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资讯 > 70城房价环比涨幅连续3个月收窄 楼市“高烧”三季度望降温

70城房价环比涨幅连续3个月收窄 楼市“高烧”三季度望降温

https://www.biud.com.cn 2016年08月18日19:26 家居装修知识网  

  新华社上海8月18日电 题:70城房价环比涨幅连续3个月收窄 楼市“高烧”三季度有望降温

  新华社记者郑钧天

  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6年7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显示,7月份全国房价同比上涨城市虽继续增加,但房价环比上涨幅度已连续3个月收窄。随着部分热点城市重启“限贷”“限购”政策,业内人士预计,高烧的楼市有望在三季度降温。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房价依然呈现同比普涨态势,同比上涨城市个数继续增加,下降城市个数继续减少,涨幅仍在扩大。

  与上年同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上涨的城市有58个,比上月增加1个;持平的城市有1个;下降的城市有11个,比上月减少1个。其中领涨的依然是深圳,以41.9%的涨幅傲视全国。

  值得注意的是,7月份一线城市房价同比涨幅收窄,二三线城市同比涨幅扩大。其中厦门、南京和合肥三个热点二线城市分别以39.6%、34.9%和34%的涨幅,继续超过上海、北京和广州33.1%、22.7%、19.5%的涨幅。

  另外,杭州、天津、武汉、福州、无锡、南昌、郑州等二三线城市的房价涨幅也超过了10%,杭州和天津甚至逼近20%,由此,房价“两位数”增长的城市又增加7个,房价同比涨幅达到两位数的城市已有15个。

  “近几个月,一线城市的房价偏高,部分投资投机资金开始撤出一线城市,转而进入二线城市,这使得部分热点二线城市的价格涨幅开始超越一线城市。”易居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分析说。

  房价同比涨幅扩大的同时,环比涨幅却呈现持续收窄态势。70个大中城市中,7月份上涨的城市有51个,比上月减少4个;下降的城市有16个,比上月增加6个。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刘建伟解读称,7月份70城房价环比涨幅总体收窄。收窄幅度较大的城市主要是前期上涨过快的一线城市和少数热点二线城市,其余城市环比变化不大。

  环比价格变动中,最高涨幅为厦门的4.6%,合肥以4.2%紧随其后,均比上月有所收窄。一线城市房价涨幅也进一步收窄,如深圳新房环比涨幅2.0%,环比收窄0.6个百分点;上海环比上涨1.4%,涨幅收窄0.6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70城房价整体环比涨幅连续3个月收窄。

  业内人士分析称,这既与地方楼市调控有关,亦与需求透支、房价上涨乏力有关。7月,部分城市地方政府为抑制楼市过热,开始提高二三套房首付、并限制购房贷款。如,7月1日合肥楼市新政正式实施:二套房最低首付款比例为40%;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均为60%,且停止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

  除了合肥,南京、苏州等二线城市也收紧了楼市政策,重启限贷、限购等“杀手锏”,以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态势。

  限贷方面,苏州规定,居民家庭拥有一套住房且相应购房贷款未结清,再次申请商贷购房,其最低首付款比例由40%调整为50%;居民家庭已有二套及以上住房且购房贷款未结清的,继续停止发放“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

  南京规定,拥有一套住房且相应购房贷款已结清的居民家庭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不低于35%;拥有一套住房且相应购房贷款未结清的居民家庭最低首付款比例不低于50%。

  限购方面,苏州规定,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在苏州购买第二套住房,必须提供缴纳证明或社保证明。

  同策咨询研究总监张宏伟预计,地方政府通过“提首付,降杠杆”的方式可以限制投资客,为火热的楼市降温。从政策面发展趋势来看,热点城市收紧政策、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将是大势所趋。随着地方调控政策在三季度陆续落地,房价同比上涨幅度超过10%的城市房地产市场或现转向。

  严跃进认为,厦门、合肥、南京、苏州等城市前期房价已经过一轮快速上涨,目前房价的绝对水平处于历史高位,由于需求有限,房价上行疲态显现,后续此类城市环比增幅会进一步收窄。

相关知识

70城房价环比涨幅连续3个月收窄 楼市“高烧”三季度望降温
北京新房价格环比涨幅连续3月放缓 下半年楼市或降温
北京新房价格环比涨幅连降4个月 二手房连降3个月
北京新房价格环比涨幅连降4个月
百城房价环比连跌7个月 超八成城市跌回一年前
70城房价环比近半下跌 地方热推“货币化安置”去库存
70城房价环比近半下跌 地方热推“货币化安置”
天津7月新房环比涨2.4% 全国房价涨幅3个月收窄
70城房价环比首现68城下降 价格跌幅创十年新高
全国楼市现“去库存”式回暖 70城房价环比涨幅扩大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70城房价环比涨幅连续3个月收窄 楼市“高烧”三季度望降温 https://biud.com.cn/news-view-id-660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