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行业进微利 去库存成当务之急
3月的厦门,春意浓浓。3月6~9日,有“全球第一大石材展”之称的厦门石材展启幕,16.6万平方米展位、14万客商、2000家企业云集,尽管主办方已将室外展位都一一利用,仍有不少企业因场地不够无法参展。
福建泉州南安市水头镇,是国内乃至东南亚最大的石材生成和出口基地,又称“中国石材城”。南安各类石材企业达1500家,年产值超过300亿元,石材加工 产量及进出口额占全国的60%。不过,据南安外经贸局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南安石材出口额17397万美元,同比下降9.14%,是继2012年后 连续第二年下降。
微利加上库存高企成为眼下南安石材行业面临的一个现状。
“几乎每家石材企业都有库存,这些库存和服装零售库存不同,一旦成为库存,就会一直积压,无法靠打折销售,卖不出去就是一堆石头。当利润低于5%时,问题 就会凸显。”南安石材协会副会长刘良如是表示。据业内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为了回笼资金,不少企业都将利润压缩出货,有的企业利润甚至低于 3%。
外贸出口大幅下滑
水头镇人“石二代”陈耀东受命接管家族生意。整整3个月,他雇佣了30名暑期工对南安水头镇的石材做了一个“摸底”调查。根据他了解到的情况,截至去年3 月,整个水头镇 (不包括官桥和石井镇)的石材生产贸易企业共计974家。这些企业中,绝大部分都只是销售1~2个品种的小厂贸易商,销售的石材价格都集中在159 元~500元/平方米中档区间。
据陈耀东估算,水头的石材品种超过1000种。然而,在上千个品种中,超过5家以上在销售且流通超过5年的品种仅为159种。
“我们公司经营的石材约500~600种,但是每年都在不断地开发新品种,更换率达到20%。”刘良经营的英良石材在业界是有口皆碑,但库存问题依然存在。
尽管整个行业利润下降,但一些规模石材企业依然能够保持15%~20%的利润率。不过,根据陈耀东的摸底调查,水头镇不少石企的库存都在30%以上。
近两年,南安石材企业的出口订单普遍下滑,而荒料石进口量却没有减少。
据南安外经局统计,2013年1~5月,福建南安石材出口额为7260万美元,同比下降19.06%;石材荒料进口额为18924万美元,同比增长24.30%。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和福建石材矿山的退出、人力成本和运输成本的上升等因素的影响,石材贸易成本大幅上升。据业内人士透露,2008年之前,石材 贸易的毛利率可达到50%以上,如今较好的企业还能够维持15%~20%的利润率,小企业出口利润能够达到10%就算不错。
据悉,康利石材2013年上半年在南安的出口额下降了60%。成本、价格的上涨使得一向以物美价廉着称的水头石材被一些国外采购商拒绝。
与此同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一些上规模的品牌石材企业开始调整内外贸比例,由最初的7(外):3(内)到后来的5:5,一些企业的内外贸比例甚至已经调整至3(外):7(内)。
南安外经贸局有关负责人认为,石材外贸出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受国际国内经济调整影响。首先是石材企业用地用工成本增加,为节省成本,企业迁移到中西部地 区;其次是企业 走出去 利用当地资源加工生产的过程中,部分国家采取资源控制,要求石材荒料出口必须在当地初加工,导致了石企直接在当地完成出口,减少了国内的出口量。
被矿山“绑架”的石企
在2008年之前,国内的石材行业可以说是“暴利”时代,当时行业的毛利率能够超过50%,而水头石材产品也被国外客商熟知。不过,由于进入门槛低,导致大量小企业涌入。此外,一些上规模的企业开始向上游资源延伸,以控制资源来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
业内人士介绍,南安石材的原材料大量依赖进口,在过去市场行情好时,南安企业纷纷抢占国外优质石矿。在掌控上游矿产资源的战略部署下,很多企业都跟国外矿山签订了长年的协议,不论生产和销售情况怎么样,每年甚至每个月进口的荒料石都是基本定量的,有的还是逐年递增的。
然而,随着国际需求的下降,这种模式就出现了问题。大量荒料照样进口,而需求订单不足,变成了库存积压,石企成了“被绑架”的状态。不过,在刘良看来,好的矿山依然还是稀缺。
根据陈耀东的调查,水头石材高端市场,也就是售价在500元/平方米以上的被控制在不到12家的企业手中。而在石材行业的阵痛期,最艰难的还是小型的石材生成加工企业。
福建本身是石材资源较为丰富的一个省份,在石材行业粗放式发展的初期,石材企业到处挖矿给环境造成了很大破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泉州市废弃石窟远超600个,主要集中在沿海的晋江、石狮、惠安、南安等地。
按照泉州市政府的要求,在2015年前将全部关闭所有饰面石材矿山,实现整体退出。目前,除惠安、泉港、南安有少量采矿许可证未到期的矿山外,其他县 (市、区)的饰面石材开采全行业退出。根据泉州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矿山生态治理工作的若干意见》,2012年,晋江市整体退出石材开采业;2013年, 德化县、泉州台商投资区整体退出石材开采业;2015年,泉港区、南安市、惠安县将整体退出石材开采业。
