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家居廊 2015亚洲设计趋势论坛
何为东方基因?东方基因如何运用于设计?亚洲设计的未来之路在哪里?这些问题在近日由《ELLE DECORATION家居廊》主办的“东方基因——亚洲设计趋势论坛”上给出了答案。
》》以下是论坛实录
主题:东方基因 亚洲设计趋势论坛
时间:2015年9月24日下午
地点:中华世纪坛小剧场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各位莅临最具影响力的家居和设计类生活方式媒体平台家居廊主办的“东方基因亚洲设计趋势论坛”。
活动现场
随着亚洲经济的崛起,关于东方的一切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同时伴随亚洲设计行业的蓬勃发展,东方设计风格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国际设计师的目光,今天我们承借着北京国际设计周的平台,主办了这场东方基因为主题的亚洲设计趋势论坛。今天邀请到了特别多尊贵的来宾,首先让我们掌声邀请到赫斯特集团杨秀丽女士上台致辞,有请。
杨秀丽: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我知道大家是走了很远来到这个地方,北京的交通也是比较可怕,非常感谢大家。
DECORATION家居廊是在法国,在1987年的时候创刊的,现在我们已经在全世界的27个国家都有发行,我们有70多万的中国读者,并且我们也一直都是把重点放在生活方式和设计当中,这是我们的一个核心信息,也是想向所有读者传播的。我们希望能够培育我们的受众,能够有更好的生活方式和更好的设计的文化,更好的传播给每一个人,这是我们最主要的使命,也是我们在我们的杂志和平台媒体当中,在全世界范围内想要做的事情。
在过去的十年里面,我们见证了中国国内市场的迅速发展,我们在欧亚之间的这种发展,也是进一步的证实了我们的亚洲基因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对我们的未来来讲也是一样。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主办第一届亚洲趋势设计论坛,在中国的首都来举办。首先我想感谢我们的合作伙伴,北京国际设计周支持我们本次会议的场所,并且也是有机会能够今天有这么好的论坛,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也想感谢很具有影响力的演讲嘉宾加入到我们的论坛。
请允许我来感谢我们在座的各位,同时给我们介绍一下我们的演讲嘉宾:卢志荣先生、王玉麟理事长、柳原照弘先生、梁建国老师,还有我们的家居廊日本版的总监木田隆子(音)老师,非常感谢。他们都是来自于亚洲的各个区域,一起来参加我们的论坛。
我相信今天的论坛只是一个开始,我们会共同讨论亚洲基因,并将继续进行合作和协同,与我们的合作伙伴、所有全球的设计师一起来共同为我们的设计事业而努力。
下面我把所有的时间交给我们的演讲嘉宾,来继续进行今天下午非常好的、非常有成果的论坛。谢谢。
主持人:谢谢杨秀丽女士为我们带来的精彩致辞。
接下来让我们以热烈掌声邀请到DECORATION家居廊助理出版人薛小慧(音)女士上台致辞。有请。
小慧:大家好,非常感谢大家在今天下午来到探讨东方基因的主会场。刚才卢志荣先生跟我说,在八年前他来过同样的地方做活动,很荣幸,八年以后能够以家居廊的身份邀请您再次回到这里。谢谢。
今年是家居廊杂志在中国落地生根、茁壮发展的第11年,回望这11年的历程,家居廊见证了中国家居行业的风云变幻,我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和在座各位的支持下,家居廊必将经历下一个11年,以及无数个11年。
在新媒体蓬勃发展,传统杂志日渐没落的今天,我经常被问起家居廊今后的发展方向,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其实就是超越自己,在新的平台上华丽转身。但无论怎样变化,有一点我们始终坚持如一,那就是内容为王。这一条永远不会改变。这也是我们这11年来一直坚守的底线。这11年来,家居廊从蹒跚学步,到现在的箭步如飞,在我们的前方还有无数的高山和大河需要我们去跨越,我坚信有你们的陪伴,旅途一定不会孤单。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接下来让我们有请DECORATION家居廊编辑总监孙信喜先生上台,为我们今天的论坛开题。有请。
DECORATION家居廊编辑总监孙信喜
孙信喜:尊敬的各位来宾,DECORATION家居廊的新老朋友们,很高兴大家今天出席东方基因亚洲设计趋势论坛的现场活动,讨论这样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首先我代表家居廊杂志感谢四位演讲嘉宾卢志荣先生、王玉麟先生、梁建国先生、柳原照弘先生的支持。
大家看这张图,这是鸟瞰的亚洲的灯火辉煌的夜景,多个亚洲国家现在每年都以6%的增长速度在发展,在这种聚光灯下,我们才争取了一个我们的文化的话语权。随着资本、人口不断攀升,亚洲城市被点燃,活力四射,引领着世界的新节奏,五光十色的霓红灯下,喧闹的工地和摩登古旧的街道并行,孕育着古老历史以及内敛的文化,含蓄的人情,耐人寻味。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接受的是先进的现代化的教育,我们是否还应当抛出这个看似故步自封的东方话题,我承认,我们所面对的世界早已不是东方和西方的一个划分和差异,在全球化和亚洲传统文化哲学的思维的差异,这是我们今天需要去讨论的主题。
但我相信,没有任何一个词可以更好的去替代东方这个话题,所以我想再次提起东方,是因为它是最恰当的描述我们有脉络可循的文化根基,这个根基是我们亚洲文化相近似的文化思维,这是我们的基因。我们为什么要谈基因?因为它是一切生物的密码,同时文化也拥有着这一生命密码。我们大是否考虑过蚕蛹、蝶蛹和蝶的关系,他们拥有着相同的基因,但形态各异。我们需要去研究东方得文化基因,在文化和哲学思维的基础之上,在这基因之上,我们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同样可以幻化出来更具时代特征的新的产物。如果将设计比喻成一棵大树,我们希望这个根是牢牢扎在我们文化和历史的基础之上,才能让这个设计大树呈现出更加的枝繁叶茂。
今时今地,东方的设计美学越来越多的呈现出它的多样性,呈现出更多的多样语境,因此研究东方文化的基因,就必须观察和思考它在过去和现在的表演,从而引导未来的发展趋势。亚洲设计未曾像今天这样蓬勃发展,作为行业的领军媒体,我们希望我们将此作为我们的杂志己任。我们希望寻找其文化脉络,总结文化基因,希望构建一个公共的平台,抛砖引玉,持续激起更加广泛的话题。这次我们携手DECORATION亚洲各版本主编,共同研讨和探讨设计趋势,以及邀请多位嘉宾,共同去研究这个话题,其发布过程也可是东方文化的寻根之旅,并将不久的将来掀起文化复兴。今天我们探讨的答案并不是最终的,我们希望这是一个开始,东方基因将会呈现其不同的多样性,让我们拭目以待。谢谢。
主持人:谢谢。正向孙先生所说的一样,DECORATION家居廊借助此次论坛研究与探讨亚洲的设计趋势,是一次东方设计的寻根之旅。今天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四位蜚声国际的知名设计师莅临现场,让我们准备好热烈掌声欢迎国内著名建筑师、设计师、雕塑家卢志荣先生,台湾室内设计协会理事长王玉麟先生,国际著名设计师梁建国先生,日本著名空间设计师柳原照弘先生。可以说以上四位是我们非常尊贵的演讲嘉宾,除了以上四位,我们今天还邀请到了日本的DECORATION家居廊总监木田隆子女士。
让我们以最热烈掌声邀请到今天第一位演讲嘉宾,他丰富的创作涵盖了建筑、雕塑、室内和家居设计等等领域,他以对理念的进化、细节的诠释备受大家的推崇,他就是国内著名建筑师、设计师、雕塑家卢志荣先生,大家掌声有请。
建筑师、设计师、雕塑家卢志荣先生
卢志荣:欢迎大家来到家居廊的活动现场。我们只有很短的时间,30分钟。
这一段文字一直都在我的脑海里面,自从上学的时候,就已经有这些想法了。这更加是对我自己的纪律。我来中国以后,我觉得这其实是在中国也很适用的一段话。
今天我主要是探讨有关“文化认同危机”的几个方面。这是伦敦的China Town,在英国的领土,我们不能做太多的东西去诠释我们的文化,整个节奏都很快,可能都会比较流于表面。在西方社会里,可能一些红色的灯笼、中国的食物就代表了中国。
这是巴黎的China Town,没有太大的分别,这种形式其实是遍布了整个地球,包括不同的地方的形象,表现出来的都是差不多的。在不同的地方,他们在规划、他们在表达他们的领域的时候,都会有“天下为公”这样的牌坊。我们看到这些的时候,就会问,这就是我们的文化吗?这能代表我们吗?
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我们在中国建了一个“巴黎”。我们把巴黎的一些象征性的建筑,比如铁塔、香榭里舍大道等等全都搬到中国来了。我们面对的同一个问题也是节奏很快,我们不够时间去做,就直接把外面的东西移植过来了。最初我看到的时候,觉得很悲哀,但是再多看两眼,我又觉得很同情他们。
大家在图上看到的是浙江省的一个创意产业实验区。其实在威尼斯本身的圣马可广场,不是说只是那个建筑代表了那个地方的文化,而是那边的人文、那边的整个氛围。而现在我们这个广场怎么样了呢?用来作为篮球场了。
我们从城市到建筑,究竟建筑应该体现什么?什么是建筑呢?我们建造的建筑有的像龙一样,还有用一些中国象征性的元素,比如福禄寿来做,大家觉得这些建筑怎么样?其实我猜想,这些想法应该在很古老的中国,就是很久以前,大家已经有了的。但是他们并没有把它建造出来,直到近期他们才把一些很原始的想法变成现实,建造一个很大型的建筑。我看到这些建筑就会想到,什么都有可能,把原本的一些想法扩大,变成一个大型建筑。在近期的一些设计里,所谓的一些符号,很难去改变,或者把它表现出来。
我这样提醒自己,这些是我们不应该做的事情。我也不断提醒我们自己,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一些偶然性的驱使之下,居然还想出这样的建筑。除了有一些建筑的作品是为了抓眼球的设计,同时也有一些误解,比如说在中国建筑里面的斗拱的结构。其实中国人的智慧是很伟大的,从这个斗拱的设计里边会用它的方法去支持屋檐,运用力学结构、用斗拱结构,去支撑下面的屋檐,这是中国建筑里面的一些精髓和智慧。你觉得这个建筑表现出这种智慧了吗?这个建筑是升级版的,你觉得这个也表现了吗?我觉得在中国建筑里面,刚才说到的斗拱,用这么一个简单的结构,就能很聪明的支撑屋檐。这是建筑立面真正的智慧。
另外一个我们摆脱不了的,就是所谓的明式家具。大家看到从1650年代到现在2011年代,还在这种结构里面增长。明代家具是为皇帝设计的,不一定真正坐起来很舒服。这只是表现一种光荣,因为它过大了,并不是我们日常适合坐的尺寸。我们现在设计一个椅子,不是说要表现你有多尊贵,但是应该考虑到身体舒适感。
这种手法,用一个圆的框架,去表现一个圆,是很普通的一个手法。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是苏州园林很普通的一种手法,但是到了今天,我们还是用这样的,并没有超越它。右手边的图,是30多年前意大利的建筑师运用了同样的手法去表现一个建筑。他用了一个很独特的手法,就是把整个入口引领到一个角上,那你怎么称呼它?这个是很东方吗?还是很国际呢?
