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资讯 > 燕郊:人口密度超北京两倍 高新产业遇多重掣肘

燕郊:人口密度超北京两倍 高新产业遇多重掣肘

https://www.biud.com.cn 2014年08月26日08:37 家居装修知识网  

  每经记者 韩冰 发自北京

  编 者 按

  燕郊,地处北京天安门以东30公里,隶属河北省三河市。燕郊自古为京东重镇,素有“天子脚下,御驾行宫”之美称。今天,作为北京的卫星城,燕郊更多的时候却是因“睡城”而为大家所熟知。

  实际上,早在1999年,燕郊便被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10年又被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但遗憾的是,燕郊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绩被蓬勃发展的房地产业抢去了风头,受配套建设、技术配套、人力成本、交通等因素制约,过去20多年来,燕郊未能真正发挥其高新区、卫星城的功能。

  8月初,国务院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以及相应办公室的消息传出,意味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驶入快车道。燕郊能否搭上这列快车?协同发展总体规划将会给燕郊带来怎样的影响?

  1999年,燕郊被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0年,燕郊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燕郊开发区管委会负责人曾表示,燕郊的发展目标是建设成“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和高端服务业新城”,并力争在未来20年内达到与中关村齐名。

  如今,距离该目标提出已有数年。但近年来,燕郊的房地产业野蛮生长,高新产业却遭遇配套建设、技术配套、人力成本、交通等因素制约,发展相对缓慢。

  8月初,国务院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的消息传来,燕郊官方和民间都受到振奋。燕郊政府部门认为,虽然燕郊已经基本具备了承接北京高端技术产业的载体,但却没有足够的魅力吸引产业发展所需的核心人才,如今这一问题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环境下将得到解决。

  更重要的是,燕郊期待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的成立,能够打破河北和北京之间的行政藩篱,推动燕郊成为真正的“高新区”与“卫星城”。

  高新产业被地产抢风头/

  作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燕郊并不是没有高新技术产业,只不过其房地产增长太快,抢尽了其他产业的风头。

  公开资料显示,燕郊、通州、顺义等北京东郊卫星城的发展机遇,来自于2005年北京市出台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其中对于城市格局“两轴、两带、多中心”的设计,以及以通州、顺义、亦庄为代表的“东部发展带”和建设通州综合服务中心的规划,向公众和投资者释放出北京要 “向东发展”的信号。

  随后的几年里,燕郊和燕郊的房地产市场一起快速膨胀。《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燕郊的人口从1992年建区之初的2.3万人,激增至目前的65万人;财政收入从1992年的5000万元增至2013年底的67.48亿元。按照三河市市委书记张金波的说法,燕郊开发区成立22年来,在全市1/12的土地上创造了超过60%的经济总量,成就了“燕郊式成长”。

  实际上,燕郊除了作为北京区划外的卫星城,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身份:它是继江苏昆山之后第二个由县级市管辖的 “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发区最初的远期规划占地面积为80平方公里 (目前建成区大约50平方公里),未来形成“西有中关村,东有燕郊城”的两大科技城并立之势。

  根据三河市委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供的一组数据,2013年,燕郊高新区工业总产值388.98亿元,同比增长10%;工业增加值148亿元,同比增长18%。“燕郊为三河市贡献了近七成的工业产值。”一位三河市委部门人士告诉记者,燕郊的确疏解了一部分北京人口的居住压力,但并不是只有房地产业,除了房地产,燕郊还有诸如电子信息、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其他产业,从这个意义上讲,燕郊并不是一座“睡城”。

  值得注意的是,在燕郊的所有产业类别中,传统产业占比并不高。“你在燕郊不会看到钢铁和化工产业,因为这些高耗能的制造业在规划之初就被拒之门外了。”上述三河市委人士说,首钢搬迁的时候也考虑过燕郊,但被拒绝了。

  实际上,燕郊在1999年从经济技术开发区变成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时候,其产业发展就开始集中到以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为主的高新技术领域。作为这里历史最悠久的IT制造企业,汉王制造有限公司在1998年入驻燕郊,随后通讯巨头中兴也以高科技企业身份入驻。

