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资讯 > 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市 被动式建筑在中国的实践

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市 被动式建筑在中国的实践

https://www.biud.com.cn 2012年11月04日13:01 家居装修知识网  

  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市

  ——被动式建筑在中国的实践之路

  时间:2012年9月8日

  地点:华南理工大学逸夫科技馆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欢迎莅临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市系列前瞻论坛。在这里再次欢迎大家的到来。为了配合我省建筑节能“十二五”的实施,以及建筑节能事业的发展,广东省建筑节能协会联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深究生院发起,以学术交流为平台,邀请最著名的被动式建筑节能大师、中国顶级建筑节能专家、政府管理人员、建筑节能企业领袖齐聚学术氛围浓重的华南理工大学大学探讨被动式建筑在中国的实践之路。首先由我为大家隆重介绍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他们是:

  全球被动式建筑大师Ludwig Rongen教授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教处副处长罗家侠

  广东省建筑节能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仕超

  广州大学建筑节能研究院院长周孝清

  广州市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邢华伟

  东莞市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管理办公室主任张桂标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兼党支部书记郭卫宏

  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沈粤

  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朱雪梅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副主任赵立华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总工潘忠诚

  暨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钟超

  广州市质量监督监测研究员副院长何国山

  东莞市住建局专家组成员邝成子

  再次热烈欢迎各位嘉宾的到来。


 活动现场

  低碳和绿色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节能减排在世界范围内的大街小巷内展开,推动建筑节能,发展绿色建筑,探索城市绿色发展之道,是建设领域最为核心的工作,是所有从业人员共同努力的方向,也是十分艰巨的任务。

  绿色建筑与城市生态课题项目旨在探索绿色建筑与城市生态优化发展的新概念,建立中国建筑节能的示范标准,寻找中国特色的绿色示范城市解决方案。该课题项目由欧洲城市可持续峰会计划,系列前瞻论坛等三个部分组成,每一个部分的活动都将陆续开展,在今天的前瞻论坛上汇聚了国内外的专家,他们具有十分丰富的经验。

  首先有请广东省建筑节能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仕超先生致辞:《城市的绿色使命》。

  杨仕超:城市的绿色使命

  广东省建筑节能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仕超

  【杨仕超】尊敬的Ludwig Rongen教授、罗家侠处长,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

  九月是南方一年中较好的季节,没有潮湿,点缀在天地间的依然是绿色。在美丽的华南理工大学校园举行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市论坛,在此我谨代表广东省建筑节能协会对Ludwig Rongen教授和各位来宾的莅临表示热烈的欢迎。

  二十一世纪是节约能源的世纪,节能减排是全世界共同的责任和使命,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推动建设节能,发展绿色建筑,探索城市生态发展之路是当前建筑领域最迫切的任务。在城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让城市装上绿色的引擎,为人民打造宜居的生活环境,引导和培育人们低碳生活的方式,是我们建设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崇高的使命。

  首先建筑应该成为绿色低碳生活的载体,依自然之行,集天然之势,依靠山水,借着风光,自然的旋律和生命之光艺术的呈现,观来赏心悦目,用来舒适随心,这就是我们所提倡的绿色节能。

  其次城市应该充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内涵,正如省委书记汪洋书记强调的,要始终坚持推进发展模式的转变转型,实质是节能减排、节约集约用地,环保倒逼等战略措施,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绿色发展。城市的绿色发展事关群众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利益,大力发展绿色是今后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聚众人之智慧,集群体之力量从规划、设计、法规、标准等方面全面推进绿色建筑活动。从绿色建筑到低碳社区再到绿色城市,我们要以科学规划为统筹,逐步探索城市绿色发展的技术路线和实践路线。从现在起,我们首先要着力打造数以千计的具有岭南特色的绿色低碳建筑,我们建议从2003年开始,全省的建筑和政府的建筑办公内应该强制实行绿色建筑标准,同时鼓励其他的建筑按照绿色标准建设,采取竞争激励等方式开展优秀绿色建筑的表彰。其次要深入推动绿色低碳城市的建设,引导城市新区按照绿色生态低碳理念进行规划设计,充分体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要求,集中规模发展绿色低碳建筑。

  第三要积极将自然生态元素融入到城市建筑中去,大力实施城市降温行动,坚持低冲击开发原则,严格保护城市的自然地貌和水系,充分利用城市的地貌、河流等自然特征,建设城市中的森林和水体,合理建设城市的风貌,保持城市的自然风貌。科学构建城市的步行和自行车、慢行系统,优先发展公交,通过规划控制城市的建筑通风、遮阳采光和用电指标,改造修建城市大广场,实施城市建设建筑一体绿化的功能,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

  今天各位节能专家、设计大师、企业领导以及政府节能管理人员齐聚在美丽的羊城,尤其是Ludwig Rongen教授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和我们进行深度的交流,为城市的绿色发展把脉,这个活动是非常有价值的,今天的论坛是开放的、自由的,目的是给大家提供一个平台一个途径,让智慧的火花进行碰撞,让流感充分的流通,形成我省绿色城市与生态城市的解决方案,打开我省城市发展绿色的绿色通道。

  各位嘉宾今天相聚在羊城广州,共同探讨和描绘我省绿色生态建筑的美丽蓝图,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谢谢。

  【主持人】谢谢杨院长,下面有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兼党支部书记郭卫宏先生致辞《南方绿色建筑之路》,有请。

  郭卫宏:南方绿色建筑之路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兼党支部书记郭卫宏

  【郭卫宏】尊敬的Ludwig Rongen教授,罗家侠处长、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我们迎来了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市前瞻论坛,在此谨代表论坛的主办方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社会院和广东省建筑节能协会欢迎大家莅临本次大会。绿色建筑低碳生活是当前社会发展的潮流,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必须面对和深入研究的课题。绿色建筑首先在设计上要体现绿色性思维,缺乏绿色思维的建筑设计必然造成建筑缺失、绿色建筑应用的温暖和联线,缺乏对人性的感悟和体现。

  其次绿色建筑要做到建筑与环境相融合,阳光、微风、山水、草木,绿色建筑与生活与自然本身就是密不可分。毫无疑问,绿色建筑更注重对人性的理解和感悟,建筑师使精妙的艺术设计与自然交流,并赋予了建筑生命。人、生活、自然与建筑相互交流,浑然一体,这就是绿色建筑的品质与价值所在。

  岭南建筑作为中国建筑的杰出代表,感受与自然的交流,其风格简练、朴素、通透、淡雅。在功能上具有隔热、通风、遮阳等特点,这正是绿色建筑最核心的功能要求。在岭南建筑的传承下,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总负责人何镜堂院士为代表的团队是新岭南建筑的缔造者和弘扬者,他们对建筑融汇古今,同时做到建筑地域性、人文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结合,他们更致力于提升华南地区建筑设计团队的凝聚力和竞争力,相信在他们的引领下,岭南现代建筑与绿色建筑会携手创造新的辉煌。

