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从大芬村山寨文化看国内地板业创新难
推荐背景:6月22日,美国《时代》周刊刊文列举了中国的“九大山寨产品”,包括苹果的模仿品HiPhone和iPed,模仿匡威的运动鞋Nat Nat,“复制艺术品”的大芬村等。
2008年,山寨话题整整火爆了一年,两年多过去,层出不穷的网络事件令人目不暇接,少有人再说起山寨这个词了。几天前,美国《时代》周刊网络版发表文章,罗列了中国九大山寨产品,涉及文化层面的产品有谷姐、超女快男、制造毕加索、梵高等人名画赝品的大芬村。
说到山寨产品,怎么能缺少山寨图书?以一本名为《不抱怨的世界》为例,这本书在引进后的几个月时间里,先后出现《不抱怨的生活》、《不抱怨的人生》、《不抱怨的心态》等山寨书15种,几乎任何一本外版畅销书的引进,都会引发一轮国内出版商的山寨热潮,成为一大洋相。把山寨图书加上,《时代周刊》所列的山寨产品刚好可以凑足十种。
但中国的山寨产品仅就这些吗?显然不是,我们早已生活在一个无处不山寨的环境中,服装、家居、电器、软件、娱乐……凡是能想到的任何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几乎都能找到山寨版,以次充好成为商业经营中的一大顽疾,乐此不疲地抄袭模仿造就了一批短命的娱乐节目。如果说山寨产品以其低廉的价格,让前来旅游的外国人也纷纷购买,那么山寨文化不仅在精神层面对中国人产生着巨大影响的同时,也无时不在损伤着改革开放后中国好不容易树立起来的创新形象。
两年多前的山寨文化话题讨论,没能留下任何带有建设性意义的成果,对于山寨的尖锐批评,也没能引起社会层面的集体反思,这两年多来,山寨话题已经渐渐从媒体、舆论上消失,但山寨产品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山寨文化也在无形当中,对人们的思想与精神制造着看不见的伤害,这种伤害包括:它让人们对中国传承了五千年的文化产生怀疑心理,失去了本该拥有的文化自信;它让一直贯穿于中国人血脉中的民族自豪感遭到挤压,使得我们在现实面前不得不承认,文化创新正在成为一种稀缺的能力。
如果山寨产品尚有“物美价廉”这一噱头可以勉强证实“存在即合理”,让那些山寨厂商们可以强词夺理一番的话,那么,对于山寨文化产品的批评,更应该刺痛神经,让我们如坐针毡。《时代周刊》所报道的超女快男,模仿的是“美国偶像”,而现在正火爆荧屏的“非诚勿扰”等相亲节目,模仿的是英国的“take me out”,如果能模仿来别人的真诚与真实也好,但这些节目往往在模仿的过程中走了味,变成了炫富、造假、拜金的舞台。
时间的流逝让中国山寨产品的逐利本质暴露无遗。之前所有关于山寨文化的讨论现在看起来也都非常可笑,所谓的“挑战精英”、“颠覆权威”等标签,不过是中国山寨的一幅画皮,现在这幅画皮揭开,从骨到肉都能闻到浓重的铜臭味。前不久某卫视推出一档跟风的相亲节目,播出之前信誓旦旦地宣称自己与众不同,但播出后发现,它和其它的相亲节目是一丘之貉,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如果不是为了模仿别人提高收视率,干吗还要在相亲节目日薄西山的时候上马?想拯救电视娱乐业,山寨精神不从电视人的脑海中删除,那是永远没有希望的。
《时代》周刊报道的中国山寨产品虽然只有九种,但这九种十分具有代表性,因为围绕这九种山寨产品延伸出去,基本可以涵盖到多个领域的各个产业。在山寨已经成为一种生活常态与精神常态的时候,外媒的报道已不足以让我们产生更深刻的深思,但自省对于血液里都被山寨病毒侵袭的人们来说,也是艰难而漫长的事情,古有壮士断腕以免毒性扩散全身,拒绝山寨,现在断腕已经不够了,我们要有忍痛换血的勇气才能彻底走出山寨阴影。
推荐评语:确实,正如博主所说,虽然《时代》周刊只列举了这九种中国特有山寨产品,但因为这九种产品具体的代表性,延伸后我们基本可以看到它所涉及的掩映在中国各个行业的山寨文化。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并非没有实力去做自己的品牌,只是对于拥有自己的品牌,或者打造自己的文化,心有余悸。总觉得那是一项需要耗时耗力的事,而模仿别人,做代工做制造却能轻轻松松地就把钱赚回来。这其实是对自己从事的行业的不认真,如果不是抱着希望真正做出一番事业的态度来从事,自然遍地都是山寨货了。对此,我们一些地板企业也需要深刻地思考。
>>>>进入韩浩月的博客 | 上海家居名人、名记博客圈
声明:此文系搜狐家居独家原创稿件或者独家披露信息,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转贴或以其它方式复制发表,请与搜狐家居联系
相关知识
观点:从大芬村山寨文化看国内地板业创新难
聚焦:从产品跨界到合作跨界 地板业发展趋势探讨
山寨文化涌向地板行业 消费者要当心
业内大佬论剑申城 6点解读地板产品创新困局
消费文化 助推地板业营销创新
【新浪家居观点:最大的预言家是苏东坡】
品质德国:从巴伐利亚啤酒到飞美爱格地板
设计师观点: 2016设计领域新趋势抢先看
李艳波:从爱马仕苹果合作看电子产品时尚化
直播:撬动2012凝聚人的力量 中国地板业决胜发展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