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资讯 > 20多年前“炒楼热”三天新增一开发商

20多年前“炒楼热”三天新增一开发商

https://www.biud.com.cn 2014年12月18日11:36 家居装修知识网  

  上世纪90年代初,位于天平架的广州第一代集资房广告。(颜长江/FOTOE)

  上世纪90年代,环市路一带是炒楼者钟爱的“热土”。

  上世纪90年代末,福利分房的末班车牵动着无数普通人的神经。

  最贵豪宅单价破万 炒家仍喊“湿湿碎”

  “广州太子花园:‘高级别墅区,皇家气派’”、“天河名雅苑:‘尽享大自然安宁憩静之雅趣’”、“淘金商业中心:‘当之无愧的黄金商圈”……这些极尽诱惑力的广告语,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些楼盘刚“出世”时的“市场宣言”。它们生逢其时,赶上了住宅商品化之后的第一波“炒楼热”,单价火速冲破万元大关,而趋之若鹜的炒家还在大喊“湿湿碎”。20多年前的房地产市场还是个新生的婴儿,但呼风唤雨、低买高卖的炒家有之;漏夜排队拿号的“黄牛”有之;假扮开发商、空手套白狼的胆大心细者有之;为了买套自住房、备受煎熬的小业主也有之……这个新生市场里上演的种种大悲大喜在之后的20年里不断重复出现,折射出人性的复杂和相似。采写/记者王月华

  公房开卖

  单价最低180元

  还可以分期付款

  所谓有商品才有市场,在细说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的第一波“炒楼热”之前,我们还得先说一说广州住房商品化的改革;而要说清改革的来龙去脉,我们就得知道,在改革开放之前,普通人的居家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最能说明情况的还是数字,而这个数字看来真是相当可怜。根据相关统计,从1950年到1978年这近30年间,广州住宅建设的投资总额不到5亿元,人均居住面积更是从1950年的4.25平方米降到了3.82平方米,把这个数字还原到普通人的生活中,“72家房客”同挤“鸽子笼”的窘迫和逼仄就不难想象。如果说在物质极度匮乏、填饱肚子是普通人生活第一要义的年代,这一窘境尚可忍受的话,到了改革逐步推进、彩电冰箱进入寻常百姓家的上世纪80年代,冲出“鸽子笼”就成了人们内心最大的渴望。

  1989年10月,广州开始全面推开公有住房的出售。本来,按照全国的房改思路,应该是先提升公房租金,同时单位给职工发放一定的租房补贴,逐渐推动公房租金向市场靠拢,从而推动住房商品化。可广州的改革者们在整个80年代都是既精明,又敢闯敢试的,他们心里有本账,如果一方面提升公房租金,一方面又要求企业向职工发放补贴,企业承担不了压力,最终不是向财政伸手,就是得轮番提高产品价格,为当时已让人头痛不已的涨价潮再添一把烈火。再说,广州一直站在改革开放的潮头,普通市民攒下的家底也在全国遥遥领先,1989年全市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经达到了129亿多元。既然老百姓荷包里不是没有钱,那就不如全面推动公房出售,更快地实现“居者有其屋”。

  用我们今天的眼光看,当时公房出售的价格真是十分之优惠。根据国家物价局物价研究所撰写的调查报告,公房只对没有私房的本单位干部职工出售,每户限购一套,单元套房每平方米的最低售价只有180元。改革方案还引入了分期付款模式。这些做法在当时可以说是相当之“潮”。正是这一系列极具先见的制度安排,使广州的住房改革在全国表现抢眼,从1989年年底到1990年12月,短短一年,全市就卖出了1.5万多套公房,回收了近1亿元现金。虽说在我们今天看来,180元/平方米的价格实在是太便宜,1亿元也真的算不上是什么大数字,但放到历史背景下细细端详,没有这既大胆又精明的一步,人们就闯不出新生房地产市场的一片天。

12下一页

相关知识

20多年前“炒楼热”三天新增一开发商
福州250米高“楼快快”三天盖一层 利于抗震降霾
明星们都是炒楼大咖 传周星驰炒楼收入过亿
广州亚运城楼盘突然降价 三天卖掉一大半
广州亚运城一手房陡然降价 三天卖掉一大半
“高大上”红木家具将走下“神坛”?
技术传承,继往开来,20年坚持用技术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
“租房托管百利无一害,何乐不为?”
智能家居让生活更美好
家用空调产业告别“高歌猛进”的时代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20多年前“炒楼热”三天新增一开发商 https://biud.com.cn/news-view-id-488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