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传统产业五年转型路:从血汗工厂到总部经济
李岩冰4前年决定在南庄买楼的时候,很多朋友说他疯了。
那时候,“重见蓝天白云”是南庄人荒诞而真实的梦想。但是,这个成就辉煌的“华夏建陶第一镇”并没有在漫天飞舞的尘雾中迷失。在一片质疑声中穿越一条曲折而艰辛的转型之路,尘埃落定之后,南庄重新以“岭南水乡”面貌示人。
如今,在南庄的街头上,房地产广告很大程度上取代了陶瓷的广告。以总部经济的方式存在的陶瓷产业依然是南庄的重要经济支柱。虽然看不到整天吞云吐雾的烟囱,但南庄的实力更强了。2006年,南庄的GDP为62.3亿元;今年前10月,南庄GDP已达90.8亿元。
“新南庄人”李岩冰的微笑,生动地诠释了一个佛山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过程。过去的五年,是佛山传统产业浴火重生,凤凰涅槃的五年。
“产业转型篇”之从专业镇中育出“千亿企业航母”
低调、务实、实业聚财,外界对佛山企业家的这种评价,在美的集团董事局主席何享健身上表现尤为明显。2010年秋天,低调的何享健在新落成的美的集团总部大楼前高调宣布:截至今年10月,美的集团销售收入已突破千亿元。
这个42年前诞生于顺德北滘的手工作坊,在佛山这片经济沃土上创造出的经济奇迹,是5年前已定下的一个目标。5年前的秋天,温家宝总理在广东视察时,曾向美的集团提出了一个“千亿期望”。
最近5年,美的集团年销售规模持续保持30%以上的增长,在空调、冰箱、洗衣机等白色家电领域全面确立了领先地位。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就有3家,建有14个国内生产基地,3个海外生产基地以及60个海外分支机构。
美的是佛山首个千亿级企业,也是继华为之后广东省第二个千亿级民企,标志着佛山的产业昂首挺进新的阶段。而在“十一五”期间,一批百亿、十亿规模的佛山本土企业军团也快速崛起。
卖冰棍起家的志高空调董事长李兴浩不久前也喊出了“10年内跻身千亿企业行列”的目标。过去几年里,志高以“节能、健康、静音”三项领先技术,不断开疆拓土,成为南海综合产值排名第一的民营企业。
像美的、格兰仕、海信科龙、志高、万和、万家乐、新中源、新明珠、东鹏、宏宇这些家电陶瓷企业,年销售几十亿、几百亿也许并不稀奇。但在佛山,像海天这种“卖酱油”的企业,也奋力向“百亿产值俱乐部”挺进。
在佛山经济中,传统制造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9年,佛山家电、陶瓷、金属材料加工与制品、纺织服装等四大优势传统产业工业总产值已达5466.5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2.9%。
2010年公布的广东现代产业500强项目中,包括了101个优势传统产业项目,其中佛山23个。
传统产业彰显出来的勃勃生机是佛山镇街经济发展的侧影。“一镇千家厂、千厂同类”的专业镇集聚了数以万计的专业分工明细的中小企业,佛山的百亿、千亿企业航母,就是从这数万家中小企业中脱颖而出的。
从“血汗工厂”到总部经济
鲜花与掌声的背后,伴着企业一路走来的,却是惊心动魄的危机与挑战。
一开始,很多人没有意识到,2004、2005年已初现端倪的“民工荒”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只是传统增长方式固有的种种弊端的冰山一角。禅城、顺德这时开始的集约利用土地的初步探索,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产业转型之必要。
产业与环境的矛盾则更为尖锐。南庄曾流传一个“灰色”笑话:孩子画了一幅画,天是灰色的。老师说,天应该是蓝的。孩子摇头说:“我看到的天就是灰的。”2006年底,佛山市委、市政府提出,宁掉几百亿的GDP,也要把环境搞好。一场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役就此打响。
政府有形的大手高高举起。一年之后,一场发端于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危机扑面袭来。“冬天来了,政府却要扒去我们的棉袄”的质疑并没有动摇政府整治的决心。“金融危机只是传统发展模式之危,是科学发展模式之机”的论断,让老板们不得不认真审视传统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
不少质疑政府“雪上加霜”的企业逐渐认识到,被政府“环保风暴”提前逼出来的压力,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企业提前打了一针抗“流感”的预防针。
蒙娜丽莎陶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张旗康说,蒙娜丽莎“过冬”的准备是从适应政府节能减排的压力开始,夏天就准备棉袄了,成本相对便宜。蒙娜丽莎针对节能减排趋势研发的超薄瓷板也被纳入了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支撑项目。
当初对整治表示不理解的企业家在此过程中成了环保的急先锋。目前,佛山实现清洁生产企业70多家,位居全省第一。“没有污染的企业,只有污染的老板。”这句话挂在了新明珠陶瓷集团董事长叶德林的嘴边。新明珠三水生产基地,一条碧绿的河涌将厂区和员工生活区分隔开来,没有高耸的烟囱,没有飞扬的粉尘,没有刺鼻的气味。
整治提升令产业“空心化”的担忧最终只是虚惊一场。“佛山陶瓷”的金字招牌使得全国布点的陶瓷企业依然将总部以及价值链高端环节留在佛山。在最严峻的2008年,佛山陶瓷纳税额达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由上年的38家增至45家。
包括陶瓷在内,佛山几年间关停了小熔铸、小印染、小电厂等各类企业1000多家,转移企业600多家。