在以下的一段介绍里面,我会介绍一下我在欧洲设计的一些经历。
这是意大利的一个把手设计公司,Valli&Valli,到现在为止还是意大利一个比较重要的制造商。那个时候他们邀请了欧洲主要的设计师、建筑师,去参加这个项目,包括哈迪等等一些著名的建筑师。我很荣幸成为邀请者之一,可能因为他们希望跳出欧洲,明白更多欧洲以外的市场。我们就做了很多不同的把手。做把手也不是随便玩玩的事情,你用手一触摸的时候,你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就马上能知道。你可以从这些把手上看到,不同的设计师、不同的建筑师,他们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他们邀请我,不是为了通过一条龙、一个红色的设计,去表现东方的文化。他们会很注重在哪个地方应该是直线,在哪个地方有弧度,让你的手触摸它们的时候很舒服。
一个门把手的高度大概是6岁小孩,顽皮的时候走来走去,如果不小心就会碰到眼睛的地方。其实设计就是这样,不会考虑说你的手是一个中国人的手还是外国人的手,一个手把对所有人而言都是很重要的,触感是怎么样的。
另外,我帮很多公司设计过,从60年代我们就帮英国BBC电台做了很多不同的扬声器,这些年我们做了很多不同的音响系统,我们甚至还做了一系列不同颜色的,用不同的金属做的扬声器。
说到音乐,我在我们东方和中国古代的音乐里面,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古琴。它是一件乐器,你不去演奏它的时候,它本身就很有节奏感,很有音乐感。
这是为香港政府庆祝回归十周年做的一个作品,其实它也运用了符号去做一些表征,但是这些符号跟之前说到的这些是不一样的。从左到右这两边的扬声器代表了回归十周年,就是十年。这也是有象征性,代表中国和香港的桥梁。古琴的弦,它会转折成为不同的控制按钮,比如音量等等控制按钮,本身也是按照很有音乐感去设计的。判断这些扬声器,你这样看着它,你不知道它可以做什么,直到你知道它是一个扬声器的作用。但是这个作品我觉得不去利用它播放音乐,它本身就很有音乐的节奏感。所以最初设计这个音响系统的时候,可能就像一个盒子一个盒子这样子的。
这是最初被认为是很原始的一些形式,但是你去思考和去观察我们身旁的一些设计的时候,发现它们不是这么一回事。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材料的运用,用了紫檀木和金属来做整个的音响。
设计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你现在做了一件设计,其实它会一直沿用下去。你会看到之后有一些不同的厂家,因为设计了音响,也做了一些很类似的产品。这很好,你启发了其他人再去传承你的设计。
这是另外一个例子。这个品牌叫GIORGETIT,我帮他们设计了三年,直到三年前,他们创立了自己的品牌。从19世纪开始,他们就很出名,专门做一些木雕的家具在意大利。直到二战以后,他们还是做这样类似的家具。20几年前,我加入他们的时候,他们在做一些家具,就是模仿我们竹的家具。作为中国的文化,怎么去为意大利的设计做贡献呢?那个时候我没有想过,要把自己一些背景去体现在这些设计当中,这不是我想要做的事。我很单纯的就想做一个柜子,很好用的一个柜子,可以整理东西,开关都很畅顺,关门的时候也关得很舒服,外观看着也让你觉得很舒服、很平静。你开的时候,好像打开了另外一个世界。这就是家居跟空间的关系。
这个家具在这个角落里面,它能扮演一个什么角色,开的时候会怎么样。这跟东方没什么关系,但是当中的一种凌厉的感觉,可能这是很东方的。那时候大家介绍我是中国的设计师,他们感觉到这是有一些中国的元素,但是他们又不能很准确的指出所谓的中国在哪里。我在设计沙发的时候,我就在想,哪一部分应该是硬的,哪一部分应该是软的。其实做沙发有很多方法,但是最重要的就是舒适感。
那些柜子可以有不断的延伸性,可以做不同的环境里边都可以运用到,可以做不同的延伸。它能改变整个品牌的设计方向,从美观上、外形上的方向都改变了。在空间里,很多时候空间就变成了包围家具的关系,从一个很西方、很尊贵的感觉的空间,到现在相对比较安静的整体的空间,比较当代的感觉。水的安静跟家具有一个对比。从一个贵族性的,感觉很华丽,到现在是比较安静、比较透明、比较开放的设计。
另外,我有机会在土耳其做一个项目。当然我去做这个设计不是说因为我能代表伊斯兰教或者代表一个地方,也不是说为了什么风水。这个地方是一个很独特的地方,因为我正在横跨欧亚两洲的地方,那时候我帮他设计的时候,屋主只是一个人,但是五年以后就变成一家四口了,我估计这应该是个风水宝地。但是我没有研究过。
大家觉得这像中国的盘锦吗?这棵树有350年的历史,它是从别的地方挪到这儿的。后面就是CBD,就是伊斯坦堡新发展的CBD的地方。
这个地方为了安全起见,建立了一些透明的围栏,这样不会挡住风景。这采取了很开放的设计,因为它是面对海的,别人也看不见屋里的情况。我做的时候也不觉得要做一个什么斗拱的结构。斗拱的系统就是,在古代唯一用木的时候才有价值,但是现在我们有别的选择,我们没有必要去做这种结构。
这是希腊爱琴海,大家都很喜欢这样的景观。但是我的那个客户说,这个景观太有侵略性了,因为你每天都看着它的时候,你就不想再看到它了。因为屋主是一个作家,我要为他建筑一个房子,更强调的是内观,就是他在里面怎么去活动、怎么居住的。作为一个作家来讲,他更多的是需要自我的寻找。所以颜色相对比较有整体性,比较单一,不会五颜六色。家具好像一个很安静的仆人在旁边。灯光是很柔和的。可能每个时间段都有几本书,对他来说比较重要,所以就有一个专门的地方可以放着。
有几个元素,设计应该走到哪个方向。我不觉得我们比前人更聪明,我们只不过是改变一些材质跟物料。以前在埃及,我们用石头去建很高的建筑,现在我们做很高的建筑都是用玻璃、用金属。我不能说哪个好,只是说我们用的是不同的材料。有一些很基本的,哪怕像圆形这样基本的概念,基本上在我一生中,其实画来画去也就是圆形和方形。从几何的考虑上,或者从概念上,如果你把这些元素都运用好,其实已经很好了。
这又是一个关于圆形的研究,怎么把这些圆形做得很畅顺,在家具里面表现出来呢?笔触早上起来的时候很匆忙,没来得及收拾你的床铺,那怎么去用一些设计来解决这个问题,不然人家一进来,就看到你的床很乱。除了想象一些所谓很符号性的东西,其实我们在设计中考虑的是一些很实际的东西,比如你的床头板是怎么做的,怎么能够用一些材质很方便的去清洁的。比如说这个床的设计就很简单,只要把那个幕拿走,布料的部分就可以直接拿去洗了。在设计当中,比如说晚上临睡之前看看书,那这个灯就是可以给你看书用的。床头柜可以摆放一些小东西。这个小柜子除了作为一个床头柜,也可以作为不同场合的边柜。
这是简单的几个线条、几个点,就可以帮你出门之前做一个很好的整理。
考虑到你写字的时候,怎么会有足够的光线,但是那个光线又不会形成手影。左边这个图就是当那个灯暗下去的时候,是平的,然后你轻轻一按,它上来的时候,这个灯就在你前面。
下面我们说一下明代的椅子。每人看明代的椅子的时候,都会感受到不同的美感,有不同的演绎。我觉得明代的椅子的把手的形状是很美的,中国的榫卯结构是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除了这个以外,已经可以启发很多东西、很多学问在里面,可以怎么去运用到现代的设计当中。这是一个硬的跟软的配搭,就是在空间中有不同的作用。有一个考虑就是,当有客人来的时候,有一些很敏感的问题要考虑,比如说有一些客人不是普通的尺寸,那你就不能给他别的椅子。所以它有两个版本,这就是待客之道,体现在这些细节上面。所以这两个椅子是不同的尺寸。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木跟皮革的处理,就会联想到明代家具的一些美感。外面是一个深色的,里面是一个浅色的,比较柔软,好像去迎接你一样。
我认为最好的桌子就是这样的一条腿,就像一根柱子。因为这样是很有弹性的,坐三个人、四个人、五个人、十个人都可以,不用说要事先预备的特准。
很多时候在客厅里需要有互相抢的地方,比如火炉和电视。那这个怎么解决呢?那就把火炉往前挪,挪到茶几上。其实在很原始的时代,大家都是围着火去坐的。对于一个空间的软硬的处理,透明和实体或者是不透明的对话、节奏,或者是对于轻重、大小,如果是这些对比、这些不同的组合都能够在这个空间里面出现的话,相对来讲这是比较不错的设计。有一些元素也可以在不同的家具之间作为一个沟通的桥梁。
我再说一下很普通的材料,就是竹子。竹子不一定是我们一直沿用下来的那种形态,做这个竹器的时候有一个很简单的要求,就是竹器过了一段时间会变形、会开裂,我要做的就是不会裂、不会变形的竹器。很多时候设计就是为了解决一些问题,结果就开放了一个新的领域、新的方向。不是说一定很符号性、很简单的做法。其实我这样的设计,就是为了抵消这些竹子硬起来的张力,让它不会变形。我发现这样做很好看。这些容器我用的不一般古时候用的那种编竹器或者竹藤的做法,纯粹是以新的技术去做出这样的竹器,让它不变形。
我们昨天在798的一个画廊刚刚开始的一个展览,就是以诗为用、以用为诗的主题。我们现在对于科技有一些误解。你觉得我们用右边的方法还是用左边的方法,会写出更好的诗呢?可能两个都不是,或者两个都是。我希望大家不要去盲目追求科技,觉得一定会让我们做得更好。
这是著名歌唱家朱哲琴,她那个时候带我去苏州看一些刺绣,我不知道现在的那些手工艺从事者是怎么去运作的。她去到苏州的时候,看到一个20岁左右的绣娘,她就问她,你每一天可以绣多大的面积呢?她告诉了她,说只有一公分乘一公分这么大。但是她前面有一米乘一米多的工作要等着她去完成,这么一算,要把这些工作都完成,她已经30岁了。
现在我们已经不是活在封建时代了,其实每一个人的资源都应该是为社会做贡献的资源。她就问,我能做什么去改变她这种状况?不用用一辈子来做这么一件事呢?这是1:1的比例,做刺绣的时候确实要很精致、很细致。所以就好像运用中国画画里面留白的手法,可以留出一大片不用去做刺绣。我喜欢吃蟹,我也很喜欢齐白石画的蟹。他都画得很生动,就好象在纸上行走一样。我通常只会画那些蟹的壳的背面。这个屏风是可以开合的,一边是苏州的双面绣,一边是用现代科技做的丝网印,印在丝绸上面。左边这是齐白石画的蟹,右边是我自己模仿齐白石画的蟹的肚子。这个屏风最后被选为APEC会议的一个背景。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花是很美的,但是我们也很多时候忘了花是怎么去吸水的。我们有很多宝贝,但是也不知道怎么去陈列它,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让你不用去动这个玻璃,但是可以很方便的打开那个木盖子,就可以把你的东西放在里面作为展示。好像一个画框一样,把你的宝贝镶起来。
