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利率市场化后存贷款利率走势展望
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取得突破,贷款利率已经彻底放开,存款利率上浮空间不断扩大,相关制度环境也不断完善,目前改革只差最后一步,即放 开存款利率上限。但是,我们认为,鉴于中国当前所面临的宏观经济金融形势比较复杂,放开存款利率管制的时机仍需斟酌,不能急于求成。
一、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已成为各方共识
目前名义上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仅差“临门一脚”,即放开人民币存款利率的上限管制。
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来看,作为最重要的资金价格,利率在引导资金流向、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主 旨,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明确表示要“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从目前情况来看,市场资金 价格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扭曲,银行间流动性充裕与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现象并存,银行间市场的利率自由化与存款端的利率管制并存,仍需通过深化改革 来予以化解。
二、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
按照央行的日程表,今年年内将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管制,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管制放开之后的存贷款利率动向是目前各方最为关注的问题。我们可以结合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进行分析展望。
(一)国际经验
从国际经验来看,那些利率市场化相对成功的国家,如美国、韩国、日本,大多选择渐进式的改革模式,将存款利率管制放开作为改革的最后一步。我们可以以最终放开管制之年作为节点,来观察存款和贷款利率的走向。
1、存款利率往往先上升,再逐步趋稳
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之前,存款利率大多处于管制状态,低于市场均衡水平。一旦管制取消,银行拥有了自主定价权,往往会向客户提供更具竞争性的存款利率以 吸存揽储,从而推升整个银行业的资金成本。但从长远来看,存款利率的过快上升会损伤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因此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利率会再经历一个逐步趋 稳的过程。以美国为例,1986年放开存款利率管制,当年存款利率为6.9%,次年即上升为7.6%,此后又经过连续两年的上升,直到1990年才出现回 落。
2、贷款利率先降、后升、再稳
相比于存款,贷款利率管制往往提前一步放开,银行在拥有定价权之后会对优质客户展 开竞争,进而导致贷款利率出现下滑。但这个阶段通常很短,因为随着存款利率管制的放开,负债成本会出现较为明显的上升,银行为实现盈利必然会抬高贷款利率 水平。随着市场竞争逐渐趋于均衡,存款利率逐渐企稳,加之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展开与净利息收入占比的下降,贷款利率才会逐步回稳。美国1986年贷款利 率为8.3%,次年微降为8.2%,1988年、1989年相继上升,直到1990年才有所回落。
3、存贷利差将先降后升
在存贷款利率调整的同时,各国存贷利差也相应出现波动,大致会经历一个先降后升的过程。美国自1980年全面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来,存贷款利差就出现 持续下滑的趋势,到改革结束的后一年,即1987年达到阶段低点,仅为1.34%。在那之后,存贷款利差才逐渐回升,在改革结束五年后才大致回升到利率完 全市场化之前的平均水平。韩国的情况则与美国比较相似,存贷利差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出现明显波动,三年后降至阶段最低点0.61%,随后才出现回升。日本在 1994年利率完全市场化之后不久,存贷利差就出现缩窄,并且这种趋势持续了近十年,其与日本国内经济持续不景气有关。
(二)中国实践
自2012年利率市场化改革再度加速以来,央行针对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改革采取了不同的改革节奏。对于贷款利率,在对下限进行两次放宽之后,于2013 年彻底取消(个人住房贷款利率除外)。对于存款利率央行则更为谨慎,选择了在降息同时小幅放宽上浮区间的做法,目前还未彻底放开。
1、存款利率均较基准利率有所上浮
从主要商业银行的定价情况来看,存款利率都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出现了上浮,但不同银行和不同期限之间又有所不同。从类型来看,大型银行上浮幅度较小,中 小银行上浮幅度较大。在今年3月1日上浮空间扩大至30%之后,大型银行活期、3个月、半年、1年、2年和3年存款利率上浮幅度平均分别是0、5.2%、 4.8%、4.5%、1.6%和0,上浮幅度只有0-5%。而中小银行相同期限存款利率的上浮幅度平均分别为13%、20.1%、20%、20.2%、 14.4%和12.1%,总体在10%-20%之间。从期限档次来看,活期存款和中长期存款上浮幅度较小,而短期期限上浮幅度较大。无论是大型银行还是中 小型银行,3个月、半年和1年期等短期期限上浮幅度较大,而活期和1年以上期上浮幅度都相对较小。
