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行业调整期 房企“暗战”人才市场
为了应对行业调整期市场的下行趋势,房企的人才策略也在转变,急需更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换帅”和人才的挖角竞争也将愈演愈烈。
挖角掀热潮
有消息称,继今年4月《人物》周刊副总编林天宏离职加盟万达后,近日,万达又挖了两名媒体“大佬”。该消息在地产圈吸引了颇高的关注度。
事实上,与其他行业不同,房地产行业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其较高的跳槽率。地产项目多采取项目公司的运作模式,一个项目结束,如果公司在当地没有新的项目,该项目公司将就地解散,这导致了房企员工尤其是一线营销人员的流动性很大。
然而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上半年房企的职位变动主要集中在管理层,中高层人才流动频繁,“挖角”事件不断。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50强房企中有近百名高管职位发生变动。而仅仅在二季度,就有龙湖、新城、金科等公司副总裁相继离职。
最近的当属从金科地产跳槽到新鸥鹏任职副总裁的李战洪,而他也向媒体透露,除他以外还有多家重庆本土乃至全国知名房企的高管跳槽至新鸥鹏。
另外,中海是上半年变动较大的企业之一,从助理总裁到城市总经理再到CFO都有职位变动。笔者翻阅中海的招聘信息后发现,今年3月至5月,中海地产在上海招聘的人数达到近百个(除销售人员外),比其他房企多了一大截。
如果说房企在土地市场的厮杀是“明争”的话,其对人才的争夺就是一场“暗斗”。在房企争相招兵买马的背后,是其抢占市场先机的野心。
高薪请高人
对于人才,房企今年的策略是“高薪酬、高要求”。刚跳槽到某龙头房企的吴先生告诉笔者,他目前从事市场研展工作,收入较之前提高了60%。
从事房地产猎头工作的马先生告诉笔者,今年多家企业都通过一定的激励制度提高了员工的整体薪酬待遇。“例如营销类人员的提成比例就提高了。”马先生表示,“比如某大型品牌房企,今年就将提成比例由去年的千分之六提高到了千分之八。”
另外,许多品牌房企的工资薪酬也做出了一定的调整,员工的收入都有所提高。从事房地产业猎头7年的张女士指出,以往龙湖、万达、万科等品牌房企的薪资属于行业内较高水平,而今年世茂等房企也调整了薪酬体系,正在迎头赶上。
张女士透露,自己最近的一个案例,是一位有着丰富“人脉资源”的行业外人士跳槽至某房企,年薪达到了180万元。
“这比一般土地研测岗位30万元的工资翻了5倍以上,这在以往是很少见的。”张女士表示,今年房企拿地越加谨慎,因此对于前期土地研测方面的人才要求颇高,除了要有经验,其综合优势也是被考量的关键。
对此,马先生也认为,虽然今年房企招揽的员工薪资提升幅度普遍都超过了往年的3成左右,但房企“挖角”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每个案例在执行之前,我们都会做一个信息匹配筛选。”马先生说,“但是今年却发现匹配的难度越来越大,房企的很多要求都较以往提高了许多,例如营销和土地研测等中层职位,工作经验普遍从以往的1年提高到3-5年。而高层人员更是在经验方面提出更高要求,例如是否运营过大体量或是多类型的项目。”
某央企开发商表示,房企现在不仅需要传统型人才,更需要探索型人才。因为这样才能够挖掘引领客户的新需求,从而给项目的前期定位和后期宣传带来更好的效果。
应对市场“下行”
对于今年上半年频频出现的“挖角”现象,有业内人士表示,这是房企应对市场“下行”的策略,今年下半年,行业内的“挖角”现象或将愈演愈烈。
“行业下行,步入调整,不少房企高管都承受着巨大压力,压力与压力导致的运营理念分歧,都会导致‘换帅’。”锦和投资集团品牌总监沙立松表示。
“挖角”是房企战略性的调整,而其背后更透露了企业发展思路的变化。
在近日举行的CRIC研究中心《2014年二季度地产金融形势发布会》上,易居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执行总裁丁祖昱指出,房地产行业正面临调整期,房企发展路径也要随之生变——由粗放式的规模化向专业化和多元化转变。
“房企的‘挖角’正是为了打造多元化,进行平台化转型。”上海中原研究咨询部高级研究经理龚敏指出。正如今年4月初从创鸿集团跳槽至金地的前万达副总裁王寿庆,正是其在商业地产方面的能力吸引了金地集团;而红星美凯龙在进入地产板块后,也一直从各方吸纳地产人才;去年在全国市场频频扩张的正荣,也在今年急需更了解当地市场的人才,因此正荣在今年3月推出了“事业家”计划,通过多种热门渠道,招揽人才。