我们看到现在我们的设计有一个问题,我们都很害怕留白,就是有空白的地方。比如害怕客户一不高兴,他给了这么多钱,就得把东西填满。我们中国也有一个借景的手法,怎么把外面的景借到室内设计当中。比如这是一滴水滴引起的涟漪。以前我们计时是用日出日落太阳的影子,或者用沙漏作为计时器。其实这个设计就是利用水滴来计算时间,时间的概念应该是线性的,我们生下来到死亡是单向的线性的发展。从宇宙观来说,我觉得时间是循环性的。所以这没有十分秒的概念,利用水滴去代表时间,时间用完了,你可以重新再灌注。时间跟水的概念,做成一个小型、微型的山水。
这个镜子的灵感取决于埃及的一个镜子。这个金属经过打磨,变成了镜子。这样就好像太阳一样,背面好像一个月亮。
刚才看到孙先生的图,从卫星看到亚洲只有点点的星光的时候,觉得好巧啊。文化并不是仅仅只是为了中国来做,作为一个文化,应该对世界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亚洲和欧洲都有很久的历史,有一些是把我们连起来,因为我们都是人类。我们的生活,吃喝拉萨睡觉工作其实这些都是一样的,所以其实我们应该是没有界限的,除了一些物理上的距离。我觉得设计其实是应该让全世界共同往前的这么一个过程,如果我们硬要把这些界限划分起来的话,就会变成战争了。因为我们应该寻求的是大家共同的地方,而不是说大家的不同之处。谢谢。
主持人:非常感谢卢志荣先生,通过您的演讲,让我们更加体会到了东方基因之美以及设计之美。今天第二位演讲嘉宾的作品曾经获得德国国家设计奖、德国红点设计奖、日本GDA设计大赏等等,他就是台湾室内设计协会王玉麟理事长有请。
台湾室内设计协会王玉麟理事长
王玉麟:大家午安。其实很直接,我们在谈东方基因,我觉得全世界每一个地方不管东方或西方,他们都有绝对纯粹的基因,在这个基因里面,我们应该要寻找的是各自的特色,融合之后我们才可以找到所谓的全球的定义。
讲东方,我觉得中国算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尤其是这么多年的历史里面,我们看到了很多中国文化的发展,从象形文字开始,一直到跟自然学习的概念。大家都很清楚所谓中国文字来自于自然,再回溯回去,绝对跟自然脱离不了关系,所以师法自然、妙法自然。
人的生活空间,当然我们觉得跟自然绝对是息息相关,尤其是中国的儒家思想,它谈的是中庸之道、对称之美。在这张图片里面,比较具体的可以告诉各位,所谓的中庸跟对称,这个叫做平衡。在人的生活空间里面,我觉得平衡这件事情很重要,也就是说在空间里面,你如何得到一个视觉的平衡,可以让你心情得以沉淀。在我们的古话里面可以看到很多先人的智慧,告诉我们现在的生活模式要师法自然,要融于环境,建构在大自然的树荫之下。
所谓天人合一的概念,怎么样能够在一个适当的环境里面得到适当的居所。我们一直在谈东方跟西方的差异性,其实西方有西方的地理环境跟物理的变化,东方有东方的地理环境跟物理的变化。在这样不同的变化之下,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底蕴和基因。近代的建筑红楼梦算是一个代表的红楼,这栋建筑讲的就是所谓天人合一的融合,如何把建筑物跟自然景观、跟树能够融于自然环境当中而不突兀。当然在我们目前近代几个建筑立面,我们可以看得到,刚才卢老师那边很多案例我们也可以看得到,同样的异曲同工。自然跟环境跟人的关系。它可以很低调的跟所谓的自然融合,也可以隐于山林之间。
我们从东方传统符号里面,我们认为东方的意向就是传统,犹如卢老师刚才放的图片,有福禄寿和龙的造型,这非常具象。我觉得东方的精神提倡的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中庸之道,而且要很低调,跟环境做融合,在形式上很容易被呈现,但是在精神层面上,我觉得它是一个非常深奥的议题。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其实东方的基因里面,蕴藏了很多的精神和灵魂的文化底蕴在里边。从这张照片我们可以看得到,其实它就是一栋普通的建筑,但是它在山头上面,它做了很多的开口,条形的或者是链状的。这些开口的目的,其实是希望能够在室内空间能够无形的跟户外能够连接。在每一个空间里面,会有独立的自己的视窗。
所谓自然里面我们可以看到的就是垂直跟水平,刚才卢老师提到的,设计怎么画,无外乎就是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这没有错。但是自然的环境如何融入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可以让生活空间变得非常自然。如何运用所谓的自然的环境,利用最简单的手法,融入精神层面,可以跟环境做融接。在建筑里面我们常常看到所谓的窗景的概念,当你进入一个环境的时候,你期待看到的环境犹如中国人含蓄的思维,尊师重道、伦理道德,或者是长幼有序的观念。所以我们在建筑里可以看到迂回曲折、柳暗花明的概念。
环境毕竟是我们人类最需要的一个空间,所以不管你在有顶盖的空间,或者跟没有顶盖的空间,都跟自然脱离不了关系。当然在我们的生活空间里面,我们希望利用设计的手法,可以得到一个非常纯净的、安静的、舒适的,可以让你停留的空间。当然,我们必须要把空间里面的符号降到最低。
东方的精神不在于形式,而在于比例,而在于它的精神层面的灵魂。如何透过设计把东方的灵魂能够呈现在空间里面,不管是在山间或者是在都市,我觉得窗户很重要,如何选择一个对的窗,开对的方向,可以跟自然做互动。当然除了窗户以外,我觉得光线是我们生命其中很重要的一环。有了光线,才会有流动的空气,光线如何跟室内的空间能够做对话,它的轴线可以让空间有多元的层次的面向。
我们刚才一直在谈自然跟环境跟人的关系,所以建筑是不是一定是垂直跟水平的?我个人觉得,环境跟自然如何跟人做融合,这栋建筑物其实刚好是在丘陵地上面,为了跟自然完全融接,所以它任何的线条都是采用山林线的线条。一个好的设计,除了必要的结构以外,其他的符号能够降到最低,能够利用最简单的材料、最简单的结构去表现空间的美感。也就是说,在目前大家传的沸沸扬扬的全球环保意识的概念,多跟少之间的计较,我觉得如何运用既有的资源得到最多的感受,是现在我们必须要被探讨的,也是现在东方基因里面存在最重要的精神层面的重点。
大尺度的开窗,引进大自然大量的光线进入室内空间,跟空间做对话。让空间的表情不再是纯粹用硬体的材料去表现。但是我们一直在谈自然,建筑应该跟自然做学习。所以在什么样的环境做什么样的设计,当然脱离不了所谓向自然学习的态度。
所谓的精神层面跟灵魂,这两件事情如何运用空间跟尺度,跟自然融合,达到这样的效果,叫做临近。我们期待每一个空间透过设计,透过这样的安排,能够让所有人进入空间那一刹那的心情是被感动的,而且是沉静的。在这张画面里面,这栋建筑正好是在河川的出海口,所以户外的景观直接连接的就是出海口跟山林线,这边的自然环境有很多生态,尤其是候鸟。这个地方候鸟每年定期的时间会来到这里栖息,所以当地的环境跟气候的关系,跟自然生态能够做一个连接,引进室内空间,让人在这个空间里也能感受到户外的情景。
我们刚刚看到的是一个临时性的建筑,纯粹只是为了要表现目的性的传达空间。这个案子,在它变成一栋结构性建筑之后,我们也把这样的氛围带入室内空间来。
所谓的自然,阳光、空气、水,阳光跟室内的对话,变成设计一个很重要思考的重点。
我们认为真正的文化跟基因的关系,在东方这样的一个思维之下,我们从这几千年历史里面萃取到了很多精神层面的议题。当然,很重要的一点是说,如何跟自然做一个完整的结合,所以在建筑物也好,在室内空间也好,我们不断的出现很多自然的符号,尤其是树这样的东西,不管它是一个符号或者是实体的树,我觉得它就是一种生命,跟我们人、跟空间的关系是脱离不了关系的。
现在进入到一个比较纯粹的生活空间里面,当然我们看到的也是纯粹的只是机能型空间的传达。在整个背景上面,我们看不到多元的符合,对于空间里面机能的表现和家具的需求,完全纯粹只是一种心灵上的感受。
这个案子是在台北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所谓台湾豪宅的空间,叫地堡,我相信各位也听过。大家对于现代所谓的豪宅生活空间的定义,认为一定要是非常雕梁画栋,或者贴金贴银去呈现生活空间。当时业主找到我做这个案子,我给他一个新的观念,如果说要用你们这种所谓商场上的思维去定义生活价值,那么可能我没有办法执行这个案子。所以他跟我沟通了很久,我给他一个新的观念,当然这个观念也并不是说我一定要定义它是所谓的东方和西方的概念,或者是一定形式的传达。而是一个天人合一的概念,你如何在一个喧嚣的城市的居住环境里面,能够得到一个宁静的居住空间,这是主题。所以通过几个月的沟通之后,他也接受了我的观念。在这里面总共做了十个模型房间,只有一个是跟其他九个相去甚远,这个做完以后,不到一个礼拜,客户就马上把它买到了,那个人大家也知道他是谁。
在过去我们对于生活环境的一种定义,会认为在经济蓬勃发展之余,所谓居住应该得到一个相对的对待,这个对待纯粹只是流于形式跟奢华的表现,很多人就忽略掉了精神层面和灵魂层面应该给予的回馈。所以当时在这样的一个案场里面做这样的呈现,是一种非常冒险的商业行为。因为大家对于好跟美的看法有很大的落差,也就是说刚刚卢老师提到一件事情很重要,客户把重要的案子交给你,把这么多钱交在你手上,让你去挥霍,你是不是应该要把所有空间统统填满,才代表一种价值。当然我认为绝对不是这样的概念。慢慢的我相信东方人他们可以接受自己的文化,他们可以不会因为西方的月亮比较圆而慢慢的去看到自己,所以今天我们DECORATION能够在这里谈一个这样的议题,东方基因,说明大家已经开始向后转,看到自己应该在什么位置,来面对自己的未来开创经好的属于东方的价值,尽量能够影响全世界,可以得到一种对等的互相的交融。
