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人文设计周 | 设计之外的【在场】却教会我们做设计
4月21-23日,苏州人文设计周·最美人文美学主题演讲【在场】,在苏州保利大剧院上演。范宗沛的大提琴、潘公凯的建筑设计、周云蓬的吉他民谣、董梅的诗词歌赋、舒国治的城市晃悠……看似设计之外,却从不同角度打开设计的维度,并“用人文复兴设计”。
【在场】系列演讲由中国室内装饰协会陈设艺术专业委员会发起,ADCC生活艺术学院承办,网易设计作为战略合作媒体,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全程直播,现梳理一二。
游吟诗人周云蓬 :我的无障碍生活“走盲道,经常会感受到生命无常。”视障者周云蓬说,中国有1600万的视障者,却很少看见他们上街,很少听见他们的声音。“每个残障人士的缺陷都是他一生的隐痛,很多残障人都是沉默的大多数,我有一点点话语权,我就呼喊出来,代表这个群体说出来。”
周云蓬一切的诉求和最初的动机是“向往自由”,“这是最根本的东西,如果没有这种诉求,也不存在设计师,也不存在着别人会给你制造这种无障碍。”除了设施无障碍,最终要落于心理的无障碍,自称“设计门外汉”的周云蓬认为,设计的核心是爱,是“以己推人”、“与人方便,与己方便”。
好的设计师应该多激发自己的想象力,除了有爱以外,还要保持一种天真的东西,或者说返璞归真,重新的回到那种简单、真实的状态。
活动现场,周云蓬展示他的无障碍生活方式,用微信联系好友柴静,柴静分享她在欧洲海边,看到为残疾人专门设置的栈道的故事,认为设计只有考虑到少数人,才能更进入人心。“设计师不要总盯着几百万的客户,多少的受众,而是假如10个人用它用到心里去了,这个设计就成功了,如果有一百万人都用在表面上,这个设计也没多大意义。”柴静说。
央美董梅:爱上琼楼最高层中国文化所缔结的理想体系是什么?其中所孕育生成的理想人格是怎样的?董梅从这些问题入手,分享了琼楼的五个境界。
作为中国人,我们一生之中有很多层楼要爬,这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生命里程。在这个旅程中,一个人具备丰富的、健康的感情,可以说是第一层和第二层,这两层联合在一起,是中国人所能够缔造人格的地基,要把这个地基夯实;第三层,如孔夫子所说,他毕生的任务,一以贯之:“忠恕”——中人之心,视人心如己心; 第四层,当我们对感情、人性的探讨,使我们超脱小我而达于一个大人格的时候,需要贯穿“时间纬度上的历史观”;当我们不仅在历史兴亡之中,思考过去和未来,而是与永恒对话,我们就到达了更高一层第五层楼阁之上。但是,我们不能停在第五层,下山的路径,使我们的生命步步落实。
作家、旅人舒国治:做一个城市的晃游者有去过京都的人说,读了舒国治的《门外汉的京都》,觉得自己好像从来没去过那里。
舒国治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对一个城市细致的、独一无二的观察方式。“吃饭时,我常常想到器物的收藏,有的人就觉得这个杯子大小正好喝日本清酒,就买一点。日本人吃荞麦面的冷面,要把冷面捞在一个杯子里,里面放蘸酱,拿起来‘噗噜噗噜’吸进去。这个蘸酱的杯子在中国大陆代工的很多,甚至是景德镇专业画瓷画的人做的,把青花或者草书体画在上面,日本人喜欢这种图样。便宜的时候,可能一个五块钱,可是大家买来不是吃荞麦面,而是拿这个来喝茶,或者装布丁,这是活用的部件。”
说到住旅馆,舒国治认为简单、舒适就好,他认为旅馆不要设计橱柜,因为住客很少打开,不如摆几把舒适的椅子,放个好的茶几、茶具,烧了茶,靠着窗,边喝边看窗外。最重要的是床要好,人躺在床上看电视,会不会被镜子干扰?床跟电视的距离是多少?这些设计很重要。“苏州的太湖,民宿散布,将来一定是全世界向往的地方。”舒国治说,他常想,假如有一个月时间,他会到这里的古城古村住下来,同时接待一些老朋友。
本色美术馆馆长陈翰星:空间即是道场
本色美术馆馆长陈翰星分享了他对东方文化、当代艺术和生活美学的匠心的一些感悟。谈起本色美术馆,就要提到2000年苏州城拆了一大批老建筑,陈翰星将这些无家可归的老砖、老瓦、老木收集起来,在运河边上,建了一个他理想中的家园,用另一种生命方式来继续这些老建筑的传统。
本色美术馆是陈翰星的第一个作品,他通过建筑物的高低,营造出山的概念,表达“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想法。同时,他自我要求,美术馆的设计中,尽量没有个人的痕迹,呈现“无我无相”的低调的状态。他希望本色呈现出生长的状态,于是他种了很多梧桐树、石榴树,还有竹林,到了现在,美术馆已经没有地方可种,这些树在四季中周而复始的轮回、生长,逐渐茂盛,一切都是圆满的过程。
