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曙旸:设计教学应跟上学生思维
网易家居报道:10月8日,在广州美术学院,开展了以“走向环境审美”为主题的深刻讨论,同时邀请到业内知名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郑曙旸老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方晓风老师、广东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朱雪梅老师以及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吴宗敏老师。
2015年,在“筑巢•绽放中国设计”的大主题下,由筑巢投资集团、意大利IMOLA陶瓷主办的“名师讲堂”系列活动陆续在成都、西安、天津、广州等地火爆登陆,该活动邀请到国内外设计界知名专家学者现场授课、指点迷津,广受行业内人士的追捧与关注,后续还将于其它城市倾情上演。
作为此次巡回论坛的承办方,意大利IMOLA陶瓷集团还为设计师提供了参与机会。论坛之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常务副院长郑曙旸教授接受了网易家居的采访。
10月8日,在广州美术学院,开展了以“走向环境审美”为主题的深刻讨论
网易家居:“学年奖”从2003年开始到现在换过两回名字,最开始的时候是有“艺术”两个字的,但是到最后只保留了“环境”和“设计”。这种改变说明了什么?
郑曙旸:因为“设计”这个词它就包含艺术和科学两个内容。我们以前就是路走偏了,做工科的人认为,设计就是设计,没什么艺术;做艺术的人认为,设计就是艺术,没有科学什么事,普遍形成的是这样一个观点。所以在前一段时间,在1998年的时候,我们国家把设计前面加了一个词,叫艺术设计,意思是我这个和你所讲的设计不是一回事,我是偏重于艺术的。其实这个本身就是错的,不应该这么叫。这又还原到一个很尴尬的一个词,就是说英语的“design”这个词翻译成设计,在一开始就没翻对,不应该这么翻。
当时最理想的翻译应该是工艺美术比较合适的。但是工艺美术后来在我们国家又走歪了,大家就以为工艺美术就是特种工艺,什么叫特种工艺?以前的象牙雕刻、景泰蓝,就是这种手工艺,没有实用价值、着重于有欣赏价值,它的功能性不是那么强,它的功能性只是经济层面,而不是物质层面这些东西。所以后来我们一谈工艺美术,就以为是那种纯粹欣赏性的,装饰性的,而不是生活应用的这种工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常务副院长郑曙旸教授
网易家居:这个奖办了12年,从历届的学生作品中,您感受到了什么样的变化?
郑曙旸:建筑学在我们国家一直是偏工科的专业,这个很有意思,虽然这样不合适,但是我们国家一直是这样划分,所以城市规划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这三个一级学科属于工科的领域,然后再是人文艺术类的,就是我们环境设计。我们国家的东西,但凡你不是工程技术,基本就不能混为一谈,这就是长期以来学科分科以后形成的弊病。在今天这个世界,你光研究你自己的专业都是不可以的,你必须跳出去,用另外一种思维。
现在学生其实很优秀的,因为我们处于互联网时代,我普遍的感觉是,学生的思维很多变得更为开放,但是我们现在整个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跟不上学生们的需求。至少在清华我可以感受到,学生们的求知欲和思考能力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学要跟上。
网易家居:现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十分丰富。您觉得当下学生体现出来的设计趋势是怎样的呢?
郑曙旸:受信息时代的影响,他虽然得到了很多知识,知道了很多事,但是这些知识里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他不能分辨。这时候,学校的教育就不能再像以前,再是大量的以灌输知识为主,而是要告诉他,设计的本质。比如我们设计的本质是要做什么,哪些是符合它的,至于这些要讲的知识,他自己去看,自己去了解就好,我只是告诉你怎么去做,怎么去选,怎么启发你的一种思维方式,怎么样把他的想法真正能做出来。
网易家居:“学年奖”是关于人居环境的奖项,多次强调新设计的系统,是在塑造崭新的设计观?
郑曙旸:对,没错,是新的设计观,新的设计观就是要加上环境的概念。要处理好物体与环境的关系,不能将设计的每一面独立来看,最后做出了好氛围的设计,那才是好。
网易家居:“学年奖”在奖项设计和评审规则上有什么要求吗?
郑曙旸:在报奖的时候,各个学校、学生没有任何障碍。学生愿意报什么都行,只要报的是建筑类别的就可行,不会受限于学校或是专业。这个是完全开放的,报名以后我们再来分类。
网易家居:IMOLA陶瓷也参与到其中,这多方的合作是出于什么考虑?
郑曙旸:IMOLA是一个陶瓷企业,背景是意大利的企业,是以文化作为主导的。它作为一个赞助商,来把它的文化投入到理想,通过这样的宣讲给传播出来。
所以对IMOLA来讲,我们看重的是它筑巢的这个概念。而不是它这个产品的概念。因为这个企业它的文化背景,是面向一个未来的,一种艺术化生活的一个概念。我们现在的生活是不是艺术?其实我们现在根本没到艺术化生活。这个艺术不是我们简单的理解为漂亮,漂亮不是艺术,这个一定要分清楚。美和漂亮是两个概念,不能把它混为一谈的。我们看重这个企业,与他们长期合作,就是希望通过设计,让我们中国人最后能达到一种艺术生活的一种境地。
相关知识
郑曙旸:设计教学应跟上学生思维
郑曙旸:设计不应拘于表面 精髓在于生活本身
郑曙旸:设计需解决艺术与科学的问题
郑曙旸:中国建筑应顺应自然天人合一
郑曙旸:环境艺术不等于环境设计
郑曙旸:关于“软装”问题的思考
郑曙旸:顺应时代的发展 青年设计师需要更多历练与沉淀
郑曙旸:中国室内设计处在调整期
筑客网名师讲堂做客济南 郑曙旸聊设计那些事
郑曙旸:室内设计装饰文化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