可以看出,存款利率目前仍有比较大的 上浮压力,这同国际经验是一致的。特别是中小银行,因为网点较少、规模较小,吸收存款的能力要弱于大行,因而更容易受制于存贷比约束,对资金的需求更为旺 盛,上浮幅度普遍要高于大型银行。此外,由于银行理财产品期限主要集中在一年以下,迫使银行更大幅度地提高了这一期限档次的存款利率水平。
2、贷款利率有所下浮,但幅度相对有限
2012年6月以来,央行共分三步取消了贷款利率的下限。第一步是2012年6月8日,央行将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从6.56%下调至6.31%,同时将 贷款利率下限放宽至基准利率的0.8倍。政策出台之后,比照基准利率下浮的银行贷款占比由5月份的5.35%上升为6月份的7.92%,导致二季度金融机 构贷款平均利率由一季度的7.61%下降至7.06%,共降55个基点。
第二步是2012年7月6日,央行将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从 6.31%下调至6%,同时将贷款利率下限放宽至基准利率的0.7倍。当月贷款利率下浮占比从6月份的7.92%上升至9.51%,而当年三季度金融机构 贷款平均利率也由二季度的7.06%下降至6.97%,仅降了7个基点,下降幅度明显减缓。
第三步是2013年7月20日,央行宣布取 消贷款利率下限管制。由于此次并未搭配降息政策,当月利率下浮的贷款占比反而从6月的12.55%下降至7月的10.5%,8月份再度下降至10.2%。 与此同时,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平均利率由二季度的6.91%上升至7.05%,反而上升了14个基点。在商业银行彻底获得贷款定价自主权之后的2014 年,利率下浮的贷款占比一直维持在10%以下,直到11月22日降息之后,才在12月份提高到13.1%。
从中可以看出,如果不搭配降 息政策,商业银行往往并不愿意主动调降贷款利率。这一方面由于目前贷款在中国仍属稀缺资源,银行在同客户的谈判中处于优势地位,另一方面受互联网金融和理 财产品快速发展的推动,负债成本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抬升。所以,我们可以观察到,在贷款利率实现市场化之后,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能力并没有明显改善,“融资 难、融资贵”问题反而在近两年来表现地更为突出。
3、存贷利差出现明显收窄
存贷款利差收入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 来源,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展开,银行面临存款利率上升和贷款利率下降的双重压力,存贷利差收窄趋势明显。根据银监会的问卷调查,约三分之二的银行认为 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最大压力是“存贷利差收窄,银行收益大幅下滑”。近几年来,由于存款付息率持续上升,而贷款收息率逐渐下降,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明显收 窄,进而导致净利润增速出现明显下滑。
三、利率市场化后存贷款利率走势展望
综合考虑国外利率市场化的现有经验和我国推行市场化改革的实践结果,我们对存款利率管制放开之后的存贷款利率走向进行了展望和研判。
(一)存款利率将会继续上升
预计利率市场化后初期(两到三年左右的时间),我国存款利率将快速上升,而从中长期来看,随着市场出清,利率将逐渐趋稳并随经济周期变化。
1、推动存款利率上升的三大原因
一是利率管制下的存款利率低于均衡水平。目前货币市场利率已经实现市场化,相同期限的同业拆借利率Shibor大致可视为均衡水平。可以预计,一旦放开存款利率管制,利率必然加速上升,向市场均衡水平靠拢。
二是我国存款增速的趋势性放缓将会加剧市场竞争格局。以2009年年中为界,我国存款余额增速开始趋势性下降,2014年底已经降至9.1%这一改革开 放以来最低水平。导致存款增速下滑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随着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国民储蓄率已经到达长周期的拐点,进入下降过程中,从而导致低成本资金的供 给减少。此外,理财产品的分流和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也是导致存款增速回落的原因。资金供给的减少和市场竞争加剧必然会推升存款利率水平。
三是监管指标的约束。去年以来监管层虽然通过调整存贷比指标(包括将外币存款和同业存款纳入分母等)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这一指标对于银行经营的约束作用, 但在目前信贷需求仍然刚性增长的前提下,存贷比考核仍然要求银行必须保证存款达到一定的增速,这将继续加剧银行对存款的争夺,从而进一步推高负债成本。此 外,虽然今年已经实施了两轮降准,但存款准备金率仍然处于较高水平,导致银行负债成本难以下降。
2、存款利率走势展望
可以预见,随着存款利率上浮区间不断扩大直至取消,我国存款利率将会出现快速上升。随着存款利率逐渐上升到均衡水平,以及银行调整业务经营结构,加大对中间业务收入的拓展力度,存款利率将逐渐趋于稳定。
(二)贷款利率下降难度很大
从理论上说,利率市场化初期由于放贷竞争加剧,在银行无法迅速调整贷款结构将贷款投向更具议价能力的领域之前,贷款利率会趋于下行,前述国际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但从我国的情况来看,贷款利率不但很难下行,甚至有可能出现上行。
