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房价居高不下却受热捧 十项政策冷却择校热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地继续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事实上,“免试就近入学”并非是新政,早在2006年9月1日开始施行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就有相关的规定。而同时,择校这一现实教育问题却也是多年“高烧不退”。网友对此不禁发问,老政重提,如何真的有效?
新政策:十项内容讲教育均衡
《意见》指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适龄学生人数、所在学区、学校规模等因素安排就近入学,为每一所初中合理划定对口小学(单校划片);暂难实行单校划片的城市老城区可按初中新生招生数和小学毕业生基本相当原则,为多所初中划定同一招生范围(多校划片),优质初中要纳入多校划片范围。
招生办法上,单校划片学校采用对口直升,一所初中对口片区内所有小学毕业生入学;多校划片学校先征求入学志愿,报名人数少于招生人数的初中,学生直接入学;报名人数超标初中则进行随机派位。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公办、民办学校均不得考试选拔学生,公办学校不得以各类竞赛证书或考级证明作为招生入学的依据。
《意见》还提出了试行学区化办学,要求按照地理位置相对就近、办学水平大致均衡原则,将初中和小学结合成片进行统筹管理,提倡多校协同、资源整合、九年一贯。推动学区内不同学校间校长教师的均衡配置,促进设施设备和运动场地等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共享等。
老面孔:不少举措南京早已实施
仔细阅读可以发现,《意见》中的很多措施都并非新提法,比如免试就近入学就是2006年新《义务教育法》确定的原则,并已在多个省市实行了多年。拿南京来说,2002年的“小升初”方案就已提出免试就近入学,去年还一律取消了择校费,并再次重申严禁将小升初入学与“奥数”等培训挂钩……去年南京还进行了区划调整,其效应也映射到了教育上,衍生出一系列相关调整。
然而,和不少热门城市一样,“择校热”依旧是一大话题。很多家长就感慨,难的并非“就近上学”,而是“就近上好学”,有家庭甚至为了让孩子入学名校,放弃宽敞新房去热门学区挤住老房子。等挤破头进了名小学,家长们对孩子的未来又忧心忡忡。“还得考虑学区内对口或附近的初中水平优劣。”而取消学科性测试升学和证书加分后,家长学生依旧心里没底,一位业内人士就指出,在高考和名校人才选拔的衡量标准和利益驱动下,嘴上说不看这些“附加值”,但实际上依然很重视。
南京实现区划调整后,教育部门也采取了名校+弱校、名校+新校、名校+农校等多种方式,打通学区内不同层次学校间教育资源、增加师资力量流动等,并取得了一些效果。不过记者也曾采访过众多房产中介行业人士,不少负责人表示,目前大部分家长依旧盯着名校热校,“南京学区房想‘降温’,可能还要等一等。”
行业谈:均衡是问题更是出路
就像家长们普遍感慨的那样,他们当然希望就近上学解放全家,但更在意的是孩子能就近上好学。“学校”二字前加个“优劣”,家长们就得精打细算,这也成了很多家庭“舍近求远”的根本驱动力。相关行业人士也指出,小升初入学方式的落脚点不在于距离近,也不在于不考试,而在于“均衡”二字。
南京仟佰间房屋中介负责人王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曾表示,学区房房价居高不下却依旧备受热捧,最关键的原因就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学区房资源又稀缺。去年区划调整后进行的教育资源整合配置,王跃也暂时持观望态度,“毕竟名校有多年办学根基,资源稳固程度也高,一些边远薄弱学校,也不是去两个名师就能扭转局面的。”
但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殷飞此前接受采访时也曾表示过,若要从根本上遏制择校乱象、实现中小学就近入学,需要依靠的依然是逐步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而南京范围内,老城区名校资源丰富,新城区多为新建校,对此教育部门设定了多种调整模式,比如区域内学校以名校牵头进行集团化联合办学,城乡之间进行名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帮扶,同时师资力量上也开设帮扶交流、集团交流、城乡交流等。
相关知识
学区房价居高不下却受热捧 十项政策冷却择校热
择校热变为择学区热教改新政致学区房价持续走高
教改新政下究竟该不该买学区房?
京学区房高温不退 近6成购房者难接受高学区房价
教改“楼市先行”本质仍是“拼爹”
房价居高不下迫使家具瘦身 迷你家具风糜市场
慕思圣诞礼物走红网络 睡眠音乐大碟受热捧
部分北京学区房单价超7万 教育资源不均是主因
京天价学区房坚冰难破 中介称还有小幅上涨
3.29看房团圆满收官 固安、燕郊等大北京区域受热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