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资讯 > 2011亚洲照明设计论坛系列访谈之四:和声

2011亚洲照明设计论坛系列访谈之四:和声

https://www.biud.com.cn 2011年09月15日11:04 家居装修知识网  

  第三届亚洲照明设计论坛将于10月在北京清华大学拉开帷幕,为了让广大设计师及设计爱好者了解照明设计,特进行系列访谈活动!

  访谈对象:

  林大为:周为国际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主持设计师

  林志明:BPI合伙人兼中国执行董事

  Chanyaporn Chuntamara: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King

  Mongkut'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onburi

  何崴:《照明设计》杂志执行主编

  张昕:能否介绍一下您所受教育的背景,这种教育背景对于日后照明设计工作的影响是怎样的?

  林大为:我原本在台湾学习建筑设计,然后赴美攻读室内设计,其间曾到米兰学习工业设计,接触灯光设计是直接在美国的灯光设计公司上班。 因此,本人仍然以建筑、室内设计为出发点。虽然从事与“光”有关的设计,基本上仍不出上述之范畴。

  林志明:我大学念的是室内设计,后来到纽约Parsons念建筑照明设计硕士,因为是专业的照明设计学位训练,在设计流程及方法,还有照明的相关技术方面已经具备一定基础,对于

  日后从事照明设计工作比较直接了当。

  Chanyaporn Chuntamara:我曾在位于曼谷的朱拉隆功大学建筑学院工业设计系学习。当时,室内设计仍隶属于工业设计系,所以我从其它相关领域尤其是产品设计领域受益良多。在从事了三年的室内设计工作之后,我去往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攻读室内建筑的艺术硕士学位。我阅读了图书馆里每一本有关照明设计的书籍,而且将“光与影”作为每个设计方案的主题。这是我对建筑光进行的诗意和抽象意义上的探索。在去伦敦大学Bartlett建筑学院光与照明专业读博士之前,我已经学习了照明设计的技术以及照明设计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等知识。在Isometrix(由阿诺德·陈领导的一家总部位于伦敦的照明咨询公司)短暂的兼职经历,让我得以管窥了现实中的实践。这种教育背景,让我倾向于强调照明设计和人的感觉、照明设计和人与空间的互动之间的关系。我对照明设计中的文化因素也很感兴趣,因为正是这些让作品成为独一无二的。

  何崴:首先,我必须说明,我不是做照明设计的,我想我曾经在某个时刻思考过是否做照明设计,但好像并没有什么肯定的结果,我现在做的是和照明设计有关的设计、教育和媒体的工作。我大学的专业是建筑学、研究生阶段的主攻方向是城市规划与设计,想来这些学习对我现在的工作肯定是有帮助的,因为我始终认为照明设计是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的一部分,或者说他们在设计的很多层面是想通的。

  张昕:最近中国大陆地区的建筑界、照明界都在总结过往十年,您对于过去的2000-2010年代的照明设计作何总结?

  林大为:的确,我们习惯以10年来作总结,但对于刚开始的行业而言,10年还不足以窥其究竟。尤其要把照明当作文化的一环,或许从商业市场的角度, 这10年来的确有巨大的改变,个人倒不会急着去下结论,反而想静观其变。

  林志明:中国过去十年的照明设计发展,相对于其他欧美国家,成长的速度是惊人的。但也由于成长快,加上市场太大,行业门槛不高,相对质量上就参差不齐,但是总体上,是朝

  好的方向在发展。过去十年应该可定位于中国照明设计的萌芽期,接下来会有一段成长期之后才到成熟期。

  Chanyaporn Chuntamara:在泰国,照明设计作为一种职业的发展和照明设计公司的数量激增都发生在过去5-6年间。他们的创造力不仅仅服务于泰国市场,而且推动了东南亚及其它区域的一些国家,尤其是印度和阿联酋市场的新发展。 何崴:中国照明的这个十年是一个高速发展的十年。随着产业的发展、产品的发展,中国照明设计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我们终于可以在媒体上看到国人做的、说得过去的照明项目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形势一片光明。当今的中国照明界就像突然闯入服装店的女孩,在眼花缭乱之际,希望把所有的花衣服都穿着身上,也不管有些衣服其实是给大人准备的。这十年是高速变化的十年,但绝不是设计做的最好的十年。

  张昕:对于光文化,您认为贵国(地区)文化中最为宝贵的元素是什么?

  林大为:还是文化, 与文化最直接的是人。人的素质决定了许多层面的风貌。刚从美国回到台湾,想的是教育大众,提升照明质量,现在反而觉得是自己要去向业主,使用者学习。

  林志明:光和自然界的和谐关系是最珍贵的。

  Chanyaporn Chuntamara:我个人认为,传统文化中的照明,如蜡烛,灯笼,包括节日期间悬挂的和浮动的灯笼,始终是迷人的。宗教建筑上镶嵌的彩色玻璃图案或金色漆的反光质地与月光和烛光之间的相互作用,能产生微妙、世俗的质感。 何崴:在中国,光文化可以分为士大夫阶层的光文化和黎民阶层的光文化:大红灯笼、彩灯缤纷是一种文化;白墙黛影,秉烛夜话也是一种文化。

  张昕:您认为贵国(地区)照明设计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林大为:应该是对人和环境的省思吧! 只是大家惯于使用太多名词,把这个动力包装得有些模糊,也有些不好意思直说。

  林志明:照明设计的发展主要是依附建筑还有房地产的发展,还有奋发向上的照明从业人员。

  Chanyaporn Chuntamara:建筑行业,尤其是房地产的发展,例如家居和零售项目,应该是本地区照明设计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何崴:我不想这么说,但又不得不说,当下中国照明设计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来自于对财富的炫耀。

  张昕:您对于照明设计中LED的应用前景如何看待?

