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资讯 > 第八届创意未来装饰材料创作营概念创意发布会

第八届创意未来装饰材料创作营概念创意发布会

https://www.biud.com.cn 2014年09月15日15:13 家居装修知识网  

  主题:第八届国际“创意未来—装饰材料创作营”概念创意发布会

  时间:2014年9月12日

  地点:搜狐网络大厦演播厅

  主持人:各位老师、同学,还有在搜狐网上关注本次创作营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今天是我们第八届创意未来装饰材料创作营的创意概念发布会。今年我们的创作营从9月9号开始,在紧张的三天时间里,我们各个小组同学以“共生”作为创作主题,在各位带队老师和企业专家的帮助下,了解企业产品和材料特性。在此基础上,各小组运用这些类型的材料,并尝试不同材料组合的各种可能性,通过亲身的观察、触摸与创作,拓展材料表达方式的极限。我相信今天每个小组都拿出了自己各种高大上的创意概念。下面的时间,就让每个小组的小伙伴们来一一揭晓。

第八届创意未来装饰材料创作营的创意概念发布会
第八届创意未来装饰材料创作营的创意概念发布会

第八届创意未来装饰材料创作营的创意概念发布会第八届创意未来装饰材料创作营的创意概念发布会
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一下到场的各位老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助理、教授 杨冬江老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副教授 李朝阳老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副教授 聂影老师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杨宇老师

  《照明设计》杂志主编、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何崴老师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讲师韩文强老师

  天津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教授 彭军老师

  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 黄国涛老师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环境艺术设计院院长、总建筑师 李存东老师

  中国建筑设计集团、筑邦建筑环境艺术设计院总建筑师赵虹老师

  感谢各位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加今天的创意发布会。首先有请天津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彭军教授发言。

天津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彭军教授
天津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彭军教授

  彭军:创作营已经第八届了,在杨冬江老师和企业、各位专家、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这个活动应该是国内类似的活动中最久远的一个,学生从中获益匪浅,每次都有非常睿智的创意火花呈现给大家,我希望这一届同样如此。

  主持人:我们正式进入创意发布的环节。首先有请第一小组。

  第一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中午好。我们是第一小组,我是组长郭策。

  第一小组小组成员介绍:

  郭策 男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石玉洁 女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郑善娥 女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朱方地 男 中央美术学院

  李晓彤 女 中央美术学院

  汤铠纶 女 中央美术学院

  关娆 女 中央美术学院

  李煌 男 天津美术学院

  刘熙文 男 上海大学

第一小组
第一小组

  在我们开始演讲之前,请大家看一下这张图片。在这张图片中,通过将材料与材料之间相互的组合,以及不同的表现手法,材料跟材料组合的可能性是非常大,也就是说它的发展空间,装饰性、以及极限都非常大。这也正是这些材料营非常好的地方,能够让我们有这么一个机会体验这些材料的可能性,以及特性,让我们四所同学汇聚一堂,交了很多朋友,这是每年材料营非常好的一点。

  看一下这三个名词,重叠、软体支撑,编制,这分别是我们三个方案的关键词。我

  第一个方案重叠,用的材料是创意地板跟软木板,这次材料营给我们提供的软性材料比较多,所以我们三个方面都是利用软性材料比较多的尝试。方案一想到的是利用材料的柔韧性实现空间的可能。这是央美同学帮我们画的草图,第一次看的时候非常大师看不懂,听他解释才知道,一开始是想到平面上的线。我第一次把玩这个材料,觉得创意地板的软任性非常强,一开始是真的,把玩之后是曲线,曲线相互叠加组合,声称比较自然的形态,再将这些自然的形态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空间的概念。

  我们一开始假设整个空间充满流动的线条,然后线条其实是有一定的生命力,以及灵动的感觉,给人的亲和力非常强。接着我们将线条的波动增大,形成一个小的空间,再将一个个小的空间通过我们的材料表现出来之后,叠加在一起,大概是我们第一个想法。

  用创意地板组成单元性之后,中间再做软木地板做支撑,不仅上下左右水平方向上位移,可以产生非常强大的势。我们发现软木地板在长条形状的时候支撑弱非常短,但是把它切段之后有支撑力,而且非常强。如果没有中间的软木地板,光靠创意地板是没有办法支撑起整个形态,但是创意地板的的好处在于它的可伸展性,可以在不同的方向进行交织,但是也可以使各个单体联系在一起产生一种公共的关系,一种共生的局势。这是第一个方案模型。

  第二个方案是软体支撑。主要的材料用了纤维布料和硅藻泥,我们一开始的想法很简单布这种材料本身没有支撑力可言,但是如果将布叠加起来,它其实是能够立起来,而且支撑性能也是有的。所以为了进行这方面的尝试,我们将布进行了折叠,将布叠成褶皱,它的强度会大大增加,我们想的是布与布之间通过褶皱也能产生相应的空间,让人进去有一定的体验,人与布的共生。我们想到在布的空隙之间填充硅藻泥,可以使布与布之间的形状不那么单一,更加丰富。两种材料同时都是在制造这个空间的感觉。人们在这个空间里走的时候,与材料有更精密,更加亲切的接触,人能够感受到材料紧致接触的感觉。

  第三个方案采用的是编织的手法,采用的材料是两种,一种是纤维布料,一种是防火板。防火板根据长度的不同,以及各个方向作用力不同,可以形成各种各样弯度的形状。根据这个特点可以形成多样性。

  接着我们分析这块木板被我们弯曲的时候有怎样的力大概是三个,一个是上下两头的拉力,和中间的往外挤压的力,我们的想法,防火板本身是很脆的材料,极限只是这样,但是纤维布不一样,它的柔软性和可延展性比防火板好很多,如果将两种材料相互钳制的话,可以让防火板达到临界值,让防火板弯曲到一定程度之后,通过纤维布的连接使它固定在一个状态上。

