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税总局原副局长:房地产税立法三年内难以完成
房地产税立法三年内难以完成
——访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
■房地产税是一个由若干税种组合而成的税收体系,主体可能是不同的。这是一个利益很大的调整,这个调整要慎重,不能草率。且这涉及税制改革,难度本来就不小,要进行新的模式设计,难度更大。房地产税立法前还需要理论准备、法理准备。有一条可以肯定,拷贝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是不行的,要有中国特色。因此,我认为至少在三年内,立法完成的可能性比较小。
■对于房地产“双向调控”的理解,我认为,即使一线城市对房价的政策也不是封顶、不许涨价。可能要保留一定的限购,但限购范围会逐步放松。
■在“十二五”期间完成全部营改增难度非常大,很可能要推迟时间,我预判五年之内能完成已经很不容易了。
■民企进入垄断程度比较高的领域要非常慎重。因为在整个产业链中,你所进入的只是很小一部分,对产业链的其他部分,你并不能控制。我的忠告是,像这种领域即使放开后,还要看一看,不要急于作出决策。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8年来首次未提遏制房价上涨,这预示着什么?财税改革是今年改革的重头戏,改革进入深水区,如何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帷幕拉开,机遇和挑战,民企如何甄别?对此,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
房地产税立法难度很大
上海证券报记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8年来首次未提遏制房价上涨,这是不是与落实之前十八届三年中全会“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有关?您怎么理解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房地产调控和发展的思路?
许善达:首先,现有的在上海和重庆搞房地产税两个试点,基本模式是在其他房地产税政策不变情况下,对居民住宅环节增加一个税种。这种模式的试点已经运行了5年多,但得不到其他地方政府的认可。所以,试点范围没有扩大。
我认为上海、重庆试点的房产税模式已经被废弃了,理由如下:
第一,财政部新任领导在一个非正式讲话中提出要减少交易环节税费,再在居民保有环节增加税收。这个新模式和以前相比,完全不一样,说明现在的思路和原来试点思路不同了。
第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表明进行房地产税立法,原来试点是由国务院批准试点,不涉及立法问题。前后两者概念不同。
目前,社会上对于房地产税有两种理解。
第一种理解:房地产税是一个税,叫房地产税。这个税立法有一个问题比较难解决。我国土地是国有的,住房是私有的,如果征收房地产税,这个所有权是两个主体,一个税种的所有权是两个主体,如何征收?而且住房随着时间的推移是贬值的,但土地一般来说是增值的。征收的时候,是否意味着对住房征收要逐步减少,到多少年以后就报废了,房子折旧变成零了。而对于土地增值进行征收的房地产税,随着时间推移,会把更多税征收到土地所有者身上。显然,我国一个税两个主体,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房产税不适合中国国情。
上海证券报记者:房产税是不是等征地、开发、交易环节的税收都下降时,在持有环节的税收来替代,能估计一个时间表吗?
许善达:现任的财政部领导的思路是减少交易环节的税收,增加保有环节的税收。但是目前来看,已经要求进行房地产税立法,立法涉及两个问题,一是税制怎么改?保有环节加税加在谁头上?交易环节减税减谁的税?受益的主体是谁?房地产税是一个由若干税种组合而成的税收体系,主体可能是不同的。这是对房地产税的第二种理解。实际上,这是一个利益很大的调整。这个调整要慎重,不能草率。且这涉及税制改革,难度本来就不小,要进行新的模式设计,难度更大。
上海证券报记者:这次政府工作报告里面只是提到要做好房地产税立法的准备工作。
许善达:做好准备就是先把它研究清楚,要讲道理、讲理论。因此,我认为至少在三年内,立法完成的可能性比较小。
上海证券报记者:如果说近三年完成立法的可能性都比较小,那在全国全面开始征收房地产税是否就要等更长时间了?