1、导致贷款利率难以下降的三大
原因
一是目前贷款利率已基本接近均衡水平。相比于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已经放开近两年的时间,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可以说已基本接近均衡水平。在这种情况下,贷款利率向下调整的压力并不大。
二是实体经济的贷款需求仍然比较旺盛。自2013年初开始,人民币贷款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比重出现反弹,已经从2013年1月的42.1%上升至 2015年3月的78.4%。经济主体对于贷款的旺盛需求,导致央行一直不愿放松对贷款规模的管控,即使这一管制同存贷比、资本监管指标等存在共性。在经 济下行压力巨大、货币政策需要继续宽松的背景下,预计未来的贷款需求仍然比较旺盛,贷款利率很难出现下行。
三是存款成本上升将推高贷款 利率。近年来,存款替代产品的利率市场化步伐进一步加快。特别是以余额宝和T+0货币市场基金为代表的新型互联网金融快速兴起,利用监管套利将银行低成本 的活期存款转化成高成本的同业存款,导致金融机构资金成本上升。而在存款上限管制放开之后,整个市场的负债成本将会出现系统性上升,银行作为商业运营机 构,必然会通过提高贷款利率予以转嫁。
2、贷款利率走势展望
随着存款利率上浮不断扩大直至取消,预计贷款利率可能会 出现小幅上升的局面。当然,不同类型的银行面临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型银行拥有的优质客户相对较多,这些客户的谈判能力更强,会参考直接融资成本同银行进 行议价,因而会使其面临更大的贷款利率下降压力;而中小银行的客户以中小企业或个人居多,银行在定价谈判中处于优势地位,预计贷款利率水平可能会出现小幅 上升。
从中期看,随着银行调整信贷结构、提升高收益资产比重,特别是由于总体流动性偏紧、存款利率上升带来负债成本的提高,贷款利率将进一步快速上升。直至存款利率接近均衡水平之后,贷款利率才会相对企稳,此后经济周期波动将成为影响存贷款利率水平的主要因素。
(三)存贷利差将会明显收窄
综合考虑存贷款利率变化趋势,预计在存款管制放开的初期,受存款利率迅速上升和贷款利率小幅上升的影响,银行存贷利差将会出现收窄。鉴于我国目前银行的 业务模式是以低风险的对公业务为主,粗略估算存贷利差至少有100个基点左右的下降空间,从而导致银行盈利能力面临严峻考验。此后随着存贷款利率的逐步企 稳,存贷利差也会逐渐趋于稳定甚至有所上升,此后将随经济周期变化、宏观政策调整、金融市场情况而波动。
四、推进利率市场化需高度重视管控相关风险
如前所述,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条件。相比于利率管制,市场化后的利率能够更好地发挥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引导作用, 从而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从投资规模驱动向投资效率驱动转换,促进社会融资结构从间接融资为主向多元化转变,有助于居民理财意识的上升和财富的进一步增 长。但是,利率市场化的成功同样需要一系列条件的配合。如果忽略所处的经济金融环境和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不但不能收到理想效果,反而可能会加大金融市场 的波动,甚至引发局部的金融危机。
(一)当前放开存款利率可能产生巨大的负面冲击
从当前宏观经济金融环境来看,中国经济面临着下行压力加大与“融资难、融资贵”并存的现象,银行业则面临着存款成本上升与利润增速下降的困境。如果放开存款利率上限,这两方面可能都会面临巨大的负面冲击。
1、不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从各国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来看,放开管制之后存款利率将会明显上升,进而向贷款端传导,增加企业的财务成本。在我国经济目前 仍处于下行阶段且稳增长压力逐渐加大的背景下,放开存款利率管制的直接结果就是继续推高融资成本,从而加大企业的财务压力。再加上当前物价走低,经济面临 着通缩压力,企业的实际融资成本可能会更高。近期李克强总理在国开行和工行考察时指出,目前企业利润率平均只有5%,已经难以承受更重的利率负担。央行此 前通过窗口指导,敦促商业银行下调存款利率,不要一浮到顶,其实也是出于这一考虑。
2、加剧银行体系爆发危机的风险。从国际经验来看, 利率市场化将会导致银行危机爆发的概率上升。其原因主要在于部分中小银行为争夺客户、扩大收益,会将大量贷款配置于高风险领域,从而产生风险隐患。美国上 世纪80年代的储蓄与贷款协会危机,日本上世纪90年代的银行危机以及随后的通货紧缩和流动性陷阱 ,很大程度上都与此有关。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也已经进入 景气周期的下行阶段,面临的经营压力明显上升,不良资产从2012年起持续双升,净利润增速已经落到个位数。随着经济继续下行探底,银行的风险已经进入高 发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推行利率市场化,很有可能会加速引爆部分银行的风险。而且,由于目前银行准入已经放开,民营资本正在踊跃进入,这些新设银行普 遍缺乏完善的风险防范和内控机制,一旦发生危机,将会产生比较恶劣的经济和社会影响。
(二)配套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如前文所述,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基础设施和制度环境已经明显改善,特别是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为银行业提供了一个制度化的退出机制。但是,鉴于央行的利率传导机制仍不顺畅,以及部分经济主体仍然存在着预算软约束问题,利率市场化的正面效果可能仍然难以充分发挥。