  我们一开始想的仅仅只是通过防火板跟纤维布两个单点之间联系,但后来我们觉得材料与材料应该更加自然、更加紧密的连接,我们用了传统工艺中的编织方法,使他们编织在一起,不仅可以增加防火板本身的强度,可延展性也好了很多,同时发挥布的特性,相当于防火板成了这个小模型纵轴,布成为它的横轴,横轴可以改变,纵轴也可以因为它那个横轴的改变来形成更加自然,有点象海螺一样的空间在里面。人进去参观游览的时候,同时感受到两种材料。这是我们的第三个想法。

  主持人:下面请各位带队老师对于第一小组的作品发表一些点评。

  韩文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够做三个方案,而且都作出模型来,进行了很多的尝试,工作压力还是很大,而且大家都很努力,首先在这个方面大家做的不错。

  这是一个过程,最终还是为了最后的一个结果。最后是需要搭建一个独立的支撑,比较大的东西,我们现在拿到的只是三个模型。所以我觉得可能大家需要思考,如何把现在这种材料或者是单体也好,或者是一个魔术也好,进行一个重组,让它能够形成一个支撑的关系。现在来看,比如第一个方案软木和地板,模型里面似乎没有看出用软木板作为中间支撑的重要作用,但这是一个挺好的方向。

  第二个方案用的是布,本身空间的意图很明确,也非常好。如果真的让它能够形成一个很高的空间,感受一定是很特别的。

  这个布现在挺好看的,但是变成高的空间,还需要很多想法在里。

  第三个方面,现在的造型很炫,防火板和布之间的编织关系也能看出两种材料的有意组合,但是形态和编织的关系似乎不是很直接,很有逻辑的关系。这也是可以进一步发展。

  赵虹:今天材料走到第八届是一个特别吉祥的数字,挺有意思。组委会起的这个题目也特别好共生。我感觉里面有好多个意思,首先万物生长,自然界有多样性,很多材料在一起,很多生物、人类与自然在一起。大家来自不同的院校,认识不过刚刚几天,今天拿出这三个方案来,让我感觉到很惊讶,我特别佩服同学们的能力和潜力,希望其他组同学也能发挥这样一些创意出来。

  谈到这三个方案,作为我们这些老师,同学们都是第一次,但对我们来说,这个组对软性材料特别感兴趣,以前都是一些比较硬的材料,它的形状相对来说都是比较固定,刚才韩老师点评的特别到位,很柔软,很随意,这也是挺舒服的状态,不是特别刻意,不是那么感觉矫情,一种很机械的感觉。因为自然界就是自然的状态,尤其共生的感觉,同学们都把几种不同的材料混在一起,有些材料混的让我感觉很有意思,比如布跟硅藻泥的组合,我想在一个真正的项目里很少能遇到,你们在尝试一种可能性,而且出来以后有一种手工和原始的感觉,这样蛮有意思。后边如何做到很理想的状态,恐怕还有很多问题要去解决。

  后面两个图里面,包括今天在座的很多组都来自美术院校,美术院校的同学都有美术的基础,对形式美的追求作为主要学习方向。这边PPT里面我看到很多对于结构的方面,这点我觉得很好,它来的更真实,更有力,这种美感出来以后真正能造成自然界仿生的状态,自然界万物省长都有内在的力和逻辑在里面,最后才能感觉到它表面的美,由内及外,由原理到表面的分析和过程我是非常欣赏。

  后面两个方案各有它的感觉,我理解第二个方案像一个1:1的模型,是一个局部的出来,将来用这个搭建。后面是一个1:5或者1:3的模型,是未来一个构建。韩老师说的关于比例,关于尺度都有一些问题,需要你们后期解决。

 

  主持人:接下来有请第二小组的成员上台发布他们的概念创意。

  第二组:各位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是天津美术学院二组的组长,我叫马德华。

  第二小组小组成员介绍:

  郗昱尘 男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董舒涵 女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尹苹 女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魏磊 男 中央美术学院

  路一平 女 中央美术学院

  王琪 女 中央美术学院

  马德华 男 天津美术学院

  赵欣 男 上海大学

  常旭 女 上海大学

第二小组
第二小组

  这是我们的全家福。首先要感谢我们四位老师的悉心教导,聂老师、管老师、何老师和黄老师。下面是我们九位成员。这几天我们组的同学都加班加点,都很辛苦,在此对他们表示更多的感谢。

  我们有三个方案。

  这次作品的概念共生可以分为互相竞争的一种共生,材料之间相互竞争,相斥的一种感觉。我们选择的材料是创意地板和防火板。它的特点是材料之间相互支持形成一个状态。这四块板之间缺少任意一块板都不能维持现有的状态,达到了共生中相互竞争的感觉。我们形成这样一个单体,由这样一个单体组成单元型,以三个作为一个单元型,由自身的趋势往下发展,形成这几种形态,它可以是半圆形的,里面会形成一个空间,各个单元之间也是相互竞争,相互扶持的状态,达到了共生中互相竞争的概念。

  我们选择的材料创意地板和防火板本身都有一定的柔韧性,它们之间互相挤压,有一个力把它们揪在一起的时候,它们互相挤压,维持这种状态。

  创意地板本身比较沉重一点,防火板轻质一点,在形成这些形态的时候,创意地板放在下面,防火板放在下面,比较容易形成一个形态,而不会受到本身重量的限制。这是第一个方案。