刘良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目前石材行业的发展已经逐渐呈现出“近化原则”。运输成本给石材企业造成较大的压力,一些石材企业就选择在矿山所在地设立加工工厂,然后就近出口、发货。
在资金压力下,一些有实力的石材企业也开始涉猎房地产,如英良等。“房地产只是少部分涉及,主要目的是能够较快回笼资金。”刘良表示。
去库存成当务之急
尽管对一些状况较好的企业而言,目前尚有足够的利润能够养着“库存”,但每年20%的新品更换率也意味着库存还在不断增加。对于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而言,去库存已经是当务之急。
刘良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石材库存不同于零售业鞋服库存,可以通过降价打折促销的方式去库存。由于石材是天然生成,每一块石材的花纹样式都有差异,价格也不同,这种非标准化的产品造成了其价格相对地不标准化和不透明化,定价的不标准也使得打折促销的概念无从定义。再者,石材与时尚行业类似,每年也有颜色等流行趋势发布。
业内人士表示,相对于处理库存,石材企业更重视开发新品来获得利润,一般企业对于独立开发的新品拥有较高的定价权,这也是石材利润最高的阶段。
“以前一个稳定的新品能够保持两年的较好利润,现在最多维持半年。”刘良表示。
而有英国留学背景的陈耀东在一番行业摸底分析之后盯上了“库存”的生意。今年初,陈耀东在官桥开的“59元石材折扣超市”一时之间就广受关注。他以低于59元的价格购入石材库存产品,通过重新分类、分级,以59元、79元、99元等统一价格销售出去。
这种打破石材行业价格不透明传统的商业模式,让陈耀东一下在圈子里就出了名。
对于这几个月的销售情况,陈耀东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情况比他预想的还要好。不过,有意思的是,他的石材折扣超市的消费者并非工程商或者是终端消费者,而是南安的石材商。“他们可能觉得价格便宜得难以置信。”
不过,这种“去库存”方式从目前看来,还只是在石材商手上“循环”,并未真正成为建材被消费。陈耀东坦言,以实际情况来看,这些库存也不足以支持一个大工程所需要的耗材量,而且在石材质量的稳定性方面也有困难。
此外,刘良向记者表示,和国外的石材消费市场相比,国内的石材消费还非常不成熟。国外在家装建材方面讲究个性化,很多普通终端消费者会去石材超市选购合适家装板材,也能够接受天然石材个性化纹路装饰的审美,但国内石材还依然是以瓷砖为主,且相关的标准化缺失。
石材企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转型升级也成为南安石企改善利润的方向。
作为近年来急速膨胀的一个产业,很多南安的石材企业将上市定为企业的战略目标。对于石材企业来说,这是企业转型升级的一个良机。
记者了解到,“中国石材第一股”早在2000年5月就被广汇股份(600256,SH)摘取。当时号称石材生产规模居全国之首,并且收入主要来自花岗岩矿山开采、生产和销售的广汇股份,却在2009年6月以1490万元将石材类资产转让,转型清洁能源。2011年3月18日在香港上市的大理石生产商中国金石(01380,HK)则在2012、2013年连续两年巨亏仍处于停牌状态。而厦门雅高矿业(03313,HK)去年12月30日在港上市公开招股仅获31%认购,开盘定价2.65港元,至今只余1.85港元,跌去三成。
不过,中国石材行业协会还是给出了一个让人较为乐观的数据,2013年1~9月,石材业增速仍保持在20%以上。尽管无法与辉煌时期30%~40%的高增速相媲美,不过,国家行政学院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斌认为,中国正在释放新型城镇化改革发展红利也利于石材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刘良认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美国等一些发达市场的石材需求渐渐有回暖态势。国内市场的石材需求也一直在增加,石材企业也一直在拉近终端家装消费市场方面做积极尝试。
“不过这需要时间,而且过程会比较艰难。”刘良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一方面是天然属性的石材本身价格就要高于普通家装的瓷砖,另外国内消费者是否能够接受不同于标准化生产的瓷砖,石材的非标准化要被市场接受也需要时间和引导。
相关知识
石材行业进微利 去库存成当务之急
2015楼市在利好支撑下迎新开局 去库存成当务之急
绿地张玉良:楼市从规模向利润换挡 去库存成主基调
2016年房地产政策面将趋向宽松 去库存成重中之重
去库存成救市关键 业内:一线城市限购也可能微调
9月北京39个楼盘入市 “去库存”成当务之急
楼市库存高位盘整 去库存成楼市主旋律
一二线城市新推房源去化8成 小城市去库存成难题
卫浴行业竞争激烈 消化库存成厂商难题
去库存成经济工作关键词 房地产等四行业吐故纳新迎“升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