  本次论坛的主要目的是探索发展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市的思想和方法,倡导绿色环保经济,加速推动华南地区绿色建筑与现代城市发展的进程。

  希望与会嘉宾热烈互动,让思想猛烈碰撞,让真知踊跃展现,让卓见争先涌现,圆满达到论坛召开的目标。此次论坛的胜利召开首先要感谢住建厅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怀,同时也感谢协办单位的通力合作和各界朋友的热情参与,相信你们的每一份参与都将促进人类绿色生活的早日实现,再一次感谢你们对论坛所做的贡献。

  最后预祝此次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郭院长,绿色建筑与城市生态需要我们结合地域特色和项目特点,在实践中积累和完善,现在有请在绿色建筑积累的专家,东莞市住建局专家组成员邝成子和我们分享他的发展报告《从生态幼儿园的建筑实践谈生态建筑》。




  邝成子:从生态幼儿园的建筑实践谈生态建筑

  东莞市住建局专家组成员邝成子

  【邝成子】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贵宾、嘉宾早上好,我今天给大家分享的题目是“从生态幼儿园的建筑实践谈生态建筑”,这包括三部分内容,首先介绍生态幼儿园建筑,其次是我在生态幼儿园的建筑实践中对生态建筑的理解,第三是从生态建筑到生态城市的思考,与大家分享。

  一、生态幼儿园建筑之前。策划思想很重要,生态幼儿园是由东莞市土木建筑学会,东莞市墙改节能办共同策划推动的一个绿色节能的项目。

  策划目标是应业主的诉求,这个诉求给我们很大的触动,就是为教育理念感恩地球、敬畏自然、生态文明而策划设计的一座绿色生态建筑。

  策划任务是为小朋友创设健康、快乐成长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干净空气、清洁水源、无污染蔬果、无公害装修,以及生物多样化的岭南生态环境。

  策划主要由被动式建筑作为技术支持,第一个是干净空气,通过人工降雨清洁大气中的酸气,包括PM2.5,维护结构的植被作为隔热层通过植物光和作用固定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更多的氧气。被动式通排风技术,整座建筑没有使用一台空调机,人工降雨整个用电量是空调用电量的二十分之一,雨水的下落作为墙面植被的浇水和护城河补充的水,冬天下的是地下温度水。

  第二是清洁水源,我们通过市政给水雨水的收集适用于中水回用实现分质给水,梯度用水,循环用水。

  无污染蔬果是使用无技术污染的土壤,施用农家肥,没有化肥和农药。

  无公害装修,不采用大理石、花岗岩、木夹板、油漆、墙漆,涂料、大型塑料等等。

  生物多样化,靠透水地面湿地适合各种生物生存环境。

  2、工程概况。

  这个是设计的效果图,旁边都是种满了植物,植物的布置是按整个墙面设计的,若干年之后整个设计是看不到的,是被植被包裹起来的。这个是已经建成的实验图,可以看到这里面已经形成了人工降雨在整个外围使用的状态,雨水下降之后通过护城河回收过滤再利用,冷却空气的时候,整个空气的素质和温度会变好。前面是一个广场,雨水的回收也包括这个广场道路外面的路面雨水的回收。

  这个是设计效果图,这个图里面有一条护城河,这个建筑从水里面回收,要进入的时候是要通过木条打造进行的,这个就是护城河的构造,这个是湿地,从哪一个角度看上去,最多的是一个水面,水面是建筑面积的80%。

  这个是建成后的,已经形成的种植。

  幼儿园的园区用地面积360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105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3400平方米,2-3层框架结构。建筑造型由两层弧形的地连接三层长方体,后面就是四层的圆柱体,把三种几何基本体有机连接起来。

  有记者曾对这座建筑物有一个描述“钢筋混凝土结构像是男人的坚强的气质,缠绕着随风飘摇的五色植被像是女人的温柔性格,远处看来很美。

  实际上生态建筑与传统建筑在原型上没有区别,也是严格按照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施工图审查、工程监督以及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的基本建筑程序建成的一个普通的建筑产品。

  这个建筑融入了更多的生态元素,包括生态建筑理念、原理、技术等,使得建筑凸显了覆土生态建筑独有的特点:不耗地、有生命、可呼吸、能产出。

  不耗地:通常的建筑都是占用地,而生态建筑是先把远表层耕土置旁边,建筑完成后覆土种植,恢复土地的面积是建筑所占面积约1.2倍,覆土生态建筑只是把地表土人为设定抬高了一定高度,是原始洞穴建筑在地表夹层建造空间的建造理念,这个是屋顶种植的情况,这个是地面围绕护城河的生态,这个是通道走廊里面附属的种植。

  有生命:覆土生态建筑把植物设计按照植物生长特点来布置于屋顶和墙面上,随着植物生长,包裹着的整座建筑物,若干年后,建筑外形几乎看不到,都由它保卫起来,以植物季节变化的生命特征赋予建筑的生命特征,建筑外围另面里面可绿化面积大于建筑占地面积的1.5倍。这个是墙面上的爬山虎,这个是走廊上吊垂的一些植物。

  可呼吸:覆土建筑的土壤水体和植物的水分自然蒸腾,使得夏日能致凉,冬天能保温,植物光和作用下固定二氧化碳转化为氧,这种生态修复后呼吸功能可直接改善建筑的物理环境,提高居住的舒适度。沙滩在温度高的时候有致凉的功能,墙面绿化的功能,所有的植物有蒸腾的作用。

  能产出:在覆土建筑的生态环境里,通过种植、养殖各类植动物类,比如说幼儿园里面有一个水田追至区和旱地种植区,为教育设立场景布局,可以种植水稻、蔬菜、养殖各类动物,为幼儿园里提供一定数量的无公害食物。这个是种植的水稻,这个是菜地的种植,这个是玉米的种植,整个种植效果跟原来农耕文明的种植一样,由于受阳光更好、水温更好调整。

  二、对生态建筑的理解和观点

  1、对生态建筑的理解

  目前学术界对生态建筑有多种定义,我的理解:(1)所谓的生态建筑就是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这个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组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所以有的人说在建筑物里面种了很多树,与生态不符合,只能是绿色的元素,因为没有形成建筑生态系统,没有形成里面能源物质的转换、循环,它没有得到一个高效低耗的服务,我们把定义定下来就可以很清晰的做一些事情。