与此同时,世茂集团副总裁、营销公司总经理蔡雪梅也表示,房企发展思路需要改变。未来将更加考验房企创造、改变、挖掘、引领新的客户需求的能力。而这一切,都要求房企在人才的储备上要再“加一把劲”。
跳槽故事2014
技术过硬 开“天价”仍然被挖
■吴先生
今年32岁,上海本地人。现在某龙头房企担任市场研展职务,年薪40万元左右,此前在某大型中介公司任研究总监,年薪25万元左右。
吴先生在上海本地做市场研究已经5年多了,主要负责研究市场的趋势,业内称其“吴老师”。
今年初,某品牌房企找到吴先生,有意邀请其加入市场研究团队。当时他并没有考虑太多,于是开了个“天价”,这个薪酬的涨幅高于5成,没想到对方居然一口答应了。
据悉,该房企主要是看中了他独创的“上海计算法”,将其研究方法运用在本土的项目上,能落地,可执行。
与吴先生之前所在的中介公司不同,目前他主要负责项目方面的市场研展,而不只是关注市场面。另外,他发现,大型房企对于研究人员和策划人员都有具体细分,而对于研究人员的要求一定是有经验、有方法并且能够在具体项目上运行的方法。确定研究人员后,实行一对一的策略进行项目拓展,一对一即一位研究人员负责一个具体项目或是一个区域,因此对于该研究人员的要求一定是熟悉本土市场的项目如何运营,并且要熟悉整个区域的地价、均价、产品及其运营方式。
“当初这家房企找到我的时候也是看中了我对本土市场的了解,多年的研究经历让我积累了圈内的大量人脉,无论是房企圈或是媒体圈,都有自己的人际网络。”吴先生感叹道:“在地产圈,一定要积累圈层人脉,并且要技术过硬。”
中介销售能手 跳槽薪金翻番
■方先生
今年25岁,江苏人。现在某小型房企担任销售经理职位,年薪20万元左右,之前职位是某中介公司的房产中介,年薪10万元左右。
2010年,年仅21岁的小方只身来到上海,干起了房产中介的工作,一做便是4年。4年里,小方先是做房屋租赁的业务,而后开始学习二手房业务并兼顾新房出售。
从事中介的几年里,小方从不出名的小中介公司跳到了大中介,从浦东的这个小区做到另一个小区,按他的话说,他已经绕浦东有几十圈了。
今年3月,有家小型房企希望邀请小方担任其项目的销售经理,并组建一个销售团队。一直以来,小方都想从中介圈跳到房企圈,在他看来只有去了房企,才有可能接触到更多的“生意圈”,从而让自己的事业踏上新的台阶。
据悉,该房企刚到上海,项目的体量也不大,急需一批熟悉本土市场并且能够做出业绩的销售精英,而小方正是他们所需要的人才。从事中介4年多,小方拥有了一批长期的客户群体,并且有中介资源,这是普通房企的销售人员无法比拟的。
“通俗点讲,就是觉得我能‘圈人’,把客户圈来了,才能有业绩。”小方说,目前,他手头上已经有30个有意向买该楼盘的客户,而这其中大多是通过中介方得到的信息。他介绍,房企目前的客源主要是通过“广撒网”的方式招揽而来,其中有效资源占比较低,然而通过中介方筛选后,有效客户的比例可以得到明显提升。
经验老道 “跨界”游刃有余
■李先生
今年33岁,现任某国有房企融资总监,年薪80万元左右,此前就职于光大银行,任某分行大客户总监。
今年1月,老李在朋友圈晒了一张照片,内容是他所就职的分行年初接手的贷款需求及评估表格,表格上的前五名,都是房地产项目公司。“总是这几家,一点新意都没有。”老李当时评论到。
然而才过了不到3个月,老李就跳槽到了这个他口中“没有新意”的行业里。而令人备感好奇的是,究竟是什么使老李放弃了大型国有银行稳定的待遇和“甲方”的身份,毅然投身到房地产这个今年以来持续低迷的行业?
据他介绍,就目前来看,房企的融资部门要比银行的放贷部门轻松不少,业绩压力也小了很多。
“在银行,业绩指标是‘死’任务,完不成的话很难交代,”老李说,“但是房企就不一样了,我现在的公司资金状况很健康,一两个项目的融资受阻不会给整个公司带来太大的压力。”而凭借多年来积累的人脉,几个电话谈妥一笔小额融资对老李来说并非难事。
除此之外,在银行经历多年锤炼的融资分析能力和风险评估能力,也是老李“跳槽”成功的重要砝码。
“以前每一笔钱放出去都要经过复杂的评估和流程,经验和能力都是逼出来的。”老李说,“夸张点说,这就像上完了大学再回头去做小学的试题。”
相关知识
应对行业调整期 房企“暗战”人才市场
品牌房企“暗战”社区商业模式未成型概念先热
品牌房企“暗战” 社区商业模式未成型概念先热
北京土地市场提前收官 房企暗战京南板块
房企发力“后市场” 物业分拆上市潮流已至
房企金融产品受市场关注:牛市中的地产投资产品
与千亿房企共享万亿市场 碧桂园橙家启动史上最强合伙人招募
房企依然看好济南市场 年内已添14家新房企
上市房企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中期票据有望开闸
标杆房企“抄底”土地市场 一线城市将率先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