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面临缺少资金难题 专家:寻求多方出路
广州历史建筑。
■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明 文/图
继前段时间关山月故居、广州美术学院主楼等广州市首批398座历史建筑公开挂牌后,近日暨南大学办公楼旧址、教育家罗明燏旧居等第二批80座历史建筑名单又获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和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审议通过。这意味着以前被忽略的老房子,有望迎来“第二春”。
记者了解到,资金恰恰是目前历史建筑保护面临的最具体困难之一。
这是广州的难题,也是世界性难题。政府、民间各有各的诉求,大家纠结的焦点在于:钱从哪来?找到尽善尽美的破解之道并不容易,广州在探索之中。新出台的政策措施,正接受着实践的检验。
修房子很缺钱
广州市规划局最近组织召开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建筑保护制度研讨会上,专家建议,应该引入更多的社会资金到历史建筑的修缮和保护中来,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投入。
调查显示,广州历史建筑9成以上是私产,挂牌的有近7成是私产,而且相当部分还有人居住。住在这里的人,大多经济状况较差,很多是退休老人,或是下岗人员,要不就是打工一族租户。
除尚有人居住的外,还有不少历史建筑被当作了仓库,出租给在各类专业市场开档的小商贩。
根据今年开始实施的《广州市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保护办法》,历史建筑可以申请修缮补助。按规定,非国有历史建筑保护责任人承担修缮费用确有困难的,可以向区、县级市人民政府申请补助,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历史建筑保护需要和保护责任人经济困难的情况予以补助。
有关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广州历史建筑保护正在申请专项保护资金,以后有困难的业主修缮历史建筑有望获得一定补助。不过,申请起来要一套手续,不太容易,而且要修的不少,分到单个建筑的补贴肯定不可能高。
面向社会多出路
历史建筑修起来不便宜难为业主,全部要政府掏钱也不现实,还有别的途径解决吗?“可以引入更多社会力量,尝试多种出路。比如,设立民间的修缮基金,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等合理开发利用。”来自华南理工大学和暨南大学的多位专家学者,不约而同表达了此想法。
2007年,“开平碉楼与古村落”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开平市探索的开发保护模式是创新性的——开放给民间出资“认养”。认养者花上30至50万元,便享有碉楼30年的使用、监护和冠名权。认养费用于修缮、日常养护等。
“住户已经迁出的历史建筑,也不妨借鉴这种方式。”一向喜欢怀旧的张先生经营着一家文化传播公司,他早就想找一间有特色的老房子来开间小旅馆,摆上搜罗来的老物件、老照片,让外地来的游客从中一窥老广州城的风土人情。
张先生的想法,有实现的可能。记者从广州市规划局了解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历史建筑可以由原先的民居居住功能,转变为经营功能。被认定为历史建筑的老房子,可以考虑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地方文化研究,开办展馆、博物馆,或者其他经营活动。
标准要求盼指引
如果钱的问题解决了,历史建筑修缮还会遇到何种阻碍?陈先生住在当年华侨曾祖父留下的、位于广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区新河浦的小洋楼。他说,历史建筑的维修和普通房子不同,业主有保护的责任,必须原样维修,不能破坏结构。“房子的年龄比我大多了,很多细节跟现在的样式不同,家里人也没有搞建筑的,唯有希望能得到专家指引,告诉我们历史建筑有什么修缮标准和要求。”
据了解,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已在起草《广州市历史建筑修缮维护利用指引》,对历史建筑进行了分类,主要分为四类,清末的青砖陶瓦建筑;民国的骑楼、联排式住宅以及独栋洋楼。每种建筑类型都附上图片,提供可由保护责任人自行修缮的判别方式,同时列出禁止对历史建筑实施的干预行为,务求令公众看得懂、可操作。
(深圳特区报广州8月23日电)
相关知识
历史建筑面临缺少资金难题 专家:寻求多方出路
清末民居三间两廊格局 为保祖屋业主申报历史建筑
严禁在历史建筑公园设私人会所 专家:文物应保护
专家提醒:历史建筑避免“修缮性破坏”
广州:历史建筑修缮有望获财政补助
广州首批398座历史建筑公开挂牌 近七成是民居
广州:擅拆历史建筑或遭五倍罚款
木门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难题就是融资贷款难
业主维修历史建筑政府将给予补贴
广州第一批历史建筑挂牌 业主修缮有望获政府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