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房企交出最差半年报 多家房企业绩下滑
进入2014年,房地产市场的形势可谓急转直下,而这也让持续多年增长的房企净利出现了下滑。
据相关机构统计,138家深沪上市房企中,95家披露了半年报,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28%,创2010年中期以来最低增速;净利润同比下滑4.9%,为2003年中期以来的首降;毛利率32.85%,创七年新低。面对楼市调整,上市房企业绩正在面临空前压力。
多家房企业绩下滑
统计显示,至少有38家房企业绩出现了下滑,部分房企今年上半年业绩下滑的幅度更大。其中,荣丰控股报告期内亏损2079.08万元,同比下滑1644.74%,成为目前业绩下滑幅度最大的上市房企。而金丰投资、嘉凯城的业绩降幅也达到了952.61%和716.17%。包括大龙地产、深国商在内的7家公司业绩降幅则超过了100%。
分析显示,总体上看,行业利润增速普遍下行已成大势。国内龙头万科A上半年净利润保持增长5.55%,但去年同期增速为22.31%,其上半年公司的营业收入为409.6亿元,较去年同期微降1%;实现净利润48.1亿元,同比增长5.6%。值得注意的是,万科的中期毛利率进一步下滑至21.8%,创下200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部分一线房企更是难保“金身”。绿城中国在港股发布业绩预警,上半年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减少约65%;在港股上市的碧桂园中期净利润增长14.1%,去年这一数字为增长45%。
而金地集团以及招商地产的业绩则更不理想。招商地产的中报显示,2014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0.47亿元,同比微降0.54%;实现净利润17.85亿元,同比下降30%。而金地集团上半年营业收入90.84亿元,同比增加3.29%;实现净利润1.58亿元,同比下滑49.91%。
对于业绩的下滑,绝大部分房企均表示“公司上半年实际结算项目的减少”。同时,还有公司称,房地产行业在国家调整产业结构、主动放缓经济增速的背景下,行业呈现出整体增速下降态势,公司业绩也出现相应下滑。
但也有房企承认,近期楼市调整压缩了利润空间。同时,融资成本上行、土地成本居高不下也是房企中报宣称业绩下滑的重要原因。
房企乐观面对后市
业内人士表示,受益于各地政策不断放松和信贷的支持,预计未来几个月房地产销售和建设均会温和改善。
事实上,房地产投资在经历了年初高达25%的同比下跌后,近期决策层开始出台“微刺激”,各地也开始松绑房地产政策,限购放松的消息频出,而房地产板块股价也从前期低点反弹了17%。
而调查显示,多数房地产上市公司对于未来表示乐观。万科总裁郁亮认为,各地的政策调整、加之央行多次强调保护首次置业者贷款需求以及上半年各地市场出现的价格回调,未来购房信贷环境有望改善,而购房者的实际购买力也有望提高。
招商地产也在半年报中预计,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放松政策的出台与落实,下半年市场成交有望反弹。
“去化库存、快周转”正在越来越多地被各家企业所提及。而从各家半年报来看,供货高峰都将集中在下半年,跑量去库存将成为9、10月的市场主旋律。同时,业内人士表示,下半年一二线市场很可能会成为品牌房企降价的主战场,随着万科、雅居乐等第一轮降价战之后,目标完成率低、货量充足的房企很可能也将加入跑量阵营。
市场下行促房企转型
“全民营销”几乎成为当下各大房企最响亮的口号。事实上,集中推盘甚至不惜让渡一部分利润,通过各类手段促销已经成为开发商应对调控期的一种求生方式。“只要让利到位,需求必然进场,市场成交量必然上升。”一位开发商表示,有迹象表明,通过促销让利,一些企业的楼盘已经出现了资金回笼加快的可能。
更多的企业则希望摆脱这种被动的局面。不少企业正积极摆脱传统开发模式,寻求长期的经营收入,一些企业也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营收模式。
据介绍,万科正在不断加大投资收益,即通过股权转让方式实现项目合作或商业资产处置而实现收益,随着“轻资产、重运营”模式的推广,这类收益将成为一种常态。2014年上半年,万科实现投资收益13.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37.8%;恒大集团已经官方明确多元发展战略,继足球、矿泉水之外,其已将目光投向畜牧业;而阳光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泰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投资医疗教育,有些则进军现代农园、科技园区。
专家指出,在中国城镇化战略背景下,开发商必将担任起城市配套商的角色,在坚持传统营收模式外,引入更多城市配套经营项目,才能让其经营性收入占比不断提升。北京商报记者 董家声/文 张笑嫣/摄
相关知识
上市房企交出最差半年报 多家房企业绩下滑
房企业绩冰火两重天:上半年约一半企业利润下滑
首季117家上市房企过半净利下滑 标杆房企业绩下滑
“黄金时代”结束 上市房企交出最差中报
房企恐交三年来最差成绩单 仅7家任务完成超八成
房企恐交三年来最差成绩单 仅7家任务完成超8成
房企将加速去化 半年报密集发布“诉苦”淡市
上市房企前5月任务完成情况普遍不佳
十余家A股上市房企上半年业绩预减
上市房企存货多 “卖楼”干不过“收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