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专栏|蒙辉:嚷嚷多年,智能家居终于到了落地的关键点
其实我真的不太懂智能家居。
从大约十年前进入家居媒体开始,我就经常听到人们提起这个词。最近几年,它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甚至隔三岔五都能遇到几位朋友自称是做智能家居的。然而,我还是不太懂到底什么叫智能家居,是苹果、微软、华为这些IT巨头所做的智能平台?还是家居建材企业做的能看电视的橱柜,或者会唱歌的马桶?
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于是我就想办法搞了一场《智能家居:平台、硬件、落地》的沙龙,嘉宾有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接入网产品线副总裁李先银、靓家居董事长曾育周、深圳智慧家庭协会秘书长蔡锦江、智靓管家CEO陈文焕,以及一众智能硬件企业。
难得有机会接触到华为这样的大平台商,于是我就问了李先银副总裁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智能家居?李先生以一个工科男的率直详细地给我解释了一番。我理解下来大概有以下这么几点:一是从技术层面,通过技术将家庭的智能终端稳定可靠地连接起来,并且未来可以借助人工智能等方式实现真正的智慧化,部分地代替人的思考和决策;二是产业层面,形成产业生态聚合产业力量,让大家参与进来充分挖掘家庭中各种千变万化的智能场景和应用;三是市场层面,将不断丰富的智能场景落地到家庭,让消费者接受。
即使作为一个文科生,我也大致听得出来这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好在李先生又补充了关键的一句:“我认为技术本身不是特别困难,最难的是生态,需要大家能够协同合作形成标准,并推广到家庭。”
实际上,李先银先生所提的三个点,有两种实现的可能。一种是从产业端往消费端的顺序推进:在底层技术的架构上,整合硬件企业形成消费场景和应用,再包装成产品卖给消费者。这个逻辑非常顺,但往往没办法办办成。为什么呢?首先用谁的技术做底层?其次,硬件企业怎么跟平台企业对接?又开发生么样的产品?最关键的是,即使前面都做到了,谁能真正批量化地把它卖给消费者?卖多少钱?消费者接不接受?这些问题很多都是没办法解决的。还有一种逻辑是从消费端向产业端反向整合。先考虑谁来将智能家居产品卖给消费者,再向产业链上游整合资源形成技术和产品供应。如果按这种逻辑,那么家装就有可能成为一个非常具有优势的消费入口。
这次沙龙还有两位重要的嘉宾就是靓家居董事长曾育周和智靓管家CEO陈文焕。在智靓管家最新发布的产品中,他们宣布靓家居、智靓管家联合华为,启动10000套智能家居补贴项目,推出888元/㎡的智能家装套餐,将华为智能网关及智能安防等部分应用产品打包了进去。用靓家居董事长曾育周的话来说,让消费者先用起来比什么都重要。
其实在曾育周的脑袋里,还有一个更宏大的构思。目前智能产品在技术和场景应用上,实际上已经有很多成型的产品,但这些都分散在产业链各个角落,在消费者眼里,谁都弄不清智能家居到底是怎么回事。他期望借助靓家居的成熟的家装渠道,逐步把智能系统以补贴的形式尽可能多地普及给普通家庭,然后以此为起点,呼吁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企业共同参与,形成消费端的初步标准,从消费标准倒推产业整合。
当然,这件事情同样非常复杂和困难。首先,靓家居得先把这10000套补贴的华为智能网关卖完,并且能够让人看到未来五万套、十万套的可能,然后才会有后续的事情。其次,就算华为这样的平台商、众多的智能硬件企业愿意来谈这件事了,还会涉及更复杂的游戏规则设置以及具体标准的制定。这将是一件极其艰难但意义重大的事情,需要参与者有宏大的格局、开放的胸襟,以及灵活的态度。
当曾育周在沙龙的现场抛出这样的构思时,十多家智能硬件企业多少都有点兴奋,甚至华为副总裁李先银也非常积极地表态愿意参与。对智能家居来说,消费者先用起来比什么都重要。同样,这件事,先做起来比什么都重要。
相关知识
主编专栏|蒙辉:嚷嚷多年,智能家居终于到了落地的关键点
主编专栏|蒙辉:老板别怕 品牌年轻化可能是个伪命题
主编专栏|蒙辉:价格战之后,定制家居设计战何时开打
罗格朗黎辉:定位高端 智能家居更加人性化
网红梦破碎了,他却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
让家回归简单本质,智能家居真的做到了吗?
主编专栏|蒙辉:一个美籍台湾人和一股陶瓷行业的清流
主编专栏|蒙辉:设计圈繁花似锦,难掩产业设计力量薄弱
主编专栏|蒙辉:尝试用2000字说明定制行业现状
主编专栏|蒙辉:还讲新零售?未来可能没有建材零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