茶录·罗茶》)。
关于候汤,“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过熟汤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辩,故曰候汤最难。”(《茶录·候汤》)
关于熁盏,“凡欲点茶,须先盏令热,冷则茶不浮。”(《茶录·熁盏》)
关于点茶,“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茶录·点茶》)
关于品茶,“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间皆不入香,恐夺其真。若烹点之际,又杂珍果香草,其夺益甚,正当不用”(《茶录·香》)。
朱权《茶谱》载:"童子捧献于前,主起举瓯奉客日:为君以泻清臆。客起接,举瓯日:非此不足以破孤闷。乃复坐。饮毕,童子接瓯而退。话久情长,礼陈再三。"朱权点茶道注意主、客间的端、接、饮、叙礼仪,且礼陈再三,颇为严肃。
点茶道对饮茶环境的选择与煎茶道相同,大致要求自然、幽静、清静。令诗有"果肯同尝竹林下",苏轼诗有"一瓯林下记相逢",陆游诗有"自挈风炉竹下来","旋置风炉清樾下。"朱权《茶谱》则记:"或会于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静牖。"
《大观茶论》载:"至若茶之有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则百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之。""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茶,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士庶率以薰陶德化。
审安老人作《茶具图赞》列"茶具十二先生姓名字号",附图及赞语。以朝迕职官命名茶县,赋予了茶具的文化内涵,而赞语更反映出儒、道两家待人接物、为人处世之理。木侍制《砧椎》赞有"上应列宿,万民以济,禀性刚直。"金法槽(茶碾)赞有"柔亦不茹,刚亦不吐,圆机运用,一皆有法。"石转运(茶磨)赞有"抱坚质,怀直心。啖嚅英华,周行不怠。"胡员外(茶瓢)赞有"周旋中规而不逾其问,动静有常而性苦其卓。"罗枢密(罗合)赞有"凡事不密则害成,今高者抑之,下者扬之。"宗从事(茶帚)赞有"孔门子弟,当洒扫应付。"陶宝文(茶盏)赞有"虚已待物,不饰外貌。"汤提点(汤瓶)赞有"养浩然之气,发沸腾之声,以执中之能,辅成汤之德。"竺副帅(茶筅)赞有"子之清节,独以身试,非临难不顾者畴见多。"
朱权《茶谱》序日:"予尝举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谓与天语以扩心志之大,符水火以副内炼之功。得非游心于茶灶,又将有裨于修养之道矣,其惟清哉!"又日:"茶之为物,可以助诗兴而云顿色,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可以倍清淡而万象惊寒。……乃与客清谈款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卢仝吃七碗,老苏不禁三碗,予以一瓯,足可通仙灵矣。"活火烹清泉,以副内炼之功。助诗兴,倍清淡。探虚玄大道,参天地造化,清心出尘,一瓯通仙。
赵佶、朱权贵为帝王,亲撰茶书,倡导茶道。宋明茶人进一步完善了唐代茶人的饮茶修道思想,赋予了茶清、和、淡、洁、韵、静的品性。
综上所述,点茶道蕴酿于唐末五代,至十一世纪中叶北宋时期发展成熟。点茶道鼎盛于北宋后期至明代前期,亡于明代后期,历时约六百年。
- 参考资料:
丁以寿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86bc070100j5ac.html
相关知识
宋明点茶道
宋明圈椅
招商地产宋明:房价下跌 在拿地时已有准备
中国茶道历史
伍炳亮:饱览艺术万象 传承明韵清风
趁着双宋结婚这当口,带你看看明星婚房都是怎样的配置与气质
延续东方美意,在坚守中焕发新生——“璞素”再次荣获家具展金点传承奖
韩国茶道
白茶
普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