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资讯 > 北上广深都已加入限购套餐 房价上涨将趋缓

北上广深都已加入限购套餐 房价上涨将趋缓

https://www.biud.com.cn 2016年05月08日09:12 家居装修知识网  
  5月5日,北京通州连夜发文:在通州买房的门槛再次提高,商务型公寓和商业、办公项目限购升级。此举对于房价有什么影响?这场楼市调控之战,北上广深都参与其中,是不是意味着买房的好时机到了?

 北京通州限购深夜出台

  5月5日深夜,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北京市通州区政府联合发布通知,宣布对北京通州提取商务型公寓和商业、办公项目这三类房屋实施限购措施。

  按通知要求,今后想要在北京市通州区购买商务型公寓和商业、办公项目这三类房屋,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从今天开始,居民家庭购买的通州区商务型公寓,今后在核验购房资格时将计入该家庭的住房套数。

  需要注意的是,通知中提到的商务型公寓属于北京通州地区特有的一类产品,北京其他区基本没有。这种项目当时出具的规划许可允许它可以拥有居住功能。而平时所说的商住房与商务型公寓不同,是开发商将商业办公性质转为住宅后再销售,通知中对商住房项目也有明确规定:

  新建商业、办公项目应当按照规划用途销售,只能出售给企事业单位或社会组织,且上述单位购买后再出售时,仍须出售给企事业单位或社会组织。也就是说,新建商业、办公项目,今后将不卖给居民,只卖给单位。

  房价会受到什么影响?

  政策这么严格,对房价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针对未来通州区域的房价走势,业内人士认为,新政的出台,对商务型公寓的打压态势非常明显,尤其是新建商业、办公项目今后将不卖给居民的政策,将加大企业的销售压力,拉低投资投机性需求,从而会抑制价格快速上涨的可能性。

  而对于普通住宅而言,目前通州实施的两重限购政策,如果短期造成了购房者观望等待的态势,购房需求自然下降,那在一定时间段内,势必会造成房价上涨趋缓甚至部分回落的局面。但具体效果如何,还有待于市场检验。

 楼市调控之战,上广深都跟了

  除了北京之外,年后广州、上海、深圳等一系列大城市都出台了最新的限购政策:

  1

  广州——2月29日

  广东省政府连夜发文:广州分区限购+叫停70/90政策

  2

  上海——3月25日上午

  上海正式发布全国最严限购令,非户籍居民要求五年社保、二套首付最低五成、非普通二套首付七成

  3

  深圳——3月25日下午

  深圳政府楼市调控官方文件在深夜11点左右公布:非深户限购社保1年改3年,首套房贷还清,二套房首付最低4成(之前是3成)

  4

  南京——3月25日深夜

  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和中国银监会江苏监管局联名特急(内部)文件流出:“首次购房”不等于“首套房”,首次购房首付2.5成,贷款还清都算首套房,首付3成,有利率优惠,有贷款未还清,算二套房,首付4.5成,利率上浮10%

  5

  武汉——3月25日

  武汉市公积金中心与房管局、规划局等相关部门就公积金新政举行联合发布会:自3月26日起,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由60万下调至50万,将还款能力系数由45%回调到35%,调整缴存倍数法计算公式中的住房公积金缴存时间系数

  6

  北京——5月5日

  北京通州发文实施限购:购买商务型公寓和商业、办公项目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京籍无妨家庭和单身人士,已有一套住房的京籍家庭,在京无房且连续纳税或社保满五年的非京籍家庭。

  【新闻链接】

  通州商住用房成交套数一度暴涨

  这次通知中专门对商务型公寓以及规划用途为商业或办公但却用于居住的项目提出了限购要求,这又是为什么呢?

  去年8月,北京市通州区出台《关于加强通州区商品住房销售管理的通知》,在北京市限购政策的基础上,对在通州购房提出了更进一步的限购要求。政策实施 后,在非住宅市场,包括商务型公寓,以及规划用途为商业、办公但开发设计或改造成具有独立厨卫、上下水等用于居住的项目,出现了不少投机炒作的现象。不少 商业、办公用房被改为居住使用,卖给分散的个人。截至3月,通州商住用房成交套数同比大幅增长,成交量是去年的15倍,成交均价也同比上扬20%。

相关知识

北上广深都已加入限购套餐 房价上涨将趋缓
房价首次同步下跌 北上广深也该放松限购?
房价首次同步下跌北上广深也该松限?
沈阳成全面取消限购第一城 半年后只剩北上广深?
限购城市或仅剩北上广深 开发商千方百计消化库存
北上广深三亚成楼市限购孤岛 连续7月供大于求
北上广深—中国限购政策的最后坚守者!
年轻人乐开了花,城市房价有变动?几亿人的福利!
住建部:北上广明年从严落实住房限购政策
住建部:北上广明年从严落实住房限购政策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北上广深都已加入限购套餐 房价上涨将趋缓 https://biud.com.cn/news-view-id-648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