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来了陶瓷企业却在沉睡?国企央企都看上了它!
“今天发泡陶瓷的市场依旧在,但蛋糕不一定是建陶行业的。行业正在处于转型升级的时候,外界正在借此机会跨入,但是我们很多企业却还在沉睡,没有跟上转型的步伐。”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会长缪斌
“如果跟中集集团和中国建材这样的国企争夺发泡陶瓷这块蛋糕,传统建陶企业是否会更早结束游戏?”
——某陶瓷企业老板
“这是好事,说明国企与煤炭企业关注发泡陶瓷行业,也说明这个产业有希望!一个行业需要有众多企业的参与才能兴旺,有竞争才有活力!”
——广东陶瓷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佛山陶瓷学会副理事长黄惠宁
“发泡陶瓷未来一定是资本主导的,需要投入几个亿建厂,而且需要达到一定规模才可以把总体成本摊下来,降低成本才能迎来很大的市场。”
——广西碳歌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营销总经理林诚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25年,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将达到5万亿元左右,但这个巨大的市场,陶企甚至发泡陶瓷企业都不一定能够分羹。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会长缪斌曾在公开场合预警过,“发泡陶瓷的蛋糕不一定是建陶行业的,很多企业还在沉睡,没有跟上转型的步伐。”
公开信息显示,包括中材、中集等央企、国企、煤炭和钢铁等企业也在大举进入。发泡陶瓷的市场前景究竟会怎样?下一步竞争在哪里?还有很多难题等待思考解决。
“大资本”开始关注,央企国企煤企钢企陆续布局
陶城报此前报道过,目前全国已有20多家企业25 条发泡陶瓷生产线,其中有10条隔墙板生产线,包括广西碳歌、超超新材、沈阳利盟高科、金意绿能、江苏一方、佳陶和建能兴辉等企业。预计今年下半年还可能有3-5条发泡陶瓷隔墙板生产线投产,而最近央企、国企和钢铁、煤矿等上市公司的进入,意味着这个行业受到了“大资本”的关注。
中集绿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它是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而中集集团是中国最大的道路运输车辆生产商,其半挂车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是全球三大旅客登机桥制造商之一,中国市场份额连续三年占比95%以上。
中集绿建研发中心总经理孙亚欣告诉记者,今年9月份他们在连云港生产基地的第一条生产线即将投产,该基地计划总共建七条生产线,未来还计划在湖北麻城建设四条生产线。
今年6月16日,江西中材新材料有限公司20万立方发泡陶瓷墙体材料改建一期工程项目开工,总投资为5亿元,一期为年产7万立方,二期投产后,总产能达到20万立方。江西中材新材料有限公司是由国资主管部门下属中国中材集团控股,而中材集团连续九年荣登《财富》世界五百强企业榜单,资产总额6000亿元,年营业收入近3500亿元,拥有13家上市公司。
安徽海螺集团旗下的浙江孚瓯科技有限公司也在生产发泡陶瓷。孚瓯科技拟总体投资30亿元,一期工程2亿元投资项目已完工投产,二期项目约5亿元投资目已取得阶阶段性进展。海螺集团是我国最大的建材企业集团之一,是国务院120家大型试点企业集团,下属360多家子公司,总资产达1925亿元,已连续14年入围中国企业500强,2019年迈进世界500强。
钢铁和煤炭企业也在进入发泡陶瓷领域。
2019年7月,福建吴钢集团旗下的福建德胜新建材有限公司正式投产,该集团横跨钢铁、能源、物流、地产、陶瓷等领域,并于2016年斥巨资进入陶瓷行业,2017年一次性建设四条大型陶瓷生产线,规划七条生产线二年建成,产品系列涵盖精品复古砖、大理石、通体砖,薄板等系列。
中国罕王是国际化矿业集团公司,于2017年成立了辽宁罕王绿色建材有限公司,2018年10月20日正式竣工,计划年产发泡陶瓷保温板隔墙板36万立方米,一期工程年产12万立方米,占地100亩,投资1.2亿元。
此前还有甘肃国企——窑街煤电集团有限公司投资1.2985亿元,成立了甘肃宝蓝新型建材有限公司,专门生产发泡陶瓷。
建陶巨头也在进入?
