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资讯 > 马晓威:从“个体”出发 将“情感”注入空间

马晓威:从“个体”出发 将“情感”注入空间

https://www.biud.com.cn 2015年05月14日11:06 家居装修知识网  

  在MASAA (马斯特优建筑设计(北京)事务所)网站上,公司理念这样写道:“建筑业在中国面临一个工业化生产的时代,注重量产和速度已成为城市发展的现状。这使得建筑渐渐成为冰冷的容器,城市面貌千篇一律。城市生活越来越成为一种集体性居住行为,城市正在失去应有的活力。在这种环境下,MASAA 以“个体”为出发点进行概念研究和思考,在我们的规划和建筑设计过程中,我们非常关注建筑空间的“情感”表达,使建筑空间能够带给人们更多的体验与想象,在城市中发现潜在问题并试图给予创新的解决途径。”自从2008年马晓威在北京创办MASAA至今,这一理念始终如一。

马晓威 马斯特优建筑设计(北京)事务所创始人
 马晓威 马斯特优建筑设计(北京)事务所创始人

  建筑是冰冷的,而情感是柔情的。学雕塑艺术出身的马晓威,特别注重“个体”和“情感”的表述,于是在他的众多设计作品里面,比如为抗震设计的“情感之家”、“住·在天堂”、“住在天堂2”等,他都是试图从“个体”出发,将情感注入建筑空间,让建筑变得如故事般生动,让设计引领人找到精神归属。

  随着设计观念的不断成熟,现在的马晓威不仅关注“个体”,也会特别关注设计的公众性和社会性,他说,“个体的社会性和它本身的个体性是永远存在一起的,就像黑和白永远在一起,没办法分开”。

  早几年,有人将马晓威的作品打上 “盒子”的标签,他却说,“盒子”不是我的标签,并不感觉自己有什么标签,也许再过十年回过头看他的作品它会有标签,那个标签是自然裸露呈现,先定性让他做出来的东西朝那个方向发展,不是他故意的,所谓主义和风格自然形成的,并不不是故意追求。

  做了十多年的设计,马晓威每次面对新的项目,却仍会无比的紧张和不安,因为每个项目对他来说,都是一个新的挑战和冒险。

  有着中国血统,深受西方价值观念影响的他,常常因为两种文化的差异,陷入纠结,但这种差异时常会带给他设计的灵感和创意。

  Q&A

  设计不是选择的,而是碰上的

  【搜狐焦点家居网】您在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修读的是雕塑专业,后来是什么原因选择了建筑设计?

  【马晓威】设计不是我选择的,而是碰上的,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过度。记得当时有个雕塑家的展览,对我影响特别大。他的一件作品,把一个小教堂从里面用石膏翻模子翻出来,一块块拿来展览,把空的空间变成实的房间。这件作品在人之外,而不是在人之内,作品也已经脱离了雕塑,更像是装置,作品对我的触动特别大。

  后来我接触建筑之后,发现建筑的造型和雕塑有很多的相同之处,于是有了机会,我在伦敦艺术学院学习了三年的建筑空间设计。

  有人可能说,我现在不做雕塑了,但我觉得自己还是在做雕塑。真正的艺术品不是一个形式,是一个人对某个事物想法的阐述,通过艺术品的形式,也可以通过文字形式,也可以是绘画或者雕塑。其实,建筑也要说话,只不过建筑在表达上会更加的复杂,考虑的因素也更多。

  【搜狐焦点家居网】雕塑专业的学习对您做设计,带来了哪些影响?

  【马晓威】记得刚刚回国的时候,我经常提到两个词,一个是个体,一个是情感。因为艺术家基本呈现的是自己,他们不需要任何其他的东西,他只需要呈现自己的想法。对于艺术家来说,没有个性就谈不到情感,情感是依托在个体上的。我把这种个体和情感的观点,用到了建筑和规划设计上来。比如,我做规划项目的时候,必须从人的角度思考,不能凭空想画一条线就是道路,画上一个方块就是房子。

  设计注重个体和情感,有着艺术家的情怀

  【搜狐焦点家居网】强调个体和情感,有着艺术家的情怀,您现在做设计还会有这种情怀吗?观念是否发生了某些变化?

  【马晓威】想法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我仍然会从个体出发,但是会特别注意关注公共,这是我的变化。个体的社会性和它本身的个体性是永远存在一起的,就像黑和白永远在一起,没办法分开。

  【搜狐焦点家居网】除了个体,您还特别重视情感在设计中的体现,但是一般很少人有人将建筑和情感联系在一起,您是否可以举个例子,和我们分享您是如何用设计带给人情感体验?