  第二个方案体现的是共生这个主题下的互利状态,我们选用的材料是软木地板和布,这两个材料各个有各的特性,软木地板有一定的柔韧性,但是不能完全弯曲,它的柔韧性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布的材料本身有一定弹性,但是它不容易被塑形。我们把这两个材料之间的优势互补,用柔的柔韧性塑造软木地板,会达到非常神奇的效果。我们加了布包裹防火板之后,它有一定的拉伸度,会把它绷住,相当于布包裹住软木地板,撑起来,形成各种形态,不会断。

  这是介于皮革和人造革之间的材质,优势非常大,现在的应用是在汽车和鞋子上,它有一定的吸音性和透气性,用木板或者别的一些东西都不可能达到,所以它的应用领域能得到推广。

  这个材质相当于钢筋混凝土的效果,由这些单体由此发展形成一些形态。

  第三个方案,我们体现的是共生这个大概念下的依附。我们选用的材料是硅藻泥和布。布本身是一个非常软质的东西,不容易塑形,硅藻泥是一种自然的材质,可以把这个布塑形,我们也是利用这个优势,通过硅藻泥塑造布的形态。硅藻泥是粗糙的表面,布的表面比较柔软,通过两种材质之间的对比,而且硅藻泥是一个自然的材质,布是人造的材质,通过自然与人造材质的对比,也达到人与自然共生的效果。

  这个拍摄角度带有一点人的视角,如果真的做成三米图形,尖的高度是在人的高度。

  我们最后完成这个作品的时候,有可能会将第一个作品和第二个作品之间相互结合一下,这样作品如果中间加上照明,它的光影效果会非常好。

  第二个作品的这个方向强度是非常大的,我们利用这个方面与人之间做一些互动。所以第二个方案如果排上很多的话,人可以坐在上面或者趟在上面。

  李存东:谢谢你们给我们带来的快乐。首先马德华,你这个名字我们记得比较清楚。关键你又把大家的名字记住了,也是短短的几天。另外你们展示的方式也很好,有一些变魔术的感觉。但是魔术有一个本质,就是很神奇,你们也是在这方面做了探索。

  还有一个你们做的比较好的,整个组织方式,通过这个概念到材料,到最后的制作、表达。我也是经过几届了,我觉得你们已经成功了一半,这个活动我个人理解为什么叫共生,也是大家在一起互相认识,互相交流,这个过程你们已经开始,我相信能够做得很好,大家非常融洽,气氛是活跃的,快乐的。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想能够达到一个很快乐的感觉,就很成功的。

  那么作品是这个快乐产生的附加品,你们有了最基础的东西,作品背后的这些是最关键的,你们这个作品很神奇的展现出来,说明你们交流很顺畅,拿出这几个方面也很有特点,依附、相持、竞争,逻辑很清晰。

  说一点问题,第一个方案将来你们可能要注意一下它的连接处,包括它的尺度,你做多大的。到底做多大的构件能把它组合起来,如果尺度过大的话,到底怎么去关联。

  第二组:我们不是用图钉,相当于编织一样,考虑到美观度和建设度,我们用的是(粗鱼线),多扎几捆,是捆绑的形式。而且每个角都有两个孔,连接的地方相当于四个空重叠在一起,也是两个空。是一个小单元,前后左右都可以做一些连接,可以延展出很多不一样的造型。

  李存东:第二个方面,把它们的材料特性加在一起,突破原来的材料属性,这个想法也很好。问题是怎么去组合。

  第二组:我们这个是环环相扣,最后形成一个螺旋,甚至可以做成对着,可以做一个高低错落,甚至躺人都可以,它的强度没问题。

  李存东:它受力到什么程度,这个还要研究研究。你这个方式我感觉是挂着羊肉的感觉,组合的时候小模型的实现度,用大的尺度实现是否可行。后面你让它弯曲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张力状态,这个是我关注的。

  聂:这个组的同学很激动,大家的特点很明确,发挥的很好,大家很团结。这里面非常感谢石硕老师,慧眼识珠,把我们放在一起。也感谢管老师,今天还有点低烧。学生展示的效果超乎我想象,如果说有什么问题呢,就是两点。

  第一点,我同意李老师的想法,你现在做得是按照茶几的尺寸做的,将来展示3米×3米的效果,很可能还有再创造,包括色彩,包括组织、拼接方式,看起来像塑料纸的那个相对来说有点草率,最终的成果很可能不是这个样子,需要再创作。

  另外鼓励大家别有船到桥头,车到站的感觉,我个人挺有满意的,但是下一周很可能更有难度的事情,大家还是集中精力把事情做好。

  男:同学们最后呈现的东西我觉得还是挺让我意外的,这种完整度,在这个阶段而言还挺好的。在过程中也是经过很多讨论,也是经历了从对主题的表现向对材料的表现的一个过渡,从对形态的研究向对构造的研究一个过渡,我觉得他们的想法在逐渐成形,逐渐落实我们所提供的这几种材料的特性上,目前来讲还是挺有潜力的。刚才几位老师也说了,可能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一个是尺度问题,一个是连接点的问题和最终的形态问题。我们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希望同学们再接再励。

 

  第三组:大家好,我们是第三小组。首先来介绍我们组的成员。我是组长惠洪硕,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邝晓芬 女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彭柯蜜 女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李正华 男 中央美术学院

  卓俊榕 男 中央美术学院

  方若 女 中央美术学院

  马文豪 男 天津美术学院

  王莎 女 天津美术学院

  赵金憬 女 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

第三小组
第三小组

  这是我们一个主题共生,加上越界,我们的解释,这些材料本身我们需要将他们相互之间产生某种联系,产生共生。在共生我们就需要把它们自己本身有一个越界的行为。比如地板,我们不会用它作为地板,这个布可能不会再用来做布本身的作用,会让它们相互之间产生某种联系,从而形成共生。