  (2)生态建筑与绿色建筑一样,是符合四节一保,所以我个人认为生态建筑是绿色建筑的一种形式,或者说是绿色建筑中的佼佼者。因为它来得简单,成本低。

  (3)生态建筑有区域性的特点,覆土生态建筑是以生态学原理、生物多样化和谐共存理念。遵循自然规律,通过多学科、多专业共同努力,最大可能地利用阳光、雨水、土壤、风以及动植物等生态能动性构筑成的生态系统工程,它是一个很严谨的系统功能,所以生态建筑的规划设计,我个人的看法一定要有多学科、多专业,要改变以前的由设计师来、建筑设计师来的思想,他做不到的,因为这个农业工程、生态工程、园林工程,这些前期一起走才可以,如果搞了要改就没有办法改,所以这显示了它多学科、多专业非常的重要。

  生态建筑对水的需求与利用,水是生命之源,刚才我们看到整个建筑是绿色的生命体,那么支撑这个生命体必须有水,在生态建筑立面的雨水和中水同样重要,因为大家知道要靠市政水来维持这个系统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对于雨水和中水参与这个系统可以做得到。水对于有生命的生态建筑来讲相当于人体的血液,因为每一个部位都需要水分、氧份来供给,如果不供给,植物就要死,所以要维持生命的生态基础最重要。

  这是一个实景图,这个是室内的戏水池,然后之后是200平方米的中厅,雨水可以下到里面,可以作为一个水景,水的景观非常的好,他们在那里快乐、健康的成长,水体在护城河的水体里面跨度是2-3米,形成非常好的水体,具有岭南特色。

  生态建筑对雨水、中水不像现代建筑市政给与排水的直线路径,生态建筑是想方设法把水留住,再通过借、调水的方法,在建筑系统里面循环利用,雨水的回收利用率大于80%,如果是枯雨期回收园外道路的雨水,回收利用率是大于100%。这个是可以通过自己控制来控制人工降雨。

  (图)这个图是风水运行原理图,这个风水不是迷信的风水,而是风系统和水系统在里面怎么运行,怎么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200平方米的中厅是相当于一个盘子,水可以放到里面去,它的造价也是很生态的,把碎砖放到里面去,上面再覆上过滤的沙土,这个图里面是三层的建筑。我们先看风是怎么形成的,是两种风,一种是当外界的温度满足里面使用的情况下,是采用自然通风,就是通过大开口过来的,在这个过程里面屋顶有一个开口,有一个自排功能。第二个情况比较特殊,就是外界丰富风,我们要启动建筑系统的时候,反过来要关起来,就是形成一个容器,这边抽风,然后下面就预留地风,这种进风与出风有几个特点,第一是高速,第二个是先进,第三个是凉风、热风。

  水的原理呢?这里面做了一个正常的恒温是25-26度,当外界和里面有10度的温差,我们通过自己的系统,有一个处理池,杀毒以后再回收。到外界雨水的时候,这里是指室内和室外是连通的,建筑物和外围甚至是在园外水的路径是属于一体化的。

  (图)这个是课室的构造,在这里设计了一个地板,这个是圆的,这上面有一个工作,这个就是地下水冷却以后,从这个管子接到室内,把凉的供应到这边,得到我们需要的大自然的空调,这个是科课室里面温度的散热口。

  这个是市政的排水,我们需要用水的时候用塑料盖起来,接到护城河里面,就可以得到很多的雨水。

  生态建筑与阳光的需求与利用。现代建筑因节能需要提出建筑遮阳,生态建筑已经把这些任务交给了湿地、植被来承担,因为植物本来就需要阳光,这个是最基本的需求,所以如果遮住了这个植物就不能长,而需要照射到建筑围护的阳光进行分配,以满足植被生长的需求。

  土壤是构成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物质,任何材料都没有比土壤更好的物质化解与氧分功能。

  风对人的舒适型和生态系统的透气性都同样的重要,建筑十分重视建筑导风有利的体型以及利用。(图)这个是课室进风口,这个是舞蹈室的进风口,这个是自然的排风口。

  生物链的循环利用,农家堆肥利用,有一个农业循环系统。通过地面把尿分离,分离尿管,再打到上面有两个尿液的储备,来分别储备,再到粪池,还有一个清水池,有一个尿水混合池,这两个是尿液的储备池和清水池,然后这个是混合池。

  2、对生态建筑的观点,有一个表格,提出了八个方面,有一个规律,现代建筑是以人为中心,绿色建筑是人与自然结合的建筑,而对于生态建筑实际上是绿色生态建筑,它对自然有修复、处理的作用。

  生态建筑是寻找对自然干扰降至最小的一种建筑模式,生态建筑也是一种环保建筑,它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生态建筑与建筑寿命周期,前期与后期考虑得更长远,选用的材料、产品是怎么来的?其来源过程耗用资源与碳排放怎么样?引进了零碳源材料,低碳源材料,高碳源材料的概念,零碳源材料,材料的来源过程中没有发生碳排放。(图)比如中厅里面这些石头是通过沙子过滤出来的,(图)这个是生态操场。

  生态建筑是建筑演变过程,是理性回归与智慧的超越的建筑。

  生态建筑与现代建筑思维不一样,现代建筑反映出的是一种思维定势,他认为建筑外界条件不可改变的,它接受了一个夏天室外高温的恒定条件,即隔断的认识,建筑与自然成对立的抵抗态度,一方面在围护结构上用增兵的方法,来提高维护结构的隔热性能,组织室外热像的入侵。比如说广泛采用隔热切板。

  建筑生态反映出是一种思维动势,认为建筑外界条件是可以改变的的思维动势,采用被动建筑技术如自动降雨技术先改善外部微气侯环境,创造一个倒置的温度区,再沟通调节引至室内环境,改善室内空气温度,这个是一种大空调的概念。

  现代建筑用的是加法,生态建筑用的是减法,现代建筑为了提高热功能性,添加了多种节能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建筑成本要增加。

  生态建筑依靠被动建筑技术,也调动植物的积极参与,获得室内外倒置的温度,就不需要这些高成本的投入,因为最终建筑看到的是植物。

  三、从生态建筑到生态城市的思考

  生态城市的这一概念有有许多定义,但是其核心就是对自然干扰最小的城市发展模式,而生态城市的建设的重要基础就是绿色生态建筑,以绿色生态建筑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在中国正当其时也是形势所逼。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今后的发展过程当中就产生了极大矛盾,一是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矛盾。二是城市壮大与农村衰落的矛盾。三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解决这三大矛盾有很多的途径,其中生态建筑在其中可以做出很大的贡献。

  生态建筑还原了土地,所有土地的使用者,不再是完全地失去土地,形成新的生态系统或者农业系统,人们可以改变城市人单一的生活方式,把一些建筑使用过程产生的废物价格消化利用,并能自己生产出一些需要的物质。

  生态建筑本身没有热排放没有光污染,而人工降雨和更多植被的参与形成微气候调节功能,有助于消除空气中的酸气和PM2.5,减少热岛效应。

  如果生态建筑生态社区在自己的内部把雨水留住加以循环利用,那么对于减少城市贡税,最大限度的减少市政排洪强度,减少污水处理厂都起到了直接的作用。

  珠三角地区有着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地下水丰富、植被生长茂盛、生物多样化等得天独厚的条件,特别是适合发展生态建筑,我们能否从中找到一种建筑发展乃至城市发展的新模式,从生态建筑拓展到生态社区,然后再到田园城市,这是我们的理想,要把它变为现实。