刚踏入金意绿能总经理办公室,陈林就向记者打听,说听到某航母级的陶瓷集团打算做发泡陶瓷。对此他并不讶异,甚至认为是合理的。
“现在陶瓷行业市场压力比较大,环保要求越来越高,而且陶瓷行业本身需要处理固废,而发泡陶瓷是这个时代的趋势,国家比较扶持,而且跟陶瓷行业比较相关,所以我估计会有企业跟进,只是现在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一旦技术问题都已经解决了,陶瓷企业肯定会大量涌入。”
黄惠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大的瓷砖企业进入发泡陶瓷产业,一方面可盘活自身闲置产能与厂房,二可解决就业安排好员工,三可为企业开拓新的市场领域,四可为瓷砖行业树立榜样。”
据了解,早在2008年诺贝尔、欧神诺、蒙娜丽莎、鹰牌就开展了发泡陶瓷研究和生产工作。发泡陶瓷隔墙板标准于今年6月启动,当时参会的企业包括:新明珠陶瓷、金舵陶瓷、中盛陶瓷、宜兴友邦陶瓷、福建德胜新建材、欧神诺陶瓷、广东华陶、清远市美邦陶瓷、阳山景润陶瓷等。
传统陶瓷企业正在进入发泡陶瓷领域。
2019年7月,洁石集团旗下的宝丰县圣诺陶瓷有限公司提交了发泡陶瓷隔墙板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拟上报平顶山市生态环境局审批。该项目的建设规模为年产84万立方米发泡陶瓷隔墙板,分两期建设,总投资9.8亿元。
今年4月4日,河北恒钏建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发泡陶瓷生产线点火试产,这是河北省首条建成投产的大型微晶发泡陶瓷生产线。建设目标为年产80万立方新型墙体材料,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建设两条生产线,年产10万立方米尾矿微晶发泡板材。
据江西中盛陶瓷有限公司新兴生产基地的高管黄永威介绍,中盛公司在2018年下半年试产发泡陶瓷,并且不断在总结经验。
安徽省隆达建材科技有限公安司成立于2016年,总投资6亿元,占地面积253亩。它们的发泡陶瓷生产线于2017年8月点火,截至目前已经卖了40几万平方米产品。
需新增200条线?
最近,在一场产业论坛上,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会长缪斌就提醒底下听众:“今天发泡陶瓷的市场依旧在,但蛋糕不一定是建陶行业的。行业正在处于转型升级的时候,外界正在借此机会跨入,但是我们很多企业却还在沉睡,没有跟上转型的步伐。”
某陶瓷行业老板对建陶企业的竞争力表示怀疑,他在朋友圈问道:“如果跟中集集团和中国建材这样的国企争夺发泡陶瓷这块蛋糕,传统建陶企业是否会更早结束游戏?”
不过,两位行业人士告诉记者,早在几年前,很多国企就进入了发泡陶瓷领域,当时做保温材料的国企也“死了几个”,只有碳歌、超超和江苏一方等几家企业挺了过来,最终这些公司的产品也转向了隔墙板。
广东陶瓷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佛山陶瓷学会副理事长黄惠宁则认为,“这是好事,说明国企与煤炭企业关注发泡陶瓷行业,也说明这个产业有希望!一个行业需要有众多企业的参与才能兴旺,有竞争才有活力!”
佛山金意绿能新材科技有限公司营销中心总监陈林认为发泡陶瓷企业不必恐慌。“现在整个发泡陶瓷行业的产能可能连一个县城的项目都满足不了,而且这个行业靠一两个企业是做不起来的,根本不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所以需要有更多人来推动,只有让更多的建筑采用发泡陶瓷材料,这个市场才会更大。所以我们公司是很开放的,我们也在组织牵头图集、标准的工作,带上同行一起讨论,共同推动行业发展。”
据行业人士透露,“相关领域的领导曾跟我讲,发泡陶瓷材料是很好,但是我们不能给你推,因为没有产量,产能不足,等到全国具备200多生产线的时候,住建部可以给你推。”住建部希望发泡陶瓷行业能够提升产能,否则容易在大规模推广的时候,出现产能跟不上的情况。
黄惠宁认为,目前全国发泡陶瓷产业总体企业少,单个企业产量低,供货能为不足,供货周期偏长,因此整个行业应该合理布局,合理扩大单个企业产量,这对整个行业都是有利的。因为产业规模大,市场使用量多,产品质量好,整个行业才能真正发展,才能受到政府关注与重视。
德力泰实验中心主任兼总工程师钟路生钟路生曾表示,3万亿元或5万亿元是个期待值,具体可以做到多少,还要看制造企业的支持。没有这么多企业提供这么多产品,无法支撑这么大市场。
在竞争力方面,广西碳歌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营销总经理林诚认为国企进入发泡陶瓷有其优势。“因为国企和上市公司体量大,而发泡陶瓷未来一定是资本主导的,需要投入几个亿建厂,而且需要达到一定规模才可以把总体成本摊下来,降低成本才能迎来很大的市场。”
不过他也认为,这个行业还是有一些技术门槛,并不是资本一定就能够胜出,核心的问题还是要把产品做好。
不换思维,做一家死一家?