  2009年,随着一批高端科技园区进入,以及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引进,燕郊的产业优势逐渐显现。一位科技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入驻该园区的106家企业全都是科技型企业,并且有很多是从中关村搬迁来的。”

  据燕郊开发区管委会介绍,2007年初,由燕郊开发区创业中心创建的三河燕郊东湖孵化器有限公司开始运行,孵化器所在的创业大厦为高新技术创业公司提供低廉的租金和辅导,吸引了超过200家中小企业。

  不过,从目前燕郊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看,与固安、大厂等其他很多承接北京工业转移的河北城市相比,燕郊更多还是分流了北京的人口,所谓的产业转移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转移仍处于初级阶段。由于很多人选择工作在北京、居住在燕郊的“双城”生活,燕郊因此被称作“睡城”。

  实际上,在世界范围内,英国伦敦、法国巴黎、美国纽约等国际城市的卫星城都曾经历过睡城、卧城、到新城的进化。

  “燕郊的‘睡城’性质是一个阶段性产物,也是当前北京周边卫星城在发展初期的必然现象。”在原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牛凤瑞看来,一个卫星城首先要形成一定规模的人口集聚能力,在此基础上才有产业和城市功能的完善,“没有今天的‘睡城’就没有明天的新城”。

  当地一位企业人士认为,在此之前,通州被称为“睡城”,但通州现在正努力摘掉“睡城”的帽子,副中心正在逐渐落地,大型商业和副CBD的规划已经有了起色,今天的通州可能就是未来的燕郊。

  一位长期参与燕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招商的人士认为,造成燕郊空心化的原因,主要是配套建设、技术配套、人力成本、交通等因素,包括互联网、人才等支撑不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体系。

  为此,燕郊正在寻求解决之道。燕郊开发区管委会一位官员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下一步,开发区管委会将在配套建设上下功夫,支持企业发展。

  对于燕郊的现状,燕郊管委会副主任白志成公开表示,“现在我们逐渐降低房地产的比重,加大各种产业的引进力度,包括发展三产、休闲、度假,将来南部是健康休闲城,北部是科学城,以产业为主的放在北部,休闲健康放在南部。”

  燕郊面临的另一个尴尬是,原有市政配套难以满足日新月益的现代化发展速度,由此产生了交通、治安、教育、医疗等问题。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现在的燕郊,人口密度已经超过北京的两倍。由于集聚速度过快,燕郊在承接北京溢出人口红利的同时,也承接了本不该在卫星城存在的“城市病”。

  事实上,推动这种发展的根本力量既不是河北的政策倾斜,也并非北京的有意为之,更多一种“无心插柳”的结果。

  京津冀效应下定位三大功能/

  8月初,在“2014崇礼-中国城市发展国际论坛”上,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胡存智披露了国务院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以及相应办公室的消息,组长由副总理张高丽担任。

  这一消息的披露,给燕郊官方、民间均带来极大振奋。

  长期以来,河北省传出的有关燕郊的各种利好信息,都以北京的辟谣或不回应而收尾。比如,北京与燕郊之间什么时候修通地铁?燕郊会不会划入北京?这些不确定的消息不仅导致燕郊楼市震荡,也让燕郊的潜在投资客心里没了谱。如今,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的成立,燕郊政府、企业、居民均认为是极大的政策利好。

  实际上,随着京津冀一体化不断升温,三地多次召开相关会议。据公开报道,今年以来,京津冀三地签署了至少十几项合作协议。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张孝德指出,如果让京津冀其中一方协调另两方,说不动;三方出人组成一个协调机构,就成了一个“俱乐部”,但最后还是谁也说服不了谁。如今,有这样一个跨越地区的国家级组织来进行协调和规划,京津冀一体化有望进入实质性的协同发展。张孝德认为,协调小组的建立,释放出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号:“中央对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决心很大。”

