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资讯 > 买智能锁哪些地方容易被“忽悠”?

买智能锁哪些地方容易被“忽悠”?

https://www.biud.com.cn 2018年04月23日10:50 家居装修知识网  

过几天就是“315”消费者权益日,而在这一天,很多消费者都比较关心究竟有哪些行业被揭露。而今天看完这篇文章无需等到315,就能知道智能锁在一些介绍时的“猫腻”。

光学指纹能读取活体指纹?

笔者曾经介绍过光学指纹识别,这种指纹识别与手机上的电容式指纹识别有着寿命长成本低等优势,很多智能锁上都采用这种指纹头。

但是部分厂商在宣传时为了让消费者更加相信自家智能锁是安全的,宣称自家的光学指纹识别是可以进行“生物识别”的。


宣称可以进行活体识别的光学指纹头(图源:京东)

然而从原理的角度上来讲,光学指纹识别是无法直接获取真皮层指纹图像的,更不可能像电容式指纹识别一样“与iPhone同级”。而光学指纹头读取的图像只能读取手指按压在玻璃上时,手指皮肤上乳突线花纹与玻璃接触时的图像,也就是最表层的图像。

智能锁上哪些方面容易“忽悠人”?

多数光学指纹头的智能锁并不会强调生物识别(图源:京东)

因为人手是导电的,因此部分光学指纹头加入了一个通电的金属环,用来电确定进行指纹读取的物体是不是导电的。但是其读取的图像仍然是皮肤最外层死皮的图像,只是多了一个检测活体的手段而已,从“活体指纹检测”的角度来看仍有可能被一个指纹膜骗过验证。

面部识别更加安全

在苹果在iPhone上将面部识别作为主要的识别方式以后,面部识别方式再次被大家重视起来。而作为生物识别方式红利的追随者,一大批智能锁厂商也开始使用面部识别作为开锁的认证方式。不过随着iPhoneX发售后面部识别的争议越来越大,很多人也对智能锁的面部识别安全性打了一个问号。

智能锁上哪些方面容易“忽悠人”?
智能锁的人脸识别技术

实际上这个问题应该拆成两个问题来回答:智能锁的面部识别是否成熟?成熟后的面部识别安不安全?第二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的,成熟的面部识别技术肯定会非常安全。但是如今面部识别的问题就出在技术上并不成熟。

智能锁上哪些方面容易“忽悠人”?

有的智能锁的人脸识别技术还打着“DNA”的旗号忽悠消费者

传统的面部识别,是用一个摄像头拍摄一张照片,分析其中的要素后进行判断。属于平面图像的分析。iPhoneX上的面部识别则更进一步,利用红外线发射器投放的数万个点,用另外一个摄像头读取这数万个红外线点投放在面部的3D立体信息。而很多智能锁也宣称采用这种识别方式,安全性有所保证。

智能锁上哪些方面容易“忽悠人”?

智能锁上与iPhoneX相近的人脸识别技术

而这种红外3D景深识别技术并不成熟,很多iPhoneX用户就抱怨侧躺着就无法解锁,这还是通过手机内神经网络芯片分析后的结果。而智能锁由于技术、成本方面的原因,并不能达到与苹果相抗衡的识别水平。而且,对于智能锁这种以电池供电为主的设备来说,通过摄像头来获取画面是一项非常耗电的行为,对智能锁的使用寿命有着一定影响。

所以,智能锁上的面部识别在现在的阶段并不十分安全,起码和指纹识别相比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

B级锁芯就够了?

对于智能锁来说“GA?701-2007《指纹防盗锁通用技术条件》行业标准”是最新的标准,其中规定了锁具必须装有应急开锁装置,绝大多数智能锁也都将传统的机械锁芯装入到智能锁中作为应急开锁装置。

智能锁上哪些方面容易“忽悠人”?
GA?701-2007《指纹防盗锁通用技术条件》中对应急开锁功能的要求

不过在上文提到的规定里,仅要求机械锁芯达到A级标准即可,但是A级是机械锁芯中安全性最低的要求,智能锁又是一种安全性遵循“木桶定理”的装置,有一块短板的话其他安全措施都形同虚设。有的智能锁厂商就自觉将自家机械锁芯提高安全级别,但是B级锁芯就真的够了吗?

智能锁上哪些方面容易“忽悠人”?

装配B级机械锁芯的智能锁(图源:京东)


尽管在电子锁方面,B级是安全性最高的等级,但是机械锁芯上,C级才是比B级更安全的锁芯。也就是说,B级锁芯是不够安全的。所以消费者在选购智能锁时,不要被眼花缭乱的宣传所迷惑,机械锁芯方面安全性一定要选择C级锁芯的(部分智能锁也宣称是超B级,详细需要向客服进行核实)。

相关知识

买智能锁哪些地方容易被“忽悠”?
买智能锁不能本末倒置,安全比智能更重要
进口智能锁比国产的靠谱?你可别被坑了
买不买智能锁都应该来看看!
厨房哪些管道易被“冻伤”?装修前需做好5处防冻工作
智能锁的基本概念和选择优势,想买智能锁的你必看
买智能锁需要考虑“性价比”吗?
给老人买智能锁之前 你一定要知道这4点
专家警告,没钱也不买便宜楼层,千万别被忽悠入手就被坑!
装修房子有10处容易被工人坑钱,别等受骗了才知悔改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买智能锁哪些地方容易被“忽悠”? https://biud.com.cn/news-view-id-716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