  林大为:应该说我还在学习如何与LED相处。如果一直在讨论LED运用, 似乎有些是隔靴搔痒,我比较有兴趣的是,这个新光源是否真正的引发了对“视觉”这件事的再思考。科技终有其局限,但人的想象力无穷。

  林志明:对于LED的应用,整个行业存在认知上的问题,总想用LED来替代所有传统照明,把LED当成万灵丹,其实是误解。未来LED的应用将从原来的室外进入室内空间,从效果性照明成为功能性照明。对于白光LED的光效,颜色稳定问题还有显色性问题将因为此需求而得到提升。

  Chanyaporn Chuntamara:LED的应用带来了更加灵活和动态的照明效果,例如在一天中色温可以不断变化。在较长时期内,得益于LED / OLED的高效率、色彩的高性能以及低成本,我们可以将光与建筑无缝地整合到一起——而且也许相关设备只有很小的视觉影响。 何崴:LED就像鸦片,适当的运用可以止疼、治腹泻,但用多了,上瘾了,就变成了毒品。

  张昕:您认为节能、低碳的发展趋势对于照明设计意味着什么?

  林大为:若不从使用的模式上去改变,基本上低碳是个口号。 如果不由建筑、室内的角度出发,照明能节能减碳的程度有限。硬要把节能低碳与任何光源画上等号,那注定会把这个可以有创意无限的策略变成专制的数字报表,那是十分可惜的!以数字作为指针,我赞成,但背后是要有创意的,结果也不会是唯一的!

  林志明:节能及低碳表示,从事照明设计的人在做设计时需要更准确,使用的灯具需要有更好的光学控制。

  Chanyaporn Chuntamara:这意味着照明设计师应更多的了解光和我们的视觉系统以及生物系统。我们必须真正理解当前照明技术的利与弊(或局限),以引导客户做出正确的选择。我们必须能够在不牺牲功能和美学质量的前提下实现高效节能的照明计划。 何崴:这意味着设计师必须学会用最合适的手段来实现最好的光环境效果。

  张昕:你认为“亚洲照明设计”的概念是否成立,如果成立,您认为亚洲照明设计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

    林大为:本人比较有兴趣的是“华语界照明设计”,因为亚洲这个地理名称由经济、文化的层面来看,范围都不尽相同。 既然如此,我就不太费心去定意“亚洲”,反而以华语为方向,较容易了解。 至于“华语界照明设计”的发展方向为何?还是以人和文化为出发,究竟同文同种的背景,到底对“光”的诠释是否有所共通的体会与方式,我会再密切的去观察。

   林志明:亚洲的国家,很多并没有专业照明设计这样的认知,包括中国在内,还有很多照明设计是厂商或是工程商在负责,独立的专业照明设计师还在少数,照明设计师的职业道德还有行业规范并没有成型,要成立亚洲照明设计师协会在世界上和欧美国家来一较高下之前还需要先把内功练好。

   Chanyaporn Chuntamara:对这个概念,我并不确定,但亚洲似乎已经具备了发展自我方向的因素。亚洲文化丰富多彩,同时照明行业的大玩家也在此,再加上很多才华横溢、创新力十足的照明设计师和产品设计师,我们应当能够建立一个有力的方向。 何崴:无论是从地理学的角度,还是从文化的角度,“亚洲照明设计”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概论存在。对于它的发展方向,我认为这是一个整体和个体的关系问题。对于这个概念的整体,谈发展方向没有意义;但对于概念的个体——独立设计师,发展方向应该是更强调个性,人的个性、设计的个性,应该真诚的对待自己的设计。

  张昕:对于亚洲照明设计师论坛,您最感兴趣的论题是什么?

  林大为:相较于欧洲,亚洲的文化相对多样。就如同上一个问题我的回答,我有兴趣的是各个文化对光、 环境、人的探讨。简单言之,不谈光, 亚洲人对阴影的诠释应该就不一样。然而目前只有一本《阴翳礼赞》(In Praise of Shadow)。对于这本著作,本人全然佩服,但没有别的看法吗? 我相信会有,只是大家太习惯以“照明”的标准思考出发,而掩盖了文化上的创意。本人也期待亚洲照明设计师论坛,正如其文化的丰富会有更深刻与省思的议题!!

  林志明:亚洲照明设计师的国际价值。

  Chanyaporn Chuntamara:未来我们如何更多的合作、交流。 何崴:如果提高照明设计师的社会认同感和价值。

相关知识

2011亚洲照明设计论坛系列访谈之四:和声
2011亚洲照明设计论坛系列访谈之二:和声
第三届亚洲照明设计论坛系列访谈之三:和声
“和声”2011亚洲照明设计论坛系列访谈之一
姚仁恭:照明设计实践 2011亚洲照明设计论坛实录
第三届亚洲照明设计论坛 距离灯光主题沙龙
直播:亚洲的方向 第三届亚洲照明设计论坛
机遇与挑战·2015亚洲照明设计论坛 圆满落幕
2011第三届亚洲照明设计论坛日程安排
2011年亚洲照明设计论坛豪华阵容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2011亚洲照明设计论坛系列访谈之四:和声 https://biud.com.cn/news-view-id-67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