  大家看到的这个豆腐块就是我的方案。为什么是共生和越界呢?材料都是依附在空间的表面上,硅藻泥依附在墙面上,地板依附在平面界面。越界的意思是让它们脱离本身的界面,产生共生,达到完整独立的东西。

  首先材料有不同的硬度,硬度共生谓之越界,有七种不同的硬度,光也是一种硬度。怎么才能将它们融合起来呢?首先由软到硬,它有不同的性质,不同的性格,就像每个人一样。人与人怎么共生,靠的是爱。两个人谈恋爱的话,肯定要将自己的性格消灭一部分,才能与他共生,所以我就做了这个东西。

  这块东西现在是硬的,是用硅藻泥,把创意地板剪成长条,把布剪成颗粒,加上软木地板混淆出来的这么一个东西。共生就是材料与材料之间它们混合变成一种材料,有创造的可能性。它可能最终不是这个形态,最终做成一盏灯,装上灯泡,有各种塑形,维纳斯也可以。三个界面脱离出来变成一个独特个体。

  我解释一下1×1=2。有同学建议改1+1大于2,但是我觉得这个词并不准确,每个1是有位置存在,是有秩序的,但是我觉得共生是没有秩序的,所以我用了×号。因为前面的1跟后面的1不是一个意义,前面代表它的本身,后面代表它的叠加数量。所以两个1不是一样的意义。

  为什么等于2呢?因为我这个创意长条地板,因为它是长条,可以作为材料本身的结构。硅藻泥本身软趴趴,但是混合之后能立起来,所以硅藻泥加上创意地板可能只是那么一个东西,但是混合之后会变得立体起来。

  第二个方案,我们组一开始的主题是终极共生,主要是想突破材料本身的一些特性,我们觉得如果是一个软的东西让它变软,或者作为一种装饰,像防火板也是花纹比较明显,只是作为一种贴材,我们觉得没有意义。所以想把它本身材料的东西转化成另外一种东西来使用,包括对布料的一种运用,也是想能不能通过某种方式,让它转成一种比较稳定,相对可以独立存在,或者说不需要依附于其他的,就形成一个铁块。透过一些折叠的方式,将六块正方形的布拼接成这样的形态,然后再把它组合成大家现在看到的正方形。因为它是布,所以还是存在一定的软性感觉,本来创意地板应该是作为一种装饰性的材料,我们就把它藏在这个布的内部,作为一种支撑,可以让它们之间相互擦肩,可以形成一大组这样,也是一种共生吧。

  第三个方案,我们看到共生这个题目,通过共生进行思考,我想到了0与1,后面又想到了存在与不存在,我觉得共生这个东西是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存在的,缺一不可。所以我想到0与1这个概念,有与无这个概念。通过对材料的研究,我选用了软木地板跟防火板,开始我对材料随意进行剪贴,材料现在是存在的部分和不存在的部分,存在的部分我把它打散,存在的部分我想把它作为一个装饰的主题,但是它依靠自身是没法立起来,所以我想通过另一种材料把它打散分散到形体空间中,支撑起这个材料中,这两者相互存在,相合组合。他们两个离开哪一个,也不可能独立存在于这个空间中。通过内部空间的组合,加上共生的概念,引出了正负形的理论,它是有虚空间跟实空间,我想从这方面体现共生。

  考虑到材料结构上不太合适支撑,后面我想到这种组合方式,把两个材料结合起来。

  这是两个边的连接方式,现在是用胶粘起来,做大以后不可能立得做,所以用防火板加上螺丝将两个边相互固定。

  第四个方面是我预留的,这是之前一个草图。是用木地板,木地板是非常直,非常硬的东西,不容易弯曲,一开始我就把它搭了一个框,将这个框重复,可能有大有小,拧一下发生一些旋转,最后从中间切了一刀,感觉放在地上有一种往外反转的感觉,最后我用上面一些绳索将这些东西联系,最后绳索从这个边拉到这个角,相互的一转,会有一种扭曲的双曲面的感觉。这个方案比较大,有一种旋转的效果。

  彭军:这是我们组的四个方案。非常遗憾,他们方案过程中我没有参与,但是同学们的辛苦通过微信能感觉到,而且大家非常认真。刚才几位同学的表述我觉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非常具有理性的把自己的创作思路有一个相对完整的逻辑思考,尤其是第一个方案,而短暂的时间把模型做出来实属不易。具体到这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案,我觉得想法和思路表述都非常有自己很深的思考,把共生的主题用不同的材料聚合来表达自己理解的爱的思想。我特别注意到你说它目前的形态不是将来作品的形态,现在的形态是是用一个实体的东西把自己爱的想法具体化,形象化,将来形状有可能是各种各样,因为它可能是塑形的,既然这样的话,就不对现有的豆腐块表达造型的任何意见。因为你以后可能不是这样。

  三种材料,弄碎的布、地板条和硅藻泥,如果是这样的话,还是应该多少考虑一下各个不同材料自己的特性,未必非得地板条,只要是一种物质,弄碎了都可以有一个主题。期待你将来有非常很好的理性思维如何变成赋有张力和可实施性的造型。

  第二个方案,特别像女孩做的手工东西,如果按照要求,3米×3米,空间的虚实,体量、材料的可深入性还要琢磨琢磨,模型这么大和3米的空间,这个东西完全不一样。所以我觉得形态可以再考虑考虑。

