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厨房装修不讲噱头 只为安全感埋单
厨房装修不讲噱头 只为安全感埋单
连着周末几日,笔者奔走于上海的大街小巷,为搜狐焦点家居《中国厨房白皮书》的调研项目进行预热,展开街头采访。从双鬓斑白的老者到稚气未脱的学生,从刚成家的小夫妻到里外一把手的婆妈妈,从他们的一言一语中感受普通消费者的厨房装修百态。令笔者预料之外的是,行业热词“智能化”的落选,反倒是常在鸡汤文中打酱油的“安全感”成了回答中的高频词汇。难道是消费者们太矫情了吗?
在被访者中,无论是新潮的电商派还是传统的跑店派,都喜欢从口碑中寻找安全感。一来,消费者会从自身的使用经验中产生二次消费的选择倾向。消费者对品牌的长情建立在产品的可靠品质上。老一代产品技术淘汰了,消费者仍然愿意选择相同品牌的新产品。“用的顺手了就没必要尝试轻易换品牌,除非原来品牌没有我需要的新产品。”“买东西还是要看实用,我家里的情况我自己清楚,就这个牌子适合我,要是换成高档的牌子反而用不惯。”一些有过二次装修经验的被访者这样说道。
二来,消费者会从周围人的使用反馈中进行选购比较。不少被访者建议在《中国厨房白皮书》中增加真人案例、真人点评等内容。在他们看来,踏着前人的脚步更有安全感。对于宣传册上的解说词,销售人员的推荐,消费者表现得越来越难被打动。除了自己的经验,他们还相信谁呢?熟人、朋友的引荐;其他消费者的使用体验。目前,商家对消费者的投资多为“强社交,弱关系”,也许广告说得再好抵不上在朋友家中试一试。“我朋友买的油烟机不称心,后来我装修的时候就吸取他的教训换了牌子”。商家说得多真不如做得多,给予消费者朋友式的安全感,签单还会离得远吗?
那么消费者口中念叨的“安全感”还有什么呢?除了上文中提到的产品质量,还有越来越重要的售后服务和维修。卖出去的产品是不是泼出去的水,考验着每个商家每个品牌的良心。相当一部分被访者表示花高价,买品牌图的就是一个放心,怕修。他们有过几次保修之路,走得并不顺利。产品说明书往往只有400或800开头的总机电话,找到维修部还得绕圈子,但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在第一时间找到维修工人。而如果是异地购买的话,当地经销商未必支持代修。那些上了年纪的被访者总是怀念当年中央商场的维修部,不光买了东西有地儿修,买不买东西都给修。而现在卖场多了,电商多了,唯独维修处少了。消费者认同的安全感是长久的陪伴。显然,制造商和渠道商们做的还不够。
在采访中,本已年近花甲却要照顾85岁老母的一位长者主动要求采访,对产品设计研发中的安全性提出方向。虽然目前电器城里出售的燃气灶具多带有自动熄火装置,但仍有许多独居老人使用的是老一代燃气灶,存在安全隐患。其中的电磁阀因到达使用年限未及时更换变松了。他希望企业能通过以旧换新来解决,但更希望的是企业能研发出针对老人使用的新产品。现在企业多关注80-90后的年轻消费者,不论是造型还是功能都花样百出。看似很智能,但消费者并不买账。尤其家中老人用不惯。大家都会老去,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人专用产品未尝不是一片蓝海。与其追求使用甚少的新功能,不如优化基础功能,提升安全性最关键。
“我希望白皮书中有产品透明的价格”。最近为了装修而在品牌店、建材市场往返奔波的张女士向记者抱怨,“同样的产品,几家店的开价都不同,线上线下的折扣也不同。怎么能让人放心呢?只好各处多跑跑,一分价钱一分货。如果真能做到实价销售,谁愿意每次都讨价还价?”企业要利润,经销商要成本,打折优惠掩盖不了产品价格虚高的本质,压力最后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的案例并不少。但销售渠道、物流库存、经销商政策、企业政策本身都是售价的可变因素,消费者可以适当了解情况。虽然很有难度,但搜狐焦点家居也希望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令《中国厨房白皮书》对消费者更具参考价值,补上报价缺失的安全感。
散不尽的雾霾、赚不够的工资,还有操不完心的装修。安全感似乎成了这个时代的稀缺资源。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安全感意味着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确定感和可控感。换句话说:你相信买回来的水管不会漏水、你看中的橱柜不用还价、你买的燃气灶能定期检修......这就是安全感,很基础,但是很重要。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它仅次于生理需求,而其他的所谓幸福、自由等都需要建立在安全感之上。它是人们构建文明生活的基石。消费者在装修时所表现的一切挑剔基于安全感的诉求,同样他们在选购产品时的一切固执也都离不开对安全感的维护。行业、企业应该经营好自己的口碑,用稳稳的安全感给到消费者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相关知识
记者观察:厨房装修不讲噱头 只为安全感埋单
全民家装狂欢节|不玩噱头 只给裸价
2014厨卫展记者观察:厨房生活轻松“触”动
设计师教你学:厨房装修“三要”与“三不要”
专家提醒:厨房装修需要注意四大关键
夏季装修指南:厨房装修需要注意问题
家装每日谈:厨房装修
说说厨房装修那些事儿
记者观察:家居定制 不是土豪也可以任性
泣血经验:厨房装修不花冤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