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资讯 > 把握黄金五年 掀起中国陶瓷业的二次革命

把握黄金五年 掀起中国陶瓷业的二次革命

https://www.biud.com.cn 2011年07月07日09:30 家居装修知识网  

  “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工人莫献天机巧,此器能输郡国材。 ”

  这是一首描述瓷都景德镇当年辉煌的一首诗,从中依稀可见中国古代陶业的鼎盛,陶瓷是中国人的发明,也曾承载着中国人的辉煌与骄傲。瓷器这种产品,在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之前的一千多年里,它曾经在世界工业贸易的舞台上独步天下,价格比黄金还要贵,在蔚蓝的大海上,每年都有来自各国的商船,在季风的吹拂下将中国的瓷器运向世界。虽然我们不可能复现当时的情景,但仍然可以通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零星片段感受世界文明交流史上这一不平凡的篇章。

  如今的陶瓷早已从生活器具转向了建筑装饰之用。而建陶,中国虽然没有复现古时的辉煌,但我们中国创新也不少,比如集微晶与陶瓷材料之长于一身的“微晶玻璃陶瓷复合砖”,比如改写瓷砖不通透历史的“半透明材料”,比如化缺陷为装饰创意的“仿洞石抛光砖”,比如可净化环境的“负离子釉面砖”,比如从根本上解决了抛光砖产品防污的“纳米防污技术”等等。另外我们中国的陶瓷企业也在不断地壮大,也出现了一些年产值数十亿的大厂。

  笔者毕业于陶瓷学院,毕业初期曾从业于陶瓷行业,也一度担任全国性陶瓷行业商会的负责人,对陶瓷行业充满感情,对于陶瓷行业的发展,以下是我的两个想法:

  建设陶瓷经济研究院

  建立陶瓷经济研究院是我一个比较长期的想法,陶瓷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她既有一般制造业的共同特点,也有自己行业的独特性,因为需要一些人将研究这些问题作为自己的职责,从而为行业的发展提供意见建议,我认为有这样几个问题就很值得研究。

  陶瓷行业品牌化的问题,以建陶为例,无论是瓷砖还是洁具,世界上都形成了一大批世界名牌,目前中国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级品牌,这里面的原因可能有文化与产业的断裂,有工艺、装备水平的停滞,有设计与创意价值的缺失,有管理机制、营销手段与全球化市场的脱节等。当前中国陶瓷还是十大品牌的时代,我想中国陶瓷行业必将会进化到五大品牌,甚至是三大品牌的时代。中国陶瓷行业只有在国内实现了集中化,才可以很好地走向世界。而当前之所以没有出现集中化,主要是因为中国陶瓷市场规模扩张得太快,这就为小品牌的生存提供了空间,而等中国陶瓷市场接近饱和的时候,也就是中国陶瓷行业洗牌之时。

  陶瓷产区的问题,陶瓷行业相对来说是污染行业,陶瓷产业园在建设时,要吸收其他产业园区的经验,但是不能完全吸收,因为陶瓷行业对产区设计的要求更高,譬如一个产区内拥有100条生产线本来并不算太多,但如果集中在一个小的区域,就会形成刚性气流,成为污染的重灾区。所以陶瓷工业园的布局必须是散点式而非块状结构,这就要求陶瓷产区政府应该慎重规划,合理布局。兴建陶瓷产业园,首先是不能过于贪多求大,应根据当地的环境条件、消费能力适可而止,否则一方面是环境承受不了,另一方面是周边市场也消化不了产能,而过多的远途销售又会大量增加物流成本。

  陶瓷企业规模成长的问题,陶瓷企业要不断壮大,陶瓷行业出现几家百亿规模的企业也是早晚的事情,而当达到百亿规模的时候,我们的陶瓷企业应该实现怎么的经营模式?这都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中国陶瓷行业小品牌众多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大企业没有解决自身快速扩张的经营瓶颈问题,其他行业很多走轻资产道路?如耐克没有一家自己的工厂,却多年稳居全球运动装备老大之位;再如苹果公司凭借强大应用创新,不断创造出iPod、iPhone、iPad而取得巨大成功,这些是成功案例,但也有失败的,比如光明乳业因“轻”而快速成长,又因“轻”而受拖累,同样汽车行业,也几乎没有轻资产公司。这几年,我们陶瓷行业就出现了较多采用OEM方式的新生品牌,轻装上阵,但也有人认为,瓷砖行业个性化制造的特征很明显,不似电子产品能实现高度统一的标准化生产,容易将同质化的制造环节剥离出来。尤其是高档瓷砖品牌,为了追求上乘独特的产品质感、色感、触感,还必须在独创性工艺技术、配方体系以及审美效果的微调等方面进行长期积累。那么陶瓷行业的规模化扩张到底应该怎么走,也很需要研究。

  中国陶瓷曾经走向过世界,但那时依赖的是海外的贸易商,现在则需要我们自己的企业,需要对海外知彼知己,而近期中国陶瓷走向海外却纷纷折戟沉沙,比如继3月17日欧盟采取征收73%反倾销税、5月26日韩国采取征收9.14%-29.41%反倾销关税并将期限延长为3年后,近日泰国也裁定对我国陶瓷砖产品征收平均税率为4.58%的反倾销税。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国内山东、四川、云南等地的陶瓷生产线出现“关停潮”。“形势很不好。易门作为云南陶瓷业的重要产区,已有1/3的生产线停产。山东淄博陶瓷产区超过100条生产线停产。这都给我们的陶瓷产业造成了重大损失。