这个案子是大概15年前在台北市郊的一个案子,也是房地产的一个预售案,也是在整个房地产蓬勃发展之后,大家在这种热烈的潮流思考之后,开始慢慢反思,开始慢慢找到自我的定位。我们想要传达的是自然跟空间跟建筑的关系,而不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视觉表征。
谢谢各位。
主持人:谢谢王先生的讲解,让我们了解到东方基因在建筑上面的运用,同时也更加明确了我要努力工作的方向。接下来我们这位演讲嘉宾来自国内,他一直倡导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2006年与业内专家共同创办的中国陈设专业委员会,以他为首,北京集美组一直致力于将中国文化的精髓当代化呈现,与中国内陆的经济高速发展保持距离而又身处其中,让我们以热烈掌声有请国际知名设计师梁建国先生,有请。
国际知名设计师梁建国先生
梁建国:大家下午好。其实我觉得“背后的故事”这个话题蛮难讲的,也是我最喜欢讲的。我先放一个片子,可能代表我不同时期的背后是什么东西。其实我觉得这些潜意识里边的内心比什么都重要。设计也好,艺术也好,包括我们的未来也好,可能就像道教禅宗里边说的,很多东西是没法讲的。其实东方的东西就是没法讲,必须自己去悟。这是一个。第二个,我觉得更重要的就是磁场,东方的伟大其中这种磁场关系在影响着一切。
不同的时期,这是第一个时期,我刚来北京的时候,东方情节还是有蛮浓厚的学院派和浓厚的设计师的思想,包括企图。被是北湖玖号,是我2002年在北京做的,建筑规划、室内、实施。
第二个阶段是去挽救快失去的传统,我也是来自山下,我也有建的房子,但是我们离开了,家里没人了,已经很快就消失了。由于我一年回家去的时候,看到蛮伤心的,就有这个想法,就开始要去把消失的一些我们在山下的房子用一种新的方式去搭建,这个时期也是搭建一些新的方式,包括也是用的结构。
这是其中的一个在上海,这是在郑州,这个是在南京,都是不同类型,在不同城市会不太一样,其实这背后所承载的都是东方,我心目中的东方文化。这个是在重庆。我运气特别好,也有这个机会去做这个话题,可能做这个话题做到现在,大概也做了有30几处,到今天还在做。这是在北京故宫,这是我十年前进入故宫的第一个项目,但是我觉得是最有意义的一个项目,用了两年的时间去说服,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去实施。其实整个前后是做了三年半,150平米。在故宫的第一个紫金书院。
第三个时期,就是想放下一切,不要把自己看成是一个设计师,什么也不是,没有造型,也没有东方符号,一直响应这个想法去做。这个是第一个故宫的御膳房,我们今天的故宫的御膳房,在这里面一起合作的都是当时的知名艺术家。大家可能都知道徐斌的背后的故事,其实就是这样的。
这是故宫今天一直保留住的原来的花房,用这个花房改造成的故宫文化传播公司。
这是刚刚完成的,28号就要开的一个故宫文化创意馆。
我也尝试着用中西结合的方式来演绎东方文化,这个原形是乾隆最喜欢的一张文殊菩萨像。
这是我心目中今天的东方文化。这是2013年做的北京国际设计周,就是那个时候为了这次的北京国际设计周做的12间。大家可以看得出来,基本上是建筑的原形。
这是去年设计周做的活动,是上海东方卫视做的一个改造,叫“改造家”,就是北京的胡同。
这也算中国的第一个设计师俱乐部。
这是我的家,也想给自己做一个家。开始我看到卢老师也做了很多圆,我觉得今天蛮奇怪的,大家都是做圆,但是大家对圆的感觉不一样。
我觉得蛮有意思的,可能今天要讲的,我是本土的,没有跟国外去做过,但是我一直用西方的方式在做东方。我在想,本来我不想讲这段话。我觉得今天蛮有意思,卢老师在希腊,王老师在台湾,我是一个在本土的,我不停的在用西方的手法在做东方。这种反差蛮有意思,其实我觉得这就是中国的节奏,很多人很怕做设计要统一、要协调,我蛮喜欢这种创意,因为我觉得中国人最好的就是,你有三次惊喜肯定会爱上的,就像对一个女孩子,有三次惊喜,你一定会爱得不得了。
我做这个项目的时候,我蛮较劲的,自己也很纠结。很多人说东方没有贵族,东方不贵气,其实我觉得欧洲的包括美国的贵气是从东方找过去的,比如漆器,还有路易十三、路易十四,很多都是来自于东方的,包括英国的很多皇家是来自于青花、粉彩,大家可以去研究。
传统的东西、东方的东西是最美,借景可以用的有很多种,可以用到天花上,可以用到墙上。还有卢老师刚才提到的刺绣,这就是刺绣的发起人的故居,我看着很美,就把它留下了。
这个项目也在进行中,是在莆田。其实我去了莆田,我觉得我没法做设计,因为太美了,我只能把自然重新重复了一次,我什么也没做。目前我觉得我最想做的是这个项目,我觉得我不是设计师,我只是去做了一次概念的转移,我扮演着设计师的身份,做了一件不是设计师的事,就是把自然景观做了一个转移,还正在进行当中。
下面我想说一下我的品牌,“制造·中”。这是我做学徒的时候学的,我读大学之前做了三年学徒,我一直到今天还在运用我学徒的时候的方式,我曾经是大学老师,大家觉得很奇怪,我画图画的很不错,为什么还用这种方式?我觉得这种方式最有用,而且最能解决问题,并且最简单,也不累。我为什么放这张照片?我想说的是,每次我去工厂找人做事,我一定是靠感觉,我觉得这个工人就是干这个事情的,我会把他看成神一样、看成上帝一样。这就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师傅,他有那种感觉,一定会把你要的东西做好。这个特别重要,我在今天讲东方基因,我不知道讲什么,因为一讲到基因的话太深了,没法往下说了,没法用词去形容这种东方的力量。就像这个工人给我的力量,他激发着我再往下创造。
这是陈设委做的一些活动的图片。
“速写”是我今天要重要讲的。既然讲到基因,这就很关键,这是我83年的时候做的一些速写,这是我心目中的苏州,以前读书的时候,最喜欢冬天去苏州,大家一定要记得,要去苏州看,千万不要夏天去,冬天是蛮好的,春天过得去。我觉得我们做设计的人,你去看的时候,你会看到一切。
这是苦楝子,中国人有这种苦楝子树,它就像小孩。我一直在用西方的手法,用中国的思维,在做事情。我很崇尚柯利,他崇尚的东方思想,但是他是包豪斯最有名的一个艺术家。
可能中国速写不会这么画,但是它体现的是中国精神,它体现的是我的情怀,我每天所经历过的一些记忆。
我被第一只鹅咬过,所以这张画我珍藏了30年。我不知道大家对鹅有没有印象,鹅特别美,它咬人的时候,是脖子贴着地来追着你咬的,特别有意义。
西方人是不太画月亮的,只有中国人会特别强调月亮,所以在我的很多画面里面,对月亮是很喜欢的。
东方对事物的理解,在西方印象派之后的一些艺术家,所有的都受东方的影响。为什么我说到中国的贵族、中国的哲学、中国的经济,给西方的影响很大,是超大的。我们可以去研究历史。
我那天把这个画拿出来的时候,这两只鸡有点像斗彩的激光杯。我一页都没有裁,是一张捱一张的,基本上人的思想是一样的,情节是一样的,手法会不同,这就是东方基因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特别喜欢这一张,为什么喜欢这一张呢?钢笔可以画出几种树的年龄,在不同时期。其实这张画所表达的就是这样,像一个儿童画,但里面体现的还是思想。可以看出它有生命。
当然这个画就更像东方了。
这是唯一一张有下弦月的画。
这是南方的桉树,其实南方的桉树特别美,美到让你觉得又很美,又很浪漫,特别好看,但是可能作为木材来说,大家觉得桉树是不太好的树,但是觉得它特别美。
这张是怎么样的情况画出来的?在这个之前我听的是交响乐,结果我把门打开以后,听的是这些音乐,所以我就画了这张画,这就是自然。
这是我自己。比较孤独,有那么一点反叛。我没有刻意一定要怎么画,当时我画的时候只是用几个竹片,随便调了一些东西画的。
另外一部分是摄影。摄影术不是中国发明的,我觉得照相最重要的还是镜头后面那个镜头更重要,我们在座的有很多人会拿莱卡,有一个老外拿莱卡给我牌照,我觉得蛮开心的,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后边那个镜头,你是以什么思想、有什么方式、以什么感觉去拍。
摄影我不太讲,大家看一下就可以了,只是说代表着我背后的思想。为什么我今天的题是背后的故事,正是因为有这种东方的思想、有这种内心去做的设计,好像我今天讲得跟设计没关系,但是对于我来说,这些比设计更重要。为什么我说第三个时期我到今天为止都是这样的,没有把自己看成是一个设计师,就是一个收人家钱,要绑人家解决问题的人,就那么单纯,就那么简单,因为喜欢设计,就往下做。
我有时候吹牛,我说我最好的不是设计,是摄影。但是我有一次画了速写以后,他们说我速写最好,所以最近这几天有人往我要速写,我说准备改行,画速写算了。
这张速写创造了北湖玖号,北湖玖号的原创就是开始那张照片。
我是一个生意人,我拍了它是想做产品的,因为我下一步想去做一个品牌,所以这是一个雕塑产品。受这个影子的启发,刚好那年去黄石公园,我觉得太美了,就把它拍下来了。
这是一系列的丝绸,做了很多丝绸,是受有一天我在飞机摆渡车上拍了一张照片的启发,来开始我现在在做丝绸的墙面、丝绸的墙纸、做各种丝绸的装饰。
我经常去一个地方,我有时候并没有去看设计,而是看什么样的人,我看到他觉得其余蛮大,那次去意大利去了六天,其中五天就是看他,现在还想老去看他,也没有别的,其实就是这种力量。我们今天讲东方基因为什么会说他呢?实际上我觉得这是一样的,就是我们有这种基因,你要制造的是这种精神,你要制造的是一种磁场,是一种看不到的东西,就是你怎么去塑造。我觉得这是东方的一种特有的。
我受了西方人的影响,用中国人的思维去拍照片。我曾经拍含羞草,就是拍一个草,大概拍了三万张,我想有时间我会专门给大家放一次含羞草,就一个草。
谢谢。
主持人:谢谢梁先生为我们带来的精彩分享。接下来是我们今天的最后一位演讲嘉宾,他来自日本,他为了能够致力于发展他自己对设计的独特以及标志性的概念,在2002年成立了工作室,并一直在向日本以及全球范围内推广无边界的设计理念。他的作品跨越不同的边界和文化,在现代化的设计、传统工业以及日本手工业之间形成不经意的碰撞,让我们热烈掌声欢迎日本空间设计师柳原照弘先生。有请。
日本空间设计师柳原照弘先生