  作为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项目组长,沈迟深感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的必要性。在他看来,“此前最缺的是一个跨越三地的顶层设计”,各个地方做规划,只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说事,“一个地方的规划图,另两个地方都是空白,这是不行的”。

  燕郊及三河市方面显然也嗅到了这一利好。上述三河市委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三河市已经开始出资修建道路,与北京东六环对接,以缓解102国道的交通压力。

  一位燕郊开发区管委会科技局人士告诉记者,为了吸纳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该部门根据廊坊市文件制定了一项细则,在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及人才引进方面给予政策奖励,未来新认证的高新技术企业将有望获得20万元的奖励。此细则目前正在上报等待批复,有望于近期出台。

  另据燕郊创业中心一位工作人员介绍,燕郊未来可能还会建设第二个创业大厦,作为小微企业的孵化器。

  三河市委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根据燕郊2013~2030年的总体发展规划,人口规模到2030年达到105万人,用地规划108平方公里。这就意味着,燕郊必须突破目前约50平方公里范围,向外围扩展和延伸。

  按照规划,在主城区之外,燕郊将向南向北各建一个次中心,北部形成以科研教育、商务办公及创业孵化园为主的产业功能区,南部形成以健康医疗、主题游乐为主导的健康产业集群,中部则形成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科技产业集群。

  张金波表示,对环首都县市区的定位应该包括疏解首都城市功能、承接首都产业转移、提供绿色生态屏障等三方面。为此,应该围绕上述三方面功能,对环首都各县市区土地规划进行功能调整,特别是对三河而言,应该增加城市建设用地、工业用地和林地数量。

  在被问到燕郊更愿意承接北京哪些转移项目时,燕郊开发区管委会人士表示,按照原定的规划,燕郊还是不会引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由于燕郊距离北京较近,北京市内的一些高污染企业如果搬迁到燕郊,犹如一个污染源从左手倒到右手,对于治理污染、雾霾等作用不大。”

  按照上述人士介绍,燕郊将更多地承接战略新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未来的燕郊,将在高新技术领域、互联网延伸服务、新型服务项目等方面,特别是一些涉及民生、服务类的保障项目上投入更多精力。”

  不过,燕郊方面也表示,燕郊要打造成名副其实的 “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开发区”,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燕郊开发区管委会人士指出,人才、资金、企业的流动都必须遵从市场规律,由市场来选择这些要素的最终去向。以燕郊目前的投资环境来看,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

  其中,最重要的是为企业和居民提供的各种配套设施和配套环境。“燕郊只有把自身打造完善,才会有企业主动来入驻。”燕郊开发区管委会招商合作局副局长王戎说。

  《《《

  记者手记

  “北京东燕郊”的转型之路

  每经记者 韩冰 发自燕郊

  燕郊开发区管委会官网的“地址”一项里,赫然写着“北京东燕郊”。

  这在燕郊人看来并不稀奇。作为首都名副其实的卫星城,燕郊早已把自己当做北京的一部分,并且也越来越像北京的东郊。

  燕郊街道上大多都是 “京”牌汽车,连接燕郊与北京的交通工具不是长途大巴,而是北京公交集团运营的8字开头的公交车。在这里,时不时传出北京6号地铁将延伸至燕郊的消息,关于地铁口选址的猜测也有各种不同的版本。

  很多人把燕郊称作 “睡城”,因为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大多在北京工作。上班在北京,居住在燕郊,这让燕郊在享受房地产所带来的巨大利好的同时,也开始承受如北京一样的大城市才会出现的“城市病”。

  燕郊人当然知道居住与工作地合一才是理想的模式,但无奈受制于北京和河北的经济协同水平,燕郊区内的65万人口依然有大多数每天奔赴在北京与河北之间。

  燕郊镇的村民对记者说,自家的耕地在20年前就卖给了开发区,以供其建设产业园区。第一批入驻燕郊的一家企业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他们从大兴搬迁到燕郊的时候,这里的土地价格还很便宜。谈起燕郊现在的地价,该企业负责人不免唏嘘:地价已经涨了太多。

