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金融化,二线城市房价调控的“生死战”
如果说“去金融化”是房地产调控的生死战,那么这场战役的决战点很可能就在二线城市。每一位市长,都要仔细打量自己的“房地产试卷”,因地制宜给出住有所居的民生答案。
本轮房地产市场价格的上扬,一线城市尤为明显。风潮过后则转向二线城市,南京、苏州、合肥等焦点城市涨价突出,甚至再现“日光盘”、抢购潮。房价必然带动地价,二线城市非理性的“地王”也开始频频出现,不少地块溢价率超过100%,成交数量更是数倍于去年同期。如果说“去金融化”是房地产调控的“生死战”,那么这场战役的决战点很可能就在二线城市。
当前,一线城市的价格涨幅过大,透支了相当一部分的购买力,而三四线城市去库存压力仍然非常大。在这种格局下,二线城市中的部分热点地区、或者补涨空间大的地域,很容易就成为各类资金争相竞逐的“肥肉”。考虑到其他城市既有的、或即将布置的行政调控手段,对于房地产企业的“理性投资”来讲,二线城市也确实是比较合适的预期选项。
但是,“树不能长到天上去”,二线城市的房价早晚也会遇到天花板。目前个别城市冲上三四万元的“楼面价”,是很不正常的。对长三角附近一些城市来讲,倘若没有合适的约束手段,一旦房价集中爆发,不仅加重购房者负担、影响去库存效果,更会累积信贷金融泡沫,重蹈一线城市的覆辙。这种“轮动效应”在每一轮调控中都有反复,必须警惕。
因此,要探索有针对性的调控手段,尤其是金融信贷方面。比如对贷款成数的调整,对房地产企业资金链的从严监控,对“恐慌式购房”的窗口指导等。总的思路应是让二线城市的住房始终维持商品属性,而不坠入“投资品”的区间。这其中,对土地拍卖的前端治理的成本最低、效果也将最好,可以最大限度避免过度金融化。
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二线城市之间房地产市场的差别也非常大。比如沈阳和南京,同为省会城市,但房价与销售“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不可能适用一样的调控办法。“因城施策”就是要求一个城市一个办法,一个区域一个门槛。每一位市长,都要仔细打量自己城市的“房地产试卷”,因地制宜给出住有所居的民生答案,切莫随便抄袭他人看似有理的调控举措。
房地产市场,当然离不开“市场”的竞争伟力,但这个市场一定是真正商品化的、服务于城镇化进程中的民众的。可以预见,二线城市将在我国城镇化布局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将会承接相当一批“逃离北上广”的青年才俊安家创业。正因此,是时候出手撇去过剩的虚拟泡沫、回归到“房子是给人住”的市场本意了。这场“去金融化”的“生死战”只能生、不能死,只能赢、不能输。
本报特约评论员井桥夕
相关知识
去金融化,二线城市房价调控的“生死战”
去金融化 二线城市房价调控的“生死战”
一二线城市房价跌幅收窄 三线城市房价跌幅扩大
二线城市房价上涨 应属大概率事件
二线城市房价上涨应属大概率事件
评论:二线城市房价上涨应属大概率事件
业界专家料2014年中国一二线城市房价持续上涨
明年一二线城市房价持续上涨
文显堂:中国房价涨跌要看二线城市 房价最脆弱
二线城市房价大涨缺乏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