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身边的“小作坊”
在一次红木爱好者俱乐部的网络讨论上,有些网友不约而同地对当今一种现象产生强烈的感想:越来越多的小作坊“消失”掉了,“新生”或者在产业园,或者在大卖场。有人觉得这是好事儿:红木产业进步了,集群化发展了,产品就更有保障了。小作坊里手工作业的部分比较多,到了大产业园后,机器辅助,高精尖科技作业,效率更高,产品会更好。
可是这样的观点立马遭到了炮轰。比如一个北京网友说,小作坊没了,千篇一律的东西就多了。小作坊是“个性”的代名词,它有独特的内涵,“土生土长”,吸纳不少鲜明的特色,拥有很多老的工艺。多少人就是为了这种“个性”而专门去寻找小作坊的。小作坊也是“草根”的代名词,大家看,现在天桥上卖艺的没了、戏园子里唱戏的没了,归拢归拢,都成了高消费,也离人的生活越来越远。他家孩子看《城南旧事》,看讲老北京的电视,都羡慕得不得了。这就是“草根”退场,给文化带来的最大损失。
另一个朋友立刻附和他,这么说道,“草根”这一词是极富有生命力的。在一部知名小说里面,主人公给自己取各种各样的笔名,每一个笔名里,总有一个字要带“艹字头”。因为他热爱草的倔强顽强、个性四溢、生生不息。“草根”的红木,也同样是最有感染力的。他曾经在一个小作坊买过一个制作精良的小柜子,那地方一般人找不到,产的有些东西却比当今很多大企业流水线的作品好很多。
此话一出,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一位山东的朋友说,他刚入行的时候买大品牌,放心。后来,才发现不错的小作坊可遇而不可求,一旦遇到一个,一定抓紧,成为它的忠实客户,还会推荐给别人。在那儿,不仅有价格优势,而且工也很拿得出手。如果它“成长”了,个性化被磨掉了,变得“成熟”、“圆滑”、“世故”了,和如今所诟病的应试教育下脑筋刻板的孩子有什么区别呢?
对“草根特色”的留恋,是大家比较有共通感的地方。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观点,譬如浙江的路丹讲:“有一家我熟悉的小作坊去产业园了。朋友邀,我就去,到那儿看了看,心里比较郁闷……就跟自己一直私藏的宝贝,突然变公共了似的,那家具摆的满地都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做工也并没有比以前更好。这就再也不想去了。”
她这样解释: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一个悄悄喜欢的小众歌手,突然成了大红大紫的明星,那种“私藏感”就没有了,这种喜欢也就不那么“独立特行”了,就不会再喜欢了。这种感情,在买家具上也一样——有些人专去小作坊买,就觉得是自己具有独特的眼光,和大众不一样。所以小作坊卖得不仅是好产品,更卖的是这种感情。你想想啊,你去一人家里,看到那么好的家具,一问一答,发现居然是作坊里出的,那主人能不自豪吗。
越讲,大家就越有些伤感。更有人拿着电视剧的名字开玩笑说:“拿什么来挽救你,我的小作坊。”看这样子,我们只能珍惜手边上的小作坊了。(流萤/文)
(来源: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
相关知识
珍惜身边的“小作坊”
司米橱柜李海玲:用美好的大想法改变身边的小真实
那些年我们靠它养家糊口的小木作坊
臭气熏鼻的小家具作坊,谁来治一治
小作坊扎堆用发霉木头黑心棉造万元沙发
3人小作坊年产数百台冒牌太阳能热水器出售
酷宝童车4S工厂店 身边的小商机成就大财富
奉贤头桥关停833家无证家具小作坊,家具产业何去何从?
无证小作坊存安全隐患 启东83家木质家具企业被“叫停”
寻找身边的生活家完美收官 五位生活家横空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