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入局可否成为彩电行业强心针?
华为逆市进入电视行业。面对困境,高端和大屏是电视行业的治本之策吗?客厅经济、超高清视频产业政策、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是否是电视行业的“良药”?华为入局电视领域,令行业玩家多了一丝兴奋与希望。
事实上,随着2019年上半年数据统计的不断出炉,国内彩电行业正弥漫着忧虑情绪。7月29日,《2019年上半年中国家电市场报告》显示,2019年上半年,大多数家电品类零售均价下降,但降价并未能换来销售提升,彩电、空调、冰箱、洗衣机、油烟机、燃气灶、热水器等传统意义上的家电产品销售疲软。其中彩电领头大幅下降,同比降11%。
行业数据平台奥维云网数据也显示,2019年上半年虽然彩电均价同比下降9.4%,但市场规模并没有实现增长。2019年上半年中国彩电市场零售量规模为2200万台,同比下降2.7%,零售额规模为640亿元,同比下降11.8%。
量价双降因何而起?中怡康分析认为,80后人口红利已过,房地产销售增速放缓,智能化电视已经基本完成换代普及,没有新技术可以刺激消费者的换机欲望。中国彩电市场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维持存量替换的状态。
电视龙头企业海信电器2019年半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0.3亿元,同比增长7.7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220.5万元,同比下滑81.48%。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国电视行业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处于发展成熟期,目前正面临三个主要困境。需求不振的困境,受移动设备分流的影响;恶性竞争的困境,受长期价格战影响;产品创新的困境,新的显示技术尚未实现大规模突破。
业内企业也纷纷表示,电视行业现在的确很艰难。主要原因包括此前电视机普及率已经很高,年轻消费人群主要的娱乐休闲时间被智能手机占据,该现象短期内很难得到根本性的改善,总体而言,电视机市场发展非常缓慢,对于用户来说,电视机越来越变得可有可无。
中国家电行业协会理事长姜风在不久前的一次会议上提到,家电行业疲软不振已存在较长时间,彩电行业受冲击最为明显。
当然,面对颓势,彩电行业的头部企业也都开始自救。比如TCL集团剥离智能终端业务,康佳集团重新定位发展战略。
2018年TCL集团以47.6亿元剥离智能终端业务。TCL集团认为,整体来看,消费电子及家电等智能终端业务在过去2年中亏损额较大、负债额及资产负债率较高;部分标的公司因历史亏损,尤其是移动智能终端业务板块出现巨额亏损,导致智能终端业务群整体出现较大亏损,因而形成负资产;尽管标的公司整体在2018年上半年取得了一定改善,但经营前景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康佳集团则是提出战略转型,以消费电子业务(彩电、白电、手机)为基础,逐步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向科技产业园业务拓展、向互联网及供应链管理业务延伸,形成了“科技园区业务群、产业产品业务群、平台服务业务群以及投资金融业务群”四大业务群协同发展的局面。
时值行业低迷期,作为电视行业研发的主力军,创维与海信在各自领域开展自救。7月份以来,海信发布首台叠屏电视。创维宣布将通过下调售价等一系列的举措推动OLED自发光电视全面普及。
创维RGB董事长兼总裁王志国认为,从2016年至今的市场结构数据上看,高端市场在逐步消失,如不重塑,行业必亡。
海信电器营销公司总经理王伟也坦言,近一年来,电视价格战让行业销售额下降近14%,拖着电视市场一再朝着产品低端低质的泥潭下滑,如此下去整个电视产业只有死路一条。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副理事长王雷表示,电视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守住价格底线,放弃恶性竞争,企业需要从用户端开拓新的使用场景,来促进电视的更新换代,让行业走上积极的正向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为促进彩电行业的转型升级和快速整合,工信部不久前制定出台了差异化的地方超高清视频产业行动计划,为了促进产业上下游协同,支持各地建设超高清制作协同中心,引导全行业聚焦关键短板环节,实现创新突破。
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彭健锋认为,新型显示技术在与人工智能、物联网、5G、4K/8K超高清等技术融合发展,电视机的属性正在发生改变。IoT时代,电视机将会24小时在线管理所有的家庭设备。彩电的创新也会变得越来越密集,从音视频技术,到人机交互技术和物联网技术,未来几年会有很大变化。
在已经到来的5G、IoT物联网、AI人工智能时代,电视将是多种场景交互的核心入口,电视厂商需要对相关应用技术深度布局,这是一个必然的方向。而此番华为的强势入局,或成为彩电行业的一剂强心针。
(文章来源:第一家居网)
相关知识
华为入局可否成为彩电行业强心针?
华为入局 可否成为彩电行业强心针?
华为入局可否成为彩电行业强心针?
团购成为市场“强心针” 橱柜价格仍有操作空间
华为电视会以什么形态出现?
方舟实验室正式亮相:表明华为加速进军AIoT的决心
社交电视会成为彩电行业的救世主吗?
革新换代 尚品宅配第二代全屋定制为行业注入一剂强心针
佛山获誉 为陶瓷产业转型打“强心针”
佛山获誉 为陶瓷产业转型打“强心针”