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鸿彬:设计师需要商业思维 设计创造价值
IFI董事会成员 潘鸿彬(中国香港)
2012年12月7-9日一年一度的广州国际设计周将在广州保利世贸博览馆盛大举行。广州国际设计周已逐渐成为国际设计商贸对接的大舞台,成为产业链交流合作的直接通道,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广、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年度设计商务盛事。
搜狐焦点家居设计师网将会直击设计周,给您带来最高端的设计大师专访,为您呈现最流行的设计趋势。
直击2012广州国际设计周专题 点击进入
【记者】:您好,您觉得广州哪些方面给到您最深印象?
【嘉宾】:因为广州很多地方与香港很像,尤其是本土文化方面。而空间方面的话,以前的广州建筑,比如唐楼,其实香港许多的建筑风格都与之类似,所以很有亲切感。当然这几年的广州发展也是给到我很深的印象,尤其是近五年,经历了很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已经从一个比较传统的形象变成一个非常现代的大都市。
【记者】:现在香港许多创意人都是跨界的高手,您如何看跨界?
【嘉宾】:我的理解是,跨界不会只是聚焦在一个点上,是在你的主业基础上的一个创意延伸。我觉得跨界是很好的,思维是通的,创意行业本身就包括了许多,所以界别其实也就并不是很突出了。
【记者】:作为一个空间设计师,您如何去处理环境、空间与人的关系呢?
【嘉宾】:主要是先考虑居住在空间内的人为主,我们无论做怎样的空间,餐厅、酒店等等,第一个要考虑的就是使用者的功能要求是怎样的。所以把人考虑进去是首要的点,设计是以人为本的。设计师不要一开始就限定在自己喜欢的或自己的风格偏向里。
【记者】:“文化•创新•设计”是IFI组织提出的,您所理解的中国文化、中国设计、中国式创新是什么?
【嘉宾】:我觉得第一个是我们要保持好我们传统美学,深挖其中的底蕴,好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不认识地话创新无从谈起。把传统的艺术、传统的形态、传统的精神或者美学特征放到现代前一定要深刻地去理解她——这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我们的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的影响,所以我们在做新旧融合的时候,一定要先理解好传统的方面,这样才能更好地现代化创新。
【记者】:您致力于传达怎样的设计理念给大众?
【嘉宾】:首先要了解设计的意义在哪里。这次设计周的主题“Design is Value”就很好,不过我觉得改成“Design Creates Value”更好,设计创造价值,创造的哪些方面的价值呢?一个是design for business,设计是为了商业来创造价值,现在我们做的许多都是商业运作和设计思维的相结合,也就是打破“D”(Design)与“B”(Business)之间的界限,现在许多CEO在做商业决策的时候,他们都很了解创意能够帮到他们什么,因此也就会很尊重设计师;另一方面,设计师也不单单只是做设计,也要更多地去考虑作品真正的价值有哪些,给客户带来实质性的收益。第二个是design for culture,设计是为了文化传承而来;第三是相对来说比较少提到的,design for society,设计是为了社会大众、环境的改善和优化,我们的政府政策中都需要有这样的创意思维的传播和普及,我们的下一代,即使不是做设计师,也需要有创意思维。
【记者】:在之前的论坛上,林学明老师提到“艺术和设计都需要殉道者”,而您前面又提到设计的商业理念,您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嘉宾】:创意行业蓬勃是好事,水平仍然比较参差。数量很多,但质量的话就很难说了,我觉得质量反而是更重要的。在中国这么大的市场,设计师其实有很广阔的舞台来展现自己的,而且越来越多的人的美学素养也在提高。其实设计的定位,不完全是艺术,也不完全是商业的。几乎所有成功的设计师其实自身的商业思维很强的,因为一个设计师如果不会做Marketing、不会去做自身的推广比如演讲等、不会比赛去展示自己的作品的话是很难走向大众的。如果纯粹是艺术家的话,大众也很难发觉到其才华的,所以林老师会说艺术需要殉道者,但从我的角度来说,设计师是需要保持自己的风格,但同时还是需要有商业头脑去做一些努力。
【记者】:您未来的工作重心是什么?
【嘉宾】:推动我的设计在国内的市场,主要还是集中在酒店、餐饮这样的公共商业空间。在这一块,我们可以更多地将我们的商业头脑和我们的设计理念更好的结合,当然也会考虑更多的为社会大众来设计,包括一些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承等。
【记者】:好的,谢谢您接受搜狐的采访。
相关知识
潘鸿彬:设计师需要商业思维 设计创造价值
潘鸿彬:设计需要碰撞 设计周需要国际化的对话
潘鸿彬:创造空间的戏剧性
2019酒店设计展| 潘鸿彬:酒店设计要注重文化传承
专访潘鸿彬:我们的设计不讲风格
香港著名设计师潘鸿彬:设计不讲风格,风格已体现在细节中
香港著名设计师潘鸿彬:如何打造体验设计方程式 | 演讲实录
潘鸿彬:论酒店设计在地化与全球化及复合空间的未来性
设计师梁彬:设计师需要通过激发创作灵感
有态度之潘鸿彬:要创造不同的空间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