将自然景观和光影引到室内,是陈翰星考虑最多的事情,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阴阳相合,重视留白跟空灵的成象,所以,在本色,人们可以感受到一年四季的变化,一天当中光影的变化,进而感悟人生,感悟天地之间的关系。“本色美术馆不光是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还能够真正安放人们躁动的内心,让苍白的灵魂变的丰富,让世俗的自己回到本色。人生变的世故和成熟非常容易,但是要守住本真和天真却非常的难。”
卜复鸣 :长物与闲情卜复鸣通过园林、《长物志》和《浮生六记》,来阐述明清的生活方式。“凡是想要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大家,想要在某一领域有所成就,必须了解它的历史。”卜复鸣说,想要了解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也要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
造园林,就是营造一个生活空间。园林是一个闭合的山水空间,有人把苏州园林称为“文人写意园林”,因为,其中很多设计,是在绘画的基础上结合苏州自然环境,磨合而成。
植物空间的设计至关重要,植物放在园林里面主要体现的是主人的一种审美,不要小看鸟兽草木,这个是古代人最重要的一个修为。“对传统文化有所研究,设计的作品才会有深厚的底蕴,有文脉的传承。”卜复鸣说,“结合地域文化,寻找与现代元素的切合点,表达出你的思想,这个作品就是成功的。
当代苏绣推动者凌琳:时光里的旧美人作为绣娘的孩子,凌琳一直在推动苏绣行业的发展,甚至称其为“时光里的旧美人”。
在国外,凌琳经常参加一些品牌的秀,她发现国外很多品牌的衣物上都在用刺绣,但是它的工艺是远远不及苏绣,苏绣已经被推成无法超越的工艺。但是,目前苏绣确实也遭遇了瓶颈,越来越多的现代人觉得苏绣高高在上,是挂在墙上的艺术品,离大家的生活越来越远,可有可无。但真正的手工艺品应该是大隐隐于市,应该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就像在古代,刺绣是一种对美好的表达,大家会把自己绣的小物件送给自己的朋友,心仪之人。
在老苏州的心目中,好姑娘不仅要知书达礼,还得心灵手巧。看一个姑娘的绣品针迹,是否均匀干净,十有八九就能判断出她的个性是否文静。其实这个习俗从古代就有了,古代大家闺秀足不出户,怎么判断呢?就看字迹、看女红,字如其人,绣也如其人,在那个时代女孩子绣花比长的好看更重要,女红好就能嫁一个好人家。
大提琴家范宗沛:古典音乐严谨像建筑“对我来说,生命中最大的转折点是上海新天地。”范宗沛说,当年新天地翻新,留下一些旧素材,放到保留原有风格的新结构里,这种的方法让他很惊讶。
音乐也可以这样创新,于是,我们听到范宗沛的专辑《水色》,用“中西乐器、调性、和弦,做不同形式的融合”,再加上昆曲唱腔,江南的感觉,跃然纸上。
谈到音乐,范宗沛认为,古典音乐结构非常严谨,像诗词,像建筑;爵士乐是一个活在当下的音乐,每一次演奏都是新的;流行音乐像一个广场,卖小吃的、杂耍的什么都有,它也像广告词,在短短的三到五秒就抓住人心;跨界音乐就是所谓的新世纪音乐,包括电子合成音乐,它像公园,像散文,很舒服,无限制;传统音乐很像古迹,它可能经过一百年,还能保存下来。
厐喜:已知叙事 一物一事看见苏州喜舍创始人厐喜,用“古意”、“自然”、“会意”三个词贯穿演讲。
我把传统文化中比较重点的东西,简单做了一个整理,形成‘古意’。在自然的部分,讲的是我最爱的石头。会意,是我在梳理的过程中,找到的一些气息,并与当代做一个结合。”
古人的生活,有这样一个状态,把自己对生活、对社会的很多感悟、感受,甚至一些思考,通过一个空间,一个院子,或者一杯茶或者诸如此类的一些器物,去寄托感情,我认为这是一种高度。 另外,生活的高度一定要有美学支撑。
从2012年到现在,喜舍一直保持鲜活的状态——可能每两三天,厐喜都会邀请不同圈子里的朋友,比如,玩玉雕的、玩瓷器的,或者玩折扇的,还有一些收藏古董的朋友,到喜舍交流最近得到的好东西,这个交流对厐喜来说非常重要。“因为这中间,有很多我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日常感悟也好,新发现也好,都会在这个雅集过程中产生,也是我们相互学习的过程。”
潘公凯:跨界——从画家到建筑设计“第一,跨界是未来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第二,跨界应该以学科的专精、深度为基础;第三、跨界越有深度越有价值。”前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将跨界条分缕析,并身体力行,从水墨画,到装置艺术,再跨界到建筑设计。
潘公凯认为,水墨画的核心价值在于笔墨和格调,士大夫延续了几千年的人格理想,也是中国绘画所表现的最高的精神内容。西方的当代艺术,包括现成品、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在内,都是由错误的逻辑构成。他提出“艺术的边界,就是逻辑的错误”,这一看法与美国阿瑟丹托的艺术理论,截然相反。
