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慧明:企业创新最大的困难在内心
童慧明教授:“GMC·创新中国”创新导师。1955年10月生于山东省淄博市,1983年6月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1986年6月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记者:您曾对媒体说,传统的订单生产已经无法维系中国制造的未来,工业设计创新是珠三角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为什么您会有这样的观点?
童慧明:我本人是伴随珠三角社会发展、产业成长一路走来的。自1978年在山东一家陶瓷厂从事日用陶瓷设计开始,已有近35年从事产品设计的经历,对企业、对产品设计不仅有着深切了解,而且对产业发展的历史、创新认知的规律也有一定的研究。
单纯订单生产、居于“微笑曲线”底端的OEM制造模式,虽令珠三角制造业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实现了持续增长,但究其本质,是以“廉价”为竞争力、以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的“人口红利”支撑的发展方式。但自2008年以后,这种优势已经不再,“转型升级”成为必然的战略选择。在这个历史性的变革中,通过高科技来实现战略目标需要漫长的时间过程,但以“创新”为核心的工业设计则更易于驱动以生产消费品为主的珠三角制造业实现转型,因此是一种务实的选择。
记者:您觉得当前中国制造企业的“创新水平”如何?有哪些优势和不足?
童慧明:过去10年来,中国制造业的创新水平实现了历史性快速成长。我把中国企业参评“红点”(德国)IF(德国)、G-MARK(日本)、IDSA(美国)这四大世界级工业设计奖的表现作为“晴雨表”来观察,会看到近些年来来自中国企业的获奖设计作品正在快速增长,甚至今年联想创新设计中心获得“红点”的“全球最佳设计团队”殊荣,可视为一个里程碑性质的事件。
中国企业的产品设计水平已经有了明显提升,越来越多中国设计师在设计“执行”能力上已可与欧美设计师比肩,但由“设计创造价值”角度看,由于企业对“品牌”的认知还普遍位于“知名LOGO”的程度上,“设计驱动性品牌”仍旧鲜见,令创新设计对品牌价值的拉动效应不明显,这也应该成为中国设计界必须去深度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记者:很多企业也有创新的意愿,但知易行难,您觉得制造企业在创新方面可能面临哪些困难?
童慧明:听到过许多企业主都在抱怨所面临的各种创新困难,这的确是客观存在。但就我看来,最大的困难还是在于企业主的内心,取决于你对创新设计的认知程度、取决于你转型的决心、取决于你是否敢冒风险。
记者:中小企业实力有限,是否也要创新,应该如何创新?
童慧明:走创新设计之路,并不在于企业规模的大小。珠三角已有很多案例说明,创立即始就把创新设计作为核心竞争力,比那些已在OEM道路上走了很长时间、形成了由大量工厂构成的“产能”负累的大型企业更容易成功。
童慧明教授接受搜狐焦点家居网采访
记者:有人说,仅仅外观创新是最没用的创新,您是怎么看这个观点的?
童慧明:这是一种比较极端的看法。当然,我们的确需要倡导由产品原理到使用功能、由产品内部到外观的全方位“原创”,但不等于说对已有产品进行外观改良、色彩与材质的设计就不是创新。实际上,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例如茶壶、茶杯)是无法把“外观”与“内容”分开的。若用量化的方式来表述,100%的原创是创新,10%的改变一件产品某个部件令其更好用、更美观也是有价值的。
记者:目前不少企业开始关注交互设计。是否可以通俗地介绍,什么是交互设计?您是如何看“交互设计”的?
童慧明:概括起来说,“交互设计”是为物品(包括实体的与虚拟的)与人之间创造双向的信息交流、令使用者获得更加愉悦体验的创新设计。以用户为中心,强调体验质量,是交互设计的核心要点。
记者:是不是所有行业都适合引入“交互设计”?以创新中国面对的行业(灯饰、家电电子、五金建材、家居礼品)为例,哪些行业最适合做交互设计,应该怎么做?
童慧明:“交互设计”不同于现有的所有设计门类。如果说,现在的建筑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广告设计、平面设计是因“产业类别”原因而形成了“纵向”的专业划分,“交互设计”则是“横向”的,即它与所有的设计门类都会有“跨界”的结合,即会有交互式建筑、交互式环境、交互式产品、交互式服装、交互式广告等。因此,灯饰、家电电子、五金建材、家居礼品这些行业的创新均可以将“交互设计”作为一种新的设计理念导入。
记者:您参与“GMC·创新中国”评选活动是以创新导师的身份,具体做些什么?
童慧明:我对于导师的定义是最终的作品评委,在此过程中对一些作品的评价,可能也会有机会接触到作品的设计者。所以,我以导师的身份去推进该活动,可能会在活动进程中有一些交流和分享的环节,比单纯的评委身份会更有意义。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您最近在忙什么?跟我们分享一下。
童慧明:我最近忙的事情就是我刚才提到的问题,作为我自己的兴趣,还有从设计角度来说是——如何推动创新设计驱动型品牌的概念在中国落地,让更多的企业认识,且让更多的企业愿意这样去做。
相关知识
童慧明:企业创新最大的困难在内心
童慧明:要戒除模仿和拷贝的强迫症
丝绸之路凌向超:企业发展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对话方太何东辉:管理中最大的变量是人
郭加栋:打造中国最大的背景墙企业
智库观察:最大的泡沫在实体经济 +互联网 更有效
滑板吉尼斯纪录:世界上最大的滑板
住建部:棚户区改造面临最大的困难是资金压力
雷士照明吴长江:老板就是最大的业务员
居美乐唐健:电工行业最大问题是同质化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