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设计被“洋奖”所左右将贻害百年
4月11日,光华设计基金会理事长张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柳冠中、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主任陈冬亮及多位设计专家共同出席以“打造中国主导的国际设计品牌奖项”为主题的研讨会。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中国设计行业经历了引进、消化、吸收到再创新的阶段。近年来,对颇受设计从业者追捧的德国IF奖、红点奖等欧美设计奖的争论越来越大。它们的评奖机制存在不合理性,这一问题被掩盖并被业内普遍忽视。继续盲从,容易造成“为拿奖而设计”“为补贴而拿奖”“误导设计行业价值导向”“误导设计教育”“误导政府扶持”等不良影响。
与会人员强调,中国设计融入全球设计文明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影响力而全面提升,到了该站起来建立属于自己的评价标准和价值体系的时候了。对此,中国设计业应积极培育行业先锋,通过公平公正的公益评选,选拔优秀的设计人才和队伍,鼓励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的落地,真正帮助中国设计业在国际设计领域提升话语权。对部分国外奖的争论,也许就是中国设计在全球真正崛起的起点。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构建中国设计业高瞻远瞩的格局定位,恰逢其时。
设计行业专家认为,某地方政府出台文件,明确表示只有获得IF奖或红点奖的企业,才能得到几十万元的奖金鼓励。社会上对IF奖和红点奖的认可,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的时代影响。当时中国设计业刚刚起步,受多重因素影响,尤其是一些制造业企业需要国外奖项烘托品牌形象,主动赋予IF、红点等奖项以“奥斯卡”等夸大其词的定义。进而许多知名企业和专家学者也以获得IF奖、红点奖为荣,误导了舆论和行业风气。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柳冠中表示,这些奖项在其本国——德国的影响力并不高,但在中国却被业内追捧,进而带动了许多国外奖项来华“淘金”。有统计数据表明,中国贡献了IF奖、红点奖一半以上的收入。同时,IF奖、红点奖还影响到了高校,部分高校甚至将获得过IF奖、红点奖作为评职称的必要条件。事实上,我国设计领域共设有近200个奖项,没有必要再跟着外国人的指挥棒走了。如果设计教育和产业扶持都以“洋奖”为标准马首是瞻,就会出现导向性错误。我们应致力于规范提升现有的奖项,引导工业设计从产品迈向生产制造全过程。
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主任陈冬亮称,随着中国发展经验对世界的贡献提升,中国设计水准也在不断提高。比如2006年设立的公益奖项——红星奖,受到科委支持,申报过程不收取费用,红星奖正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品奖项,完全可以成为中国工业设计乃至国际工业设计的至高荣誉。多年来,红星奖秉持公平公正的评选准则,不断丰富专家构成,实现自身奖项再创新,至今保持零投诉。随着设计的内涵不断外延,未来城市副中心建设、工业设计中心建设都与设计息息相关。
光华设计基金会理事长张琦坦言,作为德国地方性商业奖项的IF奖、红点奖包装、宣传、自我标榜做得再好也不能掩盖其“不报名交费就没有参评资格”的基本特性。这些“洋奖”靠中国的报名费支撑起来,而中国的报名费又有很多来自于盲目媚外的地方补贴。这种错误的利益关系导致很多“怪现象”,把一些洋面孔捧成了“小鲜肉”,用“天价”迎合。我们应该看到,的确有一些中国品牌企业也在追捧“洋奖”,但还有许多真正代表中国的工业产品没有也不可能参与这类的评价,难道他们就不够一流吗?够不上所谓的“设计业奥斯卡”吗?如不认清“洋奖”的本来面目,将对中国的设计贻害百年。
张琦认为,中国设计业是时候清醒了,否则容易贻误中国设计崛起的时机。“光华龙腾奖”是目前中国唯一的设计人才国家级公益奖项,见证了中国设计的高速发展,历届获奖者杨元庆、吴志强、孟建民、吴晨、罗成、刘宁等都已成为中国设计业的中坚力量。中国设计业有识之士应站出来发声,谦虚学习各国设计所长,但不应该盲目追捧IF、红点之类“凑份子评奖”的怪圈。
张琦强调,中国设计走过近40年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创新设计、绿色设计正成为行业新气象。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指引,向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将是中国设计人的不懈追求,中国设计的红星一定会熠熠闪耀,中国设计的群龙一定会腾飞五洲!
相关知识
中国设计被“洋奖”所左右将贻害百年
中国设计至高奖花落杜菲尼卫浴
林开新贵谷SPA体验馆设计 被iF奖认可的体验馆
2016首届中国设计智造奖 奖项设置
2014中国设计年度人物颁奖盛典直播
2013北京国际设计周 D21中国建筑设计/青年建筑师奖
2016中国设计创想论坛6月登陆上海 5月中旬将预报名
2016中国设计创想主论坛将开启报名入口
2012中国设计红星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
中国设计 世界看见——用“味道”讲述中国设计的新人、新品、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