建筑设计是潘公凯从小的一个梦想,为了解答设计教育和建筑教育的发展问题,他开始涉足建筑设计实践,建筑设计也成为他的业余爱好。
“在当院长之外,我涉及了四个专业,我尽量把它往深里做,真正做成一个内行,而且进入这个行业的最高层面,跟国内外最优秀的专业人才,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展开对话和研究。”
在不同专业齐头并进,是一件困难又很辛苦的事情,这也造成了潘公凯从来没有任何假期,没有双休日,没有寒暑假,永远在工作,永远效率第一。但是,四个领域的跨界,对潘公凯非常有益。“四个领域的创意、思维、新知识,相互启发、激励和激荡。”
林兵:今天我想讲贝聿铭林兵是贝聿铭的弟子,曾与贝聿铭一同参与苏州博物馆的设计,策划“贝聿铭文献展”。由林兵分享贝聿铭的为人和设计,再合适不过。
贝聿铭1917年生于广州,却被称为“从苏州走向世界的建筑师”,因为他的设计体现了很多苏州人的人文情怀。贝家是苏州的大户,贝聿铭曾在苏州呆了三个夏天,他在这里学到了什么叫中国传统文化,什么是中国家庭观念。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狮子林,就是贝家的私家花园,贝聿铭去过狮子林很多次,也经常谈到狮子林对他很多设计的影响。
贝聿铭喜欢音乐,尤其喜欢巴赫,巴赫的交响乐由简单乐章重复形成。这对贝聿铭的影响是,抓住事物的本质,简单重复它,形成项目的设计。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也成为他的设计理念。他认为,一个建筑应该是有血、有肉、有内容,而不是冷冰冰的建筑。建筑的标志性也不在于庞大,必须有内在的文化内容。贝聿铭认为风水很重要,对一个建筑师来说,设计合理、功能完善、使用非常舒适的空间,它的风水一定是好的,而不是从迷信角度来考虑风水。
>>>【在场】开幕礼【在场】主题讲演开幕礼中,中国室内装饰协会的会长刘珝、中国陈设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梁建国、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丽、陈设中国晶麒麟奖组委会秘书长张焕蓉、ADCC生活艺术学院执行长汪莎等人,亲临现场。
中国室内装饰协会的会长刘珝
作为国家行业组织,在中国文化觉醒的当下,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倡导和推动中国的人文美学复兴,我很自豪。因为我看到这个时代的苏醒,不仅仅有经济在崛起,还有我们以人文来推动设计,用美学来延续传统。
中国陈设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梁建国
我的名字旁边,经常有很多很多头衔和身份,在【在场】舞台上,我唯一的身份就是见证人。在这里,我心里特别激动和澎湃的是,我们发出的是一座城市召唤美的声音,是一个时代复兴美的声音,是一个国家推动美的声音,更是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渴望已久的声音。
【在场】活动发起人ADCC生活艺术学院执行长汪莎
本次活动的发起人ADCC生活艺术学院执行长汪莎向网易设计频道介绍,ADCC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设计之外,或者设计之上,对美寻根溯源,让设计师在设计之外,吸取更多的养分,滋养他的设计作品。
“潘公凯的跨界和他背后缜密的思维体系、董梅的古诗词和人生境界、范宗沛对音乐的诠释和创新、舒国治看待城市的方式等等,都给设计带来新的维度,未来某一天,这些内容很可能会出现在设计师的画面里。我觉得设计师的眼、耳、口、鼻、身、心、意,都应该非常通透,可能他自己没有机会打开,希望这几天的演讲,能为他们打开更多的触角。”ADCC生活艺术学院执行长汪莎说。
据悉,ADCC生活艺术学院下一期演讲,将在8月26-29日敦煌举行,在这个蕴藏中华文化密码的城市,活动将针对敦煌石窟里的绘画、佛学经义、人文思想,以及色彩研究,做一系列分享,并邀请几代敦煌守护人常书鸿、樊锦诗、赵旭东,以及日本、英国等地的敦煌学者参与,导演王朝歌、建筑师朱小地也将亮相活动现场。
相关知识
苏州人文设计周 | 设计之外的【在场】却教会我们做设计
用设计再现人文 2017中国人文设计周苏州站落幕
人文设计周 ➅ | 人文设计与小镇的文化复兴(精编)
【直播】惠达卫浴空间网络设计大赛暨精英设计论坛
实录:“法国设计遇上中国实践”【上海站】活动
【独家】湛江七杰:吹响湛江设计力量集结号
卢涛设计作品【乾坤】力捧双金汐金奖 夺人眼球
搜狐·特地陶瓷杯第12届中国室内设计明星大赛启动
【实录】:有住网百变加V1.3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