柳原照弘:大家好,我是柳原照弘。非常感谢邀请我参加这么重要的一项活动,我很高兴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工作。我从事的工作是空间设计和产品设计。
我接下来要给大家介绍的主题是东方基因的相关内容,用我自己的话来说,就是POST CRAFTS。以前我们做的是CRAFTS,手工艺品,今后我们要做下一代的手工艺品。追求下一代的手工艺品,这就是我的追求。我将介绍几个主要的相关的话题。
大家看一下这些照片。这是我做的内装修的工作,有一家非常著名的日本的发廊,他们的发廊开到了伦敦。现在有很多日本年轻人在学欧美的发型,可以说日本的发型师在全世界都很活跃,所以有很多日本优秀的发廊都在世界各地开设他们的据点。这就是一个日本的发廊,位置是在伦敦的一个非常好的商业地点。这个据点的任务是把日本的一些好的发型传到西方去。
这也是一个发廊,它在新加坡。新加坡有一个非常古老的酒店,有一家非常时尚的日本的发廊进驻到了这家酒店里,新加坡文化与日本完全不同,这家发廊特意选择了属于亚热带的新加坡作为尝试,这个设计是源自于冰山,所以引起了很多关注。
这是一家在日本的发廊,地点是在大阪。它的理念是,在全世界所有人都需要理发的基本行为当中融入了一个要素,日本一方面在发型行业、美发行业、美容行业受到了美国的影响,其中也融入了很多日本的要素,而其中很多也来自历史。日本的文化,众所周知,正是吸取各国之精华,才演进至今。
这也是一个发廊,它演绎的就是最小空间,地点也是在大阪。
这是另外一个在大阪的发廊,女士的发型很多,在这里创造出了很多新的女士发型。而且他们打算把自己开创的很多女性的时尚发型,传导到欧洲以及海外更多的国家去。
这个不是发廊,这个是日式点心的商店,什么叫日式点心呢?基本上就是一些甜食,都是黏米做的,红豆馅的非常多。一般来说,这种传统的日式小点心,它的爱好者更多是中老年人,店往往做得特别传统,所以传统点心的制作者就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进去很好的享受日式点心,并且把这种文化发扬光大。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让他们感到日本小点心的魅力,在这里特意排除了日本式小点心店的那种特有元素,这种特有元素就是木头。在传统的店里边,很多都是木质房子,里面卖日式点心。所以我在这里设计的时候,专门仅仅使用了水泥和钢铁,没有使用任何木头,制造了一个年轻人更容易接受的时尚的空间。
尽管空间设计很时尚、很现代,但是我们提供的商品却是日本非常传统的日式小点心,日式甜食。不管是什么样的年轻人,再时尚的年轻人,他也会喜欢这样的空间,来到这样的空间里,享受日本文化的长处,同时也希望这里能够成为一个他们重新审视不仅仅是日本,乃至东方、乃至亚洲的传统文化的契机。我发现后来效果非常好,有很多年轻人造访。
这是一个酒店,它位于日本京都。这是一个京都非常著名的日式旅馆,提起京都,是日本古代文化的代表。但是过去主要是中老年人入住的比较多,近年来日本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日本的年轻人现在很多人开始吃快餐,开始吃面包,吃所谓的洋食,吃日餐的机会反而少了。比如说这家日式旅馆、日式酒店,它的特色就是日式咸菜,它为了进一步的宣传日本传统的咸菜,把外观很古典的旅店也在当中设计了一些非常现代的房子,是文化的传统和现代的设计结合起来,使更多年轻的客人来入住,并且通过一种渐进的方式,让这些入住的年轻人能够很好的在他们日常的生活当中吃到京都非常有地方特色的咸菜,并且热爱咸菜,甚至继承、发扬这样的文化。
这是京都的另外一个酒店。在这里是一个大家都可以休息的地方,谈到京都,很多人都以为去京都只能住那些特别老式的日本酒店,但其实现在在京都像这样的非常时尚的、采用了很多现代元素的酒店是非常多的。
这也是一个酒店,这个酒店里使用的很多东西都是我的朋友设计的。比如说这个沙发,是2009年我在瑞典开发的沙发,这是我们和瑞典一个企业的合作产品。
这也是位于京都,在楼的二层我们设计了一个餐馆,它看上去好像很西化、欧式,它的主厨是在欧洲待过很多年的日本人,是个女性。位于传统的京都的一栋楼的二层的餐馆,用的蔬菜都是传统的日本蔬菜,但是在经过加工了之后,正因为主厨本身受到了欧美尤其是欧洲文化深刻的影响,客人在这里是用欧洲的叉子、餐刀等等餐具来进食日式的凡在,地点是在日本京都这样一个汇聚日本国粹、文化精粹的圣地。
我们再看一下内饰。我们也经常接受一些相关的客人的委托,品牌叫TYP。这是一个皮革产品厂商,这是一家位于日本京都的百年老店,他们尤其是擅长精细加工皮革的种种技术。尽管他们推出了很多非常优秀的商品,但是很多商品无法为现在的年轻人所接受,所以他们决定如何既能发挥长处,又要让包括日本人在内的其他亚洲人接受我们的皮革商品呢?这里写了很多号码,比如A4、A5、C4、B6等等,这些都是大家熟悉的纸的号码,这些纸的标准是国际标准,所以这家皮革厂商决定采用国际的标准的尺量规格来生产钱包等等各种各样的皮革制品。而且使用的方法给客人以更多的自由,比如我不设拉链等等。同样一个空间,你既可以放硬币进去,别的人也可以放其他卡片进去,不同的文化可以根据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喜好来使用这样的钱包。也就是说,就像中国的水墨画一样,要留有空间,要留给对方想象的空间,给客户以更多想象的空间,不要一开始就把很多东西规定的太死。我觉得像这样一些设想,在今后对日本、对东方这样一种设计思维可能都是很重要的。在这样的设计推出之后,销量非常好。
提到皮革,大家最初的印象,可能都是黑色的皮革或者褐色的皮革等等。但是一方面我们要尽量多用国际规格,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设计出更多的颜色。看上去像纸袋子一样,其实不是纸袋子,都是皮革的。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家具厂。很多中国的工厂我看了,也差不多是这么大的规模。这在日本是最大的家具加工厂之一了。这家家具厂在销售一段时间之后发现销量难以上升,在日本国内很难有潜力巨大的市场了,所以他们想走到海外,来找我们合作,希望我们帮助他们把品牌推向海外。在一年前我们开始跟他们合作这个项目,在找到我们之前,他们的产品98%在国内销售,找到我们之后,他们决定把这个品牌推到海外去,要求我们协助。
每年4月,在米兰有一个国际家具展示周,我们首先在展会上推出了我们的展室,把这家家具厂的家具放进去,而且设计得尽量简洁。我的想法是,不要在当中加入太多的东方符号和所谓的东方主义,为什么?因为欧洲人其实是最实用的,他们希望自己的东西是实用的,而在他们选择了日本厂商生产的东西之后,偶然发现这原来是日本厂商生产的。我希望出现这样的效果。并不是因为家具一看上去就知道反映了日本的价值或者亚洲的价值,所以我选择它。首先是它的实用性。比如它的强度、它的手感、它的舒适感等等,欧洲人接受了,首先在质量上完全接受了,在使用方式上完全接受了。我们并不是说不在当中反映我们的所谓东方元素或者亚洲的想法,但是我们首先要让我们的产品完全融于生活,完全实现实用性,才能实现其他想法和文化。包括米兰家具周,包括其他展会,我们都在积极不断的推一些品牌。
过去都是过于专注于推日本到底是什么,亚洲到底是什么,在我们推的这种活动当中,过于融入了这样一些要素,现在开始我们越来越反省,我们觉得这样做恐怕是不太合适的,我们现在推更多的是融合性的东西,融合才是最重要的。
有一位女士是荷兰一家非常著名的家具厂商的老板,我们现在正在跟她合作。现在在她的展厅当中,都有我们设计的产品。而且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展厅,来参观的人他看到感性的东西,是可以当场买走的。
在刚才谈到的餐馆当中所用的瓷器,我再做一下进一步的介绍。跟中国相比,日本面积比较小,是一个国土比较狭小的岛国,正因为是一个岛国,很多人可能觉得日本的文化可能和其他国家没有太多的交织和交错之处,但其实这个想法是错误的。日本其实自古以来就一直受到周边文化的巨大影响,比如西南部的佐贺县,从历史长河当中回望,我们会发现日本的文化绝非凭空而成,它是在继承其他文化,融会贯通,逐渐形成的。佐贺的文化也同样如此,我现在要做的事情也是这样。何为日本?就是把所有的世界的文化精华融合之后,才能真正形成好的东西,也才能是新的日本式的东西。
比如在佐贺,在历史上有非常著名的一种有田烧瓷器,它是佐贺县代表性的土产。佐贺这个地方位于九州岛,和中国大陆是非常近的。也正因为如此,自古以来这个地方就受到了中国大陆以及朝鲜半岛的巨大的影响,大家看一下,这就是有田町,这个地方尽管非常小,但是有200多家陶瓷厂商,他们的文化大部分来自中国大陆和朝鲜等地区,然后又进一步加以了融合。
这是一个碑,就在有田町,它纪念的不是日本人,而是纪念的给有田町的陶瓷业带来了巨大影响的,给予了巨大恩惠的朝鲜人,是给他造的碑。
大家看一下街头的景色,也都是有田烧。这是有田町的山,这个山被挖成了这个样子,很多土都被烧成了有田烧,在2016年将迎来有田烧200年的可喜可贺之年。
在过去,韩国、北朝鲜、中国大陆等这样一些地区的文化,尤其是陶瓷文化,造就了有田烧。今后我们打算进一步将有田烧加以发挥,提供给世界。
这里有“VOC”三个字,它就是荷兰东贸易公司的缩写,正是这家公司让过去的有田烧走向了世界。过去很多有田烧厂家就是基于VOC的需求进行了生产,销到世界。所以有田烧受到了荷兰等欧洲文化的很大影响。比如说它的花纹尽管是很东方的,但是中间有“VOC”的标志。
1990年是有田烧卖的最好的时候,当时的销售额是250亿日元。可是后来销量不断下降,现在降到了峰值的1/6。现在有田町的人们感到了生存的危机,如果再下降的话,生存饭碗有可能都会受到影响,怎么办?现在他们已经完全意识到了,光靠生产所谓传统的,能够代表传统文化的有田烧他们已经无法活下去了,必须要进行改革、创新才行。我在跟他们合作之后,我们一起推售了这种白色的瓷盘,我们共同创立了一个品牌。不知道到底看了之后有什么感想。