  以上是我对生态建筑的分享汇报,技术并不成熟,有一些观点不一定正确,恳请各位同行指正,谢谢。




  议题对话:节能设计的应用与发展

  图:对话论坛现场

  【主持人】感谢邝工跟我们分享的这些实践和经验。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在建筑节能“十二五”规划当中提出要大力推进绿色建筑和绿色城区建设,“十二五”是建筑节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需集合各行业各方的智力,不断促进建筑节能基础和管理的进步,探索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市的发展路径。

  下面思考与碰撞的环节就是要请出各行业、各方的建筑领袖与实践领袖对话绿色建筑与节能建筑的发展,接下来有请对话嘉宾:

  全球被动式建筑大师Ludwig Rongen教授

  广东省建筑节能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广东省科学建筑研究员副院长杨仕超先生

  广东工业大学建筑禹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朱雪梅女士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兼党支部书记郭卫宏先生

  东莞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局专家组成员邝成子先生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研究院总工潘忠诚先生

  广州大学建筑节能研究院院长周孝清先生

  我们这个环节一共有三个议题,第一个议题是适应广东省绿色建筑设计的技术和措施;第二个议题是广东省建筑节能突出问题的探讨;第三个议题是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技术人才培养。

  那么适应广东省绿色建筑的技术和措施有哪些呢?首先我们想请杨院长为我们总的介绍一下广东省绿色建筑设计发展的现状,有请杨院长。

  【杨仕超】建筑节能在我们国家是2006年开始的,目前广东省的绿色建筑在全国有5个项目,陕西也有项目,作为南方的绿色建筑,广东省编制了广东省自己本省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这个评价标准充分的反映了广东省从建筑的通风、遮阳、室外的绿化、空调的节能以及雨水的利用、材料的节约,还有城市绿色管理,这几个方面都非常的有自己的特色。广东省绿色建筑的设计从这些年的发展来说,各个专业的机构、设计院都做出了非常多的努力,包括房地产公司也作出了很多的努力,像万科、招商这些房地产公司,不光是在广东省,在全国都建了很多的绿色节能项目。

  在绿色城区方面,广东省也走在全国的前面,深圳的光明新区、广州的知识城、广州的海珠新城、佛山新城等等这些地方都在建设绿色低碳社区,这些项目也都是政府的支持,也都吸引了很多规划设计的单位,我们从绿色建筑到生态城区都已经是轰轰烈烈的。

  从技术上讲,南方建筑,特别是城市,有南方城市的特点,广东省是地少的地区,城市比较密集,再加上我们的经济比较发达,经济活动非常的活跃,造成了城市非常的拥挤,所以它在城市环境、交通这些方面还有水的方面都存在了很多的问题,在绿色建筑方面我们需要做很多的工作,今天在这个论坛上我希望集思广益,大家都提出一些解决的方案,能够为绿色建筑、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提供更多的措施、更多解决的方案,我就先介绍到这里。

  【主持人】想请周孝清院长分享一下您在长期实践的经验下绿色建筑的经验。

  【周孝清】我不是做建筑设计的,我是做空调方面出身的,也积累了一些设计经验,广东省空调使用量非常大,在整个建筑当中空调能耗占非常高。我们在措施上也做了一些改进,特别是技术发展上做了发展,比如说空调里面取暖的技术,还有被动式的一些理念也得到了大量的推进。

  那么在建筑当中,从目前来看更大的问题在于系统的了解,就是刚才邝院长讲到的,建筑里面的系统更多要跟建筑使用融合,也就是说建筑里面需要什么东西,我们相应的提供什么样的能源,而不是采用一些高品质的能源来满足低水平的需求。这个是什么意思呢?比如大家说的喝开水,你可以用电烧,也可以用燃气少,因为电比燃气高的多。你如果要喝凉开水,不要把水烧开了再放凉,这个也是浪费。

  在建筑上面也是一样,我用低品位的能源能满足需求就不要用高品位的能源,电是清洁能源,但是它是非常昂贵的能源。用电很便宜,我指的是在生产电力过程当中消耗太大,代价很高,这是我们的一种思路。

  还有另外一种思路就是我们要尽可能减少能源在建筑疏运过程当中能源的损耗,也就是说在亮的同时,不要降低建筑输送能源的质量,这个是另外一种方向。

  另外一种思路就是根据需求来进行个性化的控制,假如说这样一个会场,今天人坐得比较满,所有的空调和灯可以打开,假如会场里面今天没有这么多人,只有一半人,那要怎么办?这个时候就需要在设备上有一种灵活的控制和手段,在保证需求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使用,这个是我们研究的第三个方向。

  根据这些不断的做,我们在这方面会有很大的进步和发展,我们目前的浪费是在系统上面,是在我们的使用上面,是在设备与建筑的不匹配上,实际上设备能源的效益已经达到了相当水平,我们把它利用好就是一个很好的节能建筑,谢谢。

  【主持人】刚才周院长说了很多关于节能技术方面的应用,说到绿色建筑的节能设计,我们不得不问一下朱雪梅院长,您在建筑方面有什么样的经验?

  【朱雪梅】各位专家老师同学们上午好,非常感谢组委会邀请我们参加这个论坛,也想在次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在绿色建筑低碳节能方向的心得体会。

  作为长期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这个工作层来讲,一直想为被动式的节能做一些事情,因为经常听人讲节能是花钱的事情,今天看到前面几位专家和邝成子报告中的案例,也觉得非常的受到鼓舞,各位专家学者集聚一堂反思也是非常的受鼓舞。

  我自己这几年也在反思,节能真的是要动用很多的财力物力吗?我觉得真的要反思一下,我这几年也是在探索文化保护和节能的关系,也参加了一些传统街区保护性的工作还有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刚才也已经谈到城市发展村落衰落了,这也是一个矛盾,其实我们去到传统的村落里面看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但是它都在慢慢的消失。而且我们新村的建设也不完全是一种低碳节能的,而且对我们来讲文化的保护也是一个很大的冲击。我们曾经做了很多的古村落调研,在调研的时候就发现老祖宗在节能方面,就是对被动式的节能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和优势,你去到那些项目或者是房间里自然感觉很舒服,它是怎么样解决的呢?就是沿着风向、朝向然后规划布局。所以我觉得如果我们现在还没有研究它,就把它破坏了,或者是置之不理,我觉得是一个很大的浪费。