对于传统陶瓷企业而言,进入发泡陶瓷领域,要解决还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转换思维。
中集绿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亚欣告诉记者,“我从去年开始一直在呼吁,不要用瓷砖的理念去做发泡陶瓷。发泡陶瓷的经营、销售、营销模式全都不一样。”
林诚提醒道:“之前好多企业不了解情况,就贸贸然进来了,这样很容易就做一家死一家。”
这是因为“目前陶瓷企业进入发泡陶瓷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跨界”,陈林告诉记者,“两个行业区别还是很大的,瓷砖属于装饰材料,主要考虑美学、设计风格等因素,而且陶企也缺乏建工领域的经验。而发泡陶瓷是建筑材料,不仅材料性能要好,还需要解决在建筑系统应用中的相关问题。”
据陈林介绍,发泡陶瓷材料进入建筑系统应用,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突破很多东西。因为在建筑中应用首先要有标准,其次要有应用技术规程,第三要有图集。“现在建筑设计和装修是终生责任制,设计方更愿意用体系成熟、有标准的材料,不会轻易采用新材料。”
所以他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讲,建材集团进入发泡陶瓷行业其实会更有优势,因为制定发泡陶瓷标准、编图集,都需要通过找国字头权威部门机构的验证和论证,建筑公司才敢用发泡陶瓷。
黄惠宁也表示,“要扩大发泡陶瓷产品在装配式建筑中应用,关健是要解决产品质量、价格、施工规范、标准、验收方法等问题。”
在探索建筑应用方面,碳歌、超超等企业是发泡陶瓷领域的先行者,孙亚欣认为,“尤其是以碳歌代表的民营企业,他们是做了非常大量的、已经超出了企业所应承受的工作。”
据林诚介绍,“碳歌的发展过程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我们公司对外输出了很多东西,做了很多标准和规范,吃了很多亏,交了很多学费,走了很多艰难的路,但现在开始看到光明的一面了。”
其他机构和企业也在努力解决标准问题,今年7月《发泡陶瓷隔墙板》T/CBCSA 12-2019已由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颁布,在8月正式开始实施。金意绿能和中集绿建都参与了标准的制订。
据介绍,这次标准属于团体标准。陈林说,“国家把标准慢慢下放,基本不批国标了,会让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去制订团体标准。”
孙亚欣告诉记者,在传统瓷砖领域,有了标准就可以直接生产、销售了。但《发泡陶瓷隔墙板标准》还不可以直接应用在建筑工程中。
陈林说,“有标准肯定比没有好,这也是为行业做了好事”。发泡陶瓷最终能否应用到建工领域还是需要建筑方的认可,这对协会的权威性和专业性也提出了考验。“我们还是要跟建筑方再接触,让建筑圈融入我们的标准制订中,他们在编制标准的时候会更有针对性,而且标准的权威性会更强。”
一半产能闲置?多个瓶颈需突破
2017年时,碳歌就看到“光明”了,因为它终于从“零”走向了“增长600%”。林诚告诉记者,截至目前碳歌一共销售了700万方产品,“从2017年开始就把产能就清光了”。
但这不能代表发泡陶瓷行业的整体情况,年初时多位业内人士就透露,目前国内发泡陶瓷的总产能只占了设计产能的一半。