许善达:立法工作是人大的,不是国务院,更不是财政部、税务局的工作。所以,房地产税立法由人大主导,人大立法前还需要理论准备、法理准备。
有一条可以肯定,拷贝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是不行的,这是肯定的。所以,要立出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房地产税法。但是,目前主张立法的人,理论的说明也是五花八门,法理上有一些说不通的地方,他们也在研究。
遗产税在看得见的未来不会出台
上海证券报记者:各方对遗产税都很关注。听说遗产税酝酿很久了,何时能出台?
许善达:我个人认为,遗产税至少在我们看得见的未来,不会出台。
因为,现在全球化进程非常快,人是可以流动的,他的资产是可以流动的,他的资金也是可以流动的。所谓遗产税,一定是对财产比较多的人征收,如果收入比较低、财产比较少的,那就不用交遗产税了。
目前,全世界各个经济体做的一件事情都是争夺有财产的人、有资金的人能够到自己的经济体里边进行投资、购买资产、进行消费。这个趋势现在发展得很快。
新加坡遗产税停了,美国布什总统时每年遗产税减少20%。所以说,遗产税在全世界,包括美国、新加坡这些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现在都停了。因为征收遗产税不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所以,遗产税征收的问题要根据时代变化而变化。过去征收遗产税的历史很长,因为人的流动性没现在这么大。现在形势不同了,所以,我认为遗产税在可以看得见的未来不会开征。
房地产“双向调控”重在实效
上海证券报记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8年来首次未提遏制房价上涨,请您详细解读背后的含义?
许善达:对于这个问题,我不想从理论上进行解释。我要强调说明的是,去年10月29日中央政治局进行的一次集体学习中,已经明确要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和供应体系建设。这个会议标志着我国房地产政策开始从总体上步入正轨。
我认为,最大变化是此前我们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出发点和目标都是要抑制房价过快上涨,让房价回归合理水平,现在不提了。而且,这次政府报告里特别讲了保障性住房,原来是3600万套,以后可能还要追加1000万套,各地是必须完成的。
目前,上海推出一个共有产权房,北京开发的是一个自住普通商品房。这两类房子标志着政府的目标不是抑制房价上涨,也不是让房价回归到什么合理水平,除了保障性住房那些以外,价格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政府干的事情是出资源,帮助低收入的人有房子住。
政府的工作政策方向也有一个很大调整。政府工作报告认为这个新的方针是正确的,而抑制房价是不对的,也不应该,包括所谓限购。限购就是要通过行政命令抑制需求。我不是笼统地反对,但是总体上不应该限购。所以,现在新的政策已经跟过去政策有实质性变化。
上海证券报记者:今年全国两会传出房地产要“双向调控”,这传达了哪些信号?
许善达:怎么理解“双向调控”?我现在不太清楚,但我认为,即使一线城市对房价的政策也不是封顶、不许涨价。可能要保留一定的限购,但限购范围会逐步放松。
上海证券报记者:今年您关注杭州、常州房价降价情况吗?根据政府工作报告的基调,您判断今后一两年内,这两个地方的房价会有什么变化?
许善达:拿杭州为例,杭州楼盘降价,如果降完价后卖不出去,就说明原来房价高企是有泡沫,但一降价就出现所谓日光盘,说明需求摆在那里,没有泡沫。
上海证券报记者:那就是说今年房价还是会保持平稳?
许善达:我认为,笼统谈房价概念是不准确的。因为房子里面细分为高档房、低档房多种,郊区六环的房子和二环的房子差距很大。如果平均算一个房价,是非常不科学的。要设计一个指标,必须是同质的才能比较使用。
另外,不同城市不同区域的房价差异很大。比如北京、上海一线城市房价,外需占比很大,在北京限购以前,外来购买的房子占总量的45%。限购以后,外来人口买的只占15%。也就是说30%左右的住房,原来是由外来人员购买的,现在一限购,把这些需求挤出了。如果说限购要放松的话,说明外来的需求还在这儿。外来需求在北京、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尤其突出。
在中国这种公共服务架构下,随着居民收入增长,人们的住房往上移动的趋势越来越大。收入越高,收入增长越快,人们居住的地点向大城市转移的趋势就更大。
营业税等税制改革是渐进式的
上海证券报记者: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今年GDP增长速度为7.5%,从财税上看,这预示着什么?