  而且能够很好的利用它,从它里面吸收很多东西本身就是文化的传承。特别是之前开展的三旧改造,我们在三旧改造的时候要积极的进行梳理,旧房子拆掉了也是很可惜的,所以被动式的方法值得我们好好的学习、研究,然后在实践中拓展。

  另外这些村落本身都是很有价值的东西,三旧改造里面有很多很好的东西拆掉了,这也是很大的浪费,造成了城市增加了很多建筑垃圾,资源再利用和建筑材料再利用也是很重要的,同时我们也看到老祖宗在建设的时候是就地取材,我觉得很多东西是有点不太必要的,其实是能够很简约的。希望交通能源各个方面,其实也是刚才专家讲的,整个大系统,一个很大的系统面,我觉得也是我们从能源的制造和能源的利用来进行一个保持。

  另外就是前段时间广州市也跟我们学校提到想建这样一个绿色建筑,现在的绿色建筑系统很多,怎么样集成利用,我们能在这里面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我想我们通过被动式,从规划设计的角度考虑,对于将来节能设计和设备的有效利用的选择上面会让他们的工作没有这么艰难,能够真正的从一个零排放、低排放、真正资源最大化利用方面做好,因为很多具体细节,时间关系不在这里跟大家分享,我觉得节能、生态、绿色、发展这个是人类永远的话题,也是我们应该鼓励的,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朱院长,她为我们提出了具体的努力的方向,非常值得我们的思考,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在最后的环节向各位老师提问。绿色节能小到一家一户,大到城市发展,需要各个方面努力,接下来有请广州市城市勘测规划院的总工潘忠诚老师讲讲,您的角度可能跟我们大家不一样。

  【 潘忠诚】谢谢,今天过来讲座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前面听了专家发言,特别是东莞的邝总工幼儿园建设的例子,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因为我是广州市规划勘测院的总工程师,但是实际上我是搞建筑设计的,主要是以建筑设计为主,但是又是在规划设计院当总工,所以我也不好说我是规划方面的专家,只能是在规划院的建筑专家角度上来谈谈对于城市的感受。

  我是这么想的,每一个城市的选址都必定是靠水的,没有水源是不可能有一个城市的,但是大部分城市在水里面都有山,始终都是有水有山的城市是比较多的。但是真正有山有水的城市也不一定就是一个生态的城市,我个人是这样看的。我有的时候在想,如果城市能赶上美国,我1994、1995年到了美国去了以后,我们国家要赶上美国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中国的土地被老祖宗折腾了几千年,美国才几百年,所以我们的生态都被我们这么多人糟蹋得比较多了,而美国的城市相对来说人口比较少,我觉得作为一个国家是这样,从一个城市来说也是这样。中国面临着大量的城市化进程,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现在广州市也提倡甚至广州市也成立了低碳研究中心,好像也在做生态城市这方面的规划设计,但是有一点我们要明确的看到,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我认为要想改变一个城市的生态环境,恐怕从目前来说是难以达到的。因为城市化不断在发展,在发展过程当中它只是不恶化或者是缓一点恶化已经是相当不错了,我认为大家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

  因为城市越大,它越早形成,对于交通、节能都是一个破坏,所以我在想广州市的城市已经是2200多年,我认为前2000年都是在老城区,基本上都是在中山路附近发展,就是一个很小的城市,那个城市应该是生态城市,完全符合生态城市。到2000年之后的100年,也就是民国时期,从那个时候才向西发展有西关,向南发展有海珠区,这样城市还仍然是一个生态城市。但是特别是近三十年的发展,我认为城市化就算不上是生态,完全是一个摊大饼的形式,但是我们要回顾广州市的发展,我们也不得不庆幸在2000年的时候,广州市做了一个概念性的规划,把原来只有550平方公里,就是老城区里面,把番禺原来的市变成区,把花都也变成区了,那时候的规划原来是八个字,北优,西联主要是和佛山连接起来,东进主要是往萝岗和黄埔开发区发展,南拓是往南沙发展,那个时候修建了很多的地铁,把整个城市格局向外延伸了,我认为这一次的规划把原来摊大饼的城市规划的格局一下子拉开了距离,把格局拉大了。所以原来的广市区就是550平方公里,绿地率很低,但是一旦变成区域之后,格局变化了,视野也宽了,人均的绿地率也高了,但是人均绿地率高了,老城区的生态环境是否变化了?实际上没有变化。但是这种格局真正的有一点像生态城市,对于老城区来讲是一个生态城市,但是这么大的格局以后有一点生态性质,现在广州市城市规划的变化也是注重万亩果园的保护,尽量保存生态廊道,所以我想从广州市城市发展是注定的,老城区这一块区域的城市不管怎么样注重生态,我认为不恶化已经OK了,因为城市的密度越来越大,这个是从广州市城市来讲,在城市不断发展过程当中,希望不断的改善是很难的,但是要保持它的生态廊道,保持城市的吞吐性,保持夏季通风这个是城市规划里面最重要的。

  第二个就是功能布局,就是布局过程当中怎么样尽可能使得它不要造成城市办公区或者是居住区、工厂产生新的交通更大的拥挤,功能区布局的合理性也是生态城市和绿色城市最主要的。

  第三个就是交通,有大的规划,再加上小的修建性详规和控制性规划,这又受城市的影响。举一个例子,大家都说天河很挤,实际上天河原来的规划里面的容积率只有现在的一半,建设量只有现在的一半,只有一半的格局来进行、设置道路。但是随着城市建设,不断的提高容积率,容积率的提高不是哪一个规划者决定的,是城市经营者市领导的经营者从经济发展的角度需要提高它的容积率。包括珠江新城这一块也是,因为当时一算以后,这么一点点的建筑面积怎么能卖掉钱,卖掉钱怎么提高城市的发展,都是这样造成的,所以对于这一块来讲,我想城市形成生态,可能是全员都要有一个生态意识。

  刚才我们在下面听到邝院长介绍生态幼儿园建设,我们在想,我们往往强调生产,跟GDP的生产会矛盾,因为不怎么花钱,那GDP怎么上去呢?这里面也有矛盾。但是我认为尽管强调生态、强调绿色,跟经济发展,跟我们强调现代化的舒适度有一点矛盾,但是有一点社会的资源总是有限的,我们在强调发展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节能、生态、环保、绿色对人类现在的发展和未来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只要大家都有这个意识的时候,就使得无论是城市发展也好,或者是各个单体建设也好,还有开发商开发也好,都形成这个意识,都能朝着这个目标发展,这是城市每一个人做的事情。

  我是建筑专家我不谈建筑,我从规划的角度谈这些,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潘工从规划和发展的角度,语重心长的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意见,Ludwig Rongen教授在被动式建筑和绿色建筑有非常多的经验,也有非常多的成果,也非常有经验,所以我想请Ludwig Rongen教授分享一下把建筑节能和被动式建筑应用在中国的经验,有请。

