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深度解读:家居卖场白热化竞争 遭遇“三重门”(一)
究竟哪一种模式更适合国内市场 是建材超市还是大卖场?
【导读●“一重门”】:“洋超市”再现关店潮 发展模式遭瓶颈
随着国内个人购房的热浪此起彼伏和商业地产快速扩张,建材市场的增速令人称奇。因此国内外流通企业都将目光瞄准国内巨大的消费市场。1999年,百安居(查看地图)正式进入上海,并迅速在国内大江南北遍地开店;随后,家得宝、乐华梅兰等多个外资超市紧随其后,陆续进驻中国,凭借全新的经营模式和极速的扩张态势,的确让国内家居企业感觉到“狼来了”一般,不寒而栗。当时,有不少业内人士预测,建材超市将对传统卖场造成巨大冲击。
但出人意料的是,建材超市这一新业态,并未随着房地产的行情水涨船高。从2006年开始,“洋超市”的道路就走的颇为吃力,2009年的金融危机无疑雪上加霜,也使得外资建材超市“噩耗”不断。2009年中开始,又是以百安居为首,众外资卖场不约而同的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关店潮”。
【延伸阅读】:品牌卖场跑马圈地 加速开店引争议
国内外家居逆市联合 或成企业未来发展模板
京城“洋超市”半年内再关5店
“分钟寺店目前已经闭店整休、改造。”家得宝中国市场某负责人直言不讳,但对于盘整之后何日再开业,对方也未能给出答复,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去年家得宝青岛店也是起初“闭店改造”,之后就此消失。无独有偶,据驻扎在店内的一家地板品牌北京的负责人透露:目前对方正在与我们商洽退货事宜。
分钟寺店是家得宝进入北京的首家店,在5月31日前完成甩货出清后,现如今走在分钟寺桥的三环主路上,已经看不到卖场的LOGO,只剩下毗邻的华润万家独守阵营。同样的命运还光顾了百安居,其亦庄店和健翔桥店在上半年先后关闭;6月6日,京城老牌家居卖场集美(查看地图)家居进驻回龙观,取而代之了驻扎3年有余的万家国际家居广场。
有媒体报道,据不完全统计,上半年京城有5家家居卖场或关或停。究其原因,大多是“不挣钱”所致。
百安居是来自英国的装修装饰材料大型连锁超市,年销售额在建材行业位列世界第三;在美国本土拥有2000家店面的家得宝,发展势头正如日中天。
建材超市这个在欧美大受欢迎的业态,为何在中国步履艰难?
金融危机无疑雪上加霜使得外资建材超市“噩耗”不断
水土不服 建材超市发展需要新模式
随着国内家居企业的崛起,以及越来越注重细节的服务,建材超市固有的“一站式购物”、“安装、送货”等“一站式服务”已不能凸现优势;除此之外,建材超市全球采购的优势,在国内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相反还受到了致命约束。
“由于我国建材厂家区域性比较强,其生产体系和规模大多达不到全国连锁超市的要求,所以目前超市的供货商中有不少都是区域代理商,这些代理商通常都在传统卖场设有门店,为了保证在传统卖场的利益,他们供给超市的产品,多是该品牌的二、三线产品,在供价方面,超市也占不到便宜,大规模采购的优势难以体现。”一位业内人士如此表示。据了解,即使是厂家直接向建材超市供货,其保护代理商的现象也很普遍,因此,超市的“零售”属性也成为影响其自身发展的桎梏。
外资建材连锁超市正在远离国内家居建材市场
“中国的环境与国外环境有很大区别,不仅是市场的特点,而且在管理、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差别都很大。”乐华梅兰中国区总裁林伯怡这样告诉记者,“我们不能把国外的经营模式生硬地复制在中国,来倚靠加速开店求发展。”
与同行相继扩张又先后关店比较,乐华梅兰进入北京已经7个年头了,仅有的两家店面,即使在行业不景气的当下,仍然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因此,林伯怡认为建材超市作为一种先进的经营方式,如果不能得到好的发展值得人反思;“在其他欧洲国家我们可以直接复制一些模式,但是在中国行不通。应当结合特有的市场环境来研发出一种更适合建材超市生存发展的新模式。”!--splitnewspage-->!--splitnewspage-->声明:此文系搜狐家居独家原创稿件或者独家披露信息,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转贴或以其它方式复制发表,请与搜狐家居联系 (责任编辑:JN023)
相关知识
系列深度解读:家居卖场白热化竞争 遭遇“三重门”(一)
系列深度解读:家居卖场白热化竞争 遭遇“三重门”(二)
系列深度解读:家居卖场白热化竞争 遭遇“三重门”(三)
家居卖场白热化竞争 遭遇“三重门”
喜梦宝杨志强:家居卖场扩张与自身扩张相吻合
家居周报第八十五期:家居卖场红红火火过大年
销售旺期临近记者追踪:家居卖场巨额返现背后
业界聚焦:家居卖场过度扩张成行业流通之痛
家居周报第五十六期:家居卖场新布局
家居周报第八十九期:家居卖场玩转爆破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