  第三个方案,构造感非常强。我觉得视觉冲击力还是可以,也是有这么一个问题,将来在3米的见方空间中有一个比较大的形态,软木那么大恐怕难以支撑。另外贴在防火板上,将来有没有大了以后的支撑平整度。还有细节非常重要,看你模型没问题,看你照片,不如不放,放的照片都是局部。我们做这个东西说到底是构造的设计,发挥材料的极致、特点,另外更多的是构造感的设计,如果构造不太合理,用一种想当然的构造表达自己认为很好的形态,这是很大的问题。要注意这个问题。

  第四个方案,我觉得从场地要是1:1形态的感觉还是有很强的感觉,感觉稍稍简单一点。我刚才注意到三组同学介绍自己的方案,说到这个是这个学校的,那个是那个学校的,共生是对作品主题的限制,实际还有创作材料营各个不同的学校合作在一块共同集思广益,共同的去创造,我觉得共生更多的体现在这里,在这一点上我特别希望你们这一组同学能把这个共生的主题熔化到自己创作小组整体创作过程中,这更是材料营所要追求的重要一点。

  老师:尤其是第一个同学的演说非常有感染力,并且我觉得这一组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小组,我也是很认真的。大部分同学都来自于环艺专业,或者是室内专业,既使是景观专业对这个构造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和专业性,前两个作品而言为什么说智慧呢?因为你们放下很多以往专业固有的成见,而是重新投入,在材料言材料,投入一种智慧。看似还没有成形,但是有一种很负责任的思考在里面。

  第一个作品,包括刚刚你自己说这像豆腐块,有点调侃自己,不必这样,我看还像星星,你是很认真的对待这件事。在材料言材料的话,怎么让这个东西最大限度的反映出材料的本质和生命,这个是极为关键的一点。你的思考重点是否可以转换一下。

  第二个也是,看似有点玩的心态在里面,但是从你自己解析的这些过程非常有逻辑,有说法,也是在材料言材料,材料本身的特征能不能最大限度的展示,另外涉及到其他形态连接的时候,是否是最优的连接。

  第三个作品,它的形体已经出来一定的效果,但是我觉得有三个问题再往下走的时候,因为它的主框架是软木板,是否只有软木板可以塑这个形,第二个问题,它因为是软木板和防火板的结合,软木板和防火板的结合是否达到了最优的选择。我在想,如果是材料与材料结合,这种选择是否达到了一种最佳的结合,是否可以替换着结合。第三个问题,解决形体的时候能否很巧妙的解决了结构问题,而不是通过另一种外力把它做出来。

  让我们特别能够学到的一点,很负责任的这种思考力,我先不管结果怎么样,我就是这么想的,敢说敢做,这点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

 

  第四组:

  第四小组小组成员介绍:

  吴硕 男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曹明植 男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郭佩珊 女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李芷仪 女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李亚伟 男 中央美术学院

  田佳丽 女 中央美术学院

  贺仪 女 中央美术学院

  刘方舟 男 天津美术学院

  沈子力 女 上海大学

第四小组
第四小组

  首先给大家讲一次体验。这次体验来自一次旅行,当我漫步在武汉一个非常老的一个街道的时候,看到周围的建筑材料非常丰富,可能破损了用其他的材料填补上,用料不够了,用其他的东西架构,造成整个街道材质十分丰富。而且当地的居民对一些材质并没有过多的干涉和干预,只是还原材质本身的状态。通过这个,我们想到一个问题,什么是共生?我们怎么去理解。

  我们想在接下来的模型中探讨关于共生的三个问题。与人的共生,材料之间的共生,材料与场所之间的共生。

  什么是共生?共生是一种彼此磨合的过程,就像我们组员探讨方案。之前是彼此孤立的存在,然后相互而生,彼此依赖,进而生发到一个整体。

  第一个方案是由纺织布和防火板进行架构的。纺织部是柔软的材料,防火板是硬性的材料,当这两个材料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会产生非常有趣的结构。当纺织布弯曲的时候,会形成非常有趣的折纸空间,进而形成一种空间,是临时建筑一个非常优良的选择。可以随意架构和扭曲。

  因为这个材料非常有可变,组装的时候,包括竖立的状态,上面那些红点是可以固定的点,当产生不同空间变化的时候都是非常方便,而且尊重两个材料本身的意愿,没有进行强行的融合。这也是人跟自然的共生关系。

  第二种方案是材料之间的共生。防火板和创意地板进行组装的时候,我们采取相互交合和相互纠缠的状态,可以形成抗压性非常良好,大面积复制和大批量生产的非常方便结构。

  最后一种方案是由硅藻泥和软木板进行实验,软木板和硅藻泥都是一种平面材质,当它俩结合在一起,将硅藻泥注入软木板会形成立体的转化,其实是对场所的探讨。时间有限,后两种只是无意识的探索和尝试,我们非常支持并且发展第一种方案。

  老师:这三个方案他们自己也讲了,后两个方案花的力气不多,主要还是放在第一个方案上。第一个方案,这两种材料的关系的确很有意思,因为也面临后面的发展,因为小尺度的模型跟将来大尺度的建构还是有距离。我倒是觉得三个方案也好,一个方案也好,都不是问题。这个活动很关键的是最后能够把一个想法发展的更完善一点。

  昨天下午看他们很痛苦,已经疲劳了,有点发蒙了,所以昨天下午带他们出去走了一圈。

  我想讲的不完全是这几个方案,前面也讲了三组了,这是第四个方案。一方面大家都做的很好,都有想法,并且作出模型来,这是很有意思的。另外一方面,大家还不够放得特别开,对于创意的理解,我们反而有点直,想要有创意变成一种负担,弄得我们很紧张,好像要怎么有创意。我昨天跟你们讲了也是这个意思,我们有时候再平淡一点,再平常一点,就从生活中来,就从一个愿望出发,我们怎么看到这些材料。