  【 Ludwig Rongen】尊敬的各位领导、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广州,能够参加此次论坛也非常的荣幸,非常感谢大家给我这次机会。

  今天早上在听到各位专家学者多方讲话之后,我认为大家的思考的方向都是正确的,因为在城市的规划和设计上面,我们曾经走过了完全一样的道路。事实上自从1952年开始在德国区域我们就已经想象了如何建造环保的房屋的设计,特别是在太阳能以及环保领域的设计,以及减排方面的,因为当时的科技有限,并不是十分容易采用太阳能方面的环保材料来设计我们的房屋,所以我们当时所做的就是很简单的技术上能源的设计,在房屋结构上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方式。

  正如大家周知,德国是能源进口的大国,所以对我们来说运输上面我们没法想象我们在物流的运输上面的问题,而且我们每一个小步的实现都很艰难,目前有越来越多的设施及以及工程师都是为解决现在能源上的节约,而且我们的设计师团队以及工程师团队都发现,本国的政府以及每一个国家的政府在要求的领域上要求是越来越多的,而我们的技术已经令我们的政府十分的满意,因为我们的工程师和设计师团队在环保实施上面已经有很好的技术,这个也是世界知晓的。

  德国的政客已经发言表态,在联合国的会议上已经声明,德国在未来会是第一个放弃核能源的国家,而且我也深深的建议我们国家的政府完全的放弃能源,我们要研制一些更加无风险、无危险性的新型能源,而且更加的便宜以及实用。我们所做的第一个步骤就是降低碳排放;第二就是使用一些自然能源,比如说水、风太阳能等等能源来帮助我们发电。

  德国所做的动向就是逐渐的放弃核电这一能源,而采用新型的、便宜的、低碳排放的能源,而且是无风险的,德国做了一件很错误的事情,就是很多年前德国给周边很多市民大片的土地,而且这些大片的土地都不在市中心,德国人民得到大片的土地之后,大多数在郊区盖自己的房子,后来大家都住到城市之外的区域。这个时候都发现了很多的问题,因为大家的购物、观光都是在市中心,所以市中心的办公楼都是闲置的。因为大家都在家里,没有人在市中心,来市中心要开车就有了碳排放,所以这些人们又逐渐的搬回了市中心来住,所以盖的建筑物就产生了浪费,所以我们建议市民在城市居住就在市中心居住,这样子我们的城市就不会变成鬼城,另外我也热烈建议在市中心居住,少在郊区盖房。

  我想做一个简短的总结,不仅是对中国,而是对全人类的总结,我们需要爱护我们成长的星球,但我们如何爱护星球呢?首先第一点是减少能源使用;第二点就是使用可再生资源;第三点使用电量的时候就好象今天教授所说,如果需要开空调需要开灯的时候才使用,平时关掉;第四点使用的建筑材料更多是可再生可在利用的材料;第五点放弃核电;第六点是使用木质的建筑结构,我们的房屋采用这样的,木质的房屋结构有自然通风的材料,木质是可以降解的;其次开私家车朋友,能够减少开私家车,始私家车越来越少,如果大家做到以上七点可持续环保的理念,我们可以把地球的平均温度降低2.4度,我相信在未来只有再降低2.4度,我们才有舒适的环境,不然会持续的恶化,非常的荣幸,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Ludwig Rongen教授提出这七点的意见,我觉得非常的值得大家思考,也值得大家在日后的工作当中探索和执行,建筑节能是绿色建筑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筑节能涉及到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门窗、空调节能各个方面,我们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当中进行总结发现,这个问题我想请郭院长为我们分析一下,广东省建筑节能在结合地域特点中,现在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什么?

  【郭卫宏】我们也一直在思考一些问题,我也把省院做的工作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是建筑师出身,对建筑来说,建筑师怎么样创设绿色建筑,我们这一点想法是坚定不移的,因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个肯定是一个方向,所以我也呼吁建筑师要往这方面思考、思索。

  我们一直在实践过程当中,我们也做了很多的绿色建筑,在东莞、生态院我们是绿色建筑,国家去年批的泰洲文化村也是绿色建筑,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觉得是整个社区做一个绿色建筑,怎么样节省能源。在这个过程当中发现了两个问题,一个就是建筑设计和节能设计有的时候概念脱节,就是说我们做完建筑设计然后做节能设计,建筑创作与节能设计、绿色建筑的协同性,我们也有一些课题在研究。目前也有一些学生写了论文,但是最后还没有形成体系,我也希望到时候可以跟大家分享。

  另外现在绿色建筑报上去,要达到多少个技术点的要求,所以在这个方面,也可能会碰到技术瓶颈的情况。我们觉得总的来说还是要实事求是,能节省的就节省,我们在省里面也申请了一个课题,就是绿色的课程研究,这个进行了1、2年,但是具体的成果我们还没有最后总结,因为绿色建筑还要有很多的数据。我们尽量在研究的过程当中形成可操作性的、数据化的、科技化的东西。在这两个工作过程当中不断的推进,因为现在的项目甲方也会推进,比如说广州市几个区域都是要做绿色建筑,所以我们的工作量也是非常大,我们有时候也会交流要怎么做。我觉得应该要有绿色思维,现在就是两个方面的原因,节能跟建筑设计有一些思维,因为绿色要整合设计,一开始要大家都来参与这个,去主动的请教生态,然后空调各方面的,各方面的专家一起来做,然后在设设计过程当中,以前是完成一步再做下一步,是创立式的一个过程,现在是完成一个方案再做分析,再做节能设计,节能设计反过来会有一些修改,但是有一些东西不一定改得了,所以我形成一种综合的设计、一种系统的设计,这个是我的一些感想和我们院做的工作,只是代表个人观点,希望大家多提出意见和建议。

  【主持人】谢谢郭院长,今天上午邝工在演讲当中已经为我们介绍了它在绿色建筑尤其是生态建筑方面的实践和成果,谈到这个话题,我们也希望请问邝工,在广东省的区域特点之下,您在实践的过程当中您觉得遇到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什么?比较好的解决方案是什么?既然说到突出的问题,相信华南地区也应该有地理优势,请您来谈一下。

  【邝成子】问题很多,我一个一个回答。从生态建筑的角度走过的路径,因为规划、设计这些部门,走程序比较困难,意识没有转过来,比如说幼儿园,半年这个方案都没有审过来,你没有空调,没有这些,没有那些。绿色建筑也好、生态建筑也好,在推行的过程当中缺的不是资金、技术的问题,缺的是理念,缺的是自然的感恩与敬畏,缺的是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了,那么下面的问题就好解决了,如果这个问题不好解决,随着我们现在有能力,生态建筑的推广不那么顺利,谢谢。

  【主持人】谢谢邝工给我们提出的意见,下面有两个问题,我知道杨先生在节能技术上有非常丰富的经验,所以也请您说说经验的分享,另外绿色建筑不同于传统的建筑,绿色建筑对建筑师的要求也更高,我们现在也涉及到建筑人才培养的问题,我们在座的有各个院所、协会、也有学校,我想请您来说一下,以单位或者是机构或者学校为平台,您对于建设人才培养有什么样的建议?