  1998年12月落户燕郊的汉王旗下制造公司,也是出于低廉成本的考虑。熟悉情况的人说,“当时燕郊根本没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环境,一亩地的成本只有3000元,而北京的价钱是按照平方米来计算,对于我们这种刚刚起步的企业来说,这个非常关键。”

  汉王的落户,为燕郊带来了一笔不小的财政收入。公开资料显示,彼时的汉王公司,其注册资金是1.79亿元。

  随着后来中兴通讯的迁入,燕郊开始有了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初始模样。“实际上,中兴搬迁时也经历了一些挫折,最主要的纠结就在于很多员工不愿意离开原本熟悉的地域环境。”燕郊开发区管委会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坦言。

  中兴曾经面临的这一问题,也正是许多入驻燕郊企业的共同担忧。现在的燕郊,虽然已经储备了巨大的人口规模,但更多人还是愿意选择在北京工作。在燕郊本地一所大学的毕业班里,三分之一选择去北京工作,全班只有1人留在了燕郊就业。

  燕郊某企业负责人无奈地告诉记者,虽然只隔着一条潮白河,河东燕郊的人才素质还是要比北京的低很多。“我们想招到优秀的人才,就必须为应聘者提供高于北京的薪酬。”如此一来,企业的用工成本被动提高。

  让用人单位担忧的还有,这些年,燕郊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当地的劳动成本抬高,企业在招聘方面的压力相比20年前已经翻倍。一家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给《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该公司研发人员的平均工资已经达到了1万元/月。

  燕郊开发区管委会和三河市政府显然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按照他们的思路,现在的燕郊正在高新技术产业和人才引进方面加速营造更好的环境。

  位于燕郊的创业大厦吸引了将近90家小微企业入驻。他们希望吸纳更多的人才留在燕郊。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年蓬勃发展的燕郊地产。燕郊方面很早就意识到发展房地产是河北县市最好的选择之一,从2008年至今,随着万科、富力、绿地合生创展等一线地产公司的进入,燕郊的地产繁荣日益显现。

  越来越多的人来燕郊买房,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放弃竞争激烈的北京,定居燕郊。百世金谷实业有限公司营销副总曹志国称,现在园区内已经有106年企业入驻,今年10月份将会有近70家企业搬迁进来,未来还会有诸多文化产业入驻园区。

  曹志国说,燕郊很早就借势京津冀一体化,只不过当时的提法叫“环渤海经济圈”。虽然他认为,更多企业的入驻并不完全是由于该政策的推进,但他承认,2012年以来入驻燕郊的企业越来越多。

  他说,“现在已经有央企要搬迁进来,未来这里还将建设总部基地。”采访当天,曹志国对记者说,自己刚刚与一家教育企业洽谈完,未来燕郊的教育资源也会得到改观。

  如今,位于燕郊的三甲医院燕达医院将作为京津冀医疗现行的试点,有望年内实现京冀两地互通医保实时报销。这对于居住在燕郊的北京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在采访结束时,当地一位企业人士对记者说,希望新一轮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能为燕郊带来新一轮的利好。他们期待未来的燕郊,能为企业提供更好的上下游配套服务。

相关知识

燕郊:人口密度超北京两倍 高新产业遇多重掣肘
燕郊样本;人口密度超北京两倍 高新产业遇多重掣肘
卫星城的燕郊样本:人口密度超京两倍 高新产业遇掣肘
中美物价水平对比:纽约交通费是北京10倍
人口密度相似,荷兰中国住房环境大不同?
易居院报告:上海房价高低与人口密度有相应关系
银晶赵利兴:今年业绩同比增两倍 争做浴室柜第一
买家故事:房子价值增值近两倍
“北三县”楼市看房者增多 价格上涨成普遍现象
儿童油漆“你好毒” 甲醛浓度超国标1倍多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燕郊:人口密度超北京两倍 高新产业遇多重掣肘 https://biud.com.cn/news-view-id-431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