对于绝大部分的日本人来说,他们是绝对不会把眼前这张照片当中的餐具、杯子当成有田烧的,当他们听到了这个被称为有田烧的时候,他们是非常震惊的。所以这个商品一开始进行推售的时候,受到了相当多的批判,他们认为毁了有田烧的名字。但是我们要认识到,有田烧迄今为止尽管存在了400年,但是我们详细回首每一个时代我们就知道,每一代有田烧之所以能够迅猛发展,都是因为它吸收了前代的精华之后,在继承了前代的技术之后,又基于时代需求,不断往后推动,才绵延不绝,形成有田烧400年的历史。传统本身也是在不断的再造,而真正被称为所谓的有田烧的标准模式的标准图案的相应历史,其实我们研究了一下,只有几十年。也就是说作为有田烧,必须要构建新的文化,才能有新的生命力。其生命力首先来自于它的新的设计。
比如说亚洲很多人是用筷子的,过去有田烧大部分的设计都是以使筷子的人使用为前提的,但是我们考虑到要把商品推到欧美,就必须要考虑到很多人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是不用筷子的,很多人是用勺子、叉子和餐刀,我们必须开发出供他们使用的有田烧才行。所以不能光是圆的,还要有方形或者其他形状的设计才行。
在功能性上,充分尊重了欧美人的功能性需求的前提下,在细节上融入有田烧的技术,这是我们的想法。我们的工厂现在还采用了非常传统的有田烧的方法,但是生产出来的产品正如大家看到的这样已经非常现代了。因为它是手工艺品,这是真正的手来做的产品。每一个盘子上都有我们的匠人的标记。所以我们进行了进一步的更新和升级,所有这些产品都来自于非常传统的工厂,传统工厂现在生产出来的是最现代的东西,这些并不都是我设计的,我们还邀请了一些著名的外国的设计师来进行设计。有田烧400年的历史当中,使用了各种各样的颜色,在这当中是否有些能够更符合欧美以及全世界的人的需求呢?光靠日本人的眼光是不够的,我们特意引来了一些海外设计师的视角和眼光,由他们来选择更适应于市场的颜色,然后把生产出来的产品,结合有田烧的技术,再推到米兰周等相关的地方去。
右边是300年前造的有田烧,左边是现代的有田烧的花瓶。可以说每个产品我觉得都很漂亮,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在这当中没有对和错。我们生活在现代,我们必须对我们的前辈,对我们的祖先有所超越,如何超越?就是要满足你所生活的时代的人子需求,正因为如此,我们推出了这样一个新的1616/arita有田烧品牌。在日本和美国很多重要的活动当中,都进行推广,得到了广泛的好评。每年4月都会在米兰做大奖,我们都会参加。迄今为止,可以说没有日本厂商拿到过这样的大奖,所以这次作为日本的厂商,我们拿到了大奖,可以说引起了惊叹。
以我们获奖为契机,佐贺县县政府也对我们非常重视,我们现在已经和县政府合作了1616/arita新的项目。这个项目的内容我给大家做一个介绍。正如在历史上我们的有田烧是和荷兰东贸易公司合作,进行了很多销售,在现代我们也和荷兰进行深入的合作,在荷兰进行大规模的展示,在日方是得到了佐贺县政府的大力支持。有很多场所将进行我们产品的展示,包括荷兰的国立博物馆,这是荷兰国立美术馆,这是荷兰最有历史的美术馆,我们的最新产品展将在这里开展。
明年是我们有田烧400周年,回顾过去的400年,再展望将来的100年我们要做什么,这就是我们展览的主题。历史当然要继承,但是我们不应该沉溺于历史,从历史当中我们能够提炼多少精粹,用于今后的100年,是我们的任务。
大家看到的就是荷兰的国王和王妃,现在发展得越来越大,最开始只是我和一两个荷兰的设计师一起,现在一共有12组设计师团队加入到这个项目当中来,而且国籍也完全多样化了。日本、荷兰、美国等等,各国都有。如上所说,现在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一流的设计师来到日本的一个土的掉渣的农村,位于佐贺县的有田町,来和我们一起进行设计的工作。
这是我们相关的一些活动,日本的一些杂志也对我们进行了宣传和推广。
下面回到我的主题。POST CRAFTS,在我们考虑手工艺品的时候,如何对过去的传统进行继承,也进行发扬,如何扬弃,如何挑战,可以说这个话题迄今对我来说还是一个在路上的话题。对相关的内容,我希望以后有机会也可以和大家分享。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即将进入今天的论坛环节,围绕的是东方基因这个主题,在此之前我们共同把目光聚焦在大屏幕上,欣赏由王玉麟先生给我们提供的视频。
我们再次以热烈掌声邀请到卢志荣先生、王玉麟先生、梁建国先生、柳原照弘先生上台,同时有请木田隆子女士和孙信喜先生上台,共同就话题进行探讨。
我们今天的话题是东方基因,我们下面围绕第一个探讨的话题是何东方基因,首先给孙信喜主编。
孙信喜:其实在开始讨论之前,我想做一个总结,今天其实我们为什么会请到四位嘉宾,其实我们在邀请嘉宾的时候,做了一个暗线,我们希望讨论东方基因的时候,不光是讨论一个形式,我们相信四位嘉宾在讲的时候侧重点完全不一样,卢志荣先生谈的是去LOGO化,讲究建筑的神韵。王玉麟先生在强调建筑天人合一的时候,这个其实是我们传统的宇宙观。梁建国先生谈到的生活的诗意情怀,这是我们的生活观。柳原照弘先生谈到1616/arita项目的时候,这落到东方非常重要的对于工艺的传承,其实每一个都是代表着对东方基因的诠释。
在我们东方基因的杂志上,大家也可以看到我们对于东方基因的理解,大家也可以看到很多关键词,我们希望通过这关键词找到一些基因的脉络,我想对于东方基因,听了不同的人讲话之后,可能是每个讲师也有自己的理解,我希望大家可以用简单的语言去描述一下自己心目中的东方基因。
先从最有情怀的梁建国老师开始吧。
梁建国:我觉得这个真的蛮难谈的,其实东方之所以能够崛起,我心目中还是从爱因斯坦开始吧,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出现以后,实际上跟东方的哲学、跟物理学吻合了,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谈东方基因,好像会适合一点。如果是在十年以前谈,或者在更早的时候谈,不太合适。所以我觉得蛮好的是,这个时候是最好的时机。什么叫东方基因?我觉得它就是回归自然,所有的东西也是师法自然。它还有一种特别特别的情怀,就是讲究,而不是大家理解的粗糙的东方。
卢志荣:今天我们的报告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用了不同的方法来描述什么是东方基因。如果我们研究基因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是DNA,脱氧核糖核酸,这是一个内部的,而不是外部的因素。也就意味着我们到底是谁?中国人是什么?中国人的精神是什么?我觉得最根本的因素,我们过去考虑的,也就是深植在中国的文化精髓中的,比如说耐受度、耐心、敬重,能够审视一个事物的内涵,而不是光是看表面现象。这些才被称为是东方基因。我给大家展示的幻灯片的第一部分,我没有展开讲,因为我们现在没有太多的时间了,我们急需要鼓励其他的行为,来保护我们的文化。
王玉麟:刚刚我后面补充了一段影片,在我演讲过程当中,那段影片没有被播放出来,在这边补充一下,就是说到底我们一直在谈东方,我们每天在使用的这些文字,还有我们在使用的这些器具,我们到底从里面看到了什么样的基因。刚才那段影片充分说明了中国自古以来文字的艺术和里面的哲学,很清楚的就是在里面我们看到东方的精神。这些精神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其实经过这几个世纪的演变之后,东方跟西方之间的这种交流,产生了很多的蜕变,在这个蜕变的过程当中,开始大家好像忘记,看不清楚自己是站在什么位置,所以我们回来探讨这样的一些议题,这个议题重新挑起了敏感神经。经过这么多年的交融之后,产生了很多新的因素。再怎么样的改变,我想刚刚讲到的基因是不会改变的。再怎么样的模仿或者学习,各自的基因还是非常的纯粹存在的。应该是说,每个基因都有它绝对的优点跟绝对的代表性,在交融之后互相学习,找到更好的基因。我想这是我对于今天很重要的一个见解。
孙喜:我们在私下沟通的时候,提到地区的差异性,每个地区应该保持自己的风貌、历史文化,我想可以分享给大家这个,这也是东方基因需要去存在并且要发扬的最重要的东西。
王玉麟:当然,这个差异性产生了很多动能,我们到底是全世界的基因融合之后,是件好事还是不好的事情,当一切水平都平和的时候,大概没有动力。也就是说我们印象非常深刻,我们如果是到异地去,所谓异地大概就是说到国外,我们期待看到的很多面向的是在我们想象之外的,而不是我们想象之内的。那个就是所谓的异地文化。中国的文化本来就非常清楚。经过这30几年的改革开放之后,文化越来越模糊,到底为什么?因为经济取代了很多文化跟人文的价值。当然,刚刚我们日本的朋友也提到,所谓的经济解决之后,才有所谓的文化的议题。这个文化议题我觉得差异性越大,对我们来讲是会越有冲击力,越有想象力。我们期待在这样的一个全世界的地球村的概念之下,我们能够找到更大的差异性。这才是不同的基因能够被凸显、被呈现,可以被互相欣赏。这样才是所谓的真正的美感。
木田隆子:大家好。可以说刚才几位演讲都非常精彩,能够得到主办方的邀请,我参加这样一个非常好的论坛,我非常感谢。我这样想的,所谓东方基因,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这不仅仅是中国的基因,日本受到了中国的很多影响,毫无疑问。但是日本岛内也培养了很多东方基因,独自的东方基因,可以说现在亚洲整体都是这样的一种状况,亚洲整体都将进入一个新的东方基因的时代。在日本培养的独特的东方基因是什么呢?比如说刚才柳原照弘先生谈到的,日本的西方尤其是很多城市的确受到了外国的很多影响,文化的传承也来自外方。但是日本更多的地方其实在过去300多年当中,一直处于闭关锁国状态,没有和外国有交流。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很多日本人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在有限的人才条件下,又在日本的各地发展了独特的手工艺品,发展了独特的技术和文化。在过去的300年当中,培养了很多独特的东西,称其为文化和东方基因。我们不能一旦打开国门之后,就把这些都扬弃掉、抛弃掉,我们需要对它加以继承、吸收才行。
