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以旧换新”救了家具业?
2012开年以来,家具业掀起了一股“以旧换新”潮。虽然“以旧换新”在家电业已落为俗套,但在家具业这样的“噱头”多少还是让人有些许心动,尤其是对正处于低迷的市场环境中,还苦于寻求出路的厂商,似乎又有了新盼头。
继“家具下乡”无果之后,百折不挠的家具人依然向“兄弟行业”家电业看齐,玩“以旧换新”。与家电行业相比,家具业的商业模式确实略显粗糙,因此,向其看齐,本无可厚非。但,无论是“下乡”,还是“以旧换新”,先行者家电业所取得的成绩并不尽如人意。
这回,家具业能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参与此举的家具人,肯定在迫切等待谜底的揭晓。
纵观家电业的“以旧换新”,政府会给回收企业一定的补贴支持,而家具业除了北京商务委提出试点开展,其他城市政府似乎对此毫无兴趣。家电业有补贴政策的支持,结局尚且“雷声大,雨点小”。家具业这种“自我救赎”的方式,最终的结局会不会步家电业之后尘,遭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尴尬?现在下定论,未免有武断之嫌。
但,如果认为“以旧换新”能救得了家具业的话,似乎就显得格外天真了。
我们不妨通过几个问题来探究——
首先,旧家具是否有回收的价值?汽车回收与家电回收,存在一定的价值,回收回来的“旧货”企业不能再次利用的话,可以直接卖到废品站。家具呢?制造企业能够再次利用的机率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计。如果不用流到旧货市场销售的话,企业必须花费一定的资金去处理。
其次,“以旧换新”能为企业带来利润,还是会成为企业的拖累?在商言商,赔本的生意连傻子都不会做。“以旧换新”能否为企业带来效益,利润成为权衡的准尺。“以旧换新”意味着必须拿出一定比例补偿“旧”,其实补偿部分就相当于是一种促销活动。而另一个问题是换回来的旧货,还要再浪费人力与物力去解决。这无疑会影响企业后续的效益,操作不好,可能会陷入“卖力不讨好”的困局,这是企业不愿意看到的。换言之,企业总是在追逐高利润,销售同样一套产品,如果能赚3000元,企业肯定不会选择只赚取2000元的销售方式。“以旧换新”能否经得起利益的考验,是一个问题。
再次,造成家具业陷入举步维艰根本原因是什么?导致销量下滑、利润下降,是否因为消费者太贪图小便宜,相信没有人会认同这样的答案。当前,家具市场不景气,根源在于“不是买家具的人少了,而是卖家具的商圈与商家多了”。用经济学的话来说就是“供大于求”。比如,一个城市按人口购买力只需要80万平方米的家居卖场,而现在是200万平方米,这才是当前家具市场不景气的根本原因。因此,可以断言,卖场不停止扩张,促销的噱头再响亮,依然救不了处于水深火热的厂商。“以旧换新”也不例外。
最后,对消费者而言,“以旧换新”是否就是最优惠的?“货比三家,价比五家”消费者已经越来越精明了,在交通便捷、信息快捷的今天,已经没有不透风的墙了。“以旧换新”的生命力究竟是顽强还是脆弱?能否在市场上一招吃遍天下?最终还是要看是否最实惠。如果还有比“以旧换新”更优惠的促销活动,消费者宁愿放弃旧的享受,选择其它优惠套餐。
如果“以旧换新”确实是最优惠的促销活动,平日的促销活动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这等于是陷入了价格战。而价格战往往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显然,这种结局不可能会长久。
那么,卖场的大佬们为何热衷于“以旧换新”,究竟是争取拿到政府的补贴资金(北京商务委提出在北京设以旧换新试点,北京卖场表现最为积极)?还是以此来稳定商家不要撤场,以免租金方面有所损失?或是市场冰冷期的救市之举?还是综合以上几种因素皆存在?这或许只有操作的人心里知道。
而作为商户,除了要考虑市场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外,更应该考虑企业良性发展的长久之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企业,不可能会强壮!
相关知识
2012年 “以旧换新”救了家具业?
2013年北京家具以旧换新项目招标会开标
北京家具以旧换新开标
2013北京家具以旧换新招标会 居然红星再度投标
13家企业参与北京家具以旧换新投标
北京家具以旧换新开标 招标结果近期公布
家具以旧换新启动 卖场过半品牌参与
家具以旧换新重新启动 卖场过半品牌参与
家具以旧换新重新启动 家居卖场过半品牌参与
市民愁旧家具处理 “以旧换新”何日行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