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别用房地产思维发展创意产业
“田子坊因艺术家齐聚而得名,也因艺术家离去而黯淡。”昨天下午,在以“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为主题的市政协专题会议上,来自市台联的甘平委员以田子坊地区的变化为例,提出:“我们不能沿用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房地产的思维去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起步于1998年的田子坊因其特色建筑、生活情调、廉价租金而吸引大量画家、雕塑家、创意公司进驻,成为上海的文化名片之一。但名气的提升带来租金成本的迅速上升,大批品牌门店和餐饮店大量涌现,留给艺术家们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小,甚至后者只能被迫撤离,导致田子坊的创意气氛不断淡化。究其原因,“是忽略了文化创意产业本身固有的草根性、原创性,特别是非盈利性的特点。”
甘平委员以台湾地区松山文创园区作比较。该园区前身是烟草工厂,2001年由台北市政府指定为古迹并转型为松山文创园区。基于“台北市原创基地”的定位,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原创人才及原创力。规划运营的重点,不在于引进产业,而在于激发创意与创新能量。提出创意“合作社”、“学院”、“橱窗”、“实验室”四大策略,为文化创意相关的非盈利组织团队提供展示平台。在此过程中,当地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资助设置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使政府资源与文化创意相关行业如大学、民间投资等处于一个平台上跨界支持。甘平委员由此感叹:在台北,“文化就在巷子里”,不仅成为一个设想,也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项目,“这需要我们重新去审视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文化不能离开原创性。身为国家一级编剧的王丽萍委员也谈到“民间的力量对于文化的重要性”。她和编剧、评论家朋友们在参加“上海影视四季沙龙”时就不约而同提到,艺术需要更多当代题材。“我们的社会、生活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许许多多城市里的普通人、来这里打工的人、外国人都活跃在这片土地上,他们需要能反映他们生活和心声的原创作品。”
能否抛开经济利益诱惑,重新思考文化软实力的意涵,陈刚委员、徐以骅委员建议:应该珍视民间的力量、善用更多渠道讲好中国故事,让在沪生活的普通人、外国人都能参与、叙说、传播上海的精神与魅力,丰富上海的原创性文化。记者 沈轶伦
相关知识
观点:别用房地产思维发展创意产业
东莞创意产业园区发展遇瓶颈 呈现“一窝蜂”状态
“2013中国建筑和室内设计精英上海创意产业考察之旅”完美落幕
广州创意产业园再添新成员
直播:2014首届中国建材家居产业发展大会
赵力行、朱志康:作品展示平台可以激发更多元化思维与创意
王健林:万达将组建金融集团 投50亿发展电商
直播实录:2011软装行业发展高峰论坛
直播:米洛西“设计名师邀请展”暨国际精英论坛
直播:2011中国苏州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发展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