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托”称为业绩丧失是非观 捏造事实冒充忽悠房价
广州房托转战房产商铺。《信息时报》记者曾卧底其中,了解到下订单的几乎是房托。 资料图
房托的生存轨迹
“托儿”本是北京方言,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最初指的是商店或路边小摊雇上一个或几个人,假装成顾客,作出种种姿态,引诱真正的顾客购买其产品。
如今,几乎各行各业都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托儿,如房托、医托、婚托,甚至拍卖行业也有“拍托”,而现在盛行的手游也有“手游托”。
托儿在社会上大行其道,实践中受托儿所害的例子也随处可见,但真正受到惩处托儿的少之又少。盖其原因,一是在法律上,并没有专门针对托儿的规制;二是实践中,消费者被骗后很难取证。
但存在并不代表就是合理,托儿这种行为如果涉嫌违法理应受到打击,长期存在的执法困境也理应得到重视。
法治周末记者 高原
近年来,随着炒房团的出现,一批由炒房团滋生出的专业项目推介、组团看房、购房的产业链渐渐兴起,媒体把这个群体称为“房托”。
更为隐秘的是,在传统职业房托走俏的同时,网上职业房托也应运而生。一些开发商雇用网络房托(也称网络水军),专门在专业网络媒体上制造“舆论”,从而为房价上涨造势。
曾经做过网络房托的王伟在天涯上发帖,细数了网络房托的工作方法和细节。
王伟说他不方便透露公司的具体信息,但他所说的都是自己的亲身体验,之所以要讲出来,只是因为良心发现,不再当房托,也不想再违背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良知。
王伟的这条帖子引起广大网友的讨论,也把房托这一职业再次带到公众的目光下。
房托兴起
王伟说自己是误入房托这一行的。
初到北京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网上一则广告招聘网络文员,主要负责网站新闻的更新工作。
工作要求很简单——会上网发帖,懂基本的经济常识。
平时就比较关注财经、房产等经济新闻的王伟,决定一试。
经过简单的面试,王伟轻松地得到了这份工作,工资是1200元,如果绩效好,还可以有提成。
怀着一腔热情开始工作的王伟,工作后才发现他所做的工作不是新闻更新,而是专门针对房地产的发帖、顶帖,“也就是网络房托”,王伟说。
虽然一开始就有点反感这份工作,但初来乍到北京,想着能早点有一份工作总是好事,于是王伟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一干就是一年。
显然,王伟不是第一个房托,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房托的历史,最早或许可以追溯到温州炒房团。
2010年,一位在温州当地从事房产报道的媒体人士就曾剖析说,温州最早由媒体组织的“看房团”,后来逐渐演变成“炒房团”,也有人专门从事炒房中介事务,成为了“专业房托”。
如有的人专门与房产商接洽,承接举办推介会的项目并找好场地,有的人则专门负责邀请有实力的温州老板来看项目。
如果推介会需要温州当地媒体报道,开发商必须投放广告,这使当地一些平面媒体成为获益者。
“某报整版彩色封底广告的价格已经高达15万元以上,而且不打折、必须先付款。地产广告成了报纸的主要创收源。”上述媒体人士说。
一些组织推介会的机构,甚至给内部员工发放补贴,并通知员工把家人带去,形成人数众多的“房托族”,营造一种项目火热的假象。
而外地楼盘对温州打折都在六七折,高于他们在当地的销售价和对外报价。只要有成交量,“房托族”和开发商就开始借题发挥,炒作“温州炒房团东山再起”之类的话题,煽热楼市。
此外,温州数量众多的民间组织中有些人打着“炒房团”旗号招摇撞骗,混淆视听。值得深思的是,许多开发商知道并认可房托现象。
曾经有温州炒房客表示,目前高调见诸报端的温州炒房团以房托居多。这些房托收取的是房产商的“出场费”,每人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视促销业绩而定。
在楼市交易冷清的当下,组织“房托儿”制造“小阳春”假象,成了一些开发商促销的重要手段。
2011年,广州《信息时报》的记者曾去卧底当了一回房托,发现,在一些商铺的销售现场,绝大部分都是房托,一旦有真的顾客上门,房托就会认真上演一出选房、购房大戏。
“假面舞会”
当然,“房托儿”并非楼市遇冷时才有,交易旺季也有推波助澜者。
据业内爆料,北京奥运会期间,北京房价暴涨过程中,新楼盘尚未开盘,售楼处就排起了长龙;一些新楼盘预售当日,销售表上便显示几百套房子几乎已经销售一空。
而这些其实都是开发商“托市”的手段,也被称作一场“假面舞会”。
相较于传统房托的“专业性”和“知名度”来说,网上职业房托的准入门槛更低,工作内容也更为简单。
王伟轻易获得网络房托的工作后,每天工作约8个小时,主要是在各大论坛里大肆渲染房价上涨论,制造楼市多么火爆、房价还要上涨的气氛,充当着水军的角色。
他们工作时,通常是3个至5个人为一个小组,互相打场。
