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公积金变“特权福利”的背后
□阅尽
住房公积金的不公近年屡屡引发公众的吐槽。这两日,有媒体曝出,在内蒙古省级贫困县杭锦旗,当地职工缴存的平均水平不足千元,但当地供电公司的领导最高缴存达15530多元,一名普通员工月缴存数也达1.2万元以上。而当地不少外来工,每月公积金缴存仅100多元,最少的只有20元。
看到这些数字,任何人都难抑制内心的愤懑不平。若是外企高管缴存如此高额的公积金,人们或无话可说;若是私企老板为员工缴纳这么多公积金,人们可能会称他“最美老板”。然而,这是在一个贫困县的供电公司。而供电公司,既是国企,又属垄断行业。“电老大”财大气粗,尽人皆知,但利润丰厚并非市场化的结果,与其垄断特性直接相关。况且,纵使供电公司钱多得花不完,但这些财富并不是公司的“私房钱”,它是国资,所有权属全体国民。
公积金作为一种互助性的住房基金,缴存分公司和个人两部分,可在缴纳个人所得税税前予以扣除。这意味着,个人缴存越多,享受的税收优惠越多,其实质是在工资总额不变的情况下,实际收入提高。因此,在一些高收入行业,往往尽可能为员工缴存较高比例的公积金。但是,作为一个贫困县的供电公司员工,居然能享受到如此高额的公积金,还是让人瞠目。即便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城市,这么高的缴存额也不多见。
显然,缴纳超常高额公积金的做法就是将国有财富,通过合法渠道,转为企业的“特权福利”。说到底,它是一种钻政策空子的更为隐秘的行业腐败行为。其实,如果严格按《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执行,企业是不可能缴存如此高的公积金的。这也暴露政策和监管的漏洞。一则政策弹性大,缺乏刚性约束力;二则监管形同虚设,达不到或超范围超标准缴存,没有机构去查处纠正。前不久,有报道称,全国公积金管理系统多达几百套,各自为政。正是这种管理系统的混乱,为公积金缴存的不公及违规行为提供了现实土壤。
需要强调的是,公积金的缴存是与工资水平直接挂钩的。高额公积金相对应的,必然是高收入。从报道看,供电公司的员工和领导的月收入都超过了4万元。在此基础上,再高比例缴存公积金,可谓锦上添花。贫困县、4万元以上月薪、1万元以上公积金,这些字眼,不仅强烈刺激着公众的观感,也冲击着公平的底线。可以说,特权福利化的高额公积金,俨然成了分配不公的放大器。它看似是公积金制度方面的缺陷,但实质则暴露出我们整个收入分配制度的深层弊端,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相关知识
评论:公积金变“特权福利”的背后
评论:公积金变“特权福利”的背后
大自然地板:每一份任性的背后,都有底气
德尔地板:万千消费者点赞的背后
评论:公积金不能沦为少数人福利
评论:公积金“乱象”何时休
评论:公积金限贷一“限”了之非良策
评论:公积金新政能否多尝试管理创新?
评论:公积金新政勿成狭隘救市工具
评论:公积金不合理收费,清理必须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