  陶瓷产业链的问题,在全球性通货膨胀的大环境下,全社会所有物品的价格无一不上涨,从今年年初开始,陶瓷原材料和色釉料价格就一路飙涨。据了解,由稀土矿加工提炼的氧化镨,已由2009年的7-8万元/吨,近日涨到接近60万元/吨,涨幅达7倍。在越演越烈的原材料价格上涨风潮中,一方面陶瓷生产企业大呼生存困难,另一方面色釉料企业似乎也并不好过。部分陶瓷企业开始减少原材料的进货量,导致一向发展稳定的色釉料企业也面临客户流失的情况,陶瓷产业链如何才能共生共存,如何才能避免产业链风险,这也需要研究。

  陶瓷产品创新问题,中国瓷砖还有很大努力方向,譬如:亲水瓷砖,比如憎水瓷砖,比如组装瓷砖,比如光致变瓷砖,比如压电瓷砖,另外开发环境友好型瓷砖也意味着一个新的发展机会,甚至是一次执掌全球建陶环保技术权柄的契机。这些,都将成为未来瓷砖家族的新成员,并为未来的瓷砖注入新的活力、增添新的魅力。另外紫砂电热煲等非常有创意的好产品,也让古老的陶瓷旧貌换新颜并融入到了当代人的生活当中。  

  成立陶瓷产业基金

  成立陶瓷产业基金也是笔者想得比较多的一个问题,陶瓷行业拥有一支自己的产业基金也非常必要,这种产业基金可能比大家所熟知的PE/VC的概念更加宽泛,它除了具备PE/VC等私募股权基金的形式之外,我还希望它具有“产业银行”的功能。  笔者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要求,主要是着眼于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中国经济总是存在周期性的宏观调控,在中国货币政策比较紧的情况下,我们这支陶瓷产业基金可以承担放贷的功能,帮助企业度过危机。因为产业基金专注于一个产业,对行业内的企业都比较熟悉,操作起来必将比银行更加灵活,比如放贷时可以不需要抵押,而是根据企业的实力和发展前景。

  产业基金也可以直接对陶瓷行业内的创新技术进行投资,就类似于私募股权基金,但与私募股权基金不同的是,我们可以只投资于一项技术,而不是是着眼于企业,也不必像股权投资基金那样必须通过上市才可以退出。这样的基金可以由产区所在地的政府、企业和银行共同设立,共担分析,共享收益。这样的产业基金项目在现实中应该是具备可行性的。

  抓住中国经济的“黄金五年”

  做产业必然会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对宏观经济有所了解,笔者认为,未来五年将是中国经济的“黄金五年”,这样的机会以前不会有,以后也不会有。如果能把未来五年规划好、设计好、执行好,中国就能一举成为高收入国家。因为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400美元,已经成为中等收入偏上国家。如果将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因素考虑在内,中国人均GDP大概五年翻一番,即在2016年即可达到1万美元,进入高等收入国家行列。因此,未来五年是中国发展历史上至关重要的五年。

  未来这五年无论是与以前相比还是与以后相比都有独特性。与之前相比,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量上,中国人均GDP从十几美元增长到4000美元,用了六十多年,但是再增长4000美元,也许只要几年时间,从这个角度讲,未来五年的经济增长几乎相当于以前几十年的增长;如果与以后对比,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优势则体现在速度上,这也许是中国继续经济高速增长的最后五年。

  对于陶瓷行业,未来五年也必将是“黄金五年”,因为五年之后,中国的房地产及家居产业将不会再有如此之大规模的扩张,因此未来五年是至关重要的五年,是决定胜败的五年,也必将是优秀陶企脱颖而出,并与跟随者拉开较大距离的五年。

  最后,我想说的是,中国的陶瓷行业方兴未艾,从国内来看,中国陶瓷行业的最终产业规模绝不小于电器行业,而现在市场还只是开发了一小部分,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推进,陶瓷行业的影响力比较日益凸显出来,我们对此要有信心,同时中国各陶瓷产业也应具备全国一盘棋的概念,不要各自为政,而应该更多地谋求差异化发展,不要让陶瓷行业成为游牧民族。从国际来看,中国陶瓷最终会走向世界,中国也会出现几个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陶瓷品牌,这些都是完全可以预期的,复兴中国陶瓷业不仅仅是梦想,而是中国陶瓷人正在做的一项光荣、伟大而具有历史意义的事情,我们要充分承担起我们的历史使命。

  (作者系经济学者、北京睿库社科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金融智库研究员,曾任全国工商联家具装饰业商会陶瓷卫浴专业委员会负责人,著有《中国大形势》、《六失共和》等书。)

  

  

相关知识

把握黄金五年 掀起中国陶瓷业的二次革命
群星唱响欧派“爱家20年”,行业二次革命聚焦“大家居”
向新型工业化转变 中国陶瓷业真正地走向成熟
中国陶瓷业:内外夹击下开始深度调整
中国陶瓷业将长期处于行业调整期
言论:中国陶瓷业将长期处于行业调整期
长期困扰国内陶瓷业的反倾销困局有望破解
大理石瓷砖引领中国陶瓷业市场良性发展
中国陶瓷业未来格局初现 能否摆脱发展瓶颈
陶瓷业总被反倾销 佛山贸易遭遇摩擦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把握黄金五年 掀起中国陶瓷业的二次革命 https://biud.com.cn/news-view-id-28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