  我说点题外话,其实那个同学的硅藻泥描述的很好,但实际是拿这些材料当混凝土用,其他的材料是辅料,硅藻泥变水泥,你可以说是爱,但是爱的话每个人的个性没了,我们可以有很好的阐释,但是阐释是一回事,刚才黄老师讲的很好,我们还是就材料说材料,从材料里面我们去找寻真正对它的感情,这是很重要的。

  第四组:我们组的状态大家还比较放松,第一个模型大家觉得都很好,这个作品状态呈现出来很放松的状态。

  何老师:其实也就两天的时间,看到前面各个组,包括我们组,能作出这么多有意思的,我觉得挺敬佩的。让我们花这么几天不见得能做的这么丰富。后面两个方案可能你们没有花太多的时间讨论。第一种方案是把两种软硬材料、一个可塑材料和一个硬度比较高的材料结合在一起,我觉得挺有意思,因为通过被组合、变形过程中自然形成一种受力的感觉,利用材料的特性来表达,可以挖掘出更多有意思的可能性。我同意往老师的看法,在小尺度和大尺度转化过程中还需要下一些功夫,让它能够成立,或者支撑的可能性,还要做一些实验。

  中间这个是相对比较常规的材料组合方式,硅藻泥可塑材料掏了一个洞灌进去,前面各组大家都在尝试使用,也挺难做的,有时间的话也可以琢磨琢磨,因为它是挺有意思的新材料,也许能给你们带来惊喜。

 

  第五组:

  第五组成员介绍

  陈捷 男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刘奕麟 女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周丽慧 女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王庆 男 中央美术学院

  毕拓 女 中央美术学院

  李梦涵 女 中央美术学院

  梁栋 男 天津美术学院

  沈臻 男 上海大学

  朱艺芸 女 上海大学

第五小组
第五小组

  首先我们小组没有太多的概念,我们一开始是从材料本身的特点出发,这次材料营我们有六种材料,有木地板、防火板、软木板、软性地板、布和硅藻泥。我们根据材料的软硬和韧性,对材料做了梳理,像布这种材料是柔性的,难道它不能做主题性材料吗,难道仅仅像木地板、防火板这样有韧性坚固的材料才能做支撑材料呢?

  我们不这样认为,所以我们没有按照传统的思考方式进行思考,我们重新梳理一下材料的组合。把木地板和布进行结合,把防火板和布进行了结合,还有一组是软木板和装饰地板进行结合。

  这次主题是共生。我想共生其中有两点,一种是从微观的角度讲,从材料本身的角度讲,这两种材料应该是互相支撑的,缺一不可。另一方面在宏观的角度,我有一个想法,我是第二年参加材料营,我们有三块防火板,如果我们只用一块防火板,节省下来的材料可以分给其他组的队员,这样的话是不是一种团队和团队之间的共生呢,如果剩下的两块防火板我们把它卖掉换成钱,再捐给灾区,是不是有了社会层面的共生呢。这样节省材料,这件事情会有更大的意义。

  我对共生的理解就是矛盾,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同生存。我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就经过思考,希望材料之间的特性能够达到互补,所以一种材料是布,它的特性就是柔软,有韧性,一个材料是木板,它的特性是坚固、抗压,我们想用什么样的结构采用让材料达到相互依存的概念,就选择了张拉的结构。

  在这个张拉的结构,布承担的是受拉的结构,布如果想成为一个平面的话,一定是受拉而不是受压。而在结构体中,杆所承担的结构就是受压结构。这是我们两个模型研究,由三根杆和九根线、六根杆和二十四根线组成,所有的杆子四之间都是互相垂直,但是不在一个平面中。现在我脱离其中任意一条线的支撑,这个结构就不会成立。现在这个结构达到的稳定性,布和杆相互依存,两者之间在矛盾中形成统一,这个结构合力为零。

  这是我们现在一个研究阶段,最终做到的下面像图片中看到的。下一步我们利用这个单元体进行重组,保持结构和原理不变的基础上进行单元的重新组合,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我们会在橡皮筋上形成布的面,利用布和杆的特性。

  我们第二个方案,所用的材料是防火板、织物,我们提供的概念共生就是相互依赖的感觉。我们是从材料本身的性质出发,防火板具有一定的力道,但是它如果单独存在是很脆的材料。但是织物具有拉伸形,有韧度和弹性,所以我们打算把它们进行结合。

  共生对于我们来说有两个概念,其中一个概念是同类材料的共生关系,什么是共生材料的共生关系?我们尊重这个材料,我们不浪费它,而且如果把防火板进行异性剪裁的话会有材料的浪费,就单一材料不存在共生的关系,如果用同材料的材质连接它,形成一种结构,其实是同一种材料的共生关系。

  还有一种共生概念是相辅相成,材料之间的共生关系。我们之所以用到防火板和织物相结合,是借用了它们相互的拉力和压力形成一种互相借力的关系,它们之间共生依存。

  最后做出来的东西,我们剪断任何一个织物或者拆掉任何一个防火板的话,它的结构也就不存在了。两种材料的结合关系是共生关系,是一个结构的关系。然后把这两个概念相结合,就是结构和形式的共生关系。

  关于连接方式,我们进行了一个多样化的尝试,老子曾经说过,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现在是对于这个结构的尝试阶段,包括陈捷同学做的这个东西,是对于我们这个概念的延伸。