但黄惠宁告诉记者,“发泡陶瓷隔墙板与装饰一体化板企业产能没有闲置,都在正常生产,部分发泡陶瓷保温板产能有闲置,但正盘活转产隔墙板。总体上看,目前全行业也没有出现产能过剩现象,但房地产市场下行对发泡陶瓷市场推展不利。”
据陈林了解,目前大部分企业的产能是饱和的。“如果产能不满,它的成本就高。而现在发泡陶瓷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么多房地产项目出来,基本上一个项目下来可能把一条线几个月的产能嗖的一下就消耗完了,几个大型的项目就可以把几个自主发泡陶瓷厂的产能消化完。而如果一个县城的房产项目全部都用发泡陶瓷,就可把整个行业的产能都包圆了。”
林诚则认为,“大家也应该有一分为二来看这个问题,进入的企业很多,企业的发展有好有坏,目前还没有1家能赚钱,这是真实的情况。”
据记者采访了解,福建某企业的发泡陶瓷生产线最近停产了,该企业在前段时间才刚举行点火仪式,据该公司总经理透露,其停产原因是产能太低。
不少发泡陶瓷企业正在找寻解决方式。据中盛陶瓷黄永威介绍:“经过半年努力,今年产能比去年提升了20%,成本下降30%。另外,产量提高15%,切割量降低12%。”
但他也表示,目前的产能情况尚不能让投资者满意的。当下,产能不足问题深深困扰着发泡陶瓷企业。孙亚欣就感叹道,“一个小区用发泡陶瓷做隔墙的话,一个工厂一年都生产不出来,黄花菜都凉了,谁敢用这个材料?”
代工或联合对接项目被认为是目前的最佳方式。
“我们现在在三水有两条线,我们签了几个合作工厂,跨地域合作。”陈林认为,发泡陶瓷跟钢筋、水泥、沙一样,远距离、跨区域的运输是不划算的,北方的发泡陶瓷厂如果在广东有项目,那么在广东生产肯定是最简单的,企业之间可以形成联动合作机构。
孙亚欣也认为,“超过500公里运输成本就高了,所以代工合作是可以的。但每个厂家的质量还是有区别的,需要对品质进行把控。”
据林诚透露:“运输半径在500公里之内是比较合适的,所以我们在全国布局生产,这很有必要!我们要与当地政府和当地企业一起联合做项目,毕竟自己建厂的成本压力还是很大的,我们采用的是技术输出方式。”
另外,陈林比较关注生产高能耗问题。“发泡陶瓷材料确实挺好,但是目前生产过程还是需要烧结,这很容易被国家定义为高能耗行业。”
但是他还是充满信心,“未来可通过配方的改进、技术的更新迭代,将烧成温度和时间压缩到700度、两三个小时,来降低能耗。我们也会用一些绿色能源来解决能耗问题,我们现在跟几个大的循环经济园区探讨合作,这些园区的所有能源都是用固废产生的,如果用这样的能源来烧发泡陶瓷,就不需要外面的能源。”
孙亚欣还提醒未来即将进入发泡陶瓷的企业,选择固废材料是很重要的一步。他认为,以往陶瓷企业是围绕着陶瓷产区建厂,但随着环保施压,陶瓷企业不断在“停转并”,这会影响发泡陶瓷企业是否有充足的固废材料用于生产。
而黄惠宁则提醒道:“不少企业进入发泡陶瓷领域一定要做好市场推广工作,但全行业团结起来,不要搞价格战,积极宣传并引导房地产行业使用发泡陶瓷产品。”
发泡陶瓷在建筑领域中有哪些优势和应用案例?还有哪些有前景的应用方向?干法和湿法哪种工艺更好?陶城报下期文章将为大家逐一解读。
相关知识
“狼”来了陶瓷企业却在沉睡?国企央企都看上了它!
芬琳漆总经理严明:家居行业真的是“狼”来了
中国LED行业混战加剧上演“狼来了”?
小米玩家装,是颠覆还是“狼来了”?
巨头跨界LED,狼来了?
爱屋吉屋演绎房产中介版“狼来了”
狼来了之后本土建材城在追求品质中温和竞
佛山陶瓷企业拟在泰设立海外生产基地
线楼市“狼来了” 三四线城市供需失衡
CHiQ演绎“狼来了”长虹转型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