  【杨仕超】门窗和节能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门窗是建筑和室外的一个通道,也是人进出的一个通道,这个方面是建筑不可缺的。而且随着采光、景观等等方面的要求,门窗的面积越来越大,玻璃幕墙的面积越来越大,很多时候大家反对做很大的窗户、很大的幕墙,但实际上这也是建筑的一些需要,随着高层和大块建筑的建设,幕墙是不可缺的,必须要做的,这个也是减少建筑的制作,使得建筑更容易维修。

  幕墙和门窗的节能方面技术已经具备,比如说你需要什么样的玻璃玻璃厂都可以做出来,关键是应用的时候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玻璃需要采光,同时在南方需要遮阳,在建筑节能方面可以做到,采光还可以做到40%以上,这样的玻璃都已经生产出来了,价格也不是非常的昂贵,一平方米玻璃出厂价也就是300块钱左右。所以玻璃是有很多参数可以设计和选择的,这个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是结构需要通风和遮阳,通风是门窗必须要具备的一个功能,现在很多的建筑师做很大的玻璃,然后玻璃要做得通风,这个就是一个温室,温室在北方不合适,所以既然是玻璃就要能够通风。另外在玻璃上面除了玻璃本身具备遮阳的功能之外,同时还要根据我们的需要进行调节,使得在最大限度上满足采光的同时又能够保证空调比较低的能耗。

  当然在建筑幕墙上面能做的东西更多,这个不是幕墙的技术做不到,而是建筑师往往想不到对幕墙有什么要求,你对幕墙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幕墙是肯定做得出来的,我搞幕墙搞了二十年,所以这个方面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从绿色建筑人才培养方面来讲,实际上绿色建筑是范围非常宽的领域,涉及到的专业非常之多,龙头就是设计师和规划,一切都起源于这个龙头,首先规划要从绿色方面进行规划,建筑应该怎么布局?怎么做?这个要在规划层面多培养人才,使每一个参与城市规划、区域规划、建筑规划的同事多在绿色建筑方面增加一些知识,学校需要在这方面多做一些工作,现在很多学校的教材可能过于陈旧,我们的教材十年不改,十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的教材竟然十年不改,很多的教科书到现在看到的仍然是非常经典的,经典的另一个说法就是比较陈旧,这个从理论上讲没有问题,但是很多东西,特别是功科院校的学生应该涉及到迫切知道的知识。

  学校也好、科研机构也好包括科学院也好,应该多一点绿色的讲座、论坛、研讨会等等,多做这方面的学术论坛和技术交流,当然也可以培养更多的人才。

  同时在每一个建筑工程当中,每一个设计中,实际上我们从学校里面走出来以后,根本上不能直接的去做工程,每一个工程都是培养人才的一个非常好的依托,在我们的工程当中特别是负责一些工程设计的负责人,每一个业主还有相关的人员都要在这些方面做努力,通过一个一个的工程实践,通过一个一个的工程培养绿色建筑的人才,这样我想绿色建筑的人才会越来越多,绿色建筑的实践也会越来越多。

  当然也缺不了组织,政府应该多一些组织绿色建筑的培训和研讨活动,政府也得花一些精力做这个事情,现在各个地方的主管部门都做了,我也到很多地方讲过课,所以我想培养人才一定是多方面的,包括每一个人都要在每一个方面学习,多花一点时间研究,在任何的时候多想一点这些问题,琢磨这些事情,我们自然就有进步。

  因为绿色建筑需要大量的人才,各个专业的人才,所以每一个专业的人才都有义务在这个方面做工作,这样我们的人才会越来越多,谢谢。

  【主持人】正如专家来说我们要增加学习,聆听大师的声音,这也是建筑师之福,由于时间的关系,把最后的留给现场的观众,你们有什么问题可以向台上的专家提出来。

  【嘉宾】谢谢能够有一个机会听专家讲座,我有一个问题,我们经常提到绿色建筑和生态建筑,这两个概念是否等同?另外一个我们谈到生态建筑或者是绿色建筑,这个应该是两个纬度,一个是技术的纬度,另外生态建筑还有一个纬度就是文化建筑,当下我们在这方面做的工作不知道有没有更深入的研究,或者我们怎么样探讨文化性方面的东西?

  【杨仕超】我想你说的绿色建筑是技术、文化都涵盖在里面,特别是我们现在正在编绿色社区的平台,这里面含了文化的东西,包括南方的人文特色、管理社区的一些设施方面都有要求,在绿色社区方面我们加入了人文的元素。因为绿色的建筑要用得好,必须要考虑当地的人文特色、经济条件、经济活动、文化活动,因为建筑本身包括规划都是跟人文和经济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我想这个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这两个纬度大家都在考虑,我们在考虑条文的时候,包括室外的活动场所,室外的环境都考虑到了人员的活动、文化活动、交流这些方面所要具备的设施,这个肯定不是孤立的,而且这是需要现在讨论的问题。

  【Ludwig Rongen】我的答案也和大家的一样,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国际性的答案,就像办公楼以及酒店都会有一个传统性的大堂,这个大堂的空调会消耗很多电,是最不环保的一个区域,我们在设计上如果把大堂做到自然通风自然采光,这样可以节约很多的能源。

  另外作为建筑师和设计师需要跟甲方打交道,它的造价有时候会去到很多,你在说服甲方的时候用的是什么样的科学性或者是艺术性的手段,你要告诉它,你做的建筑物是十年或者是一百年长期的项目,而不是一个一两年的短期项目,在短期的时候里面你可能造就的成果是低造价的,但是从长期来讲,如果你做的是一个被动型的建筑物的话,你就可以节约很多的成本,这个是需要你说服甲方的。

  另外一方面是我们在德国的经验,我们曾经发现这个模型的一些错误,设计上面不规范,我们就可以在模型上面进行改变,而不是实物上,一个大的开发,做3万套的房子,如果你没有做一个模型,这3万套都是错误的,如果你做一个模型,这3万套房在模型的基础上是正确间作的,你就不会有错误了,这个是我的理解。

  【邝成子】刚才您听到绿色建筑和生态建筑的问题,我认为绿色建筑就是要符合世界环保,就是节电、节水、节能、节材和环境保护,这个环境保护分室内和室外的环境保护,建设健康性、安全性、舒服性的建筑,大概就是这样的。

  生态建筑很简单,可能大家没有注意,它符合前面讲的要求,它就是绿色建筑里面一种,但是它有自己的一种个性,它有方法,他是异曲同工,它更注重调用大自然给他的智慧,那么它是绿色建筑物里面的一个佼佼者,也是最健康、安全、舒适的建筑,这个是第一点要回答的。

