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资讯 > 带釉砖瓦首现南越国宫署遗址

带釉砖瓦首现南越国宫署遗址

https://www.biud.com.cn 2014年05月19日10:56 家居装修知识网  

青釉普通筒瓦

青釉“万岁”文字瓦当

南越国青釉带钉板瓦

菱形四叶纹青釉长方砖

    ◎袁春霞

    带釉砖瓦首现两千年前的南越国宫署遗址,将中国古代使用带釉砖瓦的历史大大提前,是南越国海外文化交流的产物,为深入理解多元、兼容以及交叉性岭南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更为生动的物证和更为深邃的历史空间。

    巨型实心釉面砖在我国极为罕见

    1995年和1997年在配合城市建设中于广州老城区中心发现了2000年前的南越宫苑遗址,其中西汉南越国宫苑的一座约4000平方米的大型石构水池和一条长约160米的曲流石渠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的园林遗存之一,弥足珍贵,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宫苑遗址发现了各种规模宏大构造精妙的建筑遗迹,出土了大量特色的建筑材料:石质建筑材料有八棱石柱、石板、石望柱等;陶质建筑材料有熊饰长条空心砖、方砖、长方砖、筒板瓦、各式瓦当等。其中拥有各种纹饰和造型,尤其是厚度和尺寸惊人的实心大方砖颇具特色,最大的方砖边长宽95、厚15厘米,其中部分砖块上还施有青釉,这种巨型实心釉面砖在我国极为罕见。除了釉面砖外,还出土了釉瓦,考古专家表示,这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釉瓦。

    南越国带釉砖瓦的历史价值

    黏土是主要的建筑材料,具有隔热、防火、防潮、抗压强度高等一系列的特征,人类在利用黏土烧制生活陶器的过程中才发明了砖瓦等一系列陶质建筑材料。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陶质建材是距今5500年左右的安徽凌家滩遗址出土的以“红陶块”垒砌的建筑基础,随后是距今4300多年前淮阳平粮台龙山城用于卫生设施的陶水管,稍晚一些的是西周时期距今约3000年左右用于屋面的筒瓦、板瓦以及绳纹四钉砖等,直到战国时期砖瓦才逐步大量的出现,进入秦汉时期,砖瓦的发展才进入古代建筑史上的繁荣时期,造型各异,纹饰千变万化,“秦砖汉瓦”家喻户晓。直至今天,陶质建筑材料始终同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它的产生和发展在人类历史上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从目前考古发现的材料来看,我国的釉陶最早以低温铅釉陶器的形式出现在汉代,以陕西关中地区首先出现的西汉武帝时期墓葬所出为最早,大量考古资料表明,在汉墓中发现的低温铅釉陶几乎全部是丧葬用的冥器,可能与它的低温烧成形成的胎质疏松,釉

    层易脱落导致容易渗水不能适应实用有关。关于铅釉陶的产生存在着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汉墓里出现的铅釉陶是与商周时期的青瓷一脉相承,为中国古人首创;另一种说法是,是汉武帝时期,经西域传来,受古埃及金属硅酸釉影响产生的,与国内最早出现釉陶的时间吻合,不可轻易否定。随着釉陶的发展与演变,直至1000多年前的北朝时期才将釉陶工艺引入建筑,带釉的陶质建筑饰件才得以开始烧制,并以琉璃的形式开始用于建筑。一直认为北魏都城平城(今大同)出土的琉璃瓦片为国内最早发现,历经隋、唐、宋、元的发展,至明清时期,琉璃瓦进入了它的全盛期,制作上已趋标准化,生产上初具规模化,广泛应用于皇家建筑之上。

    在2000年多前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青釉带钉板瓦、青釉普通简瓦、菱形四叶纹青釉长方砖和青釉“万岁”瓦当,将此前所知的中国古代使用带釉砖瓦的历史从北朝时期大大提前到了南越国时期。这些带釉砖瓦的釉呈青灰色,有细碎片,玻璃质感强,可有效防止雨水渗漏,是当时砖瓦烧制工艺的一大进步,反映了当时建筑技术的高超。但不足之处是釉质较薄,釉面材料与胎体的结合性和匹配性差,严重脱落,可见釉的工艺技术在当时还不是很成熟,这也是在南越国时期出土的大量砖瓦中,有釉的却少之又少的原因之一。值得思考的是,该釉与当时我国常见的高钙灰釉和以铁、铜等为着色剂而色彩丰富的铅釉不同,而属于当时我国极为罕见的碱釉,与西方的钠钾玻璃较为接近,在我国建筑材料上出现这种钠钾碱釉还是首次。那么该钠钾碱釉砖瓦为什么会出现在两千年前的南越宫苑?这也许与南越国的海外文化交流有很大的关联性。