  【马晓威】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2008年为“汶川地震”做的产品设计“情感之家”。 

       地震的时候,大部分人都在关注受灾老百姓的物质需求,但很少人注意到他们的精神需求,也就是他们情感的需求。比如说我们的救灾帐篷,上面写着大大的抗震救灾,这些字似乎永远在提醒他们,他们是灾民,对他们来说又是一次伤害。同时,把很多人聚到一起,情绪会蔓延的,这是特别恐怖的一个事情。我们在救助的时候,必须把他们当成一个人看,不能把他当成一个对象看,人和对象之间的区别就是情感,你要帮助他,就必须帮助他的情感。

  从关注灾民情感的这一核心点上出发,我设计了吹气帐篷,首先不要让他们感觉有任何硬质的东西,因为他们有可能刚从瓦砾堆被救助出来;另外上面可以接水,受难的人没有地方洗澡,会不舒服,同时,接水之后,雨水装在边上侧面墙里。我建议让他们养一条金鱼,这带有一点心理辅导,因为这个时候他是一种绝望状态,他对生命没有一点点主动性,我们要激起他的主动性,于是在墙上透明的一块装上水养上金鱼,他要照顾这个金鱼,这就是关于情感的设计。遗憾的是,这个产品没有最终生产出来。

  刚才讲的情感之家是产品设计,另外一个项目是空间设计叫住·在天堂,在6米的空间,我做了一个2.2米高飘在空中的楼层,没有柱子支撑,感觉像一片东西飘在天花板,所以取名为住·在天堂。站在这样的高度,人看到的东西位置变了,给人的体验也完全不一样了,情感也会不一样。

  【搜狐焦点家居网】刚获得英国 Architects’ Journal (AJ) 杂志的2015 Small Project奖的提名和荣获Finalist 奖的“住在天堂2 ” 跟住•在天堂有何联系?是不是同样也是表达一种设计的情感?

  【马晓威】 “住在天堂2”是希望做成一个树屋,虽然造型上不是树屋,但是在情感上面是所谓的树屋。在住宅里面,我们创建了天花板夹层内4.1米的高度,并选择上夹层作为主卧室,“树屋”的概念来源于此。当我们一个人站在主卧室,另外一人站在楼下,在不同高度位置互相交流时的,情感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在这点与住·在天堂有一脉相承之处。

  “盒子”不是他的标签,风格是后天的呈现

  【搜狐焦点家居网】之前,您的不少作品都被贴上了“盒子”的标签,您如何看待这个标签?您如何定义自己的设计风格?

  【马晓威】“盒子”的标签,可能跟我之前做的一些项目有关系,但我做设计从来不追求形式,“盒子”也不是我的标签。其实,每次做一个项目,我都会特别的害怕,因为不知道从哪儿开始,没有一个固定的点。

  原则上,我不太去做单纯愉悦视觉的设计,希望设计能在深度上有一些更多的思考。

  同时,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标签,也许再过十年回过头看我的作品它会有标签,那个标签是自然裸露呈现,先定性让我做出来的东西朝那个方向发展,所谓主义和风格自然形成的,并不是故意追求。

  【搜狐焦点家居网】您做了十多年的设计,是否有共性或者方向性的东西?

  【马晓威】在上学的时候,有一个阶段试图形成自己的一个小小理论,但是后来放弃了这种想法,因为设计需要开放,不应该抱着一个观念不放手。如果从商业角度而言,有固定的风格是好事,但是从设计角度而言,目前我会尽量避免风格的固定,因为思维是永远在变的,而当思维发生变化的时候,形式肯定也会发生变化。

  也许有的时候,我会故意打破视觉上的形式,希望把我的思考,从某个角度把它展示出来。我希望创造有故事的作品,不是简单一个东西,因为里面没有可欣赏性,有欣赏性的作品一定能够激发人的情感。

  读研期间接受的思维训练,影响着他的设计观念

  【搜狐焦点家居网】在过去的职业生涯中,哪些事情或者人对您的设计想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马晓威】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建筑系修读研究生学位的时候,对我的设计影响非常大,因为很多思维方式基本都是从那个时候形成的。比如,读研的时候,做一个项目,时间是12个月,但是有10个月在研究项目周边的因素,只有2个月在做项目。读研两年,一年一个课题,第一年课题叫做幸福,第二年叫做真实,除了这两个词,其他什么也没有。当时,我们训练幸福的时候,会思考房子是否需要,为什么需要,怎么满足幸福的需求,这是一个思维系统。