比如说西方的文化,在进入20世纪之前,它也是一个所谓的草食文化,设计也是很朴实。而进入到20世纪之后,欧美开始出现现代性的话题,而进入20世纪之后,资源很少的国家也开始越来越多,不仅仅限于日本。所以在这种条件下,像日本这样资源很少的国家在过去闭关锁国当中,培养出来的这种以简洁为美的300年的技术和文化,恐怕会对世界有所价值。当然很多东西是来自中国的,但是在闭关锁国的过程当中,我们形成了很多我们自己的东西。希望接下来进一步和大家交流。谢谢。
柳原照弘:当然了,首先立场可能不太一样,正如大家所说,DNA当中有很多东西确实是我们可能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虽无以言表,但是它确实就存在在那里,很难解释。可是尽管如此,我们也努力地去学习乃至超越这些历史的、文化的墙壁,首先要理解自己的DNA,然后把它传达给其他的人,这听起来可能有些矛盾,但是我们现在做的项目也是要做这一点。未立而破,首先要先破,在那个基础之上,才能再立。作为结果,可能留下来的DNA是优秀的DNA。
主持人:各位的解读是各有千秋。
孙信喜:我们进入到下个话题,我还要问一下,他们在实行手工艺和设计的结合中,手工艺是不是你们认为很重要的东方基因,因为这个工艺跟世界其他地方是不一样的,400年的历史。
柳原照弘:首先这是一个东方基因的重要要素,比如我们这次项目当中,有海外的重要企业和优秀设计师参加,他们对我们的项目表示了非常强烈的兴趣,很多人盛赞,为什么盛赞?就是因为他们认为我们是手工艺品,日本有很多厂商其实他们现在都放弃了手工生产,除了有田烧,剩下的大部分地区其实都转成了工业生产,可以大量生产陶瓷,真正遵守手工式做的极少。
过去正因为是手工制作,所以生产不了多少东西,因为当时需求不多,所以能够满足当时的需求。但是现在时代不同了,我们发现只有通过手工才能留下很多真正的基因。
主持人:在座的各位都是东方基因的传承者和传播大师,下面是有关东方基因与设计的问题。
卢志荣:为什么我们要设计,你们知道吗?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为什么要现在进行设计呢?有没有人对此有答案呢?我认为目前来说,我们之所以设计,是因为我们想要更好的生活,更加有意义,我们不仅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和功能性,同时我们的设计也是为了能够感受到这种内部的一些没有被满足的灵魂或者精神。想到东方基因,或者无论是怎样的基因,我想设计的力量总是关于影响力,这种机器的影响力。我们在谈到东方基因,谈到一个小茶壶里面的风暴的时候,我们所讲到的就是这种影响力。因为人们想要有一个更好的理念、更好的生活方式在未来能够出现,这才是设计的力量。而不是说是去定义这是东方的,这是西方的,我们比别人要强。
在整个人类历史上,每个在世界上的人,都在试图来改善,都是用不同的方式来实现。无论是像安格鲁萨克斯人,还是罗马人,还是中国人,每个人都在做自己的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无论我们在做什么,我们都是对世界的文化做出了更好的贡献。我们越来越多的去定义这种差异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觉到我们缺少这种定义和边界。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上,实际上已经不像原来那样在运转了,而且我们也不希望它像原来那样运转。我们希望这种东方基因将会将基础点往外拓展,而不是把这些标记和符号拓展,最终背后的就是一种精神。我们这里谈到的是关于我们的智慧,而不是它的一个象征或者代表。这才是东方基因的文化之源。
在16、17世纪,中国文化是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在宋代的时候,对日本的影响力也非常大,现在宋朝的文化还是活在日本。但是在17、18世纪的时候,东方文化进入到欧洲,影响了陶器和一些非常有名的苏格兰的设计师也受此影响,我们可以能够来实现一种转换。当时西方和欧洲的这种文化和东方得文化进行了结合,当时很难分清哪些是真正的东方文化或者西方文化,这时候才成为一个真正的世界文化。对于今天的论坛,我觉得算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我们可以去定义这种东方基因,同时又去来定义它背后真正的精神,到底什么才是东方基因最基本的点。
我刚才提到了几个价值,也是关于我们的忍耐等等,当我们看到设计的时候,就可以来理解到谁是设计师。我觉得这部分才是我们缺少的。有时候设计只是为了卖得更多,或者语言的吸引力,但是更多的要看到背后的价值,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让文化传递下去。但是现在被更多商业的东西主导,所以我们需要往后回顾一下,什么才是真正的内涵,这样才能保证我们持续往前,对全世界产生影响。谢谢。
孙信喜:我想起来一个台湾的建筑大师,他叫王大宏,他曾经在自己书里讲过,我们拥有全世界最好的文化,但是接受了西方最糟粕的物质文明。让我想起来,其实设计应该有自己的责任感。现在传播我们的东方基因,让东方基因在设计里面延续,这是我们的设计者的责任。
梁建国:其实我觉得在东方基因跟设计来说,它是一个名词,是一个现象。我觉得设计的时候,是不管东西方,不管怎么样,它的思维、它的做法、它的很多东西是一样的,我们今天谈到东方基因,我觉得蛮好的,特别有意义的就是,这个时机到了。我觉得在我们当下结合我们今天所有的一切,特别是在中国谈东方基因,我有一点感触。
家居廊是一个杂志,既然掀起了这个话题谈,我希望不要套路的谈,而是在每个土地上有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基因,等于说东方基因是很大的一个,其实日本也有它的东方基因,印度也有印度的,中国有中国的,泰国有泰国的,台湾有台湾的,都有,要看我们怎么去结合,结合我们的人文,还是要结合我们的政治,还要结合我们的土地、我们的自然条件,这是最重要的。我们不能脱开这些,因为我也一直接触很多媒体,接触很多东西,我很怕这个探讨掀起的这个话题,不知道怎么做。因为我觉得我们今天应该要找到一个什么载体,找到一个什么方式去谈东方基因,我一直在思考。今天在谈这个话题是蛮纠结的,特别特别纠结。我们是想秀,还是真正解决问题,还是想干吗。
孙信喜:我们是想给设计师、给大众更多的选择。
梁建国:我打个比喻,我自己来说,我今年的业务比原来多了十倍,就是由于东方的风格。当很多设计师没事情做的时候,我觉得中国的设计才刚刚开始,在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来谈东方基因,会更有意义。我觉得我们首先作为人,都是说套话,我们到底不是喊口号,我们应该找回我们今天应该怎么办。其实我们傍大款、傍我们祖先的历史,我们接下来怎么办?就像家居廊为什么要搞这个事情,想解决什么问题。
孙信喜:我们是希望掀起东方的文艺复兴,希望这个文化可以传播到更多的人。
梁建国:我相信我们在座的这五个人,都有一种情节,都有一种责任。我觉得我们要从自身去推广东方文化,东方基因。我们要告诉全世界,要告诉所有人,它是没有障碍的,这个时机到了这个时候是没有障碍的,我们不是简单的去重复,还是我们要找到我们今天的方式,我觉得这个事情是要大家去思考的。就像开始我跟你聊到,很多人都是在做模式。当做模式的时候,是蛮痛苦的,因为模式不是一个公众号,当大家都用这个模式的时候,会产生很多麻烦。
我的理解,东方是一种精神,而不是一种符号。我开始谈到的,它是回归自然、信任自然、师法自然,所有的一切就是你活着就是为了开心,要有意义,所有的一切,你挣了钱也是去买开心,如果大家理解了这个以后,会有很大不同。
我们为什么要去转换,我们每个人都在强调自己,我们应该强调的是,怎么去保护这个自然,我们土地有什么,我们就吃什么。我们不用去改变它,这是我们应该去思维的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谢谢。
孙信喜: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我们与自然的关系非常和谐,如何让人的自身放小,去宠爱大自然,这样的话你就可以建立起比较好的人与人的关系。这个其实是跟现在我们当代文化是不一样的,比如我们当代艺术、当代建筑,所有这些都在强调说我个人出发有我个人的点,他们所造成的是宣传我自己,而不是一种和谐。所以我相信我们东方基因有一块肯定是和谐的一部分。
王玉麟:我想要补充一下。我们一直在谈这个形式,不管东方、西方还是日式,形式在设计里面好像被划了框框,我在这边呼吁,其实设计者应该要回归到设计的本质,去体会到底设计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做设计,设计是为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情况之下,我们后面会看到所谓形式的出现。形式到底重不重要?形式本身就存在,我们没有必要过度的去强调形式。所以在当下很多专业的从业者,他们在探讨所谓形式问题,而不是从真正设计的本质出发去思考问题,这是比较危险的现象。当然,在这样的架构之下,我们去探讨所谓的形式,也就是基于这件事情。我想它一定是存在的,比方说我们临近国家日本,它非常清楚刚才提到就是一个岛国,因为岛国所以保留了很多在地文化,这些文化其实很鲜明,也没有很刻意的去做图腾的拼贴,我们看到一个物件,可以马上看到这个是代表日本,但是它上面没有写Japan。我们看到一个物件可以很清楚的辨识这是Made in China,上面也没有写,这就是基因。如果所有人的关注点都是在解决问题,利用设计解决生活问题,利用设计解决很多行为问题,我想这是重点。物体才是所谓的真正背后我们热烈讨论的基因问题,但是这件事情并不是代表不重要。我一直要讲的是,它一直是存在的,并没有消失。只是说我们不要刻意的去把它做一种形式的规范,或者是说划界限,这样子回归到本质的问题,就有点丧失那样的意义。