当出现质疑声音时,其他人就开始声援,甚至是围攻“唱空”的人,以达到一种房价暴涨是合理的结局。
他们业绩的好坏就全凭这些帖子来计算。
“谁发的帖子看起来真实,更有煽动性,谁就会获取更多的提成。”王伟说。
提成的原则是平均每天发布10帖(包括顶帖),可获取每月500元至2000元的提成。而提成的多少,一是取决于发帖的数量;二要看贴帖子的质量。
所谓帖子的质量,有一个重要的衡量参数,即是网友的跟帖数。
为了让帖子具有煽动性,赢得更多网友来跟帖,王伟每天都挖空心思找话题,比如“某某楼盘买了4个月涨了10万元”“房价走低难的10个理由”“限购令马上来了,再不买就来不及了”,等等。
有时候,为了获取更多的提成,发帖人经常恶意攻击、辱骂看空的帖子,即使是正常的言论,也会被谩骂和人身攻击。
“为了获取更多的提成,许多人已经没有了基本的是非观。”王伟感叹,当房托这一年,自己不得已也经常捏造事实。
他说,有时为了使捏造的事实看起来更逼真,他们其中一个人发表“房价上涨,群众抢购”的帖子,小组内的其他人就开始顶帖,制造出价格上涨、房源少的假象。
“其实就是一场骗局。”王伟说,在这样一场又一场的骗局中,他们慢慢失去了自我,而由此换来的收入也并不可观。
当然,也有高收入的房托。
王伟所在的公司,就有一个房托年薪达30万元,他每天工作12个小时左右,大部分时间都在发贴,5年以后,他成了房托专家。
据王伟透露,他们公司的这部分收入主要来源于各大开发商,开发商也有专人来监督和检验他们的工作效果,根据各大房产论坛的新闻覆盖率和跟帖数来付钱。
“活得憋屈”
王伟介绍,现在很多新楼盘都建了网上论坛,业主或者楼盘关注者经常上网看帖子了解信息,他们就抓住这样的机会,注册为会员“冒充”普通购房者忽悠房价,几乎每个论坛上都有“托儿”。
有时候发帖也被人怀疑,不得不下狠帖:“事实如此,买不起房别怪别人啊”;“现在不买,将来想买都买不起”等。
法治周末记者在几大网上论坛上都看到这样几个出现率高的帖子:“还没买房的我心情复杂,这是房价要涨的节奏?”
据了解,网络房托所在的网络公司与各房地产开发商都有业务往来,网站负责组织房托发帖、力挺房价,开发商花钱在网上登广告作为“回报”。
如果房托为某个楼盘“专门服务”,还可得到额外的赞助费用,主要根据帖子在各大房产论坛的覆盖率和跟帖数量来付钱。
开发商给房托们提供的每月固定工资和奖金,主要看网托们在各大论坛上的“能量”大小,若某个托儿经常有帖子的点击回复数能够得上当日论坛十大热点文章,那么开发商付给这个托儿的工资就越高;其次,对网托的每篇帖子,开发商都会按字数给予一定的奖金。
刘丽是一名兼职发帖、回帖专员,她说,自己专门发帖“力挺”几个楼盘。
开盘前,刘丽一般会发试探帖:“大家猜猜这个楼盘开盘价是多少?”开发商可以通过网民的跟帖发言了解购房者的承受力,便于定出有利价格。
刘丽还经常拿着相机到楼盘现场拍来照片供网友参考,很受开发商的肯定。
刘丽说,网络房托发的帖子有的一眼就能看出真伪,有的确实看似很“真诚”,真能唬住人。
在论坛上经常能看到“超低价出售”的广告帖,结果打电话过去,就被告知“房子已经卖了”,制造房子畅销的气氛。
发帖、回帖专员“各为其主”,经常为力挺各自服务的楼盘展开网上口水战,互相贬低,谩骂声不断。
“某楼盘太让人失望了,我打算放弃,改买旁边的某某楼盘。”“像某楼盘这样的烂房子,居然也敢与某某楼盘比价”之类的帖子比比皆是。
为了使帖子“质量”提高,刘丽和他的同事们平时很注意学习国家调控政策,发帖中的很多观点都是参考网评,多数粘贴过来就直接可以用。
有经验的人在论坛上发楼市分析帖,口气比专家还自信,一写就是成百上千字。
“这对我来说就是个临时性的工作,我对现在的工作状态很不满意。”刘丽说。
法治周末记者在易房论坛上联系上刘丽时,她刚刚发了一条房价要涨的帖子,马上就有人回帖认出了她的身份,并且恶语相向甚至出言诅咒。
刘丽想辞职,她觉得这不是一份正当职业,挣钱多少没关系,整天“活得憋屈不真实,还经常被网友识破谩骂,觉得很难受。”刘丽说。
天涯论坛上有网友说,网络本来是方便人生活的,但现在各个房产论坛基本上已经沦为各大发帖公司牟利的工具,内容不仅起不到指导作用,反而干扰了购房人正常的判断。
不少购房者反映,网络房托的所作所为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虚假宣传,在国家加紧政策调控的关键时期,不正确的舆论导向很容易误导消费者对调控政策预期,有关部门应该予以警惕,并加以监管,净化市场环境。
王伟在帖子中,规劝那些攻击自己的网友说:“小弟,当房托时间不长呢吧,托海无涯,回头是岸啊。”
(文中王伟、刘丽为化名)
相关知识
“房托”称为业绩丧失是非观 捏造事实冒充忽悠房价
房托称为业绩丧失是非观 捏造事实冒充忽悠房价
越秀房托业绩会:未来将继续收购京沪优质项目
144家房企中期业绩过半下滑 净利仅为工行1/5
越秀房托资产规模达293亿 国内REITs落地可期?
评:中介哄抬房价 损人不利己
趟过三季度低点 上市房企全年业绩稳增
68家上市房企去年业绩七成飘红 今年仍存变数
上市房企销售业绩开年平淡 3月或成房企抢收季
房企整体业绩增长 房地产行业洗牌料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