  同时,幸福、真实都是从哲学、社会学甚至心理学层面的东西,你得先知道什么叫幸福,思考幸福和城市的关系,幸福和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设计师不仅要思路如何去做设计,更加要有能力去判断要不要这个设计。从这个角度而来,读研的训练对我的影响非常大。

  【搜狐焦点家居网】您觉得目前,中国的建筑设计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马晓威】目前,我们国家的城市,同质化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的城市像同一个城市,没有特色,但作为建筑师的我,认为城市应该多样化,而城市的多样化需要规划师、建筑师、室内设计师一起努力,将自己的想法以各自的方式呈现出来。但因为各种原因,很多设计作品最终都无法完全呈现出来,尤其是近一两年,个人感觉做一个好项目特别的难。

  城市需要多样性,而且建筑应该是反应现代的事情,从这个角度而言,所谓的城市风格是不存在的,因为那是一群人做了事情之后,另外一群人对他们的定义。

  而且如果城市都变得一模一样,建筑毫无特色,对城市来说是灾难。其实建筑,不是一个简单的吃饭、睡觉、看电视的生活空间,还有很多其他需要思考的因素。之前,我就思考过什么叫建筑,个人认为房屋,在原始的自然界中,保护我们,而建筑是让我们从粗糙的房屋中释放出来 (Buildings protect us from the raw nature; architecture liberates us from vulgarity of buildings)。

  两种文化的差异,常常让自己陷入“纠结”

  【搜狐焦点家居网】您1994年从北京移民到伦敦,后来一直在伦敦读书工作,,2007年,是什么契机又到回到中国工作和生活?

  【马晓威】我之前在英国伦敦艺术学院、英国鲁顿大学任教过,这期间在伦敦

  创办了MA Studio Ltd 设计师事务所,后来又在中国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任教,开始不断有人找我们做设计项目,随着中国设计项目的逐渐增多,后来索性在北京创办 MASAA (马斯特优建筑设计(北京)事务所),我的工作重点渐渐地转移到了中国。

  【搜狐焦点家居网】未来,您的工作和生活重心会继续在中国吗?

  【马晓威】刚开始回到中国,感觉挺好,没有不适应,但是现在发现越来越不适应,越来越纠结,这是两个文化的纠结。目前,我基本在中国最多呆上一个月就走了,不回伦敦也会跑到别的其他的地方。在中国的事情越来越多,连独立思考的时间都没有,但是我认为独立思考是一个建筑师很重要的能力。

转自搜狐焦点家居

 

  马晓威室内设计作品之一——“住·在天堂”

  项目: 旷卫工作室空间设计,北京798艺术区

  设计时间 :2008

  主持建筑师 :马晓威

  参与设计师 : Frisly Colop 李豪 高岩勇

  很小的时候,奶奶告诉我天上的牛郎和织女每年都要在天河相会,所有的鸟雀也都要到天上去为他们搭桥。从那时起,便不停的想像天堂的生活该是怎样。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又有过多少次看到和听到关于天堂里幸福生活的憧憬故事。“住在天堂”应该成为我们很多梦想中的一个吧?!

  有一次,在黎明的时候从成都乘飞机到拉萨,一路上望着脚底下的白云一片片映照在朝霞中,深褐色的山峰不时地耸上来。顿然感觉到犹如“行在天堂”。使劲推了推身边的窗子,还真想信步走出去,在犹如深冬季节的阿尔卑斯山上厚厚的积雪之巅,踏上雪橇轻飘地飞驰向那遥远的天际线。

  曾经很多时候,痴痴地站在地面仰脸看着天上朵朵的白云,却从来没有如此在天堂的感觉。每天,当我们踱着方步在自家的地板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习惯性地从相同的高度和角度审视和欣赏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和生活的时候,我们便浑身洋溢了爱,因为这是自己的“家”。

  我们早已习惯了在白云之下的日常生活;我们也习惯于在天花板下2米高度内的狭窄空间的忙忙碌碌。“住”似乎早已被定格到纯物理性的层面上,“住 在天堂”要更多地想象天堂的幸福,并希望也能有体验,哪怕是梦想。