孙信喜:我想肯定是我们在自己的文化里面,是多文化融合的社会。我们的东方文化就像一个大的拥抱一样,我们曾经拥抱过很多文明,将这种文明融入自己,我相信这也是我们能够在东方澄清出来一直在演变、一直在演变的有这个活力的过程,就像我们的历史,我们的历史有唐宋元明清,不同文化有不同符号,传承到现在,我相信是有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以前是符号化传承,我们生活的像皇帝一样,现在还是有的。现在是我们如何在上面演变,我们的生活应该是更符合现在的生活。其实是不是到最后的阶段是说,我们在追求的,今天大家在谈的很多是精神化的、哲学层面的,或者思维层面的,我们要追求的是一种理想化的设计的方向,或者理想化的东方,一定是一个哲学层面的思考。这个其实是大的方向来说,应该是大的一个趋势。
主持人:没错,这正好恰切了下一个主题,我们生活在地球村,在多元化的时代,我们是没有国界的,设计也是一样,我们下一个话题是亚洲设计与互联网。
孙信喜:作为媒体来说,我们上一期杂志做了“活在云端”,如何让设计和互联网更好的服务于生活,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软件、设计的产品的出现,我们也看到设计产品不断的去变成更容易得到的一种途径,对于每一位设计师来说,互联网是一个非常奇妙的所在,因为它可以让世界变小,世界变小了之后,可以共享出来更多的文化。我在跟柳原照弘先生讨论的时候,也在说世界变小了之后,可能原来是属于我们的文化,我们自己引以为傲的文化,很可能在一秒钟之后说,在欧洲看到了这个,那其实是可以为我所用。互联网把世界变得更小,我们的文化可接受度更容易,对于这个方面,其实我觉得互联网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帮助我们去更好的发展我们的设计。对于其他设计师来说,我想肯定也是有自己的观点。
卢志荣:我们现在取得的进步是打一个问号,就是我们取得了进展,但是这个进展不能再撤销了。比如说我们再回到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不可能了。我们再进行孤立化的生活,这是不可能的了。所以我们如果有撤销的这种机会的话,我们要先问自己一下,我们是不是能看到这种设计文化会完全不同,互联网帮助我们在传播信息方面是很有帮助的,而且使得我们的生活节奏也更快了,这就是我有的时候在香港、在亚洲,有的时候在欧洲,所以人们的生活节奏是快了许多。
我觉得互联网还帮助我们更快的了解世界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对于设计来讲,这是一个暗含的危险性,因为我们看到这样的图像,这个图像可能是表面化的,或者是夸张的,没有深入的内涵。因为图像的表面你也摸不到,也不能感觉到,也不能有这种时空的背景的联系。所以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点。
我还记得在中国南方,我参观了一个设计部,有50个人的一家工厂,工厂的主人告诉我,设计部在设计欧洲的产品,这个是做亚洲设计的,那个部门是做乡村设计的,但实际上他们做什么呢?他们是从互联网上下载照片,然后再仿冒,这些的形式。你觉得从这个角度来讲,互联网对于交流观点是有帮助吗?有益吗?这就是我的疑问。
为什么要有信息的传递,当然有的时候也是会有误解或者误导的,我觉得开一个杂志是有非常大的责任,是需要去澄清一些相关的立场,压力很大。
王玉麟:我们刚刚谈到地球村的概念,交通速度变快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近了。更可怕的就是互联网,现在它不需要大交通工具,只要一按键,就可以马上对话,马上可以看到,没有错,也造就了很多人学习的机会、观摩的机会,可是他学习到表象,学习不到精神和灵魂,就是我们讲的实体。这个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现象,为什么这样讲?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很多年轻人、很多学生、很多设计师,他们在做设计的思考,完全不从理论做思考,完全是从表象做思考。只是把一个照片、一个图像拿来,就直接切进去,就给你了,丧失了里面所有的血液和精神。这样的问题,就造成了很大的困扰的问题。互联网如果单纯是谈它跟设计的对话跟感到,有这一层面的隐忧,当然它的优点是说,在快速传达一些讯息,沟通、协调上面是很好的工具。
但是如果从另外一个领域来讲,非设计领域来讲,是非常快速解决交通问题跟沟通的方式。但是在设计领域来讲,我会觉得它的确是有某种程度的互相侵略的危机。这种侵略的意思是说,比方说我们刚刚所有的图像,只要在随便一个人手机上面丢是可以丢出去的,问题是说,他根本不清楚这个图像背后的意义是什么。这是比较可怕的问题。
我想它有优点,有缺点,优点跟缺点之间是需要不断的沟通、不断的教育,让所有人真正能够在这里面学习到真正的意义是什么,这个互联网就会变成是非常正向的,而不会是负面的。
孙信喜:我觉得现代人分为两端,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自己的自身生活上面去,越来越接近说我们要去回到更加平静的自己,回到人与自然的环境。另外一部分人掉到网络的惊涛中,无法自拔。我们需要再去学习一下我们自己是谁,我们的文化在哪里,去找到我们原来那些坚定我们自己说如何去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梁老师您觉得呢?
梁建国:我喜欢互联网,但是我只是把它当成一个工具,它很有用,可以解决很多很多问题。但是从管理学里边,它为我所用,但不能去受到控制。我们公司其实有一个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我招员工、招设计师的时候,如果停了电不能上班,我不招,不会画草图的不招,有几个条件,就是你离开这些东西也能活,我们必须改变这种思想。现在很多人回不去了,我觉得现在所有的人一定都有一个现象,就是跟手机不在口袋里的时候会发慌、恐慌,有的甚至没有带手机,要打车好几个小时回去带手机,很可怕。爱跟恨是在一起的。
包括今天我也在跟孙主编聊一个问题,我觉得设计没有产业化,是产业化的设计就不叫设计了,这是我的认为。谢谢。
木田隆子:是啊,在产品设计的领域,网络的问题可以说现在变得越来越显著,有个年轻的日本学生跟我说,我相信这种事情在中国学生当中也很多。他在国外留学,他去了瑞士的一个著名设计学校,教授留了作业,他为了写作业就选择了在日本不太为人所了解的基于日本的手工艺品的做事的方式,工艺方式。可是教授跟他说,你这个作业做的怎么跟来自比利时的学生的作业是一样的呢?也就是说这个日本学生原来以为他是基于日本的传统的手工艺的技术写的论文,其实他没有想到,那个相关的内容早已经在网上有了,已经被别的留学生看到了,所以两个人给教授交了同样的作业。
过去在日本,手工艺是作为祖传工艺,是作为绝密收起来的,但是现在到了网络的时代,很多东西都保不住了。那么基于这种现状,我们到底应该如何选择、如何取舍,是非常重要的。正如刚才这位先生谈到,我们已经无法回到没有网络的时代了。
我很尊重中国,我们也继承了中国很多的优点和长处,正如刚才大家所说的那样,尊重别人、尊重对方、尊重别人的劳动、尊重多样性,所以我特别希望中国尤其是在这方面也能够继续发扬中国过去的很好的传统。这当中其实既有来自中国的东方基因,也有来自日本的东方基因。有的设计师在柏林进行相关的设计,他设计的很多东西其中是来自日本的东方基因。网上的东西太多了,在利用别的设计师的产品的时候,一定要尊重他们的知识产权。
柳原照弘:我来北京之前其实不是从日本直接过来的,我去了冰岛,冰岛之后又去了伦敦。尤其是我在冰岛的时候去的那个城市,自然保存的非常好,我本人也得到了很多设计上的灵感。正因为爱尔兰自然保存良好,所以对于我考虑把日本的文化和爱尔兰的文化融合的时候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我去了冰岛非常偏僻的乡村,如果没有手机的软件告诉我路程怎么走,我可能都赶不上飞机。所以我深感网络的方便性、便利性。
但是网络是一个双刃剑,荷兰人、法国人、芬兰人等等,现在都在我的京都的事务所工作,他们也常跟我聊天,他们说通过网络,他们把京都的很多文化传达给他们的朋友,现在有更多朋友现在对日本表示出了强烈的兴趣,这当然是网络的好处。有很多朋友现在愿意到日本来找我,到京都来找我,所以网络也给我提供了很大的好处。但是和朋友能在东京见面,面对面见面,这个意义更为重要。网络只是一个工具,但是有很多文化性的东西,首先你自己要去冰岛,你才能感受到那些真正的东西,才能感受到灵感,和人的交流、沟通也是如此,要真正能见到他的面,跟他握手,跟他聊天,才能得到很多真正的信息。所以融合有多种方面的融合。
比如说有一个人,我根本不认识他,但是第一次约我见面,我还是希望能跟他见面,发掘出更多的兴趣点。
孙信喜:今天对我们来说,也是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来筹备和邀请各位嘉宾,我们的视频也会在网上,我相信在网上看我们这个论坛的视频,和亲历到现场听各位的分享,是完全不一样的。正好像我们现在面对的这个社会一样。
参会嘉宾合影留念
主持人:接下来让我们用热烈掌声邀请DECORATION杨秀丽女士和薛小慧女士一起上台,跟我们的嘉宾合影。
非常感谢各位能够在百忙之中莅临东方基因亚洲设计趋势论坛,与我们一同分享东方之美、设计之美。感谢各位的莅临,让我们下一次再见。
相关知识
实录:家居廊 2015亚洲设计趋势论坛
家居廊 2015亚洲设计趋势论坛在京举办
2015北京设计周|东方基因 亚洲设计趋势论坛
“东方基因—亚洲设计趋势论坛”火热招募中
寻亚洲设计之源 探未来发展之路
2015潮流设计趋势品鉴会
设计师Anna Gili:家居产品色彩个性化是趋势
2019住宅设计趋势论坛|家简呈出CEO覃钢:设计驱动家装
亚洲设计管理论坛11月在杭举办
设计 改变未来的力量——2013亚洲设计管理论坛杭州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