  第二点讲到生态建筑的文化,前面讲了有明确的地域性的特点,因为这个就是岭南文化的环境,到了其他的地方不成立,没有水,生物不好长,植物也长不出来,地域性有地域性的文化,一定要在建筑里面体现。比如说何镜堂教授研究的,贡献最大的就是岭南建筑的继承与发展,其中他讲岭南建筑有三点需要突出,第一个是地域性;第二个叫文化性;第三就是时代性。对于生态建筑的文化性,我建议你还是看看何大师的书,非常的精辟,我就不重复了,谢谢。

  【主持人】非常感谢三位专家的回答,是否还有观众有问题要问各位领导。

  如果没有人提问我们上午的环节就到此结束,非常感谢各位专家的发言,这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思考,我们将在下午继续聆听大师的声音,下午将有三位专家为我们带来精辟的演讲,其中就是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副主任肖毅强先生,以及在座的杨院士和Ludwig Rongen教授,希望他们带给我们精彩的演讲。

  下午的论坛中,演讲专家将从不同的角度分享他们的研究经验,首先邀请第一位专家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副主任肖毅强,他演讲的主题是岭南建筑气侯适应性设计思考。




  主题演讲: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思考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副主任肖毅强

  【肖毅强】谢谢省节能协会的邀请,因为我们是主场单位,原来应该是孟老师做这场演讲的,由于孟老师有事脱不了身,所以就由我来替补。因为我自己本身是建筑师,最近也参加了一些省市一系列的活动,在省里学习的阶段里面,邀请了学校四个老师专门针对岭南建筑的主题做了一个选修课,我是做了最后一天的讲座。另外广州市相关的市建委也在做培训,因为广州市政府市委书记和市长要求建筑师要好好学习什么是岭南建筑什么是绿色建筑。我觉得在这样的背景下省节能协会做这个论坛相当有意义。

  另外我们怎么样思考这个东西,这么多年我本身也在做这个,所以也希望今天简短的讲课能够跟大家进行一些交流。做一个引子,之前在2010年世博会里面有一个广东馆,当时我是总设计师,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非常有专业水平的设计,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这只是一个秘书性的工作,就是领导要发言我们就写一个稿子。当时就是提出一个口号,就是金色骑楼、绿色生活,这个对今天的活动是有意义的。实际上这个是符号的东西,也就是说真正的绿色真正的生态要落实到非常多的对技术、对研究的思考上。

  我个人的起点还是来自于传统,我们从历史中发现在历史中有价值的东西,在广东最重要的就是在这么多年的历史发展里头形成的卓有成效的建筑节能,需要我们重新思考、重新研究。另外在新的建筑探索当中重新把它进行定位和完善,这个是个人近年来的心得。

  我也希望通过一些讨论和展示个别已经完全的项目和一些成熟或者不成熟的经验跟大家交流。这个是广东的传统民居,可以看到这样民居结构里面空间是一个系统,比如说天井,实际上是一个空间系统,这个空间系统实际上在每天不同的时段空气的系统作用不一样,这里有水面、有山,在有自然主导风向的时候,风道会通过冷巷进入到建筑里面,门是不会直接对着冲风的,这个就有一个热压的带动。

  到了晚上山上的风又从非常少的山地,冷风从山地进来进入空间,所以晚上的房子会非常快的降温。但是房子不能老是做平地展开的建筑,它需要发展,在城市里面由于密度,由于城市用地的价值,所以广州的竹筒屋就非常的狭长,实际上新加坡、东南亚都有竹筒屋,就是有通道和天井,这个天井是非常重要的,进风的地方已经变成了广东岭南的符号,这个符号画的东西我们是要警惕的,它是一个非常有识别性的东西,但是我们要重新理解它的技术价值。

  我们也找了研究生做了一些研究,比如说广州的西关大屋博物馆的测试,我们测了风、照度、热量,也通过一些软件模拟,模拟了三个参数比较,找这之间的规律。我们假定这个房子是8米天井的深度,我们在这个地方做一些比较,会发现这个房子是3×3米左右,我们先选一个简单的几何体的天井,在这个范围里面天井就已经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广州的传统建筑也有高层,但是高层不是用来住人的,实际上是拿来给下面当铺放金银珠宝和衣服首饰,所以对温度、通风也是有要求的,我还没有研究这个,但是我觉得这个并不是住人的,这个东西并不直接体现对人生活适应的舒适性。

  骑楼是作为广东馆符号的表象,实际上骑楼有非常有趣的内容在里面,骑楼形成了非常强烈的阴影,其实广东的骑楼都是通街巷,而且我们广东大部分的建筑都是通街巷。实际上这些民间的智慧已经体现在气侯的适应性。

  非常重要的是西方人带来的长廊式的建筑,这种长廊式的建筑是适应骑楼非常重要的方法,这个不是广州的特点,南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地方都有,这个澳洲建筑师做得特别好。

  这个是英国人的俱乐部,这个就是在长廊里面照的,这个是建筑师和英国理事在这里喝茶,你会发现这个空间里面很多的信息告诉你怎么适应气侯,这里面的窗都是可以打开的,也可以关闭,关闭的时候上面只有百页,这个宽度不是一般的,我们要回想一下经济、适用、美观非常困难的时期过来之后,我们已经不大会体会舒适的生活,有一些舒适是来自于尺度的,并不是完全来自于感觉的。比如说我们现在去红楼,它就非常的舒适。你会看到这里面能够作为客厅,能够作为交流和公共交往的重要的空间。

  这个是广州市大元帅府,这个是四面环廊,这个是不需要的,这个是明显的气侯适应性的建筑。

  这个房子我们也把它做了一个一些研究,也是三个指标,一个是日射,一个是照度,就是对朗里面的照度做了比较,然后就是我们对相应的、相关的一些模拟,不同季节上的模拟,因为我们要判断的不光是特定的时间段,我们是全年是否可以达到宽度,实际上这个廊是非常宽的,是2.7-3.3左右,但是学生做的研究不一定非常的严谨,它达到了深度以后还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这个就是建筑师的照片,这个是澳洲

相关知识

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市 被动式建筑在中国的实践
世界第一座被动式工厂在中国诞生
2013中国绿色建筑低碳设计与生态建设发展论坛在沪举办
专访--全球被动式建筑设计大师Ludwig Rongen
实录:新技术新产品在绿色建筑应用技术交流会
第三届中国绿色建筑产业专家论坛在京开幕
现场直播:绿色建筑建材博览会新闻发布会
住建部仇保兴:2014年预计将新增绿色建筑1.7亿平
度假酒店的文化与生态设计论坛北京站落幕
度假酒店的文化与生态 2015设计师论坛上海站落幕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市 被动式建筑在中国的实践 https://biud.com.cn/news-view-id-180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