  旷卫先生是798艺术区林冠画廊的艺术总监,在北欧生活多年的经验使他温和而且浪漫。根据他的生活爱好以及工作需要,我们把他的“生活”设计到了6.5米高的天花板 - 一朵漂浮的白云之上。生活本身是一种体验,懂得生活的人是要学会去品味人生,品味并享受自己每天生活的片刻。旷卫先生站在地面上对他生活空间的感受一定和站在天花板上欣赏他的生活是不同的,因为“距离产生美”。“住在天堂”的目的就是想让旷卫先生的生活要冲破2米高度的约束,且在白云之上,希望他能每天体验“住 在天堂”生活的幸福。

  “住在天堂”的原有建筑体是一所当下流行的仿工厂式的180平米大小,高6.5米的最简单的红砖砌的方盒子。旷卫先生既要在这里工作,居住,还要会见朋友,举办各式Party。他需要尽可能大的空间来承载他所有的艺术家朋友。所以,一层的所有空间被尽可能的保留下来(除了楼梯和下面的厕所)作为活动空间,而他自己的生活空间则像一片云一样地漂浮到屋顶:两个自然光线充足的卧室被分别安置在一条相对私密的通道两侧,而它的尽头是一个实体门,打开门,下午的阳光就会迎面向你扑来,一时间,你忽然就置身于晚霞的沐浴之中,站在1平方米的玻璃阳台上,身后是大面积被夕阳沁得绯红的红砖建筑外墙,脚下4米处是一线静静的绿地;在云的尽头是八面开敞的客厅;阳光明媚的餐厅和客厅遥遥相对,从那里,主人的生活又被悄悄地延伸到花房及屋顶花园露台的四季绿色中,怀揣屋顶花园室外木地板上独有的清静,再懒散地躺在7米长的花房的长凳上,在冬日的暖阳下静静的思念南面瓦蓝天空中的一朵白云;或者约了友人在夏天夕阳西下的时候,亦或天高气爽的秋夜,在月光下笼起炭火把屋顶花园烧烤的香气四溢… 幸福生活也就悠然而生了。

  马晓威室内设计作品之一——“住在天堂2”

  项目:“住在天堂2”(萨瑟兰大道项目)

  设计师:马晓威(MA Studio Architecture & Art)

  项目性质:室内设计

  设计时间:2014年

  摄影:Nick Guttridge

  

  “住在在天堂II”位于英国伦敦的萨瑟兰大道,面积不大,只有60-70平方米左右,是马晓威在伦敦购买下来的一个私人住宅,但因为位于伦敦古老建筑保护区,所以对住宅的建筑外观更多做了保留,室内却是完全现代化的设计手法。

  改造理念:树屋——关于情感和视角  

  他希望自己的家,是这样一个空间,“不仅是我实际日常生活的房子,而且更重要的是,创建一个截然不同伦敦市中心快节奏的环境,一个富有想象力和情感的地方,来缓解我们忙碌的生活“。在整个项目中,他融合“极简设计语言”和“传统壁炉”来满足现代城市生活的需要和历史。

  马晓威为住宅创建了天花板夹层内4.1米的高度,并选择上夹层作为主卧室,“树屋”的概念由此而来。

  夹层下面,一个窄带钢在屋子正中成为最为功能和实用的空间,它很容易地分隔了次卧,客厅和主卧室。

  在盥洗室和厨房专门开了两个窗户,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将厨房、盥洗室和走廊相连。

  同时,窗户便于这三个空间空气循环流通。除了引入景色和自然光线外,这些窗户还会让坐着或者烹饪的人从窗户的另外一边看,有不同的体验。

  去年9月份,马晓威和家人已经入住,发现设计带给他们一些非常微妙的体验。当他们其中的一个家人在厨房烹饪,另外一个人在床上,他们在不同的高度、空间自由地交流,产生的情绪也不一样。这种“树屋”的概念,带给他们童年般的经历和情感。而夹层的主卧室,也成为了他的侄儿和侄女最喜欢的空间。

转自搜狐焦点家居

相关知识

马晓威:从“个体”出发 将“情感”注入空间
马晓威:马氏建筑“盒子”的个体价值
马晓威室内设计作品 “住在天堂”的梦想
马晓娜:房地产行业在聚变 住宅注重品质将是趋势
设计先锋秀 | 张浩云X 付国新:从客户出发 作美观与实用兼备的设计
联邦高登林福来:从“家”出发 拓展全屋定制
杜拉维特王晓刚:新品环保、智能、注入灵魂
健康苹果漆经销商:从市场出发,涂料代理之路方能顺畅
Danfu Lau刘卫军:新感官主义•情感美学空间设计
直击设计现场:798创意广场设计研究揭秘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马晓威:从“个体”出发 将“情感”注入空间 https://biud.com.cn/news-view-id-546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