  其实我们三个人在一起研究这个结构,出现这个单元形的时候我发现它有一个特点,本来我们应该是一个平的二维菱形,在它两端加上力这个菱形发生弯曲,我就发现当你控制线的长短,这个曲面可以发生很自由的变化,我就在想它能不能够实现在一个空间上的延伸,所以我那时候就用这个模型,用PPV板,我在纵向也加了一个直感,能不能达到空间上延伸,甚至达到人的尺度的构造物。这是昨天做的一个小草模,太大了,没能拿过来。这是一个菱形,每个菱形之间是两个可伸缩,通过控制它们的长短,可以改变每个菱形的弧度,那么无数个不同弧度的菱形出现拼接起来以后,可以形成特别自由的形象,这是我为这个结构做的实验。

  第三个方案,我的想法有赖是一个阴阳的概念,从到家上讲世界上万事万物都离不开阴阳的关系,它们对立并存于世界之中。所以我们这个形状也借鉴阴阳的概念。材料上用的是软木和创意地板,这两种材料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比较软,可塑性比较强,所以我利用比较软的性质搭在一起,软木板可塑性基本上到这个程度就极限了,再拉就断了。创意地板可塑性大多了,弯的比较大一点,这是每一层的结构。这是做出来的效果图,这是实体的模型。每一层向上一节宽度都会有变化,会有一个小小的旋转,一个螺旋上升的形状。这个是搭建的方式,因为有三个地方是要搭在一起的。

  我们之后深入研究的方向,它的特点是所有的关系都在每一层之间发生,我希望之后可以在层与层之间再去产生关系,这样会好一点,就是整体的结构感觉会更强一点。

  这是由两个材料,木地板和防火板组成。,木地板是在下层的部分,它自身比较承重,这个结构搭建成大的体量之后,上部如果还是木地板的话,因为自重的原因会掉下来,所以上面选用的是材质比较轻的防火板,而防火板和木地板之间的共性就是都可以做成块状的,可以达成性小模型,像这种单元体,它利用的方法就是单元体无限的重复和组合,达到渐变的效果。

  杨老师:我们这个组最终到方案阶段效果还是可以的,他们从工作的方法上,从研究的方法上基本上比较准确,我们一共有六种材料,希望大家能够做三种方案,大家首先是材料与材料之间进行组合、研究,看哪两种材料更能够起到互补和共生的效果,我觉得他们是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做造型和空间上的研究。

  第一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几个方面都各有特点,可能下一步如何去完成一个方案。今天每个组展示三个方案,刚才也有一个组,现在就拿出四个方案,说明大家的意见还不够特别统一。今天大家一块去探讨,如何发展下一步的方案,因为最终的呈现还是很重要的。我们这个小组也是按照两种方式来做,一种方式有点象装置,注重对于概念的表达。还有一种方法是用构造的方式,单元组合的方式,用阵列产生效果。其实每年都还不错,不管是哪种做法,最后的效果都还可以,你们现在马上决定用哪一个方案,或者发展哪一个方案完成,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咱们小组各个成员之间共同来取得共识的重要阶段,大家一定要努力为最终的效果进一步探讨。

  管老师:我感觉这个组的同学思维比较活跃,他们几个方案都是从差异比较大的角度出发,就我个人而言,有一个方案从阴阳图形出发的想法,可能多少已经有形的束缚。另一种方案,张拉和紧,其实也是一种阴阳,我个人觉得可能这种方式比直接从图形出来似乎还要深刻一些。

  印尼同学的方案我没太理解,你是一种材料,还是几种材料?

  回答:两种材料。

  管老师:我觉得都有一定的潜力。另外我对这组也充满期待,杨宇老师连续好几届他带的组都拿了大奖励。不过你们也不用有压力,刚才方老师说了大家放松,预祝大家最后呈现一个比较好的效果。

  第六组:首先感谢一下我们的老师,第一位是我们的和大家的石硕老师,今天特别想感谢一下石硕老师,除了要管我们这些讨论方案之外,还要管理一些行政工作,特别累,而且每天都陪我们很晚上。另外三位老师今天有点事没来。

  经过这三天的讨论,我们讨论出来三种方案。这是我们讨论以及做模型的过程。最终确定为三个方案,完善了我们的草模,这是一些草模的制作。

  这是第一个方案,运用的材质是软木和软布。说一下我们的草图。首先大家看一下这个模型,首先我们是从材质本身出发,先讨论一下材质,一是运用软布,它的特性就是柔韧,拉力很强,密度很大,质量很轻,它代替的就是这根绳子。还有一种是运用软木,它大的时候你扣一下很容易破碎,但是拉细了之后很容易做成一个弧形线,这是我们的草图,大家可以看一下演变过程。这是一个最终模型。我们想体现的是用这个代替锁,用软木做弧形,软木承载的是张力,布料承载的是拉力,构成稳定的结构体系。我感觉这是一种共生,软木如果单独放在这的话,有可能会倒,通过绳子的结构,既能稳固又能使整体达到抗风能力。

  这是第二个方案,我们总结一些关键词。力量的传递、新生、木与火、榫卯,这是一些小构建,大的构件都是由小构件组成,所有的东西都是通过小的榫卯构件的,大家用刀子一点一点细,最终做成大的构架。我们运用的材料是软木与硅藻泥,大家看想不想一个火山,我们想运用硅藻泥的可塑性很强,纹理、机理很容易表达出火山流的地方,最终的效果运用硅藻泥在下边做一个火山的形状,运用大的构件架在上面。

  这是用三条小木,通过榫卯结构组成三层,做大模型的时候有可能组成更多形。有一个小视频。这是我们构架的演变过程,这是实际效果图。

  我们想通过中国的榫卯结构,用一个正三角和倒三角的组合,最终体现一种力量的平衡与传递,通过倒三角的碰撞与融合,利用硅藻泥的可塑性,整体构造两种材料的融合与交织。

  这是第三个方案,也是没有加入太多的概念,而是从材料本身的出发。首先我们观察这次用的几种原料,板材非常多,我选用了其中两种创意地板和软木板来制作单体元件,使它无限重复,最终形成一个稳定的结构。单体一是一个像雪花片的结构,它的原料是创意地板,单体二是一个可折弯的板,它的材料是软木板。