许善达:GDP增长7.5%左右,从财税角度看来,可以看出有这么几个内涵:营业税改增值税,这个税制改革是既定的,改革目的是减轻企业税负。未来改革只是进度快慢的问题。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明确,除了今年1月1日已经出台的,邮政和铁路两个行业外,今年还将在电信领域进行改革。但是,其他领域的改革,如建筑安装、不动产销售、金融保险,还有一些服务业等等,现在还没有时间表。
另外,有一种最快的时间表说法,“十二五”期间要把营业税改增值税都改完。“十二五”还剩两三年时间,我觉得这个速度够快的,我个人是比较保守的,认为在“十二五”期间完成全部营改增难度非常大。所以,很可能要推迟时间,我预判五年之内能完成已经很不容易了。
资源税的改革影响有限。因为,中国的资源税和其他的市场经济国家的资源税有不同特点。本来资源税应该反映资源的稀缺性,就是资源越稀缺资源税越高,但中国的资源税不仅要体现资源稀缺性,还涉及两大利益主体的分配问题,即地方和中央。因为资源税收多了,地方收入增多,央企的利润会减少,就意味着中央收入会减少,所以,资源税本身除了稀缺性外,还得考虑国家和地方关系问题。
所以,资源税改革涉及三方利益,一个是中央政府,一个是地方政府,还有一个是资源开发企业。当然,影响资源开发企业就会影响到资源产品的价格,直接的有煤电汽柴油等,间接的就更广泛了。目前,资源开发企业主要是央企。所以,资源税改革方向是明确的,但不会一步到位,一定会分步推进。
上海证券报记者:目前实体经济的日子不太好过,会有新的税收支持政策吗?地税和国税合并有时间表吗?
许善达:营业税改增值税本身就是减轻实体企业税负的一个重要措施。上海的统计数字显示,一年之内,进行改革营业税的这几个行业减税负120亿元,同时原来的增值税纳税人也多抵扣了120亿元,这个减税的幅度是相当大的。所以,营改增对实体企业而言,是一个面非常宽的减税措施。2014年没宣布哪几个行业实施营改增,也没宣布2014年减税规模,不少企业对此感到失望。
不过,另一方面,有些实体企业还没太弄清楚,如何从营改增中减轻自己的税收负担。营改增的改革红利涉及上千亿,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
上海证券报记者:个人所得税方面还会有变化吗?
许善达:涉及个人所得税的,这次只提了一个改革的方向即搞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要是讲公平,还是综合税制比较好,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纳税。但是现在实施不容易,在中国运作的难度很大,推进的速度不会很快。
民企参与混合所有制机遇更多在地方国企
上海证券报记者: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制定非国有资本参与中央企业办法,要开放七大领域,包括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等。您觉得对民资来说,机遇和风险哪个更大?
许善达:目前央企数量100多家,但央企的资产、资金规模都很大。如果一个民营企业,要想到央企里作为一个混合所有制一部分,只能是财务投资,不可能有决策权,因为民营企业的实力有限。
当然,真正有实力的民企,自己选合适项目去投,不会去财务投资央企。所以,我觉得对几千亿规模的央企,让民营企业去投,估计投的人也不会多。小的投进去没什么意思,规模大的又不会投,自己干了。
相反,很多地方的国企,我认为对民企来说是比较好的投资机会。目前各地地方债数量不一样,有的地方债负担很重。当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不足以来偿还债务时,就必须出售资产还债,而这些资产里有一部分资产是很好的。比如说,有的地方政府借钱修的高速公路,对民企来说这种资产的规模和现金流都是合适的,也好管理。
因此,我认为地方国企值得投资。各地情况不同,要仔细分析。有的是因为地方债问题,出售部分资产还债;有的是想进行国有资产置换,地方政府需要钱干别的事情。
当然,参与国企的民企要考虑好,这个国企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是国企的品牌影响,是市场资源,还是整个原材料产业链和供应链?在介入的时候,要考虑清楚,你的资源跟国企的资源是不是优化配置,即民企资源配置进去以后,要比国企现有资源配置得好、效率更高。所以,双方应该是资源优势互补,这样才能产生更大财富创造能力。
上海证券报记者:民企参与混合所有制有什么风险?
