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红木家具中的“足踏”
在我们的现代室内环境布置中,往往在地面上铺一层木制地板、大理石或花岗岩等,与多尘土的地面保持隔离,以保持干净。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很多人在沙发前或是卧室的床边铺上一块精美舒适的地毯,还有,在喧闹的酒吧里,吧台旁高挑的圆凳子下,总有一环金属圈或其他形状的东西,供人踩踏。如果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些其实与古时一种称之为“足踏”的东西有不谋而合的功用,并可以说是“足踏”发展至今所呈现出的另一种形式而已。为何这么说呢?为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有必要对“足踏”进行详细的了解。
足踏也叫踏板,很早就应用在中国传统家具中,一般多安置于床、榻、椅之前,是一种供人上下时踏脚用的设备。如图,在历代的中国传统家具研究中,足踏往往因为其附属物的性质而被人们所忽视,偶而也只是被顺便提及。然而,尽管足踏无论从性质上还是形体上来看,都显得那么不值得一谈,但是我们从足踏本身及其发展的变化中,可以看到其中包含着很多深刻的意义,蕴涵着历史文化的沉积,在一定程度上,它对我们能否更好、更完整地认识中国传统家具有着一定的意义。
“足踏”的产生
至于足踏是何人何时发明或被采用的,至今已很难确切断定,但我们至少可以知道,它是伴随着床、榻的发展而发展的,并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在上古时期,人们的作息全在地上,没有家具,为了防潮,就用兽皮、树叶、羽毛等铺垫,直到席子的发明,从夏、商、周直到西汉,席是这时期最主要的生活用具,人们习惯于盘腿而坐或跪坐,逐渐形成了“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特点,而床、榻等家具则普遍低矮,相对应于这种生活习惯,也就很少存在足踏现象了。东汉之后,开放的社会环境大大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大交融,以及生活风俗习惯的改变,早期形态的椅、凳等高足家具由胡人及佛教僧侣传入中原,这时,高足家具逐渐取代低矮家具开始日益普及,“垂足而坐”逐渐取代了“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唐代以后,床榻等家具普遍增高,并且多在床塌前设有“足承”(即足踏),或许是因为人们一下子习惯不了垂足而坐的姿态,于是在前面搁张可以不让双脚尴尬的东西,也或许是人们觉得在前面摆张可以垫高的东西,能更方便地坐到高足家具上,或许还有其他的原因,总之,足踏就这样顺应人们的需要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走入中国传统家具的范畴,并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
足踏的产生、发展与佛教的传播也有着很密切的关联。佛教造像中最早的椅子形象里,就可以看到一佛像坐在双狮座形的靠椅上,脚下踩着一个圆台形的脚踏,保持着一定的坐姿,见图,可见足踏在椅子前的普及与佛教的传播有关。南北朝以后,由于受到佛教的影响,床榻等流行壸门托泥式方座足,相应的足踏也多施以壸门装饰,使之与整体相协调,那时的人们已经采用整体统一的设计手法了。在南北朝的佛教寺院中还常见竹制的足承。这种脚踏十分适宜僧人远途跋涉后歇脚之用,也可将脱掉的鞋子放在上面。
“足踏”的作用
不曾记得是谁说过这么一句话: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当然,足踏产生并在一定时期得到发展,也有其内在的缘由。首先,毋庸置疑,那就是,在上下床、榻、椅等高足家具时做踏脚之用,使坐和起立都比较轻松方便。其次,人在垂足而坐时,足踏的使用,能使双足有所依托,有所着落,而使其感到舒适、惬意,进而达到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满足感,因此还有“足承”一说,意承托双足。另外,使用足踏,可以防潮,避免双足受潮。足踏使足和地保持一定距离,满足了人们的这种需求,而且古时因受生活条件和技术的限制,地面多是砖地面、水泥沙浆和混凝土地面,不像现代都铺上地砖、地板或地毯,已经与地面保持相隔离状态,不仅能保持干净,并能起到一定的防潮作用,而且还可以在上面赤脚行走,再者,从许多的例子还可以看出,在床、榻、椅前设立足踏,显得比较正式,并象征着一定的尊贵性和权威性。蒋和森在《风萧萧》里曾这样描绘道:“(贵人)只是漫不经心地往铺着锦茵的大榻上一坐,随即一伸腿,把双脚搁在一个做工细巧的红木雕花足踏上。”可见,足踏的意义已经超越自身的实际功用,更多反映出雍懒闲散、惬意的贵族生活气息。再如历代皇帝所坐的宝座之前几乎都设有足踏,尤其是在明清时期,足踏的设计制作十分讲究,这是一个明清时期的帖金罩漆蟠龙宝座,前面的束腰式御踏和宝座一样可谓精雕细琢,十分繁缛。还有在许多佛教图像中,常常可以看到足踏多为长者或是受人顶礼膜拜的佛像(神像)所用。
“足踏”的变异
虽然足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需要的一些实际功能,但其本身因为独立于主体家具(指床、榻、椅)之外,所以也带来许多的不便,比如占据空间,搬动不方便等。相对于基本保持固定位置的床榻来说,体积小型的椅子经常会搬动,而每次搬了椅子还要再搬脚踏,这就给生活带来不便。尤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室内陈设发生变化之后,这个问题就日益暴露出来。如“一桌四椅”陈设形式的出现,使得桌子四面设椅而无法分设足踏,于是,就出现了把足踏和椅子融为一体的设计形式,这样,既能满足了人们对足踏的依赖心理,实现足踏的功能,又解决了搬动足踏所带来的不便,不过这种形式多见于可折叠的交椅中。另外一种最简化的形式,就是把足承的功能转换到椅子前枨上,将椅座的前枨放低加宽,这样也可以避免摆设足承带来的不便,但仍然具有些许足踏的功能。
足踏发展至今,虽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少再看到足踏的这种摆设形式,但我们不能说它已经消失,它只是与先进的科技文明相结合,被转换成了另外一种形式而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并服务于我们。正如我们所说的在沙发前铺设地毯,地毯其实也起到了足踏的某种功能,因此,可以说,它是现代的足踏形式。 (吴海霞/文)
(来源: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
相关知识
浅谈中国传统红木家具中的“足踏”
研究传统红木家具文化的两个原则
200多位爱好者齐聚居然 传统红木家具消费日渐升温
红木家具中的“掺料”不一定是件坏事
我家红木家具中的一个椅子不小心磕碰了一下
中国传统红木家具成为高品位代名词
国内最大传统红木家具艺术典藏馆建成
雅典红木:“诗礼传家”,“文化家具”中的奇葩
红木家具中形象生动的龙纹装饰
现代VS传统:谁做红木家具更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