“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声音,不是这几年才开始的,我1991年到佛山,已经听到了这种呼声,但‘十一五’期间,真是动了真格。”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杨望成说,佛山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是以节能减排为抓手,政府也创造了很多条件引导企业不断向“微笑曲线”两端提升。佛山的传统产业在“十一五”期间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在这个过程中,以前没多少人听说过的“总部经济”,成为佛山炙手可热的经济显学。在禅城,大批陶瓷企业总部沿季华路沿线布局;在南海,多家企业总部屯集千灯湖北延区域;在顺德,美的、万和等一批总部型企业不断诞生。
【五年备忘录】
佛山传统产业升级之路
2006年,南海区西樵政府投资24亿元,在广东西樵纺织产业基地打造“统一供水、统一供气、统一治污”的“三统一”工程。西樵成为全国首个环保纺织基地。
2007年,佛山陶瓷产业整治帷幕拉开。2007年12月,佛山市第三次加快推进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治理工作现场会在南庄召开,在“扶持一批、整改一批,关停一批”的政策下,禅城区在2008年底以前,通过各种形式关停并转90家低端的陶瓷企业。
2007年9月,美的集团新总部基地在顺德北滘新城区奠基,中国陶瓷产业总部基地在南庄授牌。这标志着家电和陶瓷两大传统产业向总部经济迈进。
2008年4月,佛山启动以创新试点计划、基金引导计划和企业上市463计划为主要内容的金融发展三项计划。463计划提出,佛山要在四年内至少推动60家企业上市,融资超过300亿元。
2008年11月15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佛山调研,考察了格兰仕集团有限公司、万和集团有限公司和国星光电股份有限公司,鼓励企业金融危机时期逆势而上,加大产品自主创新力度。
2009年6月,《佛山市“3+9”特色产业基地实施方案》正式实施,确定白色家电、新型显示器件、现代陶瓷为3大世界级特色产业基地;专业机械装备、金属材料加工与制品、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家具、医药保健、汽车及零配件、新材料、节能环保为9大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
2009年7月14日,中科院与佛山市政府签署共建“中国科学院佛山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全面合作协议。中科院与佛山从自发的分散合作上升为全面的战略合作。
2010年5月, 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佛山分会场上透露,佛山已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
2010年10月,佛山市政府公布《佛山市落实“三着力一推进”工作方案的通知》,方案称,家电、陶瓷、金属材料加工与制品、纺织服装这四大优势传统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2.9%。
从“老板”到“企业家”
在市经贸局局长李坚看来,佛山经济在过去五年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政府的“有形之手”把企业家的力量成功地引导向一个更正确的科学发展方向,化“危”转“机”,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在金融风暴最猛烈的2008年底,时任佛山市长的陈云贤等市领导马不停蹄到五区调研鼓劲。利用自己的经济学优势,陈云贤准确分析了未来一年的经济走势,鼓励企业不要“冬眠”而是“冬泳”。于是,在最萧条的时候,佛山企业大胆抓住了原材料、设备、人才价格相对低廉的机遇,投入大量财力逆势扩张。其中,技改项目过千项,投入资金270多亿元。
这一轮逆势的扩张中,西樵纺织引进了国内外先进设备1200多台,为行业创新提供了最强劲的“马达”。当年西樵纺织通过南方技术创新中心就开发出2万多个新品种,在2009年金融危机走入谷底时,西樵纺织整体订单却大幅上升,开机率同比增长30%。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经历了一场真正的战役洗礼之后,“转型升级”不再是纸上谈兵的概念,而是深深植入企业家的观念。昔日的“老板”开始成为“企业家”。
虽然有人说“不创新是等死,创新是找死”,佛山企业家还是毅然投入了创新的洪流。创意产业园、工业设计园在佛山遍地开花。漂在水上的陶瓷、没有叶子的电风扇、无需插电的冰箱、可放音乐的空调……这样极具创意的工业产品,不仅意味着创意设计在佛山的兴起,更意味着创新潮流的诞生。
大胆的佛山人还“傍上”了中科院这支“科技国家队”。在去年至今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中科院下属研究所就与佛山企业达成的 “院市合作”项目300多项,平均1天一项。
佛山企业的创新已不仅局限于产品与技术层面,更进入商业模式、运营管理模式创新的层面。过去担心股权稀释,导致控制权旁落的佛山企业家,开始主动引进国际资本、品牌、人才的力量,加速国际化进程。越来越多的企业借助资本市场的光芒,照耀前进的道路。
2010年12月7日,广东鸿特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功闯关创业板。一周之后,万和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小板IPO获得证监会发审委审核通过。9天内过会的两家公司,实际上均由万和集团控股。这样一个由佛山企业创造的传奇,在国内尚属首次。
不包括这两家刚刚闯关成功的新丁,佛山已有上市企业27家,与2007年的13家对比,整整翻了一番。
相关知识
佛山传统产业五年转型路:从血汗工厂到总部经济
卡萨帝酒柜的全球化之路:从中国工厂到世界市场
陶瓷:自主创新是传统产业转型落脚点
“硬汉”陈晓太的转型路:从“房客”到“房东”
陶瓷行业打造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一号家居网的12年之路:重在“走心”
新绿洲严必俊专访:从上下游整合到横向多元
管琪林:从大自然地板到大自然家居
法库:从“东北瓷都”到“中国陶瓷谷”
东鹏的品牌国际化:从走出去到走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