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北京东燕郊”的转型之路
每经记者 韩冰 发自燕郊
燕郊开发区管委会官网的“地址”一项里,赫然写着“北京东燕郊”。
这在燕郊人看来并不稀奇。作为首都名副其实的卫星城,燕郊早已把自己当做北京的一部分,并且也越来越像北京的东郊。
燕郊街道上大多都是 “京”牌汽车,连接燕郊与北京的交通工具不是长途大巴,而是北京公交集团运营的8字开头的公交车。在这里,时不时传出北京6号地铁将延伸至燕郊的消息,关于地铁口选址的猜测也有各种不同的版本。
很多人把燕郊称作 “睡城”,因为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大多在北京工作。上班在北京,居住在燕郊,这让燕郊在享受房地产所带来的巨大利好的同时,也开始承受如北京一样的大城市才会出现的“城市病”。
燕郊人当然知道居住与工作地合一才是理想的模式,但无奈受制于北京和河北的经济协同水平,燕郊区内的65万人口依然有大多数每天奔赴在北京与河北之间。
燕郊镇的村民对记者说,自家的耕地在20年前就卖给了开发区,以供其建设产业园区。第一批入驻燕郊的一家企业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他们从大兴搬迁到燕郊的时候,这里的土地价格还很便宜。谈起燕郊现在的地价,该企业负责人不免唏嘘:地价已经涨了太多。
1998年12月落户燕郊的汉王旗下制造公司,也是出于低廉成本的考虑。熟悉情况的人说,“当时燕郊根本没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环境,一亩地的成本只有3000元,而北京的价钱是按照平方米来计算,对于我们这种刚刚起步的企业来说,这个非常关键。”
汉王的落户,为燕郊带来了一笔不小的财政收入。公开资料显示,彼时的汉王公司,其注册资金是1.79亿元。
随着后来中兴通讯的迁入,燕郊开始有了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初始模样。“实际上,中兴搬迁时也经历了一些挫折,最主要的纠结就在于很多员工不愿意离开原本熟悉的地域环境。”燕郊开发区管委会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坦言。
中兴曾经面临的这一问题,也正是许多入驻燕郊企业的共同担忧。现在的燕郊,虽然已经储备了巨大的人口规模,但更多人还是愿意选择在北京工作。在燕郊本地一所大学的毕业班里,三分之一选择去北京工作,全班只有1人留在了燕郊就业。
燕郊某企业负责人无奈地告诉记者,虽然只隔着一条潮白河,河东燕郊的人才素质还是要比北京的低很多。“我们想招到优秀的人才,就必须为应聘者提供高于北京的薪酬。”如此一来,企业的用工成本被动提高。
让用人单位担忧的还有,这些年,燕郊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当地的劳动成本抬高,企业在招聘方面的压力相比20年前已经翻倍。一家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给《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该公司研发人员的平均工资已经达到了1万元/月。
燕郊开发区管委会和三河市政府显然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按照他们的思路,现在的燕郊正在高新技术产业和人才引进方面加速营造更好的环境。
位于燕郊的创业大厦吸引了将近90家小微企业入驻。他们希望吸纳更多的人才留在燕郊。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年蓬勃发展的燕郊地产。燕郊方面很早就意识到发展房地产是河北县市最好的选择之一,从2008年至今,随着万科、富力、绿地合生创展等一线地产公司的进入,燕郊的地产繁荣日益显现。
越来越多的人来燕郊买房,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放弃竞争激烈的北京,定居燕郊。百世金谷实业有限公司营销副总曹志国称,现在园区内已经有106年企业入驻,今年10月份将会有近70家企业搬迁进来,未来还会有诸多文化产业入驻园区。
曹志国说,燕郊很早就借势京津冀一体化,只不过当时的提法叫“环渤海经济圈”。虽然他认为,更多企业的入驻并不完全是由于该政策的推进,但他承认,2012年以来入驻燕郊的企业越来越多。
他说,“现在已经有央企要搬迁进来,未来这里还将建设总部基地。”采访当天,曹志国对记者说,自己刚刚与一家教育企业洽谈完,未来燕郊的教育资源也会得到改观。
如今,位于燕郊的三甲医院燕达医院将作为京津冀医疗现行的试点,有望年内实现京冀两地互通医保实时报销。这对于居住在燕郊的北京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在采访结束时,当地一位企业人士对记者说,希望新一轮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能为燕郊带来新一轮的利好。他们期待未来的燕郊,能为企业提供更好的上下游配套服务。
相关知识
记者手记:“北京东燕郊”的转型之路
李伟胜:天道酬勤 自主品牌的突破之路
多乐可:一把手动剃须刀的匠心之路
围观各大家居建材卖场的转型之战 你更看好谁?
家纺实体店的变革之路:线上对撞线下
赵杨:中国货币政策的转型之路
欧莱克:从钢铁到玫瑰的转型之路
家纺实体店的变革之路:线上对撞线下
马晖:求索新生品牌的成功之路
从土豪金到小清新:卫浴产品的时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