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虹吸效应渐显 苏州便利化政策跟进
本报记者 王海平 江苏报道
“现在很多企业都跑到上海自贸区去注册了,虽然下一步会怎样发展还有待观察,不过这已经值得大家注意了”,在不久召开的苏南经济片区座谈会上,江苏省长李学勇在发言中说。
按照江苏省商务厅关于自贸区的一份调研报告,一年以来,自贸区的“虹吸现象”虽不太明显,可能对地方经济造成的负面低于预期,但“未来要做什么”值得警惕。
从21世纪经济报道在苏州的调研交流看,苏州多个开发区已对上海自贸区的多个成功经验进行了复制,但对与上海接壤的苏州看,其“总部经济”正遭受着来自自贸区的压力。
“突破”示范
在江苏30多年来的发展中,借助上海,利用其辐射和集聚效应,是苏南外向型经济崛起的关键。
因此,本次上海自贸区的试验,在苏州诸多人士看来,这将迎来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一轮突破。
“关 键是打开了一些突破口”,苏州工业园区的一位官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由于中国金融、外汇管制以及市场准入限制,过去跨境结算、贸易、物流以及国 际金融的许多业务都无法在中国发展,而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将改变这种态势,引起国际高端资本流动的根本性改变。
这势必会触发国际高端资本向长三角的流动的趋势,则可完全促使苏州由开放型经济大市向强市转变。
但截至目前,带来的挑战已很明显,首要的则是对苏州外商投资的吸引力的压力。
这是因为,从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中的“服务业具体开放清单”看,其主要目的是降低门槛、放宽准入,所含行业大多不是全新领域(行业的市场需求都十分显著),而是已有外资准入制度(但原条件多、门槛高)放宽限制后会跨越式发展的行业。
显而易见,一旦试点,上海则会迎来新一轮外资总部经济的集聚发展,已对相关行业(尤其是总部经济、高端制造业、服务业)的外资招商造成了实际压力。
“现在一些数据看上去还不错,但有不少实际上是在吃存量,现在要上增量难度大”,苏州商务局一位官员在南京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特别是,上海自贸区关于负面清单以外的项目实行备案制管理和如同内资企业的准入标准,势必会造成在苏州传统流程批不下来的或者审批时间很长的外商投资项目,会直接转进上海自贸区。
而从现有数据看,上海自贸区的离岸贸易已对苏州的保税物流贸易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
“自贸区进一步降低了区内企业贸易的结算、税务、财务、船务运营和关务成本等,因此不仅是苏州的企业,其他地方都会自发通过市场方式用发展离岸贸易的途径减少贸易成本”,经济学博士孙远东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
接踵而至的则是降低地方上的外贸存量。
道理很简单,由于上海自贸区试行的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兑换、以及促进投资和贸易的税收优惠政策,会大大降低企业的贸易成本,同时上海试行的提升航运服务能级的措施,都会吸引地方上未能享受有关优惠政策的运输企业进驻。
一位从南京海关交流至苏州工业园区海关的官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在上海自贸区的冲击下,外贸保增长的压力已经在体现。
优惠政策看齐上海
江苏省委副书记、苏州市委书记石泰峰表示,苏州是对接上海自贸区的第一站。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苏州工业园区地税局就率先完成了上海自贸区10项税收服务创新措施中的6项业务,并且实现了全覆盖(另有4项需国家审批)。
其中,由国、地税联合应用电子发票以及小微或中小纳税人地方税费按季“一表申报”等政策已在园区先行先试。
“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是必须在第一时间跟随上海自贸区的,在一些方面甚至要更快捷”,上述工业园区官员说,在第一时间就有150项原地方规定以及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证照关系的前置审批全部消除。
在此改革下,外资企业设立由9-11个工作日缩短为6-8个工作日,特别是企业在地方政府与海关之间,不需要往返。
“优化登记审批流程,将小微企业、动产抵押、股权质押等纳入当场登记的范围,提升当场登记率,目前网上申请量占全部设立登记的已超80%。”
但对苏州而言,最为关注的则是上海自贸区在金融和科技领域的创新。
除与新加坡之间的跨境人民币业务合作外,苏州正在开展跨国公司资金集中运营试点,这意味着一家集团企业旗下的境内境外成员企业,其外汇业务纳入统一管理,降低其财务成本。
事实上,“坚定不移”推动外汇便利化试点的扩大,是苏州防止相关企业转移至上海自贸区的最大措施之一。
“可以说,我们在股权投资政策的优惠试点上,与上海齐头并进”,上述苏州工业园区官员说,如有限合伙制创投企业法人合伙人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试点,就有效推动了股权投资行业发展。
目前,工业园区已集聚各类股权投资基金管理规模超650亿元,其中,东沙湖股权投资中心入驻基金61只、集聚基金规模470亿元,这使得园区在“新三板”挂牌企业占到江苏的25%,在国家级高新区中排第一。
活用“民企准入”
“总之,我们是要求和鼓励各部门和板块各显神通,通过各种方式,逐步接近上海的试验政策内容”,苏州原市委书记蒋宏坤在苏州对接上海自贸区大会上说。
一个现实是,苏州目前的平台优势不及上海,因此不可能完全吸收上海自贸区的所有政策。这其中,“总部经济”是为典型,这也是苏州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
江 苏省国资委绩效考核与财务处的一位官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鉴于上海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管理中,外资企业只是享受国民待遇,而当前国内仍有很多行 业未对民企放开,因此,每个城市可以仔细研究对民营企业禁入的方面,获得对民营企业准入的政策优势,“苏州的优势很大”。
上述江苏省商务厅的调研报告中,就建议江苏的企业,特别是从事经销进口商品的企业可在上海自贸区内设立采购点,或建立不同大类的进口商品一级批发公司,并利用一级批发和规模批发的优势抢占国内市场。
由于上海的财税政策优势远超江苏,因此,这对总部经济项目的吸引会造成直接的冲击,并且会使得现有总部经济项目转移至上海。
“苏州方面就提出两项措施,一是新增总部项目税收省级留成部分返还项目所在地,二是新增总部项目出口退税地方承担部分改由省级财政承担”,江苏省地税局的一位调研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上述苏州商务局的官员认为,苏州未必一定要有“自贸区”这个概念才能做自贸区的事情,关键是投资、贸易、金融和行政法制方面的试点政策可参照上海自贸区。
苏州等苏南地区的官员在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交流时普遍认为,国家战略-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应当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关知识
上海自贸区虹吸效应渐显 苏州便利化政策跟进
我爱我家新年首秀:品牌效应渐显
京津冀发展报告:北京对周边“虹吸”效应减弱
家居行业洗牌加剧,厂商让利塑品牌协同效应渐显
家居行业洗牌加剧 厂商让利塑品牌协同效应渐显
自贸区扩围效应:楼市受益仍是概念
降准蝴蝶效应:开发商加速去化 持有商业或空置
楼市连迎两大利好政策 “银十月”能否成色十足?
沪七条效应初显 上海楼市观望情绪抬头
热点城市高地价将产生挤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