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莫地样本背后:挖好棚改“第一锹土”
“棚户区改造既是重大民生工程,也是重大发展工程”。自2007年国务院明确提出加大棚户区改造以来,全国各地棚户区改造渐次推进,成效显著,而更早推动棚户区改造的抚顺市更是其中典型。抚顺这些年在棚户区改造上,取得了哪些经验,遇到了哪些问题,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后续的工作又该怎样发力?
先行先试的抚顺,必将给予其他地区一些启发与思考。
“50年了,做梦都没想到能上楼!”王大爷坐在辽宁省抚顺市莫地社区广场上晒着太阳,回想起2008年从住了近50年的棚户区搬进新楼时,仍然很激动。
夕阳笼罩在他的脸上,暖黄的光晕下,一些暗旧的回忆慢慢浮现。王大爷指着前方的路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棚改以前,这里包括马路在内,所有地面全是土路,一旦下雨就变得非常湿滑泥泞无法行走。并且,退休之前他虽在矿厂里做了一辈子的电工,棚改之前的莫地沟,却连路灯都没有。
而此时,马路干净整洁,车辆自由行驶。中心的社区广场上,老人们正围坐在一起下棋,孩童在周围嬉戏玩耍。这里的一切与北方普通小区无异,若不是看到社区前方的“莫地棚改新区欢迎您”,很难让人想到这里曾是人居环境恶劣的棚户区。
“棚改的第一锹土是在莫地挖的。”参与了整个棚改过程的莫地社区支部书记王雅君自豪地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从第一锹土到现在,棚改已成为一件全国范围内保障民生的大事,其间遇到的资金困难等问题也很是困扰着各方。这种情况下,能够想象多年前“第一锹土”的背后,正如王雅君说的那样“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进”。
而这些探索,使得抚顺乃至辽宁的棚改成效颇丰,这也将给其他地区一些启发与思考。
简易房“超龄服役”近40年
“我的名字是孟祥祯,我的梦想也成真了。”74岁的孟祥祯将记者带到自己家里参观。他退休前是抚顺市原调味品三厂干部,住在莫地沟26年,他的梦想就是能够搬进楼房。
棚改圆了他的梦,也让过去的莫地沟变成了如今的莫地社区。孟祥祯的家是莫地社区中的一套两居室,约55平方米,家中家具家电齐全。地面干净而整洁,墙上挂着一副栩栩如生的孔雀绣图。
谈及这副孔雀图,他很是骄傲,“这是我老伴几年前绣的,要不是当初棚改让我们搬进新楼房,使得我们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不然谁会有心情绣这个。”
以前的莫地沟一切都要从煤说起。1901年,抚顺煤矿开采出了第一锨煤,掀开了抚顺民族工业的扉页。一百多年的发掘,为抚顺带来了“北方煤都”的美名。但接踵而来的采煤塌陷区与巨大的环境压力,也使得抚顺“因煤而累”。
莫地沟的状况可以称得上抚顺以及辽宁棚户区的缩影。为了解决矿区职工和家属住宿困难,企业自行兴建了一批棚户,而后,他们的子女也在长辈的棚户附近搭建新的棚户,使得棚户区更加拥挤与不便。吃水、如厕都成为令人头疼的难题。
据孟祥祯回忆,他原住在莫地沟1958年建设的简易房中,那些简易房的寿命仅有10到15年。可在改造当时,许多已使用了近50年。
这些超龄服役近40年的简易房逐渐出现问题。“一排大概有10间简易房,由于时间太久,许多房子早就开始漏风漏雨。并且,有时一排房子里,中间几间已经开裂甚至倒塌,而两边却还在住人,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孟祥林说。
“晴天一身土,雨天摸泥鳅。垃圾堆成山,脏水遍地流。吃水靠肩担,烧火做饭愁。姑娘不好嫁,小伙子愁白头。”孟祥林说的这段顺口溜,是对当时情况最形象的描述。
莫地沟需要改变,抚顺市开始了棚户区改造的探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得的一份抚顺市房产管理局的资料显示,抚顺市从1987年开始棚户区改造,到2004年底,一共拆迁改造棚户区74万平方米。资料显示,截止2004年末,该市还有集中连片棚户区318万平方米。此外,还有城市零散、工矿、林业和农垦等各类棚户区80多万平方米。
“2005年之前棚改的速度是比较慢的。但在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来抚顺视察后,棚户区改造的速度便加快了。”抚顺市房产管理局住宅建设处处长鄂成海告诉记者。
据王雅君回忆,2004年的寒冬,时任辽宁省委书记的李克强来到莫地沟看望居民。亲眼目睹棚户区居民生活状况后,李克强对莫地沟的居民作出了 “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老百姓搬出棚户区!”的承诺。
12下一页相关知识
辽宁莫地样本背后:挖好棚改“第一锹土”
辽宁莫地样本的背后:挖好了棚改“第一锹土”
金地违规背后:掉队第一阵营 去化压力增加
有地暖铺什么地板好?小编来给您支招
直播:中国好设计之“看见米兰”北京站活动
万亿棚改钱从哪儿来难题:融资不能仅依赖国开行
新地李艳红:联合采购要做“汤圆” 做实才有更好的发展
直播:分享节能理念 畅想绿色家园技术交流会
进口家具高价背后:出厂价1万国内卖4万仍不赚钱
“双11”狂欢背后:隐藏“定价心理战”等伎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