1、央行应进一步疏通利率传导机制
去年以来,央行对货币政策框架进行了调整,逐渐增强了对于基础货币投放的主动性,引导政策传导机制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但是,一方面由于基准利率体系 仍不完善,还不能很好地为金融产品定价提供有效的利率基准,另一方面,利率传导机制仍不畅通,公开市场操作对于市场利率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但对于存贷款 利率的引导作用有限。在目前的传导机制下,如果贸然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可能出现的结果是存贷款利率与金融市场利率上升,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被动上涨,形成 倒逼机制。此时央行一方面失去了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控制,另一方面间接调控又可能难以有效运作,整个宏观调控的效果都将大打折扣。
2、市场主体应进一步硬化预算约束
一方面,我国尚有大部分中小金融机构没有实现财务硬约束,部分金融机构甚至是“病号型”或者“重病型”。一旦取消基准利率指导和存款利率上限管制,有问 题的机构可能更加激进,用不正常的利率进行市场竞争,进而引发资金价格的紊乱,危及整体金融市场的稳定。另一方面,我国国企和部分地方平台的预算约束有待 硬化。去年我国推行了预算管理体制改革,明确约束了地方政府行为。但不可否认,部分地方政府对于资金配置的干预性仍然较高,导致国企和部分融资平台对资金 价格不敏感,可能成为资金黑洞,加剧了信贷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局面,使利率市场化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这两类市场主体都应进一步硬化预算约束。
五、四大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四个方面的政策建议:
(一)控制节奏,把握时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功,需要宏观经济环境相对稳定,因此必须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推出,以降低对市场的冲击。在经济下行阶段和 通缩压力上升的情况下,仓促放开存款利率可能会抬高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加大下行压力,与当前政策“稳增长”的导向相悖。建议相关改革应控制好节奏、把握 好时机,不宜“为市场化而市场化”,未来可待中国经济企稳、通缩压力减轻时再完成最后一跃。或可根据实际情况分步推进,先取消定期存款利率管制,再择机取 消活期存款利率上限。
(二)运用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工具,对冲改革风险。从机理上来说,存贷比监管和居高不下的存款准备金率都是银行负 债成本上升和贷款定价高企的推手。在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过程中,银行将面临息差收窄、利润减少的压力,甚至有可能爆发局部的银行危机,建议对监管政策进行适 度调整以对冲改革风险。如逐步取消存贷比指标监管,或通过调降存款准备金率给商业银行释放更多的低成本可贷资金。
(三)加快推进配套措 施建设。作为金融改革的一部分,利率市场化推进的节奏应与金融法规、利率体系建设和金融机构改革的步调保持协调一致,而不能单兵突进。具体而言,一方面调 整央行的货币政策框架,从数量调控转为价格调控,疏通利率传导机制,并进一步健全无风险国债收益率曲线,以此作为定价基础;另一方面要硬化中小金融机构以 及政府平台和国企的预算约束,强化其对资金价格的敏感性,降低对资金资源配置效率的扰动。
(四)引导银行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在利率市场 化纵深推进的过程中,银行面临的经营环境、盈利模式都将出现急剧变化,建议推进更加系统全面的政策措施,引导银行加快体制机制改革。一是鼓励银行推动业务 创新,为银行拓展非利息收入提供较为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更为系统地探讨银行业发展综合经营的路径以及相应的监管体系建设。三是针对不同类型的银行(特别 是对地方中小银行),进行分类指导、差异化监管,引导不同类型的银行确立符合所在地区和主营行业特点的差异化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
相关知识
推进利率市场化后存贷款利率走势展望
利率市场化还需配套银行反垄断机制
央行明起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一年期贷款利率降0.4%
广州下调公积金存贷款利率 80万房贷月供减百余元
南昌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双双下调
央行半年三度降息利好楼市 业内称利率仍有下调空间
存款利率浮动区间扩至1.5倍 利率市场化“临门一脚”
央行有关负责人就降息降准以及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答记者问
银行上调定存利率至3.3% 储户视而不见
自贸区放开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 官员担心存款大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