  它们的连接方式有这样几种,一种是模型使用最多的、最基本的连接方式,可以做到无限的重复,还有一种是不把两中单体套接,直接把雪花片插在板上,这是第二种连接方式。它们在连接的时候可以弯曲,能形成弧面的结构。这个模型是一个示意,下面密度非常大,非常稳定,上面为了减轻重量,可以用另外两种插接方式减轻重量。这个方案最大的特点,一是从材料本身出发,第二个特点是做到简单的单体无限重复,第三个特点是自身有稳定的结构,而且它的表面具有一定的形式感。

  彭军:这组同学特别注意构造方面的研究,所以这三种方案有共同的特点,构造感极强,考虑的还真是非常深入。大家对材料的理解,对材料的应用都下的一番心血和功夫,也是咱们材料营课程学习的很重要内容。

  我建议后面做的话,或者选择方案的时候,别把这个材料按照自己的思路,违反材料本身的特点,达到自己所要做的形态。这话怎么说呢?有的东西做小模型的时候勉强还可以,比如第一个方案,我注意到你讲的时候,拱形的东西是软木,如果做成3米×3米的空间,恐怕支撑不了。它应该是另外一种材料。另外你现在的线性,撑拉的线,实际是线是最合适的,我注意你的表述是把布裁成条当绳子使,这也是违反布的??,同样的道理,软木做榫卯结构,这也是软木本身的材料不可能达到的。

  相比第三种方案,它的构造精细度,构造的设计还是有它自己的特点。如果将来从颜色上,从其他的方面再琢磨琢磨,也许能是一个挺不错的材料和构造有机结合的构想。

  说到硅藻泥,这几组同学都把这个问题,没把这个材料本身运用好,它实际是一种面料,不管是堆火山,或者其他几组更没有把这个材料的特点使用出来。你要想象一下,如果有3米×3米那么大的面来用这个材料做很多形态,你们现在要想象应用的更好一些,所以还是应该利用不同材料独特的个性和它的特点去把它发挥到极致,做一个符合材料所能达到的东西,这样更好。

  老师:我同意彭老师的意见,软木的东西做榫卯是有点勉强。

  第六组:我们现在做模型想的是用软木,到实体的时候我们替换到真正的木地板材质。

  老师:有些想法更自然一些,跟材料的顺从度更合适一些,有些有点勉强,你现在做这个模型也能做出来,但是尺度大了的确是个问题。并且这个关系不是软木所擅长的。

  相对来说,从成熟度来讲,的确第三个方案成熟度更好。这个方案还有一个好处,这个同学考虑了连接方式的多种可能性,最起码现在是两种。当然这里面还是有点问题,你还是要注意,结合的结点,从现在的模型结果看,咬合关系,你可能为了球形,为了弧形,有点凹,实际结点不是很可靠,将来真做大了不是那么回事。但是想法可以,一个构造的结点不断的去发展,板材的实用度也比较高。最后这个东西所形成的空间,它最大的感染力在什么地方,还可以再想想。

  彭军老师刚才有一个意思,你们还没有理解的特别清楚,包括其他组同学多少也有这方面的问题,我们现在从构造上想的比较多,这没错,但是另外大家注意一下这个题目,我们又是装饰材料创作营,这些材料无一不例外的都是面材,装饰是它很重要的特点,它能做装饰材料的一般来讲都是它的质感、色彩有特点的,这方面的表现力仍然是我们要关注的一个点。再做下去的时候,大家想想这个事,把它美感的表现力想一想。这一届大家比较趋同一致,大家都从结构上去想,这不是坏事,是好事。但是结构想的同时,美感上也可以多想想。就这么几种材料,结构、类型总是受限。有时候为创意所累,实际可以展开想象,它作为一种材料本身的表现力,尤其是一个大尺度空间,3米×3米,硅藻泥你什么都不做,就是3米×3米,做出来的时候跟照明一配合也很感人,完全可以。

  彭军:我们这个材料更多的是装饰材料,或者面饰材料,现在把室内材料当支撑材料去使它,真是勉为其难,所以这一点好好琢磨琢磨。

  主持人:感谢各位老师的精彩点评,也感谢各个小组同学精彩的创意概念,今天的创意概念只是一个阶段的结束,接下来还有两件重要的事情去做,首先每个小组的同学都面临非常重要的一个事情,需要做一个艰难的选择,现在每个小组都有若干个创意,接下来需要把其中的一个创意进行深化,最终做成3米×3米的空间中完整的作品。

  第二个从明天开始,在我们清华美元A区展厅内开始实际的创意制作,到20号的时候最终作品能有精彩的呈现。第八届创意未来装饰材料创作营概念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相关知识

第八届创意未来装饰材料创作营概念创意发布会
第七届“创意未来装饰材料创作营”概念创意发布会
第六届“创意未来-装饰材料创作营”概念创意发布会
第五届国际创意未来装饰材料创作营概念创意发布会
生活家赞助第六届国际创意未来--装饰材料创作营
直播:第六届国际创意未来装饰材料创作营开营仪式
直播:第七届国际创意未来装饰材料创作营开营仪式
第五届国际“创意未来--装饰材料创作营”开营在即
直播:第五届国际创意未来装饰材料创作营开营仪式
第六届国际“创意未来——装饰材料创作营”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第八届创意未来装饰材料创作营概念创意发布会 https://biud.com.cn/news-view-id-442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