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资讯 > 佛山住建局重估限购松绑 后续“救市”或绕开“敏感区”

佛山住建局重估限购松绑 后续“救市”或绕开“敏感区”

https://www.biud.com.cn 2014年05月13日11:11 家居装修知识网  

  每经记者 区家彦 发自佛山

  近日,佛山市高明区住房限购暗自“松绑”一事再有进展。《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昨日(5月12日)获悉,佛山市住建局就事件对媒体作出回应,首度承认已经知晓高明区对限购政策调整进行“探索”,接下来将结合刚性置业需求以及区域房价波动对高明区的住房限购政策作出评估。

  中原地产首席市场分析师张大伟表示,尽管后续包括佛山在内的高库存城市都有可能陆续出台救市政策,但地方政府会更多地从除直接取消限购以外的措施调整房地产调控政策,这包括非户籍资格审查放松、限购范围放松、提供购房落户及优惠等刺激性手段,以降低政策松绑所带来的舆论压力。

  多数项目销售人员改口/

  自5月9日起,有关佛山市部分区域松绑限购的传闻不绝于耳。《每日经济新闻》日前报道,根据传闻,率先“松绑”的佛山市高明区非户籍人口购房无需社保或纳税证明,只需身份证就能在区域内购买一套商品住宅。然而,在上述传闻遭曝光后,高明区各开发商于5月10日收到紧急通知,限购政策调整决定暂缓执行。

  对于佛山市限购令松绑再度“夭折”,此前一直保持沉默的佛山市住建局昨日正式给予回应,首度承认已经知晓高明区在执行限购政策过程中进行的探索。该局表示,将密切关注两方面情况,一是探索是否可以有效解决高明区就业人群的住房刚性需求;二是探索是否会引起区域房价有较大波动,最终将结合上述两方面的情况对高明区的探索进行认真评估。

  然而,对于本次限购政策调整为何由高明区房地产协会牵头,佛山市住建局为何没有正式发文便开始执行等疑问,尽管记者多番追问,但佛山市住建局工作人员并没有作出回应。随后,记者多次致电佛山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官方部门咨询电话以及高明区房地产协会,但电话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状态。

  记者以购房者身份致电高明区西江新城多个楼盘发现,多数项目销售人员更改口径,称并未收到执行新政的消息。“5月9日确实收到风声说要放宽限购,我们还打电话问过领导,但领导说没有收到执行文件,所以一切照旧”。记者昨日以购房者身份致电高明区西江新城临江路段的一个高端楼盘,销售人员向记者否认了限购放松的传闻,但其随后向记者建议留下联系方式,一旦政策松绑能执行将第一时间通知意向买家。

  但当记者以购房者身份致电西江新城与旧城区交界处的一个项目时,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只要是8300元/平方米以下的房子,仅凭身份证就可以买,但前提是要一次性付清”。

  “绕道”限购令将成主流/

  “作为行业协会,高明区房地产协会没有权力发布政策调整的信息,从这次佛山市住建局发布的回应来看,管理部门应该是提前获悉此次调整”。对于此次佛山市住建局的回应,佛山市某开发商营销经理私下向记者透露,此前有关高明区限购政策调整的风声,都是通过高明区房地产协会向区域内开发商作出口头传达,住建局此前也并没有任何表态与正式发文,其意图似乎更多是希望通过私下操作试探市场反应。

  根据佛山住建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佛山一手住宅成交71271套,成交面积为807.92万平方米,达到限购以来最高,超过限购前2010年的成交水平。成交均价为8250元/平方米,同比上涨8.06%。

  上述人士认为,虽然高明区面临较大的市场压力,但不可否认的是,整个佛山市去年房地产呈现“量价齐涨”的走势,局部区域出现库存问题并不至于需要走到救市的程度,住建局之所以没有公开宣布调整政策,应该是考虑到可能会面临较大的舆论压力。

  在张大伟看来,虽然政府提出“双向调控”,将调控的主导权交予地方政府,但政策调整的基础依然是鼓励刚需。直接取消限购,鼓励外地买家购房相当于是支持投资型需求,这与中央的房地产调控精神相违背,这也是佛山此次松绑限购令再度“夭折”的重要原因。

  “与直接松绑限购相比,通过出台经济一体化的政策、提供购房落户及优惠等‘绕道’措施实现限购政策的松绑,不仅符合政府鼓励刚需的方针,也有利于减小政策阻力。预计接下来包括佛山在内的城市都会出台类似的政策松绑。”张大伟表示。

相关知识

佛山住建局重估限购松绑 后续“救市”或绕开“敏感区”
佛山住建局:后续“救市”或绕开“敏感区”
佛山:限购“松绑” 成交短期爆发
佛山住建局称将对限购松绑进一步评估
限购“松绑”能否救市?业内:信贷政策制约显著
限购松绑是救市良方吗 切莫曲解分类调控本意
限购松绑:救市第一波
佛山:若趁机大涨价 住建局将出手监管
佛山叫停限购松绑开发商集体收短信:暂缓执行
佛山限购松绑再夭折 地方救楼市陷两难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佛山住建局重估限购松绑 后续“救市”或绕开“敏感区” https://biud.com.cn/news-view-id-373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