许善达:民企和国企混合所有制要实现资源互补,提高效率。至于风险,决策总会有风险,股东和高管各有利益。因此,不排除民企进入后有一个适应问题,尤其是企业文化和管理习惯的融合。
民企进入限制的领域,往往也是很重要的领域,比如说资源领域。进入垄断程度比较高的领域,民营企业要非常慎重。因为在整个产业链中,你所进入的只是很小一部分,对产业链的其他部分,你并不能控制。所以,进去容易,但前后控制不了,你经营受的制约性就很强。
这里面有很多例子,比如说加油站。如果你没有油源,风险就大了。如果进入以后油价上涨,或者限制民营企业的供应量等等,你是没有办法把控的,因为这是一个产业链,你在里面一定只是一个局部,不可能把产业链全都掌握。
所以,我的忠告是,像这种领域即使放开后,还要看一段过程,不要急于作出决策。
上海证券报记者:像电力、金融、电信、铁路这些领域都涉及相关内容吗?
许善达:比如说银行,虽然现在政策可以开办民营银行,但不要以为办民营银行就那么容易。首先得要资本金,数量很大,至少以十亿元为单位吧;第二,得需要大量优秀的金融人才,还得有强大的揽储能力。现在的格局是,现有几大国有商业银行占据重要位置,互联网金融如余额宝等各种“宝”类,分食其他部分。如果其他人办一个银行就一定能赚钱,没那么简单了。
所以,民营企业要想在这些领域投资的话,要非常慎重。
上海证券报记者:混合所有制虽说是同股同权,民营企业进入会不会被“淹死”?
许善达:两种企业的所有制文化内涵不同,需要非常慎重地研究。在国内投到国有企业和在国外进行投资,其难度一样大。
另外,国有企业的事情跟民营企业还是有不同的地方。至于你说会不会“淹死”,那就看你的决策权有多大,因为国有企业的干部不是民营企业的聘任制。况且,仅这两种不同的管理体制,要往一起来混合、融合,我觉得很不容易,要非常小心和慎重。
国有企业的对外投资方式就和民企不同。如TCL买法国的公司,那么多钱投进去之后,不是效果与预期差距很远吗?当然,也有成功的案例。
上海证券报记者:现在有人建议,搞混合所有制先得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的甚至在探讨优先股实行的问题。
许善达:混合所有制现在刚刚提出来,至于混合所有制和股份制定义上有多大区别,现在很多人也搞不清。我说股份制就是混合所有制,因为股份制里也可以有国营、民营。我估计,混合所有制强调的是民营和国营融合在一起。
我们国有企业改革多少年了,到现在进步很大。但问题还是不少,这还得有一个很长过程。(⊙记者卢晓平)
相关知识
国税总局原副局长:房地产税立法三年内难以完成
国税总局原副局长:房地产税立法有两大难点
许善达:房地产税立法三年之内难以完成
国税总局原副局长:房地产政策的评估与建议
贾康:房地产税立法不应拖过2017年
专家称全国人大正在拟订房地产税立法草案
王小广:房地产调整是中国经济重大利好
政协委员呼吁叫停房产税试点 房地产税立法3年难完成
房地产税立法草案或年内“破茧” 各方正密集调研
房地产税立法草案年内“破茧” 各方正密集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