    南越宫苑体现汉代高超的建筑水平

    南越国宫苑以石构为主而保存大量遗迹,石构水池、曲流石渠以及出土的石八棱柱、叠石柱、石望柱、石门楣、石箅等建筑构件均用石头制作,为秦汉考古首现。

    除了以石材为主的建筑特色外,南越宫苑还具有高超的造景艺术、先进的理水技术以及科学的建筑手法。古今中外,水乃园林之命脉,南越宫苑园林对水的运用可谓极致:石渠的建造有弯道深槽、急流浅滩、河湾深潭、卵石河床等特征,通过木暗槽地表排水及陶制管道地下排水并穿过建筑物的导流系统,创造溪流、泉涌、回旋等自然景观,把大自然各种优美水景浓缩于人工园林之中,体现“崇尚自然,写意自然”的中国造园理水理念以及“曲水流觞”的游乐功能,此等扩大空间的理水手法,也弥补了考证两千年前西汉时期造园手法的空白。

    南越宫苑石构水池的池壁与曲流石渠池底都用形状各异的砂岩石板精美地拼砌成纹理小且均匀的冰破裂效果,也即我国所称“冰裂地”,从明代计成所作中国第一本园林专著《园治》中记载“冰裂纹,宜於山堂、水坡、台端、亭际,见前风窗式,意随人活,砌法似无拘格,破方砖磨铺犹佳”可知,冰裂纹砌法需要具备非常精致的加工技艺和相当高的操作水平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此种砌法在中国秦汉遗迹中首次发现,亦是世界造园史上的首例,在世界造园史上有重要地位。

    南越宫苑曲流石渠渠壁用砂岩石块叠砌,这种砌法在中国是第一次发现。而早在公元前1250年希腊迈锡尼宫殿石墙已见应用,在古埃及、古希腊等地,圆形或方形的叠石柱广泛使用,在印度早期佛教建筑桑奇大塔外围栏上也大量使用这种八棱形柱体。

    石质建筑用材、独特的建筑手法都显露出南越宫苑与同时期的中国建筑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但却与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等地区的建筑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由此推测南越国与海外存在诸多文化上的交流。

    带釉砖瓦是南越国时期

    东西方文化早期交流的产物

    南越国是赵佗(?~前137年,真定人,今河北正定)于秦末汉初在我国岭南建立的地方政权,虽然古代的岭南与中原地区有五岭所阻隔,但其濒临南海和太平洋,海岸线长,大小岛屿星罗棋布,占据着海上交通与贸易的平台,也造就了越人善舟习水的风俗。

    南越国时期出现并运用于建筑材料上的釉陶技术的时间比我国北朝时期大大提前,并属于首次出现区别于我国常见的高钙灰釉和铅釉而和西方钠钾玻璃惊人相似的碱釉,考虑到南越国时期制造并运用这一类的陶器时,已经与海外产生丰富的文化交流的史实,我们有理由相信,釉陶技艺是经西域引进发展的,南越国时期高超的建筑工艺,加之受到海外文化的熏陶,不排除南越国的工匠们将釉的材料与技术成功应用到砖瓦上,形成南越国时期东西方文化早期交流的产物,也是多元、兼容以及交叉性的岭南文化缩影。同时,大大扩展了南越国史的研究范围,打开了解和认识岭南历史的另一扇门。

    供图/广州南越王宫博物馆 袁春霞

相关知识

带釉砖瓦首现南越国宫署遗址
南越王宫全面开放 1.7万市民 齐齐去穿越两千年
鸱吻
首部儿童家具国标新规8月实施六一商家忙打折
青岛首现跨国式“3+4”
北京楼市首现明降楼盘 量涨价跌或成主流
北京楼市首现明降楼盘量涨价跌或成主流
全国内陆首个进境木材国检监管区在赣州市南康区建成并投入使用
家居消费投诉纠纷首现回落
家居消费投诉纠纷首现回落 木地板谨防以次充好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带釉砖瓦首现南越国宫署遗址 https://biud.com.cn/news-view-id-376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